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追求简约而丰满的境界

 ——例谈阅读教学的理想追寻

           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张祖庆
      时下,“简单语文”,似乎成为语文界尤其是小学语文界的流行词。老实说,我对“简单语文”的提法,持审慎态度。并不是说“教语文要简单”这个观点有误,而是觉得在“语文”面前冠以“简单”两个字,似有不妥。用“简单”来修饰“语文”,容易给人以“语文很简单”、“教语文也简单”的误解。语文果真简单乎?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否也!事实上,语文界对“语文”两个字的定义,至今都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试想,连“语文”都难以界定,语文怎么会“简单”呢?
      说语文并不简单,至少有以下理由。第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天地有多大,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大。生活有多少张脸,语文就有多少张脸。第二,语文的表现与存在方式是多元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教科书中,语文是以复杂的面孔出现的。语文既是工具的,又是人文的;语文既是实用的,又是审美的;语文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第三,学习与掌握语文的方法与手段是多样的。总之,无论从语文的外延、语文的存在与表现方式,还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手段看,我们都不能说语文是简单的。

                            一、从繁复向简约
   语文并不简单,并不是说我们要把语文教得复杂。而是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再视母语学习为畏途。语文教学,要从繁复走向简约。
   
第一:精简目标,让每一个环节慧意玲珑。
   这里的目标,有两层意思。
   第一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精简。我们的语文之所以被搞得很复杂,其主要原因在于将本来很集中的教学目标人为地复杂化了。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我以为就是“识字”、“写字”、“阅读”、“表达”——认识常用字,写好常用字,学会阅读适合阅读的文章(书本),学习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口头和书面)。只要将这四件事情做好了,语文也就学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语文,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将语文的目标搞得太复杂了,以至于我们抓不住本质的东西。
   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精简。很多老师,面对一篇课文,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什么东西,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于是从头到尾,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教学目标多而杂。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正如王荣生老师所指出的,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比怎么教还重要。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课程研制者尚未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就只能“模模糊糊”一大片了。
     因此,我们说,简单教语文,首先要明确目标。教师要抓语文学习的大目标,在各个学段都不忘紧扣“识字”、“写字”、“阅读”、“习文”这四大块。涉及到具体的课文,则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做到集中简洁。只有目标集中简洁,教学才能做到简约而丰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理儿。当然,目标集中,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就一定单调。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多功能性,努力做到“以一当十”,努力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得慧意玲珑。
   
   
教学片段1:〈我盼春天的荠菜〉(下同)
   教学伊始,教师在检查学生阅读情况的过程中,出示了一组词语: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     野葱  灰灰菜   荠菜  
   
这组词语在学生的视野中都是植物,可是在作者的眼中,却是赖以充饥的“美味”,教师没有把这组词定位在识读的基础上,而是巧妙地借助引读提示,将学生们带到了一个充满饥饿的童年世界:
    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学生齐读)
    当她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生轮读)
    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情——
   (学生再次齐读)
    细读这一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其教学功能是多样的:1.引导学生读准生字读音;2.在词串中丰满词语的内涵;3.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作者的“馋”和“饿”。而这一环节的主目标是读准生字读音,初步理解词语意思,为学生深入感悟冬天的严酷埋下伏笔。由于设计巧妙,在完成主要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其他功能:一次次朗读,是学生心灵对野菜的一次次“触摸”,是学生对自己生活的一次次观照。于是,学生对张洁的童年生活有了直观的感受;于是,清脆的童音里不仅有了野菜的形象,更有了丝丝缕缕的悲悯。这就为下文理解苦难、超越苦难奠定了基础。
   
   
第二,精简问题,给学生以探究的广袤天空。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以话题统领对话。
    当前的阅读教学,尽管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问题多多,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满堂灌”——以问代讲的“新满堂灌”。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有的,只是热闹、肤浅、无聊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又是如何收获的,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静静思考。
     课堂是个常数,一旦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读书的时间必定减少。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强调个体的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窃以为,一节语文课,教师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一般不要超过8-10个。教师要尽可能提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例如,在《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教学中,关于“作者小时候因为饥饿而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人追打后跳入水中”的段落,教师让孩子们静静地读课文,“读完了告诉老师和同学,冬天的故事,哪些文字深深地触动着你,让你感受最深?边读边在字里行间做些批注。”整整一段话,就以这个问题来贯串。这样的问题,是需要静下心来读书的,是无限开放的。有了这样开放的大问题,孩子们的思维才有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

    第三,精简环节,让每一次预设都绽放无限精彩。
    窃以为,看一节课是否具有无限丰富性,首先得看教学“预设”。如果“预设”的教学流程是“线性”的,那么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死水一潭。因为线性程序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一问只有一答,一项任务只有一种努力的方向;且哪个问题先问,哪个问题后问,都做了“精确”的设计,和流水线操作没有两样。这样的设计,从客观上抑制了课堂“生成”的可能。因此,我们倡导“非线性”的“版块预设”。这种教学设计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版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只安排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建构话题,整体感知;第二板块:走进冬天,感受严酷;第三板块:走进春天,体验幸福;第四板块,走近作者,感悟生命。整整80分钟没有多余的教学环节,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跨度非常大,每个板块都留足了充裕的时间。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随机调整,适时点化,让每一个版块都有可能成为动态生成的亮点。例如在《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二版块推进的过程中,因为预设留足了生成的空间,呈现了这样值得回味的一幕:

教学片段2
生:令我感受很深的句子还有“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忧愁的眼睛。”
虽然我不知道作者她的爸爸在哪里,但我想,假如她妈妈看见她这个样子,一定会很伤心。
师:(板书“忧愁”和“哀愁”)老师先告诉你,她的爸爸已经不跟她们在一起了,张洁
很小的时候,她和母亲就被父亲无情地遗弃了。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刚才这个同学将课文中的一个词语不小心读成别的词语了?
生:将“哀愁”读成“忧愁”了。
师:“哀愁”和“忧愁”一样吗?
生:“哀愁”有“悲哀”而“忧愁”的意思。
师:是啊,那么母亲“哀“的是什么,“愁”的是什么呢?
生:妈妈会愁债主拿她去抵债,怕债主们去打她。
生:悲哀自己家里太穷了,不能让女儿好好地吃一顿饭。
生:怕那个地主兴师动众到她家里,问她母亲要张洁,或许问罪。
师:兴师问罪!孩子们,请你们仔细看看前文,小张洁是因为什么而落水?
生:因为她在地主家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家的人发现了,跑着跑着就跳进了河里。
师:被地主家人当成了——(生接)——小偷!做母亲的不能养活自己的孩子,让孩
子被人当成小偷!这是母亲最大的痛啊!这是母亲最大的悲哀啊!来,把这种感觉放进这
段文字当中去,把这份“悲哀”的痛读出来!
   
   
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捕捉学生将“哀愁”读成“忧愁”的契机,引导学生辨析“忧愁”和“哀愁”的细微差别,最后深究“哀愁”的原因,信手拈来,水到渠成。这样的生成,让这一版块的教学显得亮丽多姿,饱满酣畅。这一切皆因有了“版块预设”。
  
      
第四, 精简手段,让语文因朴素而优雅。
    当下的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声、光、电齐上,图、文、像兼备。似乎不用现代化的设备,该教师就落后,这节语文课就陈旧。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就成了大杂烩,语文老师也被人讥为“肥了别人的田”。      
其实,学习语文,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形象性,是中国汉语的一大特点,让孩子们以形象的方式去掌握母语,应该是我们的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能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但是把握不好尺度,现代教育技术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语文,过度使用,甚至会封杀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不再灵动,想象的翅膀被无情地折断。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听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精致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正如刘铁芳教授说的“让学生动起来,却看不见教师过多自我的痕迹,课堂行云流水都是学生的云与水,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流水。”这种朴素的美,是真正的大美!
当然,丰满的语文课堂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技术,而要“用在当用时”,“止于当止时”。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简约。

                             二、在简约中追求丰满
       语文课上的“简约”和“丰满”,不是一对反义词。如果说“简约”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那么“丰满”则是指在教学过程所呈现的课堂张力——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文化的张力乃至于智慧的张力。正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说的“上课如登山,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应该引领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智慧的高山。”是的,一节语文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的知识增长了,情感发展了,智慧碰撞了,人格砥砺了,那么,我们才能说这样的课堂是丰满的。那么,如何在简约中追求丰满,让语文课堂充满张力呢?除了上述说的四个“精简”之外,我们还要寻求在“简约”这一大前提下的教学新策略,努力让语文课堂因简约而丰满。


     第一,冲突与融合  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
     地球上地壳纵横运动与位移的交错,引发了火山的喷发;天空中带正电和负电的云层的相吸,产生了隆隆的雷鸣;大海里奔流的海水与静立山崖的撞击,形成了澎湃的波涛。可以说,冲突,是造成自然界奇观的一大原因。我们的课堂,是一个自组织开放系统,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冲突同样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丰满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不回避冲突的地方。教师有时甚至可以主动挑起冲突,在冲突中达成“视野的融合”(伽达默尔语)。

教学片段3
(第一课时开始时)
师:同学们,作者张洁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很特别的习惯: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她总
是要挎着一只小篮子,带着全家人,到乡村田野去挖野菜,这种野菜就叫做荠菜。但是,对于母亲的这个习惯,儿女们一直不理解:现在生活富裕了,母亲为什么要每年都带他们去挖野菜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盼春天的荠菜》。
(第二课时结束时)
师:同学们,学了《我盼春天的荠菜》这篇课文,了解了张洁的人生故事,我想,我们
一定找到了课刚开始时,老师提出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你一定深深地理解了,张洁每年带儿女去挖荠菜的良苦用心。假如,你就是作者的女儿或儿子,你能试着理解母亲的心吗?。
屏幕出示:

妈妈:
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



—————————————————————————————————————
您的儿子(女儿)
师:让我们以张洁的女儿或儿子的身份,试着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请拿起笔,把你的
理解写下来。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师:来,让我们对着这位饱受苦难的母亲,诉说我们对她的理解吧:(学生交流)
1:妈妈,我终于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我明白您告诉我们的道理了。你要告诉我们,
人的一生就像一年四季,每当充满灾难的冬天来临时,我们要顶住。因为令人欣喜的春天就要来了!妈,我一定会记住您的谆谆教诲,我一定会,将您的心意一代代传下去!
2:妈,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您小时候,生活是那样的苦,但您走过了人生
一个又一个冬天,走向了充满了希望的春天。您在怀念啊!您想用您的苦来告诉我们,风雨后的阳光最灿烂,风雨后的彩虹最美丽。
3:妈妈,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您是想让我们懂得,冬天虽寒冷,但心中永
远怀揣着希望,相信温暖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回味这篇课文教学的始终,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的“起点”是教师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以此作为“问题”,引领教学一路前行,让学生在富于挑战的思维情景中,和课文充分对话;最终以学生体悟到的“人生的希望”作为教学“终点”,让学生的视野和作者的视野得以对接与融合,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这样的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冲突与融合,充满了思维的张力。
   


      
第二、留白与补白  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
    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带给画面的丰富感,中国书法艺术中亦有飞白的技法,音乐中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语文课堂也要讲究“留白”和“补白”。有时候,故意留下空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有时候,填补课文的空白,让课堂因补白而充实。是谓“课堂之道,一张一弛”。留白和补白,让课堂更具节奏之美,张弛之美。语文课上,既要有学生竞相发言的热闹的场景,也要有学生凝神思索的宁静时刻。
教学片段4
师:夜色越来越浓重,小动物都已经回到妈妈的身边,但是女儿却久久没有回到家。母亲会在村口怎么焦急的呼唤?她又在担心些什么呢?……
师:又冷又饿、非常孤独地在田野里游荡的小女孩,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呼唤,她多么想,多么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请大家拿起笔,这四排同学写母亲想对女儿说的话,就接着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往下写;这四排同学,写作者此时此刻很想对妈妈说的话:“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 接着往下写,开始!
生:(在低沉凄凉的音乐声中静静写话,教师巡视。)
师:孩子们,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一起走进那个无比寒冷的黄昏,一起走进那片让人恐惧的田野。(对着屏幕深情地)“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妈妈是怎么呼唤的?
    生:“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呀?要知道,妈妈每时每刻都盼着你回来。妈妈知道你饿,可是我也是没法子啊!孩子,回来吧,毕竟这儿是你的家。”
    师:声声呼唤,小女孩都听到了,可是她不敢回答,她多想对妈妈说——
    生:“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我被人追赶跳进水里,追赶我的那些人都是冷血动物。女儿因为太饿了,所以才去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但是妈妈,请您相信,以后,我一定不会去干那些没有尊严的事情了!”
    师:多么心酸的话语啊,孩子,这样的话语妈妈没有听到,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呼唤她女儿——
    生:“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是不是又到哪儿找东西吃了,娘没用,你爹又走了,一直没有好好照顾你,从小就让你忍饥挨饿,有一顿没一顿,娘对不住你啊!洁洁,你快回来啊!……”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利用文本空白点,营造倾诉的情怀:让孩子们在动笔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母女间心灵深处的呼应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振聋发聩,催人泪下。它将苦难演化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沁入了每个孩子的肺腑,让他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课堂,因着这样的留白与补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第三,拓展与反哺  让课堂充满文化的张力
    我们说简单教语文,并不是排斥一切语文课本以外的东西。“逢课必拓展”的做法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我们也不反对适度的拓展。互文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再者,不同样式,不同意蕴的言语之间的勾兑和交互,多个文本话语之间的相互照应、穿插、印证,无疑为多重言语思维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样的互文反哺,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让课堂更具文化的张力。


教学片段5
师:真是因为有了对春天的热切的期盼,母女俩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其实她们走过的又何止是大自然的冬天呢?他们也同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冬天。张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走过人生的冬天》。请大家很快地传下去。为了让台下的老师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老师为大家读这篇文章。边听边思考,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到了张洁人生的冬天?
师:(为学生朗读《走过人生的冬天》——具体内容略)
师:好,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从什么地方读到张洁人生的冬天?
生:第一次是她的稿子被杂志社退回来了,她觉得自己的心血全部白费了。这是她的第一次冬天。第二次是她的母亲离她而去了,她觉得自己的内心开始下雪。这是她的两次人生的冬天。
师:还有谁补充?
生:她和母亲被她的父亲遗弃了。
师:对,这一切对张洁来说,都是一次又一次人生的冬天。但是,她依然都走过来了!支持着她走过来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因为,她知道过了冬天,就会有春天到来。
生:因为她知道,在风雨之后,往往彩虹就会来临。
师:是啊,阳光总在风雨后!是的,因为她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她要盼望春天!(板书盼!!!)因此,她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冬天。

      正如在现场听课的江苏海门的吴勇老师在后来的课评中指出:“教师引入《走过人生的冬天》一文,给课文《我盼望春天的荠菜》的理解提供了一个‘过去’的背景,让学生的已有文本感悟‘更上一层楼’:原来文中的‘冬天’,是作者经历的苦难生活的一个缩影,作者盼望的‘春天的荠菜’,原来不仅仅是荠菜,更是人生中的希望呀!同时它给文本提供了一个‘未来’的指向,将学生关于课文的的体悟和精神更明晰指向一个终点:那就是心怀春天,永葆希望。课文中的‘春天的荠菜’是作者张洁精神的诗意‘具象’,《走过人生的冬天》则是她‘啄破’心灵外壳的直接铺陈,它们相互交融,形成一簇明亮的灯火,永远立在每个学生的心灵彼岸,导引着他们人生的航程劈波斩浪,越走越远!”这样的拓展与反哺,让课堂富于蕴藉的哲学意味和独特的文化张力,整个课堂因之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
   “简约,并不简单”。简约,是实现丰满的一种策略,语文教学只有先做减法,才会让课堂魅力有加;简约,是抵达丰满的必由路径,语文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会让课堂无比丰盈。
     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语文,丰满境界。
     让我用一生的努力,追寻这样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必知“十好”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之美
学识,口才,情感成就精彩的课堂
【教育行思】看山还是山
5.10教研记录9
《太阳》教学札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