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高考地理备考45: 地理研究性试题主要类型模式举例

新高考地理备考45: 地理研究性试题主要类型模式举例

(2010-02-25 10:05:03)

新课程的理念势必会催生高考命题的变革,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研究性试题的出现。研究性试题,是以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背景,要求同学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综合探究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凸显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对学习的体验、知识的调动、迁移和思维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渗入高考试题后,将会引起诸多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四点:

第一、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某些试题实际上已成为微型研究“课题”;

第二、应试者解答此类试题的过程实际上已成为研究性学习或者说是模拟性研究的过程;

第三、此类题目的答卷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或模拟性研究的成果;

第四,在课题确定、资料收集准备、研究方法选择和解决方案设定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因而答案的组织上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
  从研究学习的基本思路、步骤分析,高考命题中的探究性试题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确定研究课题
  例1
如果对我国西北地区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你认为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
  气象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一则材料,请你和他们一起确定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本身的条件,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许多竞争优势将逐渐消失,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十一五”期间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
  分析做此类题目时,应注意三点:一、注意选题与材料具有相关性,从材料中提炼问题;二、所选课题要有现实意义、有探究价值、有一定的深度;三、善于从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中寻找相近的观点。示例2的材料主要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产业高成本的问题,因此研究主题应包含“产业高成本”这一关键词,其内容可以是原因探讨,也可以是应对策略。
  参考答案
  示例1 :气温、湿度(降水)、气压、风速等
  课题名称应包含绿洲和邻近荒漠、某一气象要素、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如“绿洲和邻近荒漠湿度(或降水)特征的对比分析”
  示例2: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高成本时代形成的原因或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对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对策   

  二、选择研究方法
  例3
东北曾是世界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区,是我国主要的食用油来源地之一。我国2001年加入WTO,当年南方某地榨油厂就进口美国大豆1396万吨(约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大豆产量),同年东北某省(区)大豆却大量积压在农村。
  (1)请根据下表分析这个榨油厂“舍近求远”从美国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
  (2)如果你所在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以东北某省(区)“大豆的出路”为题进行研究,应主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试简述理由。  
  分析课题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调查法、资料研究、小组合作法、比较法、实验法等。示例中的材料主要是中、美大豆生产成本的对比,因此比较研究是其最佳方法,通过比较找出东北大豆问题所在,进而“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答案(1)原因:东北某省(区)大豆价格高,出油率低,加工成本高。(2)应采用比较法;理由是:选定对象进行比较,有利于找出差距,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
  三、提出问题
  例4
下图为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图,根据图示所反映的主题,提出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地理问题。
  


  分析提问题不能偏离主题,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就示例而言,所提问题要围绕“长江中游湿地减少”这一主题,选择一定的角度(如原因、影响、对策)来设计。要注意:一、提出的问题要显示出深刻的思维力度,而不应流于形式;二、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材料主题,具有在一个较新的视野上组织、运用学科原理与方法的可能;三、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不能生编硬凑,表述要清晰、逻辑要严谨。此题更直观地体现了“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这一项要求,我们要仔细体会。
  参考答案 提问分一般性提问和有一定深度的提问两个档次,不同档次的提问得分不同。一般性提问,如:长江中游湿地有何变化?造成该变化的人为原因是什么?有一定深度的提问,如: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有何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四、制定计划、设计方案
  例5 济南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确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小区居民用水问题的探讨”。假设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1)请简述选题理由。
  (2)补充完成该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分析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研究课题及目标;②选择研究方法;③调查搜集材料;④提出假设,分析处理材料;⑤形成预期的研究成果。就该题而言,计划要围绕“小区居民用水问题”这一主题,研究步骤要体现过程性,具有完整性。
  参考答案(1)对济南成为节水型城市(或保泉)有积极意义;熟悉,可操作性强,有兴趣等。
  例6 根据下列材料:①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②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洞)或塑料薄膜③一盆热水④一盆冰块⑤一束香⑥火柴,分析回答问题。
  (1)用以上材料可做一个地理事物运动过程的实验。这个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实验的步骤。
  (3)对实验结论作出预测。
  分析设计简易实验验证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要求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解答该类题目的基础是对地理原理及其过程的深刻理解,在设计时要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增强可操作性,并能对实验结论作出正确预测。值得注意的是:考试中的实验活动设计并非全开放的,它往往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并将整个实验活动进行分解,起到降低难度和提示思路的作用。
  参考答案(1)热力环流;(2)实验步骤:①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人玻璃缸内的内侧;②盖上胶合板,有孔的一侧对着冰盆;③点燃香,垂直从小孔插入适当深度;(3)实验结论:点燃香一段时间之后,香雾在冷水一侧下沉,流动形成环流。   
  五、收集资料
  例7
(2006年上海卷45题)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课题,一是“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研究”,二是“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请你在上述两个课题中任选一个,确定资料收集的内容和途径。
  请在括号内打“√”选择课题: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研究( )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 ( )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收集资料目的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主题服务?就示例而言,一定要针对研究主题,注意资料的充分性、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找出搜集资料的途径。
  参考答案 “生物多样性”课题举例:内容:植物(或水生生物、鸟类等)的类型、数量的季节变化(或年际变化);途径:观察(或文献查阅)。“旅游观光”课题举例:内容:游客数量(或游客构成等)的时间变化、游客数量与湿地生态变化的关系;途径:观察(或问卷调查)。 
  六、分析推理
  分析搜集的资料,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分析归纳、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形成结论,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
  例8 有资料表明,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加快,流出北冰洋的洋流增强。同期,墨西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欧洲西部海域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可能受此影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该题属于地理原理分析与地理过程描述,其解题思路是:在把握自然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依赖于知识的属性与联系,应用因果分析法构建新的思维线索,执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对实际问题作出正确描述与合理阐释。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夏季中欧洪水、新疆大雨等事实既是该题立意的现实连接点,又是解答该题的有用背景。
  参考答案 增温增湿(降水量增加,增加其冬春的降水量),上升水汽随西风(带)进入欧洲(亚欧)大陆新疆北部地区(或西北地区)
  例9 当前,我国汽车消费火爆,轿车正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私人汽车的迅猛增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公众对此也有很大争议,某网站正在就“私人汽车迅猛增长的利与弊”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如果你也参与其中,请就该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分析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评述,是评价考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要途径,也是考查辨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这类问题的要求是全面思考、综合分析,坚持用两分法从有利、不利(优势与不足)等角度科学地阐述、评价地理问题。
参考答案 利:能促进相关工业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弊:加剧城市交通的压力;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加剧石油能源的供需矛盾;修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占地多。
  例10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100字左右,可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方面任选三项回答。)
  分析该题属于对某一领域(自然过程、经济活动、国土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等)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其解答策略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多端思维和系统联系的方法;表述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参考答案 农业: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在河西走廊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发展节水农业,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工矿业: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能、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交通: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欧亚大陆桥”的交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旅游: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以上任选三项)
  例11 (承接示例3)(3)该学习小组要将研究成果“东北大豆的出路”呈报给政府供决策参考。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你会提出哪些建议?
  分析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是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措施、建议类试题的解答,要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要紧扣主题多角度分析,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建立高油大豆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规模生产;加大科技投人,改良品种,发展面向市场的产品;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大豆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七、地理设计
  例12
如右图所示:铁路a沿线经济发达。铁路b沿线经济欠发达,G湖农业发达。水灾频繁。为促进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拟新建一条铁路,基于资金考虑,所设计的线路务必是意义最明显的。
 
  请你帮助设计该铁路线,并简要说明你所设计路线的作用。
  分析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地理设计,是考查地理思维、方法、应用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设置探究性试题的绝佳形式。地理设计类试题,多针对虚拟情景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或信息进行假设。其解答思路是:根据假设,联系有关地理原理、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推理判断,使问题在假定的条件下得到答案。回答问题时注意结合假定联系的原理或规律进行问题的描述。
  参考答案 路线:连接E、H、J城。社会经济影响:H城的经济区位明显改善;K城经济腹地扩大,窗口作用加强;扩大F地农产品和I地矿产的外运量,促进D地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G湖区的抗洪救灾和农业发展。
  
  经典高考研究性试题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拟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比较说明某种地理现象。实验步骤:①放置在阳光(或其它有较强的光源)下,保证两个玻璃盘接受同样的光照射,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②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一个玻璃盘中;③在塑料瓶顶部钻一个小洞,将一温度计插进其中,并将另一温度计悬挂到另一个玻璃盘中去。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实验能说明的现象及其正确步骤是 ( )
  A.热力环流,①②③
  B.地面热容量比较,③①②
  C.温室效应,②③①
  D.城市热岛效应,②①③
  2.实验结论应为 ( )
  A.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同,两盘之间空气交流显著
  B.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完全相同,因为两盘内土壤热容量相同
  C.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D.两支温度显示的温度无法进行比较
  3.(2010年东北师大附中考试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为炎热的酷暑呢?
  (1)材料一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它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图文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限4-6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就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请补充完成基本的研究思路。
  (3)同学们在研究中发现: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不同季节有差异(如右图所示)。你从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______________。
  某城市围绕“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的主题展开讨论,请市民提出合理化建议。
  (4)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理由。
  (5)一市民建议,本市绿化不应再建大型草坪,需要以乔木、灌木树种为主。与林木绿化相比,城市绿化中修建大型草坪有哪些不足?
  4.(2010年山西三校考试题)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下面是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案例,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
  [研究课题] 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
  研究结论:①阶段Ⅱ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稀少,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
②阶段Ⅲ成果:…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1)依据研究阶段Ⅱ成果判断,请在图中阴影区域选择适当位置填写该研究区域的名称:
(2)请你推断地理奥赛学习小组得出阶段Ⅱ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名称。(2分)


(3)依据研究思想,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研究阶段Ⅲ结果。(5分)
优势:

不足:

发展方向:
发展过程中要注意:
  参考答案
  1.C 2.C
  3.(1)① 自郊区吹向城区 (2)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③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④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3)城郊间的气温差异夏季大于冬季 (4)可行应首先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 (5)环境效益不如林木;维护费用大;易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1)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分) (2)新疆位置图(中国政区图);新疆地形分布图;新疆气候分布图;河流分布图,新疆植被分布图。(答2个即可得2分) (3)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1分)
不足:水资源匮乏,沙漠化严重。(1分)
发展方向,种植长绒棉、瓜果等农作物,发展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1分)
发展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治土地的沙漠化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答2点即可得2分)
5.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
参考答案:

(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水、清水等。
(2)实验步骤:①将球状(面)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面)物上滴适量的墨滴(或水滴);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④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步骤相反。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6.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参考答案:(1)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3)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
7.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课题研究活动中,打算研究在不过河情况下如何利用太阳高度及铁塔影长测算铁塔高度。他们在12月22日测得的正午太阳高度为β=78°(如图),而此时北京时间正好为23日0:00。过三个月后又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α,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上适当位置画一个指向标。
(2)该地所处的经度是 ,纬度是
所属的国家是 ,图中的海洋为
(3)图中的α=
(4)塔顶的影子从Q→R伸展,表明太阳直射点向
(南、北)方向移动,潮州的昼长逐渐
(5)该兴趣小组有人计划在2008年来中国现场观看北京奥运会,他若乘飞机沿最短航线的方向直飞北京,则飞机的航程大约为 千米。
参考答案:
(1)指向标与塔影方向平行,画箭头,加注N或北字;
(2)60°W,35°26′S(或35.5°S) 阿根廷,大西洋;
(3)54°34′(或54.5°)
(4)北,增长(解析:由冬至日至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5)19500千米(19000—20000都算对)(解析:地球上任意两个地心对称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都相当于一条经线的长度20000千米,题中该地的地心对称点位于120°E、35.5°N,距离北京(116°E,40°N)大约500千米)
8.进行空间定位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地理素养之一。假没某人位于中纬度的某地,这里能知道东、南、西、北方向,但不知道该地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请你运用地理常识和地理技能,帮助判断其位于哪个半球。(请提出两种判断方案并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通过观察天体方位判断:
A.观察正午太阳位置,若位于南方,则当地位于北半球;反之则当地位于南半球。
B.夜间若能够观察到北极星,则当地位于北半球;反之则当地位于南半球。
(2)利用地转偏向现象判断:观察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若向右偏转则当地位于北半球;反之则当地位于南半球。
(3)通过观察自然地理景观判断:树干南方一侧枝叶茂密;冬季南方一侧积雪较早融化、大树南方一侧地衣苔藓较少……当地位于北半球,反之则当地位于南半球。
9.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          地理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      (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      (填左或右)偏。
(3)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4)在下图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参考答案:
(1)热力环流 (2)右
(3)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
(4)如图所示,高处和低处等压线2分,空气运动箭头2分


6.我国某地区中学的地理研究小组对学校所在地区进行了经线和纬度测定实验。下图是某天实验的示意图(MN弧是测杆阴影端的连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上哪条线段反映了当地的经线?为什么?
(2)若发现某天,测杆的阴影MN连线与测杆O点距离刚好处在一年之中的平均值,这天可能的节气是 ;若测杆的长度和阴影OP相等,这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3)分析(2)小题的计算结果,当地纬度是
参考答案:
(1)OP OP是最短的阴影,属于正午 太阳位于最南点时的照射状况,指示南北方向 (2)①春分或秋分 ②45度 (3)45度

7.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如图,虚线部分表示是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后回答:


(1)该研究小组考察的区域,其地形是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分布特点是 ,这是因为
(3)研究小组认为A湖是一段旧河道,你认为他们的观点对吗? 。请解释湖泊形成原因
(4)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 灾害,原因是 ,治理的措施通常有
参考答案:
(1)平原
(2)弯曲河道段偏向河流的凹岸 河流的凹岸接受侵蚀,河床较深;凸岸接受堆积,河床较浅。
(3)对 弯曲河段两岸不断接受侵蚀或堆积,河道将继续弯曲,最后弯曲段两段有可能连接在一起,河道自然取直,原弯曲河段被废弃成湖。
(4)洪涝 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 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8、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比较说明“温室效应”现象。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一些)、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
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
答案:
实验步骤:
(1)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盘中。这样就制成了“微型温室”;
(2)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
(3)将“微型温室”放置在阳光(或其它有较强热能的光源)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放置在没有“微型温室”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填入下表中。

 
 


实验结论: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9.(2010年三明市联考试题) 三明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在春分日测定所在学校旗杆处的地理坐标。(假定该日天气晴朗,已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H=90°-|当地纬度一直射点的纬度|)。请你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写出实验用材及实验步骤

参考答案:

 


10.(2009年宝鸡长岭中学高一期中考试题)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10分)。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cm×30cm的“竹片”(或者是__________)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图17)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②褶皱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
③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共10分(3)木片塑料泡膜或三合板、(材料需要既有“塑性”又有“刚性”)
(5)(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6)②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向斜轴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③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性学习报告(精选16篇)
中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解读高考地理命题思维,灵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
考纲要求的17个课本实验
课题方案的编制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