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平伯与《温热病指南集》研究
【摘要】:1.研究目的及意义: 陈平伯是清代温病学家,生平不详,《清史稿》未载其事迹,学界仅能据《温热病指南集》题署:“淞滨陈祖恭平伯甫著”,知其名祖恭,字平伯,淞滨人,其余事迹均无从得知。《温热病指南集》是陈平伯唯一一部存世医著,初刻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温热病大意”、“风温症条例”和“湿温症条例”三篇内容组成。咸丰二年(1852年),王孟英编辑《温热经纬》时,对其内容进行节录,编为《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此篇随《温热经纬》广为流传,深为医家所推崇,成为明清温病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陈平伯也因此奠定了其在温病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温热病指南集》中关于湿温的内容与世传薛生白《湿热论》有很大部分相同,且两者版本上均渊源有自,很难判断孰为原本,由此而引发温病学术史的一段公案——《湿热论》作者问题之争。王孟英在编辑《温热经纬》时便感到极为困惑,言:“此(按:指《外感温病篇》)与下篇(按:指《湿热病篇》)相传为陈、薛所作著,究难考实,姑从俗以标其姓字,俟博雅正之。”而将《温热病指南集》“温热病大意”和“风温症条例”编为《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而将其从友人顾听泉处获得的、将“湿温症条例”与世传薛生白《湿热论》合为一篇的《湿热条辨》,编为《薛生白湿热病篇》。由于《温热经纬》影响深远,后世又在《湿热论》作者问题上争论不休,未能达成一致,故研究陈平伯学术思想时只限于《温热经纬》的“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而将“湿温症条例”归属于薛生白。《温热病指南集》因此而处于近于伪书的尴尬境地,而陈平伯与《温热病指南集》的研究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 2011年上海学者杨杏林报道了从清代手抄本《医约》中发现的《温热病指南集》的一个新版本——《温热论条例》。杨氏研究认为,《温热论条例》关于湿热证的内容应是世传薛生白《湿热论》的原本,世传《湿热论》当系后人对陈平伯“湿温症条例”一篇做了“割裂、增补后,附薛氏之名以流传”。厘清了《温热病指南集》与世传《湿热论》的关系,为重新认识和评价《温热病指南集》与陈平伯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本论文通过对《温热论条例》的进一步分析,试图以此增进对陈平伯生平、《温热病指南集》的版本演变等的了解,重新认识和评价陈平伯与《温热病指南集》学术思想。 2.研究方法与内容: 2.1《温热病指南集》的一个新版本——《医约》本《温热论条例》 对《医约》与《温热论条例》的文献特点进行考察,依据《温热论条例》中白衣居士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序,结合陈平伯在“温热病大意”中引用成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钱潢《伤寒溯源集》的观点等线索,确定《温热论条例》的写作时间或者说《温热病指南集》内容出现的时间,当在1708至1762年间。《温热论条例》当为目前所知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最早的版本。 通过对《温热论条例》与嘉庆本《温热病指南集》版本特点的比较,归纳出《温热论条例》:(1)“风温症条例”的文注合一,(2)“风温症条例”与“湿温症条例”文体上的差异,(3)药味均作简写,(4)条文后均示方药立意,(5)成方均不详列药味,(6)无江白仙评语等几个特点。并对如何认识《温热论条例》与嘉庆本的这些差异进行探讨,指出《温热论条例》应该即是原稿的本来风貌,嘉庆本《温热病指南集》当是在《温热论条例》基础上经过整理、编排而成,而整理者很可能是江白仙。 对《温热论条例》的文献学价值进行了初步的评估,指出其在对陈平伯生平、《温热病指南集》版本演变及与世传《湿热论》关系、陈平伯学术思想等方面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2.2陈平伯生平初考 首先通过对《温热赘言》的考察,指出学界以《温热赘言》推测陈平伯生平的思路殊不可靠。继而利用《温热论条例》中白衣居士的序言与沈之炜的跋语所提供的信息,对陈平伯生平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丰富了对陈平伯个人史的了解。结论如下: 陈平伯,名祖恭,号白衣居士,约生活于康乾年间,祖籍江苏角直,生于世医家庭,平生著述甚富,现仅存《温热指南》一卷。该书初名《温热论条例》,后世称《温热病指南集》,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间。性情散淡飘逸,诙谐风趣,怀济世之志,不得意于其时,遵范文正“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训,托志岐黄。与嘉定沈之炜交好。生平足迹遍及吴淞江流域的角直、嘉定地区。有书斋名养浩轩。 2.3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学术思想研究 综合参考《温热论条例》与嘉庆本《温热病指南集》内容,对《温热病指南集》学术思想进行探讨,以期重新认识和评价陈平伯与《温热病指南集》学术思想。 2.3.1温病的发病观 注重内外相引为病,强调正气虚损在温病发病中的角色;倡导新感致病,力非伏邪学说。 2.3.2温病的治法总则 倡导“发表宜辛凉,不宜辛热;清里宜泄热,不宜逐热”的温病治法总则,驳斥拘执伤寒法论治温病的医风。 2.3.3“风温症条例”的学术特点 风温多发于春冬两季,病变以肺胃为中心,以泄热和阴为治疗原则,依初、中、极三期辨证论治,用药以祛邪要在清透、扶正重在护阴为特点。与叶天士论治风温的思想相比,陈平伯的认识更为深入,体现在:(1)对伏气温病学说的摒弃,使其在对风温的认识与治法方药上彻底摆脱了伤寒的束缚;(2)提出“肺胃专司无二致”,强调治疗上泄热和阴,时时顾护胃津,将风温症中的胃经见症提到较高的地位;(3)按初、中、极三期列述风温见症,辩证论治更为系统,症、法、方、药俱备,堪为后世之绳墨。 2.3.4“湿温症条例”的学术特点 湿温多发于夏秋之时,病变以脾胃为中心,常兼少阳三焦与厥阴风木见症,故症有“正局”、“变局”之分。对湿温的辩证论治,陈氏虽在条文的编排上表现出有意按湿温症发病规律进行阐述的意向,将一些病机证候相关的条文置于一道,但相对于总结出一条贯穿湿温症病程始终的辨治规律,他更感兴趣的是证候的论治,同一证候在不同情况下的病机特点与相应的治疗,如同一热渴、同一咳嗽、同一呕恶、同一下痢,陈氏在自注中层层剖析,敦敦致意,有着极精彩的发挥。以其论湿温痉厥、湿温之用下法、暑证为例,阐发了陈平伯灵活的辩证思路与对湿温证治规律的深刻把握。 3.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温热病指南集》新发现版本——《温热论条例》的文献学分析,对《温热病指南集》的版本演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增进了对陈平伯生平的了解,并对《温热病指南集》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陈平伯作为清代温病学派杰出医家的风采。通过与叶天士同生活于康乾年间而稍后几十年的陈平伯的学术思想的认识,可知在清代初中叶,温病学派在温病的理论、用药特点等方面已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虽然当时仍有不少医家以《内经》及仲景的旗号标榜自身,拘执伤寒方治温病,并以古方、经方的优越感歧视,甚至打击新起的温病学派,但清代初中叶的温病学家,如陈平伯,在流言蜚语中,始终以务实求真的治学态度,为生民之康寿、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人生理想,坚持不懈地探索温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概要
周末分享:陈平伯外感温病篇精简版(上)
冉洁:湿温病的理解及治疗经验总结
《临证指南医案》撰者为清代名医叶天士
温病学家们真是太难了!
《四圣悬枢》 > 卷一·温病解第一 传经大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