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的中国教育:可能的问题与陷阱

Tips

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对十三五期间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领域发展目标做出了规划,教育也正在向所确定的目标迈进,但瞩望2020年的中国教育,仍会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作者简介

郑金洲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教师》编委会副主任。

教育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成效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正在试点的基础上有序推进,这些改革无疑将改写教育格局,引发教育深层次变化。但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无法像其他领域一样在短时间内取得较为显现的成效,无法让人直接触摸或感受到,并且,许多成效具有非常显著的滞后性,短期内无法体现。比如,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一切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一目的由于检验手段的局限和测量工具的匮乏,难以让老百姓有切身的感受,人民群众在教育上的获得感比其他领域要差很多。

教育提升人社会层级的功能持续下降

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中,教育是提升人社会层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分层是各方都较为接受的做法。但近年来,教育提升人的社会层级的作用正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能够进入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学习的农村户籍考生大幅度下降,即使进入重点大学的城市考生,其出身也越来越多地来自于收入较高、社会声誉及地位较高的家庭。虽然近来国家采取了一些举措力图解决这一问题,如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考生每年增加一万个名额进入重点大学学习,但这些离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有不小的距离。

教育及学生评价为大数据所“绑架”

可以想见,在未来几年,互联网、大数据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教育和学生。从当下来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正在学校管理、学生学习中大力推进大数据有关工作,利用云计算等手段将汗牛充栋的数据进行录入,将教育活动细分为可以用数据表达的形式。但其中也蕴含着另外一个巨大风险,那就是随着大数据的普遍运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能逐渐形成对数据的依赖,教育决策完全以数据为依据,教育评价完全以数据为依托,学生考评完全看数据积累。数据虽然有意义,海量的数据一定程度上也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但教育活动有些是无法靠数据表达的。学生的品德难以用数据来说明,学生的心理难以用数据来计算,学校的文化难以用数据来显现,教育的性质难以用数据来验证。假如教育决策、教育评价、学生考评等完全用大数据来决定,教育以及学生的复杂性就有可能被忽略。

线下线上教育割裂甚至对立

未来的线上和线下教育有可能以三种形态存在,一是线上教育线下教育高度融合,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对学生产生一致性影响,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二是线上教育线下教育平行运行,两者各有其运行轨迹,各有其内容及载体,各有其旨趣及受众,这种状态貌似“和平共处”,实则暗流涌动,相互影响;三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互对立,线上提供的内容与线下相悖,反映的价值观念彼此对立,两者间难以共存,互相消解教育的影响,这是最不愿看到的情形。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线上线下既难以做到真正融合,也难以根本对立或双轨运行,而是以某种中间色彩存在。就教育自身的特点而言,教育的连贯一致是影响人的基本要求,如果各种教育形态指向不一,甚至严重对立,学生就有可能内心冲突,无法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

学校同质化色彩明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但在实际中,中小学同质化仍有可能在2020年出现。其原由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方式的推进。无论是学区化还是集团化,大多依托某一个或几个学校开展,将这些学校的经验在学区或集团内推广开来,虽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都尽力避免学校间的复制,但这种办学方式的局限几乎使得学校间的趋同变得越来越可能。

第二,单一的升学目标的牵引。教育有目的,办学有目标,考试评价制度对学校来说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未来几年来看,人民群众改变对升学目标的追逐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所有这些要素都推动学校向预定的升学目标也就是办学效率的方向迈进,使学校间在升学这一万变不离其宗的目标引导下变得趋同。

第三,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第四,学校管理者缺乏独特的办学理念。

学生价值观念“一”与“多”冲突加剧

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是时代的显著特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学生接受的信息不同,所受教育影响和作用大相径庭,同时又身处不同社会观念的激烈碰撞之中,势必形成差异化的价值追求,如何处理好“一”与“多”的矛盾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挑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云课堂教学成效
学校管理研究2015年度发展报告
五个关键的学校安全问题
构建数字校园 创新学校管理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习品质评价:理念、方法与启示 ——以北京市海淀区实践为例
《清远日报》专栏丨林萧:“双减”成效不妨听听家长怎么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