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人深省的“房子困境”:认知层次越低,越固执
不要让自己的认知,成为沉没的成本。



网络上曾讨论过这么一个话题:如今社会,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其中有一个回答这样说道:
最讨厌“爹味”说教的人,他们脱离实际,喜欢高高在上的说教,却对别人没有实质性帮助。

所谓“爹味”说教,其实就是一种好为人师的“大家长”的思想。
以自我认知来左右他人,以固有态度来判断是非。

比如《幸福到万家》中的万善堂。
他虽是万家村的书记,却总是拿自己的身份压人,用自己过去的认知来教育人。
儿子在婚礼上欺负别人,他觉得这是当地的风俗。
不仅不觉得羞愧,反而指责正当防卫的何幸福。
王庆来不满土地赔偿款,想找他理论,可他却以长辈身份教训王庆来,动手将他打伤住院。
可他觉得这些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在万善堂的认知中,晚辈不能让长辈难堪;村庄里的矛盾不能闹出村外;哪怕领导错了也不应该主动道歉。
他一心想要发展万家村,但思想观念滞后,认知固化。
不愿接受新鲜事物,最终晚节不保,黯然退场。
其实,人们之所以讨厌万善堂,不仅因为他混淆人情与法治的界限。
更因为他总是一副“好为人师”的态度。
居高临下教育别人,其实是一种炫耀。
越是感觉自我良好,就越难正视自己认知以外的事。最后反倒把路越走越窄。
季羡林说:
人随着年龄增大,最怕思维僵化。

很多时候,局限一个人发展的不是环境,不是能力,而是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

智者知度,慧者慎言。
以己之心度人,便是戒掉好为人师的最好方法。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禀赋效应”
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就会大幅增加。
相较于“拥有”,他们更怕“失去”。
同样,若一个人认定一件事,那么这个看法便会根植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这件事存在的价值就会超过这件事本身。
《列子·说符》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斧子,怀疑是邻居偷的。
于是看那人走路,像偷斧子的;脸色,像偷斧子的;说话,像偷斧子的;无论干什么都像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找到了丢失的斧子,就觉得邻居的行径不像小偷了。
其实,若是以后斧子丢了,他依旧会觉得是邻居偷的。
因为很多时候,影响我们判断的,不是经验和证据,而是那些根深蒂固的“自以为是”。
正如许知远在《偏见》中这样说:
大多数人束缚在自己的视角里,宁可接受偏见掩盖真相,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偏见。

人往往如此,一旦认定事情是什么样的,就会顺着这个思路继续下去。
哪怕事实并非如此,也会通过臆想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丹麦影片《狩猎》,便是如此。
主角因为好友女儿的谎言,背上了侵害女童的罪名。
好友不信任,前妻鄙夷,就连爱犬也被居民们残杀。
居民们呼之欲出的恶意,让他随时走在崩溃的边缘。
哪怕最后被警察证明是清白的,也无人愿意相信。
当然,村民们并不是丧心病狂,他们只是被固有认知蒙蔽了眼睛。
村民们都认为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但这种判断大多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意识。
真相对于他们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他们更相信自己心中的“正确”。
所以,自以为是的人,也就意味着永远看不到真理,永远困于自己认定的“真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泰戈尔说:
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指责别人;最难做的事,就是认清自己。

丧失判断,自以为是,会害人害己。


生活中,人们易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之中,只在乎自己知道的事,从而丧失了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这样就会使自己产生过高的优越性,导致自己的认知失衡。
若一个人只在自己的房子里思考问题,只会让自己自信感爆棚、盛气凌人,从而暴露出自己的无知。
梁启超曾说:“人之见地,随学而进,因时而移。”
有时候,出去走一走,见一些人,经历一些事,反而能更完善自己的人生观。
因为真正厉害的人,都是终身学习者。
他们不会闭门造车,而是博观而约取,让自己的思想不断成长进步,从而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所以人有时候不能太想当然,世界之事远远要比自己所思所想的还要丰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这样一个对话:
世界到底有多大?
如果思维是一堵墙,世界就在墙的另一边。

我们有怎样的思维,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1. 保持理智,保持清醒
《格言联璧》中说: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人这一生,应该保持清醒的认知,别太放纵,也别太自满。
认清自己而真实的活着,远比不切实际的自以为是更重要。
很多时候,清醒与理智能让我们不纠结事情的表象,而是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从而认清做人,理智做事。
2.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俗话说:“苟日新,日日新。”
人生是一个走窄门的过程,若停滞不前,三观与认知便会变得狭隘,固步自封。
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让自己的思维不断迭代,让自己的认知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和进步,必将会带来更多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3.开阔视野,开阔格局
有一句话这么说:“所谓视野,就是你永远不可能跟瞎子谈论色彩;所谓格局,就是你永远不可能和矮子谈论天空。”
视野与格局的不同,往往预示着思维认知的不同。
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取决于他所站的高度所以想要人生之路与众不同,就要登更高的山,浏览更壮丽的风景。
把探索当习惯,把改变当常态,在一点一滴的前进中,刷新习惯性认知,才能摆脱陈旧的束缚。
如此,才会拥有灵活的思维,和更开阔的眼界,在这个日新变化的世界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天地。


记得《黑衣人2》中,曾有这么一个情节。
中央车站的一个储物柜里,居然住着一群外星小人,他们信仰的光明,不过是人类手表照出的光。
主角觉得这些外星小人们住在储物柜里,太可怜了,可同事随即踢开了另一扇门。
外面景象让人惊叹不已,原来人类也只不过是生活在“储物柜里”的小人罢了。
这虽然只是电影,可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不也是一样,困守在自己认知的房子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视萤火如明月,觉山丘似巍峨。
可人生不该是这样,认知与思维不应该被局限在此时此地。
唯有见过世间万物,才知自己渺小;只有走过世间繁杂,才知真理无穷。
余生,愿我们都能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从而走出思维的大门,看到满天星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改命的方法论
情感思维的认知理论探析
原来这就是“房子困境”:认知层次越低,越固执
逆向思维:打破自我思维认知的几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认知层次越低的人,他知道的东西越少,他想法其实越简单 所以知道越
层次低的人,都有这5种思维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