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七讲诗词:《虞美人》——愁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李煜在高墙之内低唱着“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再,红墙之下的雕栏玉砌已成断壁残垣,自己也被囚于异乡,如此凄凉的场景哪堪回首!一曲《虞美人》唱出了李煜心中的悲愤,奏响的却是他生命的最终章。

公元975年,宋军攻入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南唐就此灭亡,而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李煜被囚禁于汴京,在他被宋皇帝赵光义毒死之前写下了这首词,因此这首词也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可以说李煜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却是一个出色的文人,他精通书法、绘画、音律等多个方面,其中又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李煜早期的词受到晚唐花间派的影响,而后又受父亲词作的影响,语言清丽,风格明快,在亡国之后作的词更是意蕴深沉,他的词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也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作下这首词之时正值佳节,每逢佳节肯定就倍加思念故乡和亲人,可李煜被囚禁在这高墙之下,有的只是国破家亡的无限感伤,故国已经不堪回首,连曾经他最宠爱的“小周后” 也被赵光义霸占,李煜可谓是有苦难言,于是他怀着苦闷的心情,在佳节之时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

在这首词中,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愁”字。李煜对故国的眷恋也许并不值得同情,因此他所怀念的也不过是宫闱里“雕栏玉砌”的华贵生活,但是仅从欣赏词的角度出发,这首词能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

开头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但是李煜却问它何时才能了却,原来李煜是怕这美好的景物勾起他的往事,怕触景伤情,所以他不愿再看到这样美好的景物。国破家亡,曾经的繁华生活留给他的却只剩回忆,春花秋月依然存在,只是换了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景物对他而言反而是无言的嘲讽。

在这首词中,有一个“东”字出现了两次,一是“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看似平常,但是这里的“东”其实是有着隐含的象征意义的。前一句“又东风”其实是指春风,但是为什么不直接写春风呢,是因为李煜朝思暮想的都城就在东边,所以春风吹过小楼,无论是哪个方向的,他都觉得是故都吹过来的风,而一个“又”字,突出的是诗人在宋国又囚禁了一年,这样的阶下囚的日子还要继续,故国的风也还在吹,人却回不去了,由此也可见李煜对于故土的怀念之深。李煜被囚禁的地方是宋国都城汴京,也就是如今的开封,而他的故都是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李煜的故都确实是在东边,只是如今物是人非,离家千里,只能通过东边吹过来的风来遥寄对故乡的思念。

最后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将他的愁思化为无尽的春水,希望这滚滚大江能够将自己的忧思带到东边的金陵,带到他日思夜想的故土。这一句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就是因为他将自己抽象的感情寄托在了“水”上面,用“东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满腹忧愁和悲愤,江水的波涛汹涌也正像他的心情一样,抑郁难平。与之相比,秦观的“流不尽,许多愁”就略显呆板,虽然也是将愁思寄托在水上面,但是说得太过直白反而会削弱动人心魄的力量,而李煜的这一句在一问一答中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引人入胜又感人肺腑,不得不说是一句“千古绝唱”。

滚滚长江水东流,流尽了多少人的忧思和惆怅;长江自古奔腾不息,就像千年前诗人的忧思,历经朝代变换,却从未停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唐后主有担当,五代词宗赋雄词〔195〕
今日打卡必修上册《虞美人》!
诗词欣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审美赏析
李煜的这首词,为什么仅凭一个比喻,就能千古传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