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懂学生这本无字真经

一、 现状分析
“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叹。一个“难”字,道出了许多感慨与无奈。“难教”,包含着许多主客观因素。在“难教”的诸多因素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是,教师对新时代的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目标取向,行为方式,缺乏深刻的认识。“难教”的背后,是对今天的学生的“不懂”。缺乏当代教育的新观念,缺乏对当代学生的足够的了解,致使绝大多数教师停留在“辛苦型”和“经验积累型”上,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疑惑、烦恼。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导致学生对教师隔膜乃至反感,因而产生了对教师任教的学科厌倦,不愿学、不愿考,用该学科成绩的差,来“惩罚”老师。
目前师生关系中常见的沟通障碍与负面影响有:
l. "我是老师",教师教育居高临下。
许多教师对教师权威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有效性方面的作用深信不疑。所以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新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总是把自我权威的树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教育中,往往采取单向的说教模式,认为我是老师,我总是对的,我的教育都是为你好,而往往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不会聆听学生的体验和观点。一旦出现学生情绪的对立和矛盾冲突,就会有痛心疾首的感觉,也会有学生挑战自己权威的激怒。
其实,教师的权威本身就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义,即权力和威信。从学生角度来看,教师角色本身就赋予它相对学生角色权力的一面,这种教育过程中的单面意向是由教育本身规律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权力要实现其教育效能的最大值也只能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经验获得与教育意义理解的积极反思,学生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威信的获得才是教育互动性的积极体现,一方面,教师威信的获得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因素的不断积累,同时还有学生对教师教育方法和意义的正确理解。其实,这中间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师生间沟通的品质,它决定着威信的品质。
2."先验情结",教师教育绝对化。
许多教师对于教育的认识还只停留在通过各种概括和一般性教授教学技术原理这一简单层次。并没有认识到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学生的个性和教育的复杂性决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简单地量化是非的标准。在沟通过程中,许多老师带着先验的情结来判断学生行为的是或非,比如:这个学生老是惹事,这次肯定又是他的错;这样的事情肯定是错的等等,从一开始就产生沟通的障碍,从而影响到教育的效能。
3."麻烦心理",教师教育粗线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也就在于如何去爱护儿童。许多的教育家们也都提到在教育中实现爱的教育和实现教育的爱的问题。其实,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教育的归宿。但客观的讲,从事第一线教育实践的教师的工作是复杂而又非常繁重的,在教育过程中,肯定受到许多无相关因素(诸如身体因素,家庭因素,精神压力等)的影响。这样,在解决问题与学生沟通中,会产生消极心理,这种对于问题缺乏敏感性和积极聆听的谈话,很容易使师生情感沟通产生障碍,话题也就往往不能深入,教育流于形式,教育效能低。
二、 理论依据
1.学生是个特殊的社会人
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人,因此他也具有社会中人的特征。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谓知人要知心,讲的都是要了解读懂对方的心理。这样才有利于自己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但是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班级的学生总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年龄阶段,同一班级的学生,其情况、特点也是有差别的。他们不仅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生活经验,而且知识技能、智力水平、思维能力与兴趣需求也各有差异。“读懂学生”,指全面了解、研究学生。读懂一个班的学生并不比读懂一个成人简单。可见,读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读懂学生,才能采取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改善其思想和行为,才能造就一个比较完美的人。教师要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这需要教师用心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一个学生。

2.教育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
从实践操作等层面来管视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个别性、教育环境的情境性与教育实施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对教育学的理解不能只是用经验科学的方式来对待和研究,特别是对于从事第一线教育的教师来说,必须转向对教育的智慧性与机智性的实践性研究,即艺术型的研究。比如教学中的机智,师生沟通中的机智,它集中体现了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教育教学技巧和艺术的集中体现,它也是一种教育情境中的智慧行动,所以说教学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美好艺术的产生是建立在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活充分的感知基础上的。同样良好的教学技巧也都是建立在对学生的足够懂的基础上的。
3.教育家的名人名言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变成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说都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时的教育才最奏效。许多教育家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即: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必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首先要怀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的心!
三.懂学生的具体策略
1.做个民主的教师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舍弃师道尊严中陈腐的部分,不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真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知音、知己。 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与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环境。这是读懂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2.做个善查的教师
了解和认识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前提。已有的事实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a.用真诚和耐心去读懂学生。读懂一个朋友需要真诚。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也必须以师生真诚的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教师要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都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频繁和耐心的交往来实现。师生交往的时间多少、交往的频率和场合等会对师生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减少学生得不到关注而产生的被“忽略”被“冷落”的“积怨”。比如语文教师,习惯于做作文“评论家”,如果多做些下水作文,就能知道“原创”的个中滋味,评讲中崐就能有的放矢。多读读反映学生生活的作品,可以感知学生的喜怒哀乐。只有把全身心的爱都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用真诚和耐心去解读学生的教师,才能读懂学生。
b.善“观”, 教师需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看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情绪、学习情况等。能从间接的线索如手势、神态、表情和体态语来理解学生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迅速地看穿动机或因果。善观也就是要善于发现,发现学生心灵的火花,使星星之火成为燎原大火。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发挥潜能。
教育者敏锐的观察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闻其言(言语),观其行(行为),察其(表情)。观察其言论、行为动向以及喜怒哀乐的表现,可发现他们的思想倾向、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心理活动等。 其次,还在于理解和倾听学生的内心,耐心的聆听和细心的体味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样才会拥有一颗宽容心,也更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站在一个更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学生的过失和错误,也就更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c.善“找”,指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长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他的长处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个学生都有向他输送优良道德品质的根源。必须小心爱护这个根源。”
    如何做到善“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搜集信息,综合分析判断,抓住要害,果断处理。尤其是落后的学生,要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长善救失,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成为内部动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定的激发和引导,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做个善思的教师
首先教师能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认真思考学生的表现从科学中解读学生。因为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的特殊阶段,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人,各方面的心理正处于一个发展期,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来解读学生,而是应该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从科学的角度来剖析学生的表现,甚至是变成学生去体验。
理解时代对学生的影响
  其次,要认真理解时代对学生的影响。我们面临着这个多变乃至剧变的时代,时代的发展会给学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打上烙印。中老年教师适应时代的能力跟青年教师比,相对较弱。那就更需要付出努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例如,“叛逆”是任何一个时代青年的共有特征,但各个时代,叛逆的内容并不相同,用我们自身经历的高中时代的“叛逆”,去理解当代青年,就有点驴头不对马嘴。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共性,青年人则是追求时尚的急先锋,各个时代追逐的并不一样。教师要理解时代对学生的影响,首先教师本身就要不断“充电”,高度关注时代的发展,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社会时尚,不落后于时代,力求与时代同步,在与学生交流中,力争崐跟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
4.做个善呵护的教师
首先教师应把微笑引入课堂。教师对学生表露出来的任何感情,不管是令人满意的,还是使人不快的,都应表现出善意。“知之所感”,即“理解”;二是“感生之所感”,即“共情”。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上课。饱满的热情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先“通情”然后才能“达理”,因为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媒介。感化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它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情感,充满对教育事业和对受教育者无限的爱,并辅之以必要的感化措施,才能取得感化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b.善待:另外教师还应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和性别差异等,根据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态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一个班级的学生总是参差不齐的。优秀生、中间生、差生都有优点,也都存在缺点,对待优秀生,教师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又要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中间生是班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平时寡言少语,大错没有,小错不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使他们向优秀生方向转化。差生是教师感到棘手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自暴自弃,表现为攻击性、强烈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教师应该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再进行激励。人才学家戴尔•卡耐基也说:“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批评,心里往往好受得多。”
    善于对待学生,也要善于批评。俗话说:“润物三月雨,催花六月风。”白居易更有“平易近人,人必归之”之说。批评时,教师心气和平,“心中不急不愤,不自足”,则其言“发出来如春风拂弱柳,细雨润新苗,何等舒泰!何等感通!又有什么样的思想问题不能化解呢!”总而言之,师需时时处处“读”生,使得人尽其材,各得其所。另外还应该掌握良好的分寸和尺度感,能够知道应该进入情景多深和在具体的情景中保持多大的距离。
d.再次,要认真消除代沟。较之于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代沟,更多的时候是无意的。中老年教师更应主动接近学生,学会认真耐心的倾听,听学生心中的喜怒哀乐。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金钱观,有些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决不能放任、放纵,但绝不能浮躁,要耐心听,甚至要“诱使”他说,这样才可能对症崐下药。但千万不能用虎狼式的猛药,暴风骤雨式的训导,只会扩大好不容易才缩小的代沟,应采取和风细雨,春风化雨的方式,正面、反面、侧面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总之,我认为教师要想把教育工作做好,必须读透这本无字真经;也只有读透这本无字真经,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会积极尊重
教学随笔
老师 你“读懂学生”了吗?
中国教师报20160316:如何看待“无师课堂”(四)
师生纠纷频发究竟为何?
“读”具匠心办教育 特色文化启新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