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世界及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增加了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人们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是一种必然趋势。外出旅游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被长期压抑的居民旅游需求将伴随着其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得到迅速释放。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旅游业发展基本停滞,旅游产业基本没有形成。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旅游业主要局限在为外交和民间往来活动服务的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基本是一张白纸。1978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80万人,仅占世界的0.7%,居世界第41位;入境旅游收入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旅游业才算真正起步。邓小平非常重视旅游业,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已经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增长最快的居民消费领域。据有关资料,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对经济的直接贡献相当于GDP的2.5%,加上带动其他产业,旅游业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总计相当于GDP的8.6%。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1350万人,加上带动其他就业,旅游业直接与间接就业总人数达7600余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9.6%。有研究表明,旅游对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目前,我国已经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2.从旅游的覆盖面来看,大众化特征初见端倪,已经步入“大众旅游消费”时代。 大众旅游,顾名思义,是指旅游活动的参加者扩展到普通居民大众。按照国际上的一般看法,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开始产生;突破2000美元,“大众旅游消费”开始形成;达到3000美元,旅游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到2010年底,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城乡居民人均出游率达1.5次;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我国开放的出境游目的地达到110个。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消费”时代。目前,我国城乡普通居民是旅游消费的主体,城镇居民是旅游消费的主力。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为两大块:一是在城镇,主要包括普通工薪家庭特别是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家庭的休闲度假旅游,以及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企事业单位职工干部的奖励性旅游、教师学生假期旅游和各种公务、商务旅游等。需要特别指出,在所有旅游活动中,公费旅游仍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二是在农村,主要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参团或自助外出旅游。如果说30年前发展旅游业是为了国际交往和吸引外国旅游者,那么,如今发展旅游业则更多地是为了扩大内需,提升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3.从旅游的消费强度和消费结构看,仍然处于“低消费、低水平”阶段。一是就消费强度而言,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约350美元,而目前全球旅游者的人均消费是850美元。即使在亚太地区,像澳大利亚的入境人均旅游已经达到2500美元,差距明显。国内旅游方面,2010年全国人均旅游消费约600元,城镇略高,人均约1000元;农村人均不到400元。总体看,目前我国旅游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都属于低消费,发展空间很大。二是就消费结构而言,目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七成以上,游览、购物、娱乐占不到三成。也就是说,旅游中物质消费多,精神消费少。一般游客往往乘火车、长途客车等低价位交通工具,住低档旅馆,饮食尽量简单,有的游客自带饮料、食品,整体消费水平低。国际上一些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法国、新加坡、香港等,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通常占到六成。近年来,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旅游竞争力报告》对世界各国的旅游竞争力每年进行一次排序。据此报告,2009年在全世界133个国家中,中国旅游的综合竞争力仅排在第47位,大体处于中游水平。

  4.从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看,“观光旅游”、“中短距离旅游”和“散客”仍然是主体。一是就旅游消费方式而言,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商务旅行三大传统项目中,虽然近些年在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很快,但到目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仍处于主体地位,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享受型、文化型旅游项目比较少,像健身、修学、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色旅游就更少了。有人概括为“白天看庙,夜晚睡觉;白天疲劳,夜晚无聊。”与此连带的一个问题是,各旅游景点苦乐不均,一些热点景区在热点时段往往人满为患,游客食住行、停车等相当困难。二是就旅游的地域性和时间期限而言,一般以中短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相对较少;旅游时间期限较短,一般多为二、三天或三、五天,“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一周以上旅游的比较少。国内旅游热点通常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区,如北京、江浙沪、广东等地。而像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相对处于温冷点。三是就旅游的组织化程度而言,旅游者中自我服务的散客多,有组织的团体游较少。有研究表明,在目前我国每年1.3亿入境旅游人次中,只有约15%的人次是通过旅行社完成的;出境旅游5000多万人次中,通过旅行社的约25%;而问题最大的国内市场,只有不到6%的人次,是通过旅行社完成的旅游。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偏低,会直接影响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总体规模。

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对2009年世界各国的旅游竞争力排序中,虽然中国旅游的综合竞争力排在第47位,但有些单项排名却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如“旅游资源”(包括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排名第12位。同样,也有许多指标排名靠后,如“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全球排名第59位,“旅游监管架构”(包括政策法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安全保障、健康和卫生、旅游的优先程度等五项)全球排名第88位。当然,这种排序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值得商榷,但大体可以依此判断出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消费观念的转变,加上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力,也是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利条件。具体有三大有利条件:

  第一个有利条件是,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通常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旅游资源构成旅游的吸引力。我国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构成国际一流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文化性资源,始终是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文化旅游产品也是长盛不衰的产品。对旅游者来说,旅游消费的实质是文化性消费。目前我国拥有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数量已达35个,居世界第3位。世界遗产以其全球认可的价值成为全人类的骄傲,其吸引力也是构成跨国旅游的主要动因。

  第二个有利条件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居民闲暇时间大量增加,构成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财富积累越来越多,居民可随意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多,我国人均消费水平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而旅游消费是服务消费的重头和大头。从世界旅游业发展历史看,一个国家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会迎来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阶段。闲暇是旅游的第一要件,没有闲暇也就没有旅游。在居民闲暇时间方面,我国假日制度制度日臻完善,劳动者休假增多,时间安排更自由,易于集中使用。目前的假日格局大体是“2+2+7+40”格局:第一个2是指带薪休假制度和寒暑假制度;第二个2是指春节和“十一”两个黄金周;7是指形成七个三天的小黄金周(元旦、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外加三八妇女节和八一建军节);40是指除了以上假日之后,还有40个双休日。与国际比较,中国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偏上的水平。

  第三个有利条件是,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深入发展,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国际化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旅游业可以获得各种更多的发展机会。不但可以把外国人引进来,也可以让中国人走出去。现在中国旅游者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增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接触的机会,也塑造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在信息化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日新月异,旅游业和信息业的融合日益向深度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加快,3G等先进技术和移动商务的推广应用,有助于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旅游电子商务应用。也就是说,旅游业可以借助新技术实现新发展。在现代化方面,我国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但也取得很大成就。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跃居到世界第2位,航空、铁路、水运、电力、通讯、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也有很大改善,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比较便利的条件。

  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能否快速增长,关键是能否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旅游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消费的过程,应当有足够的经济支付能力作为基础。虽然我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4000美元大关,但有两个关键性因素制约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是收入分配问题。具体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社会成员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三个方面收入差距过大,社会财富集中度过高,没有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按照国际上一般规律,工薪阶层基本上应当是中等收入基层,但在我国目前除了国有垄断行业职工和少数其他高收入行业外,一般的工薪阶层尤其是规模最大的农民工和农民群体,事实上很难进入严格意义上的中等收入基层,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可支配收入较少。通俗地讲,就是现阶段相当比重的居民家庭其实没钱去旅游。如果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培育一个占比达到六、七成的庞大中等收入基层,实际上是难以真正实现旅游的“大众化”的。在欧洲各国,通常个人月工资20%的可以实现国外旅游5~7天。相比之下,我们还差得很远。这是未来10年内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二是社会保障问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制度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居民养老、医疗、住房、孩子教育等费用支出的相当部分,由个人来承担。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居民有钱也不敢放手消费,造成了我国较高储蓄率。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阻碍了旅游主体的消费能力。总之,只有解决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才能真正迎来旅游消费的大众化和旅游业的大发展。

  第二个挑战,来自旅游公共服务是否完善,关键是能否营造一个公开公正、高效安全的旅游体制机制制度环境。旅游业因其具有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传播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故而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事业内涵的,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来支撑和保障其发展。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既是政府发挥其促进与保障本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之功能的体现,也是其使旅游业顺应“以人为本”发展趋势的途径之一。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多非常重视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法律、政策、财力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不断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具体包括:一是必须加大公共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旅游交通服务、信息服务和旅游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二是必须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解决旅游业发展“多龙治水”问题,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职能。必须解决由于政府市场监管不力,造成的假冒商品泛滥、从业人员的鱼龙混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三是必须加强和改善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政府要加强对旅游景点的规划和开发,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保护和建设,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世界遗产和文博类等旅游产品进行恢复重建和开发保护,加强对文物古迹进行抢救和保护。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应急救援体系等。

  第三个挑战,来自国民旅游观念和理念的革命性改变,关键是要形成全民参与、享受休闲、绿色消费的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繁衍生息的中华民族,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都有其独特性。体现消费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以节制个人欲望为美德。如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秉持勤俭持家的消费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超前消费和铺张浪费。在对待旅游消费的态度上,我国民众更是谨慎有余而开拓不足。俗语说:“平安是福”、“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人不愿意出门去旅游,安逸在家是基本的生活追求,认为游山玩水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开始向享受型发展,开始讲究生活质量,而旅游往往是享受生活的首选,特别是在一些高收入阶层在旅游消费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再加上西方的一些旅游消费理念,如“旅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等对我们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使我国民众旅游消费理念有了明显改变。但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大繁荣,还有赖于全民旅游消费理念的大变革,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旅游文化,使旅游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预期,未来10年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公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推动,我国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可以肯定,未来我国旅游业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很大,发展空间很大。目前,我国刚刚实现每年人均出游1.5次的目标,而发达国家如美、日、韩等人均出游均在7次以上。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力争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我们预测,未来10年内我国旅游业有如下突出趋势:

  第一,旅游大众化特征更加明朗,旅游参与人数持续扩大,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尤其是随着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不断增加,旅游消费预期会得到极大释放,旅游参与者规模必然迅速扩大。按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有关专家的意见,折算成现价一个三口之家税前年收入在6~20万元之间,可视为中等收入家庭。我们期望,通过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我国城乡中等收入家庭达到60%以上,其中城镇家庭达到80%,农村家庭达到40%。另据预测,届时的人口规模为14.5亿人。据此匡算,我国中等收入人数约8.7亿人,加上高收入人群,总量应该在10亿人以上。假定中等收入及以上家庭人均每年出游3.5次(欧美发达国家现阶段年人均出游7次),则其全年旅游为35亿人次。再假定低收入家庭人均每年出游1次,则其全年旅游总量为4.5亿人次。两项合计,到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及出境旅游总计约每年32.3亿人次。再加上入境旅游假定为3亿人次(2010年为1.34亿人次),比较保守地预测,我国每年旅游总规模也在42亿人次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几无悬念。

  第二,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很可能超越中国制造业。理论界普遍认为,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其中包括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随着众多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旅游又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又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扩大1.36倍,投资扩大0.25倍。另据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人,可增加4.2个相关行业就业机会。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将占全国GDP的8%。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占GDP的8%,实现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作为世界工厂,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的低端末端,缺乏高新技术和自主品牌,以付出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的巨大成本代价,来获取微薄的加工制造费。但是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其间却并没有很大的技术差距,这就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可能会超越制造业,直接参与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

  第三,旅游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强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快速提高。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服务保障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的结构将会快速升级,从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向更多方面扩展,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向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从基本需求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从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一是从年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总额来看,预计每年增长10%左右应当是没有问题,据此推算,到2020年,年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总额可从目前的600元提高到1600元。人们外出旅游将要求吃得好、住得好、乘坐相对舒适交通工具,并会进行一定规模的旅游购物。二是从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三大消费市场成长性及份额来看,它们都会相应地获得较快发展,但国内旅游市场的成长性最好,逐渐会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主体。国内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会日趋完善,旅行社的数量将增长,饭店业高中低档的比重基本平衡,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但由于我国旅游者人数庞大,旅游交通紧张、服务更不上的局面仍将存在,特别是在热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三是从旅游的时空变化来看,空间上人们的旅行路线将由中短途(学术界尚没有公认的划分标准。本文设定:以半径300公里以下为短途旅游,300至600公里为中途旅游,600公里以上为长途旅游)向中长途发展,飞机、高铁等快速交通工具将成为首选;时间上由短期旅游(本文设定:3天以下为短期旅游,3至7天为中期旅游,7天以上为长期旅游)向中长期旅游发展。四是从旅游的组织化程度来看,未来团体旅游和自助旅游是同时并存的两个重要方向,但产品多样、收费合理、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团体旅游业务会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高品质的旅游必然是省钱、省心、舒适的团体旅游。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旅游市场体系逐步健全,逐步从观光型旅游转向复合型旅游。我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正面临一个整体转型问题。到现在为止,旅游市场体系的结构还是比较单一的,就是观光型旅游“一枝独秀”,无论是入境旅游、出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观光型旅游都占主体地位。但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个复合型的旅游市场体系正在快速形成,这个体系包括观光、休闲、商务旅游三大传统项目,还要加上特色(种)旅游,共四个板块,它们百花齐放、各领风骚。一是未来10年,观光旅游仍将会保持第一位的市场份额。大众化旅游的第一步,必然是观光型旅游。二是休闲度假旅游将迅速崛起,成为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首选。尤其是自助休闲旅游将会成为时尚。传统的旅行社服务,给人们留下了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等负面印象。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私家车越来越普及、酒店预订越来越网络化,自助旅游者也会越来越多。三是商务旅游的分量会越来越重。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商务大军有4000万人,以每人每年平均出行3次计,全国全年的商务旅游人次在1.2亿人次左右,今后每年都将以数百万人次的速度在递增。四是特色旅游逐渐兴起。特色旅游包括产业旅游、红色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旅游等。其中,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森林旅游、扶贫旅游等产业旅游比较有前途。农业旅游方面,“农家乐”、“农业观光采摘”和“乡村旅游”今后依旧会红红火火。工业旅游方面,蒸汽机车游、矿井游、油田游、陶都游、汽车城游等也会有所发展。

  第五,旅游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市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国国内有工商注册的旅行社约2万家,但是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应在5万家以上。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正系,主要是正规经营的旅行社;第二类是旁系,包括旅行社网站、俱乐部、票务代理、出境中介商旅服务公司、展览公司等,做的实际上也是旅行社业务;第三类是私人开展的旅行业务,过去是“一间办公室,一部电话,就是一个旅行社”,现在更为简便,只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全面开展旅行业务。未来10年内,旅游市场服务格局将会有大的变革,传统的旅行社经营模式会被逐步淘汰,一套新的经营模式会产生。一是旅游服务分工越来越细分。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中介公司,如酒店预订专业化公司、票务预订专业化、餐饮预订专业化公司、旅游景点预订专业化服务公司、旅游咨询专业化服务公司等。二是旅游服务的附加服务增加。旅游服务机构为争夺顾客,越来越注重服务的附加作用,如代租车接送服务、附加金融保险服务、餐饮娱乐打折优惠服务等。三是连锁经营将成为旅游服务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酒店预订类的旅游中介公司,业务关联的酒店大多在1000家左右,规模比较小的大多在100至300家左右。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兴的网络预订公司可以把全国各自为战的酒店、票点、景点通过网络工具比较好地连锁起来,向顾客提供更加广泛的旅游中介服务。连锁经营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四是更加重视地区和城市旅游宣传和旅游营销的公共投入。据香港旅游协会资料,每增加1美元的旅游宣传投资,可增加123美元的旅游收入。世界旅游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旅游宣传投资。近些年来,我国兴起的以公共投入为主体、以地区和城市为整体对象的旅游宣传和旅游营销,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今后这种趋势仍将加剧,城市和地区的旅游宣传投入会进一步加大。

   第六,旅游信息化含量越来越高,传统旅游业的服务模式会产生革命性变革,服务效率大幅提高。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信息是其得以生存和运转的根本基础,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必然会渗透到旅游业的各个环节,得到比在其他领域更加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改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扩大旅游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旅游市场服务的效率,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互联网已经超过了“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旅游信息传播的第一媒体,也是公众获取旅游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未来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加强。在美、欧、日等旅游发达国家,约有三成以上旅游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订购休闲旅游产品,特别是美国在线旅游业务占据了整个美国旅游市场的一半以上。同时,在这些国家的旅行80%以上都加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而我国约2万家旅行社中加入GPS系统的寥寥无几。可以说,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今天,我国旅游业与发达国家旅游业的最大差距即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但恰恰在旅游信息化方面,我国是完全有可能迎头赶上旅游发达国家的。随着旅游信息化深入发展,一些突出的趋势需要关注:一是旅行社的咨询、票务、营销等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很大挑战,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二是旅游电子商务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三是旅游业对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依赖日益增强;四是旅游的国际合作更加便捷,旅游信息化可以促进旅游国际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2021 年中国旅游市场分析报告
三部门联合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
2021年国内旅游总消费恢复至2019年的51%
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差异的实证分析
疫情过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