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感谢恩师,不忘恩师!


感谢恩师

在家乡东谢匠上小学,然后是晋师附小、晋城二中、太行中学乃至后来的山西省教育学院,长治市教育学院,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师陪伴着我走过漫长的求学之路。是老师如红烛,为我们照亮了通向知识殿堂的大道;是老师如园丁,用心血和汗水哺育我们茁壮成长。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师傅。按世俗眼光来看,师傅对徒弟,似乎都有留一手之说,唯独老师这一行,不在此例。老师最阳光、最无私,最慷慨,最少保守,不管什么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如果有可能,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送给学生。老师是我们每个荒蛮人生的开拓者,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人。




  启蒙老师

在东谢匠小学,任教最早的老师有张广汉、张艳青。他们二位老师都是饱读诗书,家学渊源的老先生,毛笔字也写得十分漂亮,其中张艳青,号称“晋城东门外的第一枝笔”。他教我们时,还没有什么正规的教材,只是他们用毛笔在白纸条上写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等内容的卡片叫我们读写。现在的语文课,当时叫国语课,数学课叫算术课。我们喜欢赵、张二位老师的毛笔字,更喜欢他们写毛笔字时那种大刀阔斧、笔走龙蛇的潇洒劲。每逢腊月临近年关的时节,村上的老乡们就将割好的红纸一卷一卷送到学校,让老师写春联。因为户数多,又不能弄乱,老师就叫我给他们“捉对”。因为我爱看老师写字,做事较细心,深得老师和师娘的喜爱,所以有好吃的东西,师娘总是留一点给我吃。特别是每年的端午节,各家各户都要给老师送粽子,师娘总忘不了叫我们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去他家吃粽子。




老师精心呵护我成长

58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晋师附小读高小。

我们村虽然离城仅五里地,不算远,但那时侯,乡下人没事也不往城里跑,一年进城的次数数得清。现在要往城里上学去了,大人小孩自然一阵兴奋。刚入学那阵儿,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新奇,亲切又陌生,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且惊且喜。在晋师附小,最初被编在33班,班主任是个刚刚从师范毕业分配的女老师,闫华敏,阳城人。她生得中等身材,白白净净,眉慈目秀,带着阳城味的普通话说得轻轻的,甜甜的,给人一种亲近感。论年龄,她也就是我们的姐姐们。她对学生也真像姐姐关爱弟弟一样,体贴入微,善解人意。一开始,班里有个学生王卫国,是152队(现高庄晋煤集团党校一带)子弟,此人生性顽皮。因为我身有残疾,他一口一个“老拐”地叫我,弄得我又气又恨又很无奈。闫老师知道这个事后,在周末的班会上,一向和蔼可亲的闫老师,大发其火,狠狠地批评了这个同学,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我赔情道歉。然后,郑重其事地宣布:“郭甲生同学身有残疾,这已是很不幸的事了,我们应该同情他,帮助他,决不允许取笑他,更不允许欺负他。不然的话,我可不饶你们!”闫老师一顿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的讲话,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安慰,多少天来压抑而憋屈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感激的泪水唰唰地一下子流了下来。过了几天,闫老师在课间休息时,专门把我叫到一边,轻轻地对我说到:“这些天有没有人再叫你了?”我说:“没有了”。这时,她会心地笑了,并对我说;“不用怕,有事告诉我!”其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老师鼓励我用知识改变命运

 1960年,晋师附小毕业后,考入晋城二中读初中。

晋城二中是当时一所建校时间不长的新学校,迄我们入学是第三届学生。1——6班是初三,7——11班是初二,12班是春季班,随后是我们13——18班,于1963年毕业。

晋城二中,是师生们自己烧砖,拉土,白手起家建起来的。我们入学时,已初具规模,基本成型,但整个条件还是相当简陋的,尤其是学生宿舍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住在教室里。白天上课,学生将行李卷起来,放在教室后面,晚上再展开睡觉。即便如此,老师们也没有耽误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学校千方百计,迎难而上,因陋就简,创造条件,为我们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鼓励我们刻苦学习,勤奋读书,努力用知识托起明天的太阳,用真理的风帆,使我们的命运之舟,再启新航程,迎着风雨,一步步驶向成功的彼岸。



走进太行    三生有幸 

六三年考入太行中学,踏上上党古城的土地,迄今已逾半个多世纪。截至87年离开长治调回晋城,前后近25年之久,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长治,但我无怨无悔。相反,我应该感谢太行中学,感谢长治这块热土——我的第二故乡。因为那里有我青春的脚印,有那么多优秀的师长,那么多情同手足的同学,那么多至爱亲朋般的同事,那么多学业有成的学生,还有那一条条亲切而熟悉的胡同小巷,铁匙巷,甜水巷、营房巷、莲花池、梅辉坡等等,每每回忆过往的经历,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亏是考上了太行,亏是生活在长治!否则我步入社会的人生开局就不会那么顺畅,换个地方至少要多走若干年的弯路!

在太行中学读书,最大的幸运就是这个学校有那么一位老校长——郑云萍校长。郑先生家学渊博,博学多才,从教几十年,治校有方,治学有道,堪称晋东南第一全才。在晋城市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校长的任上退下来之后,随即重新走上讲坛,先后在晋城市教育学院讲授中国文学课,“名作欣赏课”和其它学术讲座,在晋城市教育学院、长治职工大学、陵川县中小学教师职称班讲授外国文学课,在长治市委党校讲授写作课。1986——1991年任晋城市驻长治老年大学校长。最近郑先生90寿诞之际,整理出版了《江河闲话——郑云萍诗文录》。




教育学院圆了 我的大学梦

七八年,因工作需要,我与老干部李德元同志由长治市建筑工程公司调长治市长安路学校工作.我任校长,李德元任支部书记。该校原系市直学校,在提倡工农兵管理学校的背景下,下放变为以长治市建筑工程公司为主,联合周围企事业单位、厂矿共同办学(市建公司、地区五交化、地区木材公司、地区手管局、地区金属公司、回收公司仓库车队、地区粮库、火车站、化工厂、纤维板厂、林化厂、电业局仓库、农机公司仓库等十多个单位)的一所联办子弟学校。内设小学部、中学部。

七八年,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山西省教育学院开始招收在职函授学员,有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在长治市教育学院设有工作站,具体管理和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成绩合格者,由省教育学院颁发国家承认的专科毕业证书。


更上一层楼

就当时学员的情况来看,大都是中师毕业从事小学教育多年而后人为拔高(这是当时中国教育界七年制八年制时存在的普遍现象)的初中教师,年龄偏大,学起来也不太容易,就是记忆也不是太好。而我个人则不同,属六六年毕业的老三届,较之大部分学员又年轻许多,年仅31岁,再加上热爱文学,又搞通讯报道多年,大部分课程学起来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丝毫不费劲。毫不夸张地说:论水平早在专科之上,而没一纸文凭,你又狗屁不是——而当时我们恰恰缺的就是这样一张纸——这就是当时的现实。如果单兵考核,年把的时间拿下专科文凭没有一点问题。对此,和我同属六六届老三届,时任长治市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的一位同仁亦有同感,只嫌开考科目安排太松散,战线拖得太长。但有一门科目对大家来说,都比较陌生,那就是形式逻辑学。说到逻辑学,其部分内容在平时教学中亦有所涉猎,但星星点点,很不系统。一开始,忘了在哪请了一位老师讲授逻辑学,其讲课水平和专业水准,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讲的是逻辑学,讲起来却没有一点逻辑,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简直就不着调调,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且这些学员相当一部分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很高,对其授课反响强烈。




在教育学院学习期间,尽管与各位老师相处时间不长,机会不多,但马拉松式的五年函授学习,还是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李云楼先生,苗挺先生、许贵成部长因写作关系,我们早已认识,有一定交往。所以,他们那种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精湛的教学艺术,知识丰富、谈吐高雅的学者风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言传身教,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对我后来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所以,我就是站在这些前辈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的。


各级教育学院功不可没,感谢恩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2020年高考看长治与晋城教育差多少
从古代高中进士人数聊聊长治、晋城的教育质量
2016全国各省GDP排名出炉!山西居然排在24位!
国道207线长治晋城界至陵川段升级改造工程开工
【定了】明天开通!“长治-晋城”城际公交要来了!
长治旅游宣传口号征集获奖揭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