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为道,何为德?我们到底懂多少道德?

何为道,何为德?我们到底懂多少道德?

有人认为:“道”是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法则,“德”是按照道去实现的方法和手段。“道”和“德”本身并无好坏,善恶之分,因为存在就是道理。也有人认为:既然“道”和“德”是客观规律和法则,那么,符合这些规律和法则的言行就是善,不符合这些规律和法则的言行就是恶。这样一来,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规律和法则是通过语言描述的,语言在表达思想时本身就存在误差。如果“添盐加醋”,则变味很严重。那么,只做不说,该符合规范了吧?实际上不见得。很多时候,做的人永远被说的人指责,于是乎有人埋头苦干,有人说三道四。说的话,谬误者居多;做的事,并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和法则。这样分析下来,是不是“做也不对,不做也不对”?这不就成了虚无主义了?诸位稍安,有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对自己做过的事和说过的话感到后悔,甚至感慨道:“早知这样,当初这样说(做)就好了。”可惜世上并没有后悔药。

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已经表达出来的观点,在一定时间空间里可能接近真理。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在加深,这些接近真理的说法也许渐渐远离真理。1978年,思想界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既然是真理,就没必要检验了,可以说成“表述是否接近真理,请让实践来检验。”如果不符合真理就不道德,那么,回想从前,我们做过不道德的事,说过不道德的话还少吗?读到此处,诸位不必发怒,请看:

我们口口声声说国人现而今道德已经滑坡严重,那么请问:你自己做得怎样?在街上,自己摔倒的老大爷向路人求援,没有人敢上前扶一把,你在一旁指责路人:太没良心了,太不道德了,太冷漠了!请问:你若在现场,你将怎么办?或者说,你遇上这样的事是否都按照你要求别人的标准处理了?对了,也许你在现场,顶多也只是伸头缩屁股,根本不能有所作为。这样说来,你评论别人的话是些什么话?自己做不到,评论起别人来却是头头是道,是不是更加没道德?如果“呼吁”能救人,那众多的志愿者就得下岗,开展的救援行动也统统停止!关键时刻,看的不是嘴皮子如何圆润,还得看所作所为是否确有时效!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德”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其实“道”和“德”是两个概念。“道生之”是说万物生于“道”,这个“道”就是规律、真理。“德畜之”是说万物因德而存在、延续,所以合乎“道”者谓之“德”。“道尊德贵”,“道”本来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德”则存于人的内心。懂得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可以谓之“得道”,“得道”者谓之有德。反之,如果不懂得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就不能称为“得道”,不得道者,言行举止又何以得法?“道”存在于世,“德”存在于心。“道”是天理,“德”是人对天理的认识。

《易经·系辞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可见自然界万事万物本身具有两面性、对立性,这是普遍规律,这就是所谓的“道”。好与坏,黑与白,善与恶都是相对而言,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这是《易经》所折射的智慧火花。这些世间存在的普遍道理,各人的理解又不一样,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运用了这一规律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易经·系辞传》里说“君子之道鲜矣”,意思是明白这一普遍道理的人太少了。

当今世人所说的“道德”,仅仅局限于“人伦”而并非“天理”,与真正的、原始意义上道德相去甚远。可以这么说:口口声声呼吁“道德”的人,其实并不知何谓“道”,何谓“德”,充其量就是自我观点的推演而已。

来看当今“道德滑坡”案例:(1)老皮鞋制酸奶。(2)河南官员强奸11名少女。(3)被撞行人遭围观却无人相助。(4)文强充当黑社会保护伞。(5)瘦肉精、苏丹红事件。(6)小悦悦事件。(7)“范跑跑”事件。(8)药家鑫案件……如此不胜枚举的事件有一些共同特点:A、表现明显。B、误导世人。C、对相关人员身心产生致命性影响。这些事件、案件是“人伦”层面而并非“天理”层面。那么,在“天理”层面是否有一些现象引起了关注?答案是肯定的。“雾霾”不是哪一个人制造出来的,而是很多“为了不差钱”的人和单位的共同产品!这就是违背“天理”的事。违背“人伦”的事遭万人唾弃,大约会在人们的唾沫里渐渐被改变,而那些违背“天理”的事,人们却找不到批评对象,追究起责任来,“没有哪一滴雨愿意承认自己造成了洪灾”!

我们在批评道德滑坡现象的时候,能否多一层思考:有些现象是不晓“人伦”造成的,有的事件是不知“天理”造成的。对不晓“人伦”者,对他们要加强人文主义教育,使他们能够将心比心,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高其人文素养。对不知“天理”者,要对其加强科学精神教育,让他们明白怎样才能顺应天道行事,多做聪明的事,少做或不做愚蠢的事;多做依乎天理的事,少做或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这样,社会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很多时候,人们谴责违背“人伦”的人和事,忽视了对违背“天理”的人和事的审视,甚至批评起人来根本不辨“天理”和“人伦”,导致批评无效果,无具体对象,最终也无关痛痒。这样的批评,说了等于白说,如蚊子哼哼,苍蝇嗡嗡,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不起任何作用。

说别人没道德,自己就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比如:不许别人骂你的妈,你必须不骂别人的妈。如果只许你骂娘,不准别人带妈,那么,你自己本身就不晓“人伦”,更不知“天理”。如果你一定要站在道德评判者的角度看问题,请审视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知“道”明“德”。更深层一点说,要具备“德”本身不容易。“德”不是学来的,而是修来的。用“人伦”教育人,容易找到批评别人的理由,这便是儒家的高明之处。他们从身边的事说起,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让人服服帖帖,泣涕涟涟,是在高明!但是,儒家最终也只能让自己的思想围绕在人们身边,无法拓展开去,这便是儒学的局限性和致命弱点。在儒家看来,“人伦”似乎就是“天理”,“天理”似乎只是“人伦”。其实“天理”远比“人伦”的范围广。“道德”一词之所以首先出自道家,可以看出道家学问的高深。历史以来,人们笑言“道”而尊崇“儒”,本身就宣扬“人伦”而对“天理”避而远之。从前人们不认识这一点,情有可原;当今人再不认识这一点,那就是真正的无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释义56——65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处厚章第三十八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德经》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何谓道德:道就是宇宙万物的衍生的最根本规律,德就是遵道而行。存天理,顺人意,才是人间正道,人间正道是苍桑(2018.1.2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