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家村的文化意蕴
 

常听人说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不错,是城里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昨天星期六,天气不算差,携夫人一同驱车前往,一看究竟。

一进村口,看见几个停车场和村中路边已经停满西安、咸阳牌照的各类小车、旅游大巴,看样子游人如织,名不虚传。

成功自有成功的理由。回到西安后,脑子里一个劲儿地像过电影一样,将在袁家村看到的景象逐一过滤,试图寻找袁家村吸引人的奥妙究竟是什么。

说实话,西安周边农家乐不少,不管经营模式是一院一户式的独立经营还是整个村庄的整体经营,不乏影响大、游人多、生意好的,但像袁家村那样游人在尽情品尝农家特色小吃之后还能细细揣摩农耕文明时期传统作坊的新鲜滋味和亲身体验、操作以后所带来的无穷乐趣的,不是太多,这大概就是不少游客、摄影爱好者不厌其烦光顾此地的原因了。

与陕西历史名镇青木川、华阳古镇不同的是,袁家村的“古街”系新造而成,虽然少了原汁原味,历史积淀,但青砖灰瓦,土色土香,满足了人们怀古思幽之情怀,如能持续经营数十年上百年,就会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古街。正因为后天建造,能够突破古街古镇已有格局局限,充分按照今人意愿设计房子大小、高低、内部布局,展示各种历史遗存,突出关中民间生活形态和传统特色作坊:像已经基本失传、难以见到的传统油坊、布坊、醋坊、酒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等,在这里应有尽有,每家一个特色,几乎没有重样的。重要的是,这些古典性的东西都不是样子货,摆在那儿让人看的,都是实实在在正在用着的,依旧焕发出传统手工作坊的独特魅力,这是建造者最别出心裁的一笔:让游客眼见为实,在满足好奇之余,能亲眼看看、亲手摸摸尚未远去的“历史”,体验“现代化”之前纯正的辣椒面是怎样磨的,香油是怎样摇的,豆腐是怎样做的,食用油是怎样压榨出来的;如有兴趣还可亲自摇一摇那古井的辘轳,推一把磨面的磨盘,拉一下茶炉旁的风箱,转一转压油上梁时的风轮,赶一把拉磨子的毛驴,……。在对历史尽情追忆的同时,仿古酒吧则充分展示了现实性、时尚性的一面,为年轻游客提供了热闹的休闲之所。这就是袁家村所塑造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其实就是“关中风情”、关中生活文化的见证和体验。

袁家村的“细心”还在于,保持关中民居的原始风貌,让人如临其境。过去关中农村盖房先是用土坯垒墙,再用麦草泥糊墙,后用白土泥水刷墙,如此工序之后,虽为土墙,倒也光堂白亮,干净整洁,结实耐用。袁家村仿古街民居虽为青砖砌墙,有了现代味道,但内饰放弃白灰水泥而采用传统的泥水粉刷,就连锅灶也是一样,不细看还真以为是传统的土坯搭建而成,不能不让人佩服设计者、建造者的内行心计和匠心独运。

对我这种已过知天命之年、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老农民来说,看到这些,自然而然勾起对农村经历的回味,对使用过这些农具和生活用具的追忆,对人生变幻的感慨,硬轱辘车、碌碡、打场用的尖叉等等,是那样亲切而温馨,仿佛把我带回到那种艰苦、单调而又充满欢乐的农业大集体时代,让我不能不感念时代的飞速发展,农业科技更新换代之迅疾,人们精神面貌之剧变。是呀,这些东西对我而言是寻梦,是对历史的记忆,对未来的寄托;对下一辈、下两辈人而言,可能仅仅就是一件冰冷的、好玩的东西,心里泛不起任何的涟漪。因为他们在充分享受时代文明带来的全新感受之同时,对人心不古、文化扭曲所造成的恶果并无对比、鉴别和批判的锐气,他们只是觉得好玩,回过头来还需我们从原始、古朴、本真里找回已失去的让我们汗颜的东西——诚信,这就是袁家村别出心裁的第二点:所售之物绝对货真价实,让你真切体验什么是诚信经营,童叟无欺。

不知从何时起,国人买东西时习惯用一句口头禅:这是不是真的?有时候问者无心,卖者却急红了眼,唾沫星子乱溅:要不是真的,把我头割下来当球踢。因为谁都不可能为这点事去割人家的头,卖者也知道谁也不会硬去犯法,所以,信誓旦旦与将信将疑交织在一起,售假者依旧在售假,上当者依旧在上当,可怜的是诚信经营者得到的实惠并不比售假者多。记得2000年去欧洲旅游,在商店购买东西时总是习惯性地问:是不是假的?听过翻译,售货员摇摇头,耸耸肩,两手一摊,无可奈何地说:你们中国人怎么老爱问是不是假的?在我们这里,只有质量和价格的差别,没有假货一说。——这话真让人觉得脸红,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假冒伪劣商品没有减少多少,又增加了许多新的花样,仅以食品而言,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吊白块、瘦肉精等等危害身体健康的真东西接二连三出现,让人没了安全感。正是抓住了消费者期待吃到放心食品的心理,袁家村仿古街上各种小吃门面鳞次栉比,香气扑鼻,诚信经营,口碑远播。麻花现炸现卖,热的凉的,软的脆的,吃到嘴里有一股浓浓的菜籽油香;豆腐坊里,三大缸浸泡着的黄豆分明在说,我家的豆腐货真价实,难怪男女游客端着豆香味扑鼻的豆花哧溜溜吃个满嘴喷香,临走还要三斤五斤、十斤八斤地排队购买用传统技法做成的老豆腐,回去送给亲朋好友共同分享;烙面是礼泉特有面食,将烙好的面饼切成细条浇上骨汤而成,与乾县的臊子面相比,面更劲道,味更醇厚,喜欢辣椒者更显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开;从央视上看到介绍袁家村biang-biang面的,可是找遍村子未见这家面馆,可能是央视剪辑节目时移花接木,将西安或者咸阳的一家biang-biang面馆挪到了这里,是否真是这样暂且存疑,倒是在一家手工面馆吃到了味道不错的油泼面,算是了了吃biang-biang面的心愿。如同袁家村不少饭馆一样,这家面馆的操作间就在顾客眼皮底下,做的过程一目了然,让人看得真真切切,眼见为实,有不把你当外人的感觉。但米面油盐这些东西是否让人放心?我从店主人那里了解到,村里专门成立了农家乐管委会,统一采购自己加工好的米面油以确保质量,并且鼓励店户之间互相监督,发现有使用假冒伪劣食材的,一律重罚直至取消经营权。店主说,我们这里一年四季游客如织,生意火爆,谁都不想丢了挣钱的机会,谁还敢不诚信经营、自砸饭碗呢!

看来,有文化意蕴,有管理措施,有诚信经营,难怪袁家村有如此强的吸引力,有如此好的口碑。但我又想,恰恰是当今社会一些优良传统的缺失成就了袁家村这种拾漏补缺倡导风气的典型形象,袁家村抓住了机遇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证明了村委会领导班子的眼光;而挽救普遍缺失的社会诚信,仅仅依靠像袁家村这样的农村样板形象的影响使其发扬光大,让人们情何以堪!

我家在乾县,与袁家村所在的礼泉县为邻。农业学大寨时期礼泉县出了一个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典型村“烽火大队”,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誓教日月换新天、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模范,曾经鼓舞了四邻八乡的农民兄弟集体劳动大家均富的信心,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那时,我们一些毛孩子一边修理地球一边怀揣羡慕:能去烽火大队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多好!时过境迁,我们考上大学离开农村,烽火大队也被袁家村取代成为新的农村典型,真是风水轮回转。沐浴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嗅觉灵敏的袁家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抓住机遇带领农民大搞多种经营,率先发展优质苹果、酥梨等种植业。在土地承包分产到户的大背景下,袁家村分地不分家、走集体共同致富的道路引起媒体的关注,迅速成为新的典型。因地制宜靠山吃山,1984年靠近九嵕山的袁家村水泥厂建成投产,成为集体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后来又成立农工商总公司,很快发展成集房地产开发、医药化工、餐饮旅游、影视文化为一体,资产总值过10亿元的大型集团公司,成为红遍全省、享誉全国的新农村典型,华国锋、李瑞环等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都到过村里,“袁家村”村名就是时任国家领导人的华国锋给题写的。

潮起潮落,十年一剑,在“沉寂”了十余年静静发展之后,袁家村又是一鸣惊人,搞起了全新的、特色鲜明的、适合城市人踏古寻幽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据村长郭俊武介绍,袁家村从2006年开始实施农家乐项目,派骨干和村民到山西、云南、成都去考察,正式营业。刚开始搞,村民都不愿意,只好拿出鼓励政策:凡是搞农家乐的村民,村上给予前五户各50%的补助,于是,从不到10户,到现在的30多户,发展速度非常快,现在村民想办农家乐,那可要排队申请呢。袁家村目前的发展,正应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思路,走出一条比较科学的发展路径。

这些年工作之余我去过许多农家乐,对那些挖个水潭养点鱼、支个炉子卖烧烤、缺乏文化底蕴的简单做法不感冒,唯独袁家村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如前所述,在吃、玩、体验之余,突出文化特色是其最大的亮点,这也是我花大量笔墨介绍袁家村的原因。

离开袁家村时,突然看到一块牌子:袁家村村史馆,引起我浓厚兴趣。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难想象一个村子能如此重视自己的历史,能把自己的历史如此详实地通过文字、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给观众,如果没有独特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大概很难做到吧。

当年的袁家村据说大多是外来迁徙户聚集之地,土地贫瘠,旱涝不收。相传明永乐年间,有袁世臣、袁世官、袁世勋弟兄三人从云南迁至原陈家庵西边落户,定名袁家村。兵荒马乱年月,袁家村修筑了围墙,陈家庵没有围墙,受土匪扰乱,陈家庵大部分人投靠亲友,剩余二十来户,新中国成立后并入袁家村。1970年冬,当24岁的郭裕禄出任第36任队长时,此时的袁家村全部集体财产折合价值只有5000元。穷则思变。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郭裕禄从此就将自己的命运和袁家村的发展紧紧地捆绑到了一起。郭裕禄带领大伙儿挖坡填沟、打井修渠,把全村503亩靠天吃饭的坡地、小块地整个翻了个过儿,使之成为平展整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袁家村人从此彻底扔掉了讨饭棍,也破天荒地圆了吃饱肚子的梦。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好政策,又为袁家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除了传统水果养殖业,又有了工、商、旅游业,经济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村史告诉人们,袁家村发展到现在,与过去打下的基础分不开,与能人郭裕禄的远大目光、领导才能、实干精神分不开。一个人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以改变一个集体的命运,尽管我们格外重视集体的力量,但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突出贡献不可忽视。我突然想到与其同名的另一个人物——焦裕禄,都是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好领导,都是值得尊敬的基层实干家。

村史展览,把袁家村的历史和未来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把袁家村的发展与中国农村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把城市人和农村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而紧扣其中的,便是文化的纽带。因为有了文化的内涵,袁家村才有了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因为有了文化的导引,袁家村作为农村新形象的传播影响力才会如此久远。但愿袁家村能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新模式。

——于清静堂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袁家村”村名为前国家领导人华国锋题写
 
 

历史的记忆——关中农村打场时所用工具之一:尖叉
 
 


硬轱辘大车是过去农村主要的运输和交通工具,据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就发挥过重要作用,近年考古“秦直道”,发现主要的车辙即为硬轱辘大车所轧。在我的记忆中,车上用芦苇席子卷成半圆形,就成了一辆婚车,娶新娘之用,很是别致
 
 



世事沧桑,小时候穿着土布衣服,总是羡慕那些穿着用新式布料“的确良”做成衣服的时代潮人;现今返璞归真成为时尚,土布成了新的所爱。
 
 


莫道农家腊酒浑,精心酿造“女儿红”。
 
 

毛驴 石磨 辣椒  
 
 


土法压油,现压现卖
 
 

香油的香与炒芝麻的度有绝对关系。小磨香油其实不是直接磨出来的,而是将磨好的浆放在大锅里摇晃出来的。
 
 


上有龙肉下有驴肉,“乞丐酱驴”袁家村绝此一家,也算是关中名吃之一。相传民国21年,天逢大旱,大量灾民涌入京城,城内有一李姓人家以经营酱驴肉为生,味好量足,颇受欢迎,也因此常受讨饭饥民的滋扰,店主非但不计较,反而以每个乞丐一碗驴肉烩菜两个花卷为施。然有一日,整街遭火灾尽毁,唯李姓酱肉店完好无损,原来每日来乞饭的乞丐拼死相救,以死相报,故得以安然。李姓店主深受感动,于民国22年将老店更名为“乞丐酱驴”以报救助之恩。不管是否演义,宁叫一人吃千回,不叫千人吃一回的经营理念还是赢得不少顾客。
 

茶馆,老年人的休闲好去处。吃烟,品茶,吼秦腔,悠然自得
 
 

真正的柴火灶。关中有讲究,灶门一般向西或者向东,而不向南或者向北,避免日子越过越难,越过越背。这是一种朴素而善良的愿望。
 


村边建于唐代的宝宁寺(上世纪80年代重建);据说与古宁寺相对,但确切遗址不详


富裕起来了的袁家村新建民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码!袁家村搞乡村旅游营收10亿的秘笈(不可复制)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尝试 ——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社区
正常的人,都不会模仿袁家村!
有6000多个村子,将要开展“乡村旅游”试点,来看看你的村子适不适合?
咸阳多地照搬“袁家村”,为什么建一个“死”一个?
袁家村和马嵬驿,为什么能那么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