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九章胃癌

第九章 胃癌

 

胃癌是指发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包括贲门,胃体,幽门。中医古典医著并无此病名,有关本病的论述,散见于中医的许多病种中,比如在积聚,伏梁,噎膈,翻胃,胃反,反胃,胃脘痛等病种中都有含盖胃癌病症的内容,其他一些总论性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养生调护等方面的论述,也均可资为防治胃癌的理论基础。

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胃癌一病的相关论述,比如积聚,伏梁,噎膈,胃脘痛即包含有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病症。至此以后,历代医家虽从未把胃癌单独列出来讨论,但不乏对本病日益成熟的认识,所有这些内容至今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第一节名著经典导读

一、《内经》积聚与伏梁

(一)症状描述:伏梁与积聚、胃脘痛

1、《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

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

3、《素问?腹中论》:“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曰:里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4、《素问?腹中论》:“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伏梁,作为一病名,是指具有某种独特症状特征的一类疾病。《医学入门》解析道“伏梁,言如梁之横架心下,令人心烦”,由此可知,这类疾病具有“见一肿物在心下至脐,甚则至脐下,大如臂,如桥梁伏于腹中”的特征,故而称为伏梁病。而《内经》中所记载之伏梁,按张从正《儒门事亲》之意,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心之积,即《难经?五十六难》所补充描述的:“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是由于心气郁结,血瘀凝滞而成,此种伏梁包括胃及上腹部的包块或肿物,是属于徵瘕证,其二,为上至心下,下至少腹之肿物,以腹间为主,是由于血瘀化脓,热腐积脓,包裹脓血,上可见呕血,下可见便血,此种伏梁包括现代之腹腔包块脓疡、炎性肿物等,与徵瘕不同。现代认为伏梁病包括了胃癌、肝、胆、胰腺等肿瘤在内。

 

5、《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涩则病积溲血,太阴??????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涩则病时善惊,太阳??????涩则病积善时巅疾,少阳??????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6、《灵枢?五变》:“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畜积留止,大聚乃起。”

积聚一病包括的范围较广,与现代之肿瘤病比较相近,而胃癌是为肿瘤病之一种,故关于积聚病的许多论述也适合于胃癌。从以上所引经文可知,胃癌病理也是因于经气郁滞,邪气留积而成,这启发后世医家从气滞血瘀认识本病的病因病机。

 

7、《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此经文所描述的胃脘痛,症状上与临床所见食管胃贲门肿瘤很相似。

 

(二)病因病机

8、《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9、《素问?通评虚实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10、《灵枢?本神篇》:“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11、《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不良的情志变化,会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失衡,产生病理改变。比如: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恼怒则伤肝,肝火横逆犯胃,脾胃升降失和,受纳运化水谷失常,则水谷不化为气血,反生痰湿内停,郁阻气机,日久血行也凝滞,瘀血由生,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说明七情不适,人体气血瘀滞不通均可导致肿瘤病的发生与发展,后世之《医宗金鉴》也谓失荣证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朱丹溪论乳癌时也指出是由于“忧恚郁闷,晰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可见古人对情志致癌的看法是一致的。

 

12、《灵枢?九针论》:“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13、《灵枢?百病始生》:“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生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月真胀,月真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至于饮食与肿瘤发病有关,后世医家都比较认同,比如《卫生宝鉴?食物所成》云:“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心腹胀满,噫气吞酸,面青肌瘦”,直截了当地提出饮食失节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又如《济生方》“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徵瘕”,现代医学同样认为两者有着密切关系,胃癌病因学也已证明,人们长期经常超量饮食营养物质,滥吃寒凉生冷若冰霜食物,辛热食物,滥吃含有病毒,细菌和致癌因子的食物,都易引发胃肠病变,进而可能产生胃癌的发生。其次,感受外邪,特别是感受风寒之邪也与胃癌的发病有关,张景岳提到“风寒外感之邪亦能成积”,但今世之医对此则不是很重视,事实上,外邪在胃癌的病变过程中也是一很常见的病理环节,比如在初期,由于外邪的侵入,超过了机体调节适应的限度,影响脏腑经络功能,阻碍气血运行,和津液输布,致使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积久而肿瘤疾病发生,而胃癌之晚期,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更是易于遭受外邪的侵袭。故而《景岳全书》言“不知饮食之滞,非寒未必成积,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过于饮食,邪食相搏而积斯成矣。”

 

14、《灵枢?百病始生》:“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于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15、《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于人也,始于皮肤??????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癌肿多与正虚有关,自内经以来,历代都很重视这一点,《诸病源候论》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张洁古《治法机要》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因而补益法也是历代用的最为普遍的治法之一,时至今日,中医、西医都常以扶正抗癌作为治疗本病总的法则,是有其理论基础。

 

(三)脉诊

16、《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脉沉而弱主正虚,脉沉而横、脉急主邪实,是为肿瘤病的常见脉象,也是胃癌之常见脉象,这与临床相符。

 

(四)治疗

17、《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岐伯曰:大积大聚,不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况胃癌之重症、久症乎,胃癌大多体虚明显,即便有邪实,也多虚实挟杂之症,因而治疗上切不可大下之,不可攻之过度,而应当是“衰其大半而止”,颇有临床指导意义。”

 

二、扁鹊《难经》积与聚的区别

1、《难经?五十五难》:“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2、《难经?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

战国时期扁鹊的《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某些肿瘤的发病原理,并主要从病痛部位的特点、病在脏与在腑、预后情况、病机要点等方面对聚与积作了提纲挈领式的鉴别,可资为现今临床对腹内肿块有良性与恶性的鉴别,也可知前贤早已认识到腹内肿块有良性与恶性的不同。同时对某些内脏肿瘤作了具体描述,其中伏梁、痞气与今日之消化道肿瘤相近,包含了胃癌一病在内。

 

三、华佗《中藏经》徵瘕积聚

1、《中藏经?阴阳否格论》:“积聚徵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积者系于脏也,聚者系于腑也,徵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

2、《中藏经?阴阳否格论》:“阳气上而不下曰否,阴气下而不上亦曰否,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否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

东汉时期华佗《中藏经》所论当为徵瘕积聚总的发病机理,是从中医讨论了所有的肿瘤病,其病位在脏腑气血,病因于真气失而邪气并,病机是阴阳不相从,脏腑气血否格不通也。

 

四、葛洪《肘后备急方》肿瘤特征

《肘后备急方》:“凡徵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徵有结节,便害饮食,转羸瘦。”

隋代医家葛洪认识到肿瘤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初起时,患者往往难以察觉到,而一旦发觉时多已是晚期,而且肿瘤病患者临床上多见不能饮食,并转消瘦,即所谓“恶病质”的表现,胃癌即是如此。

 

五、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徵瘕的病因

1、《诸病源候论?徵瘕病诸候》:“徵者,由寒温不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徵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若积引岁月,人皆柴瘦,腹转大,遂致死。诊其脉弦而伏,其徵不转动者,必死。”

2、《诸病源候论?徵瘕病诸候》:“徵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徵。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曰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

隋代医家巢元方已认识到徵是由于调养失宜,导致脏腑虚弱,在腹腔内自身逐渐生长的肿块,病久出现恶病质。与瘕不同的是,徵之肿块长大质地坚硬而不能活动。

 

六、赵佶《圣济总录》瘤

宋代《圣济总录》“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病所由生”

从瘤的字义上分析,说明体内气血留滞或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就可能产生肿瘤疾病,这也肿瘤一病虽然虚象很多,但仍不可忘记瘤之肿块终是邪实留着而形成的。

 

七、严用和《济生方》积聚伏梁

1、《济生方?积聚》:“夫积有五积,聚有六聚,积者,生于五脏之阴气也,聚者,成于六腑之阳气也。此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风邪搏之,所以为积为聚也,有如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逆于四时,传克不行,乃留结而为五积。

2、《济生方?积聚居》:“伏梁之状,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犹梁之横于胸膈者,是为心积,诊其脉,沉而芤,其色赤,其病腹热面赤,咽干心烦,甚则吐血,令人食少肌瘦,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复大如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宋代《济生方》承袭了内难及张仲景的思想观点,解析了聚积的发病机理,同时也解析了伏梁的病名,认为伏梁“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犹梁之横于胸膈者,是为心积”,为后世深入认识本病打下基础。比如《医学入门》也言“心积脐上曰伏梁,言如梁之横架心下,令人心烦,乃火之郁也,忌热药与灸,又肠痈与此相似,但身股背肿,环脐而痛为痈,脾积胃脘稍右曰痞气,言阳气为湿所畜也,令人黄疸倦怠,饮食不为肌肤,仍忌热药”。其所论之伏梁、脾积便包含有胃癌一病。

 

八、杨士瀛《仁斋直指附遗方论》癌的病状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宋代医家杨士瀛对癌的病理形态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病性也首次提出了毒的概念,这为后世用苦寒解毒法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九、张子和《儒门事亲》伏梁的解析,祛邪法

1、《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况伏梁证有二,名同而实异,不可不详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肠胃之外,有大脓血,此伏梁义同肚痈;其二伏梁,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根,不可动,动则为水溺涩之病,此二者,《内经》虽言不可动,止谓不可大下,非谓全不可下也,恐病去而有害痞气者。举世皆言寒则痞,《内经》以为湿则痞。虽因饮冷而得,其阳气为湿所畜,以热攻之则不散,以寒攻之,则湿去而寒退矣。”

2、《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或言余之治积太峻。予曰,不然,积之在脏,如陈莝之在河江。且积之在脏中,间多着脂膜曲折之处,区臼之处;陈茎之在河江,不在中流,多在汀湾洄薄之地。遇江河之溢,一漂而去。积之在脏,理亦如之。故予先以丸药驱逐新受之食,使无梗塞。其碎着之积,已离而未下。次以散药满胃而下,横江之筏,一壅而尽。设未尽者,以药调之,惟坚积不可用此法,宜以渐除,《内经》曰:坚者削之,今人言块癖是也。”

金代医家张子和解析了伏梁证之病名实际上包括两类疾病,一类属肚痈,一类为积聚,不可不明也。并阐发了内经言“坚者削之”的治则理论,认为积病当以丸药驱逐这,使无梗塞,次以散药满胃而下,对于初起者可用之,然坚积者不可用此法,可知张从正治疗本病胆大心细,值得后人学习。

 

十、忽思慧《饮膳正要》饮食

元代《饮膳正要?序》:“珍味奇品,咸萃内腑。或风土有所未宜,或燥湿不能相济,倘司庖厨者不能察其性味而概于进献,则食之恐不免于致疾。”

《内经》云“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可见合理的膳食对于肿瘤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胃癌患者其病在胃,饮食调护尤其重要。忽思慧总结了当时膳食的各种知识,深刻地认识到并非凡珍味奇品都对病人有利,所以临床医生,除了要为患者遣方用药外,也要为患者调制合理的膳食。《备急千金要方》即指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十一、朱丹溪《活法机要》正虚与积聚

《活法机要》:“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若遽以磨坚破结之药治之,疾虽去而人已衰矣,干漆硇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类,用时则暂快,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治积者,当先养正而积自除,???但令其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

元代医家朱丹溪着重阐述正虚在肿瘤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即“壮者无积,虚人则有之”,后世医家大多尊此,从而把扶正以抑癌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养正则积自除”为后世医家认同。

 

十二、朱丹溪《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的病理

1、《丹溪心法》:“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在左为血块。”

2、《局方发挥?治法辨惑》:“夫气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寒暑,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厚,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素实,表实无汗,或性急易怒,阴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于是为痞痛呕吐,噎膈反胃之次第,诸症蜂起,饮食汤液,泥滞不行,渗道蹇涩,大便或秘或溏,下失传化,中焦愈停,积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

元代医家朱丹溪阐述积聚痞块的病理物质是“痰饮”“血块”“食积”瘀滞而成。并且认为“津液不行,清浊相干,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这一病理变化可导致痞痛、呕吐,噎膈、反胃等多种疾病。然病变所在部位不同,则现证不同,如张洁古分吐证为三端:上焦吐者皆从于气,食则暴吐,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或先吐而痛,或先痛而吐,下焦吐者,皆从于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又需细辨之。

 

十三、戴思恭《证治要诀》痰饮

1、《证治要诀?噎膈证治》:“诸痞塞及噎膈,乃是痰为气所激而上,气又为痰所隔而滞,痰与气搏,不能流通,并宜用二陈汤加枳实缩砂仁各半钱,木香一钱,或五膈宽中散。”

2、《证治要诀?噎膈证治》:“有饮癖,积成块,在腹胁之间,病类积聚,用破块药多不效,此当行其饮,宜导痰汤,何以知为饮?其人先曾病痰,口吐涎沫积水,或素来多痰者是也。又多饮人,结成酒癖,肚腹积块,胀急疼痛,或全身肿满,肌黄,少食,宜十味大七气汤,用红酒煎服。”

3、《证治要诀?噎膈证治》:“心积起脐下,直至心,大如臂,腹热,咽干,心烦,甚则吐血,名曰伏梁,宜大七气汤加石菖蒲、半夏各半钱。”

4、《证治要诀?噎膈证治》:“脾积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饥减饱见,腹满吐泄,足肿肉消,久则四肢不收,名曰痞气,宜大七气汤,下红圆子。”

明代医家戴思恭着重论述了痰饮在痞塞及噎膈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这也承袭了前人的观点,比如《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积饮痞隔。《丹溪心法》“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诸病多因痰而生,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这为后世从痰饮论治胃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四、李梴《医学入门》误补致积

1、《医学入门》:“经曰:积聚徵瘕痞满,皆太阴湿土之气,始因外感内伤气郁,医误补而留之以成积。”

2、《医学入门》:“积初为寒,宜辛温消导,大七气汤乌白丸之类。久则为热,宜辛寒推荡,木香槟榔丸通元二八丹之类。”

3、《医学入门》:“气痞能作块成聚,块乃痰与死血有形之物,而成积聚徵瘕一也。”

明代医家李梴认识到治疗失当可促使肿瘤的发病“始因外感内伤气郁,医误补而留之以成积”这一点很有深义,当世之人惟恐体虚,喜服参芪补中,医者也常迎合之,不知害人非浅矣,《河间六书》也有相同的看法“其为治者,但当泻其过甚之气以为病本,不可反误治其兼化也。”故临证时,邪实自当祛邪,邪不除则正不复。同时论述积证有寒也有热,治疗也不同,深合临床。

 

十五、张景岳《景岳全书》胃癌病因与病位

1、明代《景岳全书》:“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也,盖积者,积累之谓也,由渐而成者,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可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

进一步对积聚加以区别,认为积者,积累之谓,由渐而成,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积者,其病多在血分,聚者,其病多在气分。当属一全新创见。

 

2、《景岳全书》:“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

3、《景岳全书》:“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间,或痰或瘀血或食积阴滞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达而呕出,渐至食下即吐而反胃矣。”

4、《景岳全书》:“少年少见此症,而惟中衰耗伤者多之。”

5、《景岳全书》:“食入反出者阳虚不能化,食不得下者以气结不能行。”

胃癌在其整个发病过程中,症状表现很多,病因病机也是多方面的,大致有感受外邪、痰饮水湿、气滞血瘀、邪毒内结、胃气上逆、大肠传导失司、血虚气弱等方面,然其根源还在于胃气受损,但须知张景岳所言之胃气,当是指胃之真元之气,胃之真元之气受损,因而胃的各方面功能均不同程度受影响,因而或食积,或痰饮,或瘀血,或正虚皆由此而生,故此病机变化多端,治疗棘手。

 

十六、吴谦《医宗金鉴》热结津枯

《医宗金鉴》:“三阳热结,谓胃,小肠,大肠三府热结不散,灼伤津液也,胃之上口为贲门,小肠之上口为幽门,大肠之下口为魄门,三府津液既伤,三门自然干枯,而水谷出入之道不得流通矣,贲门干枯,则纳入水谷之道路狭隘,故食不能下,为噎塞也,幽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二证留连日久,则大肠传导之路狭隘,魄门自应爆涩难行也,胸痛如刺,胃脘伤也,便如羊粪,津液枯也,吐沫呕血,血液不行,皆死证也。”

清代医家吴谦从内经三阳热结,阐述热结津枯而致噎塞、翻胃的症侯,对辨治胃癌晚期津枯血燥所致各种疾病的理论基础。

 

十七、高秉钧《疡科心得集》癌瘤的病因与治疗

1、《疡科心得集》:“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2、《疡科心得集》:“降火,清痰,行死血块,块去须大补,不可用下药秆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矣。”

清代医家高秉钧对癌肿的治疗法则论述,可谓是要言不繁,降火、清痰、行瘀、补虚也正是一直以来中医治疗肿瘤病最为常用的治法。

 

十八、王清任《医林改错》气滞血瘀

清代《医林改错》:“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

说明腹腔内肿物多由气滞血瘀积聚而成,清?高锦庭也说:“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可知现代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是有其理论基础的。

 

十九、唐容川《血证论》瘀血

1、《血证论》:“此非凝痰,即是里血。”

2、《血证论》:“心下为阳明之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君火之气,化血下行,随冲脉以藏于肝,即从心下而起,肾水之阳,化气上行,随冲脉以交于肺,由肺散布以达肌肤,亦从心下而出,阳明中土,乃水火气血,上下往来之都会也。火降血下,气升水布,则此地廓然,设若火不降,则血不下,而滞于此矣,设若气不布,则水不散,而结于此矣。”

3、《血证论》:“可知此地须水升火降,斯为既济之形,设上炎下水,阻于中宫,遂成无地痞象,故名曰痞。”

清代医家唐容川认为积聚之证,是以痰凝瘀血为主,至今医家们普遍也多认同这一看法,且从临床治痰治瘀取得良效得到验证,其次论述的痞滞一症,从肿瘤角度讲,包括了胃癌。

 

二十、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气衰惫

《医学衷中参西录》:“人之一身,自飞门以至魄门,一气主之,亦一气悬之,?????若中气衰惫,不能撑悬于内,则贲门缩小,以及幽门,小肠,大肠皆为之紧缩,??????况中气不旺,胃气不能息息下降,而冲气转因胃气不降,而乘虚上干,致痰涎亦随逆气上并,以壅塞贲门,夫此时贲门已缩如藕孔,又加逆气痰涎以壅塞其间,又焉能受饮食以下达乎?救活此证者,当以大补中气为主,方中之有参是也,以降逆安冲为佐,清痰理气为使,方中之赭石半夏柿霜是也,又虑人参性热,半夏性燥,故双加知母天冬当归柿霜以清热润燥,生津止血也,用巫蓉与当归赭石并用,其润肠通结之功,又甚效也若服数剂无大效,当系贲门有瘀血,宜加三棱桃仁各二钱。”

清代医代张锡纯详细阐述了食管癌或胃底贲门癌的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治疗中强调补中逐瘀降逆安冲的法则,依然指导着我们今防治肿瘤的临床实践,其在“十四治膈食方”中提出用参赭培气汤治疗膈食证,可资借鉴。

 

第二节名家经验

一、陈慈煦治疗胃癌经验(陈慈煦用通降解毒法治疗胃癌,单书健,陈子华主编,古今名医临床金鉴,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33)

陈慈煦教授(1913 —1983)为黔中名医,业医50 余载, 学验俱富,临证立论平正通达,处方讲究实效,用药轻重得宜,往临床疗效显著。

 

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除虚痰毒瘀之间互为因果的恶性过程外,胃之通降失常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胃癌的治疗,应针对气滞痰凝血瘀邪毒胶结,阻滞食管、胃脘这一环节,施以通降之法,再结合解毒之法以抗癌解毒,陈老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恢复六腑的通降,胃能受纳,气血才有生化之源,糟粕始能下行,邪毒才能随糟粕而清除肠道,且行气消痰活血祛瘀解毒抗癌,本身就是通法的具体措施,气郁得伸,疏泄有常,脾胃健运,气行则津行血行,原有之痰浊瘀血因之而消,痰瘀既行,则经气流行脉道滑利,自无瘀滞之患,抗痰解毒,以削弱邪势,邪毒日减,即能安正,发现越早,抗癌解毒越及时,正气受到的损伤越小,因邪毒尚浅,抗癌解毒的效果也更好,倘延搁时日,邪愈甚而正愈亏,再议攻伐,则毒根盘结,难以为功,正气不支反而致祸,但若畏其伤正而漫用滋补则正气未因补而强,邪气却能借补而更甚,盖补能恋邪,故除见亏虚之象,在通降解毒法中兼以扶正,癌症进入中晚期,正气极亏,但以扶正为主。先生对滋补药物的使用,是比较审慎的。

 

二、魏品康论治胃癌经验(王建平,魏品康从痰论治胃癌四法,辽宁中医杂志2001,28(6):332-333)

魏品康教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教研室、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30余载,针对消化道肿瘤,研制出系列治疗措施和方案,如中药肿瘤阻断剂、中药化疗增效剂、中药肿瘤增免剂、中西医结合联合化疗方案等,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因胃癌成因复杂,治疗多异,复发率高,他将胃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融汇中西医原理,创立肿瘤散结八法。

 

魏教授认为,胃癌最基本的病理环节是痰浊内阻,痰浊,是胃癌发生、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胃癌的产生、发展及转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消痰散结是治疗胃癌的基本法则,应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是治疗胃癌的核心,提出了四种最基本的治疗方法:1、舒肝和胃、消痰散结法:若肝之疏泄失常,即木郁土壅,脾土气滞,聚而为痰。临床多表现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沉弦。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2、健脾益肾、消痰散结法:若肾阳不足,脾失温煦,致脾阳虚衰,水湿积聚而为痰。痰浊结而为块,形成肿瘤,痰为阴邪,耗损阳气,损伤脾胃。患者肢倦乏力,面削形瘦,皮色苍淡,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弱。药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以健脾;仙茅、淫羊藿,以补肾。

3、养阴解毒、消痰散结法:胃癌患者,痰毒郁结,日久化火,或放化疗后,热邪化火伤气,煎灼胃阴,炼液为痰,表现为胃脘疼痛,食欲减退,口干唇燥,大便干燥,形体消瘦,手足心热,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半夏、陈胆星、天龙、全蝎等消痰散结药物。

4、活血化瘀消痰散结法:晚期胃癌患者,久病入络,波及血分,痰瘀互结,临床多表现为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黯,脉涩。临床根据痰瘀轻重,需从容调度用药。同时,由于痰性重浊粘滞,缠绵难愈,且易向它处转移,故在整个胃癌的治疗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消痰散结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结合它法治疗,一定能受到较好的疗效,在痰未成阶段,消痰散结法能够防止痰的产生,痰已成阶段,能够消痰散结并防止痰之转移。消痰散结药多选用制半夏、制南星、全蝎、蜈蚣、僵蚕、天龙、地龙。

 

三、孙桂芝证治中晚期胃癌经验(石怀芝,孙桂芝辨证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经验,北京中医杂志,2003,22(2):13-14)

孙桂芝,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40余年,在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常见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胃癌、肠癌、肝癌、肺癌、乳癌、鼻咽癌等探索出一套疗效较好的抗转移防复发的治疗方案及中成药制剂

 

根据胃癌的病理基础是气滞、血瘀、痰结的特点,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气滞、血瘀、痰结是标,脾、胃、肾虚是本。治疗本病始终坚持健脾益肾、扶正祛邪的指导思想,针对不同胃癌分期及证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术后或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病人,采用健脾益肾法,佐以抗癌中药。常用药有: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炒陈皮、生黄芪、当归、桑椹、炒何首乌、鸡内金、生麦芽、血余炭、白芷、虎杖、藤梨根等。对肝胃不和者加白芍、柴胡、佛手、香橼、八月扎、白梅花、炒枳壳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热伤阴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生石膏、知母以滋阴清热,益胃和中;痰湿凝结者加半夏、竹茹、枳实、石菖蒲、藿香、砂仁、生苡仁、白蔻仁化痰散结,温化中焦;脾胃虚寒者加人参、干姜、桂枝、小茴香、炙甘草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气阴双亏者加黄芪、肉桂、白芍、熟地、枸杞子、女贞子、山药、山萸肉、阿胶以健脾益肾,养血安神。据统计,在总结669例中,有94.4%患者能顺利完成化疗疗程,明显减轻了化疗毒副反应,提高了免疫功能,改善了体质,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明显好于对照组。随访远期疗效,Ⅲ期胃癌5年生存率达到53.4%。

 

四、李修伍教授诊治胃癌经验(蒋士卿,李修五教授诊治胃癌经验,河南中医,2000,20(3):62)

李修伍授出身于中医世家,生前系河南中医学院内科教授、研究生导师,为全国500 名带徒老中医之一。李老师从医50余年,擅治疑难杂症及各类内科肿瘤,尤以消化系统肿瘤见长,对治疗胃癌的独特经验,颇有体会

 

李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并依据胃以通、降为顺的生理特征以及胃癌病人多为正虚兼痰、瘀、毒而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治疗上喜用自拟验方虎七散合旋复代赭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胃癌病人,其中旋复代赭汤补虚降逆,化痰安胃,调节气机之升降;虎七散软坚散结,活血祛瘀而消积,方药配伍谨严,补而不滞,伐不伤正,以冀达瘤消正复之效。方药组成及服法:虎七散由壁虎、三七粉2味配制而成。取壁虎70条焙干研面,加三七粉50g,拌匀,空腹每次服3~4g,日2次,黄酒或开水送服。汤剂基本组成为:党参20g,茯苓30g,黄芪30g,夏枯草20g,姜竹茹20g,姜半夏20g,旋复花30g(包),白花蛇舌草60g,代赭石30g,丹参30g,半枝莲30g,蜂房12g,炙甘草6g。加减法:消食导滞,选加山楂曲,谷麦芽、鸡内金、枳壳等;软坚散结酌加牡蛎、山慈菇、莪术、三棱、石见穿、徐长卿等;清热解毒加蜀羊泉、七叶一枝花、八月扎、拔葜、铁树叶等;化瘀止痛加全蝎、当归、延胡索、香附、水蛭等;痰湿者加薏苡仁、胆南星、青礞石、威灵仙等;阴虚者加韭汁、石斛、生地汁、梨汁等;脾虚虚寒者加干姜、吴茱萸、附子、小茴等。每日1剂,冷水先泡1H,水煎取3次,每次水开后煎30min,三药汁混匀分4次服,即白天3餐后2H服及睡前服,这样药效可以持续,又不影响进食,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从而达到满意的疗效

 

五、蔡淦应用乐胃煎治疗胃癌前病变(蔡淦,等.乐胃煎治疗胃癌前病变51例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11-13)

蔡淦,系上海市首届名中医,上海市中医脾胃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尤长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把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化生(IM)或异型增生(GED)作为胃癌前病变(GPL)已普遍为人们接受。

 

根据脾胃虚弱为基础,痰瘀阻络、蕴热生毒的病机特点,创立具有健脾益气、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作用的乐胃煎,该方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用党参易人参久服缓图,《本草正义》所谓“党参力能补脾养胃,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伍用陈皮之辛、苦、温,理气降逆,燥湿化痰,《本草汇言》谓陈皮“理气散寒,宽中行滞,健运肠胃,畅利脏腑,为脾胃之圣药也”;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少用有厚肠胃之功;白花蛇舌草苦、甘、寒,清热解毒;蒲公英,消痈散结,清热解毒,《本草经疏》谓“蒲公英,其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凉血消痈;莪术辛、苦、温,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与参术相伍,则莪术得人参、白术补气之资,通络不损气、破血不伤血,人参、白术得莪术之助,补气而不壅。以上诸药,消补兼施、寒凉并用、辛开苦降、气血同调,共奏健脾益气、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之功,应用本方治疗胃癌前病变51例。结果表明该方对胃癌前病变GPL 症状总有效率88.24 %、病理总有效率76.47 %、幽门螺杆菌(HP) 转阴率65.52 %,提示乐胃煎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断胃癌前病变的发展。

 

六、钱伯文治疗胃癌用药经验(钱伯文治疗胃癌运用枳壳白术的经验,单书健,陈子华主编,古今名医临床金鉴,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33)

钱伯文,1917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中医肿瘤专家,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之一,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学临床、教学、科研60余年,通晓中医肿瘤,擅长脑瘤、肝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疗效显著,曾荣获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及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优秀论文奖。

 

枳实为行气药,白术为益气药,二者配伍,由于药物用量的不同,组成了功用迥异的枳术汤与枳术丸,枳术汤出《金匮要略》,枳实用量二倍于白术,主治气滞水停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之水饮证,法在以消这主,消中寓补,枳术丸出《脾胃论》,白术用量二倍于枳壳,主治脾虚食滞之纳差,腹胀证,功在以补为主,补中寓消,故张璐说: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异,钱老熟谙其理,师古而不泥古,灵活运用二方于胃癌的治疗配伍中,并根据胃癌的病机特点及枳壳与枳实功用的差异,以枳壳易枳实,临证获得了良好效果,

(1)脾虚气弱,健脾益气,重白术而轻枳壳,使气旺而不壅滞

(2)脾胃气滞,宽中理气,重枳壳,而轻白术,使气畅而不耗气,

(3)湿浊中阻,祛湿运脾,枳壳,白术并重,使湿化而中健

(4)胃津不足,益胃生津,枳壳白术皆轻,使纳开而食化、

 

七、王道坤诊治胃癌前期病变经验(路志鹏,王道坤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经验,2004,21(3)2-4)

王道坤教授为国家级名中医,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癌前期病变的诊治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并发掘敦煌医方研制成萎胃灵系列方剂,用于CAG不同证型的治疗,效果显著。

 

CAG胃癌前期病变是指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胃粘膜颜色发生变化,由正常橘红色转为灰白、灰黄、灰绿色,萎缩早期可见粘膜内小血管,后期可见粘膜下大血管,并且腺体减少,伴有假幽门腺化生、肠上皮化生、不典型性增生。王教授提出:“安全有效控制和逆转CAG胃癌前期病变向胃癌转化是中医药的最大优势。”笔者有幸随诊王教授,得其言传身教,对其诊治CAG胃癌前期病变经验略有心悟,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高度重视,抓住机遇

王教授指出,对CAG胃癌前期病变的患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分析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而后为其做好思想工作,让患者坚定信心,配合我们的诊疗过程,共同战胜疾病。大量临床报道证实,控制和逆转CAG胃癌前期病变向胃癌转化是完全可能的。倘若患者对病情所惧,则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中焦气机阻滞,反而加重病情,为以后的临床诊疗带来困难。《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心情舒畅,则全身气机条达,有利于疾病的康复。CAG胃癌前期病变癌症的发生率为235%~746%,因此运用中医药控制和逆转其向胃癌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若失治或误治将会带来不良后果。王教授指出:“这就是中医学‘治未病’原则中‘已病防变’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抓住运用中医药诊治CAG胃癌前期病变这个良好的治疗机遇,防止其病变。”

2、病证并重,准确诊断

CAG胃癌前期病变须借助于胃镜和病理活检诊断。在临床上,胃镜和病理活检因检测方式不同而会出现诊断反差。如在胃粘膜取材准确的前提下,则以病理活检诊断为依据。王教授认为,明确病理活检诊断以后,使我们不但不会误诊,反而能够准确地掌握患者目前的病情,为下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打好基础。CAG胃癌前期病变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虚损”等范畴。王教授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思想,结合患者全身状况,详问病史,四诊合参,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病证并重,辨证论治。

3、针对病机,辨证用药

《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是CAG胃癌前期病变的重要致病因素。《临证指南医案》:“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王教授认为CAG胃癌前期病变属中医学“虚损”范畴。脾胃虚损,不能主运主纳,胃即失和,脾运亦滞,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气血更无以生成。升降失和,胃腑不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夕食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脾阳虚弱则生寒,胃阴不足则生热,脾寒胃热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必致寒热互结,清浊相杂,阴阳反作,天地不交,遂致胃脘痞满胀痛,纳呆食少便溏,诸证便生。脾运亦滞,水湿不化,寒凝生痰,气血不足,血运不畅,淤而阻络,痰淤互结,郁而热毒内生。CAG胃癌前期病变以脾胃虚损为本,痰热互结为标,虚实错杂、寒热互结为其主要病理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王教授指出要针对病机,辨证用药。其治法以补虚和胃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兼以理气散寒、化痰通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等法灵活选用,以切准病机为要。王教授将CAG胃癌前期病变辨证分型如下:

3.1中虚气滞证:辨证以形瘦乏力、面色萎黄、脘腹痞胀、吐泻便溏、舌淡嫩边有齿痕、舌下脉络迂曲怒张、脉沉弱为主。治以扶养脾胃,理气散寒,消痞止痛。方用化淤消痞汤:化淤散(自制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厚朴、半夏、炒莱菔子、炒枳实等,同时配合服用萎胃灵1号丸。萎胃灵1号丸由敦煌医方大调中丸化裁而来,此方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消胀、和血止痛之作用。

3.2 脾胃阴虚证:辨证以饮食不化、吐泻下利、脘痛嘈杂、枯瘦如柴、口苦干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为主。治以滋养胃阴,健脾益气,和胃止痛。方用叶氏益胃汤加减:太子参、北沙参、生地黄、麦冬、玉竹、石斛、枳壳、半夏、茯苓等,同时配合服用萎胃灵2号丸。萎胃灵2号丸是以敦煌医方大补脾汤化裁而来,此方具有扶养脾胃、滋补胃阴、理气消痞之作用。

3.3 湿热阻络证:辨证以胃脘嘈杂、疼痛胀满、胃呆纳少、拒按难忍、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为主。治以清热燥湿、健脾化痰、通络消痞。方用三仁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黄连、黄芩、半夏、薏苡仁、白豆蔻、厚朴、陈皮、苍术、滑石等,同时配合萎胃灵4号丸。萎胃灵4号丸由敦煌医方大泻心汤化裁而来,此方具有清泻胃热、燥湿化痰、通络止痛之作用。

3.4 肝胃不和证:辨证以胃脘痞满、口苦嘈杂、牵涉胁肋、情志不畅、舌质淡红、苔厚、脉弦细为主。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健脾化痰。方用疏肝和胃汤:柴胡、白芍、炒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紫苏梗、厚朴等,同时配合萎胃灵1号丸。王教授以敦煌医方平胃丸为基础方,研制成萎胃灵3号胶囊,方用人参、白术、三棱、莪术、苦参、全蝎、白花蛇舌草等,配合用于各证型CAG胃癌前期病变,此方具有固本祛邪、活血化淤、预防癌变之功效。CAG胃癌前期病变恢复期,脾胃功能渐复,肾精亏损出现脾肾两虚证。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心悸、体虚反复外感。王教授以敦煌医方神仙定年法为基础方研制成萎胃灵5号(又名敦煌大宝冲剂)配合使用,此方具有温阳益气、填精补血、强肾健脾、调和五脏之作用。萎胃灵5号还可用于内伤久病、各种手术后以及各种肿瘤放疗、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王教授不但擅长辨证,而且用药颇有研究,加减灵活,不拘一格。气虚甚用益气散(西洋参、黄芪);血淤舌暗用化淤散(三七粉、血竭等);热毒炽盛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湿阻苔腻用藿香、佩兰;呃逆频作用旋覆花、代赭石;失眠甚用炒酸枣仁、远志;暑天用黄柏、滑石;冬季用吴茱萸、丁香。王教授讲究辨证用药,此只举一二,临床宜随症加减。随着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道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HP已成为CAG胃癌前期病变的致病因素,中医学多将HP归属于“热”、“毒”的范畴,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王教授认为:HP是胃粘膜损害的攻击因子之一,在发病机制中,除与HP的菌株毒力有关外,胃粘膜的保护和防御因素同样重要,即中医理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仅限于“毒”、“热”的狭隘范围内予以清热解毒是局限的。王教授强调应在辨证的基础上扶正祛邪,既能增强机体保护因素,又能抑杀HP以减少或削弱其攻击因素,达到治疗HP、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

4、治胃之法,通降为要

中医学理论“腑以通为用”、“腑以通为补”、“胃以降为和”提出了腑病的治法。CAG胃癌前期病变病位在胃,病症以痞满胀痛为主,病理为脾寒胃热,寒热互结,中宫痞塞,以致于升降失常,胃气失和。王教授认为治胃之法,通降为要,重降胃气,提出“调降而不伤正”原则,忌用峻攻猛烈之品,常用调降宽肠之药,如炒枳壳、炒莱菔子、槟榔、当归等,胃气降,痞满消。正如金代医家张子和所曰:“陈艹坐去而肠胃洁,陈疒徵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真补存焉。”

5医护结合,务求根治王教授指出运用中医药诊治CAG胃癌前期病变护理工作不能忽视。医护结合,务求根治。其在诊疗过程中嘱患者饮食清淡而具营养之品,饥饱适中;忌肥甘厚味生冷辛辣;忌服胃肠道刺激之药品;心情舒畅,忌忧思焦虑;适度参加体力活动,忌安逸。治疗CAG胃癌前期病变3个月为1个疗程,其治疗多在3个疗程以上。王教授认为要达到远期疗效,根治此病,不但要辨证准确,遣药灵活,用药精当,而且要按疗程守方坚持治疗。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一、扶正抗癌汤

[方名]扶正抗癌汤

[来源]此方名全国各地医家多有采用,但下方来源于上海医家。

[处方]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薏苡仁30g,仙鹤草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七叶一枝花18g,石见穿18g

[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气解毒,扶正抑癌

[主治]各种癌症

[方解]本方重用党参、黄芪、白术、仙鹤草扶正益气,合用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白英、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抗癌,并重用薏苡仁利湿软坚,诸药配伍,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薏苡仁30g,仙鹤草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七叶一枝花18g,石见穿18g。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加减用法:贫血、白细胞下降、落发者,加山豆根、桑椹、制首乌、当归、阿胶;虚火上逆呕吐者,加竹叶、生石膏、麦冬、法半夏;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生蒲黄、三棱、水蛭、地鳖虫;热毒内盛者,选加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

 

2、治疗晚期胃癌(张长武,扶正抗癌方治疗晚期胃癌62例临床观察,现代康复,1999,3(4):484)

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临床分期为Ⅳ期、复发及转移病例。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抗癌扶正方治疗,组成用法: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薏苡仁30g,仙鹤草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七叶一枝花18g,石见穿18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连续服用30d为1疗程,间隔7d,再进行第2疗程治疗。对照组仅用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32例中,总有效率28.13%。在体重增加,疼痛缓解,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3、治疗中、晚期消化道肿瘤(翟范,中药扶正抗癌方治疗中、晚期消化道肿瘤16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2):67-72)

选取门诊中、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160例,均予服用中药扶正抗癌方治疗3个月以上,治疗中配合手术者91例,配合放疗者20例,配合化疗者11例,单纯用该方治疗者38例,扶正抗癌方组成为:党参15g、黄芪30g、白术、茯苓各10g、薏苡仁30g、仙鹤草15g、制半夏10g、土茯苓30g、半枝莲30g、陈皮10g,每日一剂,水煎2次服。辨证加减:严重吞咽不顺者加用八月札、枳壳各10g,纳呆、腹胀甚者加鸡内金10g、焦楂曲10g,脘腹疼痛者加白芷、煨木香各10g,有淋巴结转移者加海藻15g、昆布10g、煅牡蛎30g,放疗后白细胞下降者加补骨脂、枸杞、鸡血藤各10g。结果表明38例单纯以中药治疗的患者经过1-2周治疗后,症状皆有所改善,总的症状改善率大于80%,血象、免疫指标、癌胚抗原、体质、癌灶均向好的方面改变。其生存期也佳:本组单纯以中药治疗者中,11例已死亡的胃癌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0.2个月,2例大肠癌患者都存活2年以上,皆远远超过了文献记载的平均生存期。160例中除4例生存不到1年外,1年生存率97.5%,2年生存率80%,3年生存率55.2%,5年生存率44.1%。

 

4、治疗恶性肿瘤(黄建国,扶正抗癌方治疗恶性肿瘤120例,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13)

经治恶性肿瘤120例中,单纯中药治疗组38例,配合放疗、化疗组40例,放疗、化疗后加中药治疗组42例。所用中药为扶正抗癌方:党参、黄芪、黄精、女贞子、当归、鸡血藤、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各20~30g,乳香、没药各10~20g,三棱、莪术各10~15g。加减:纳呆加炒神曲、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白豆蔻、砂仁,伴有感染加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柴胡、黄芩,伴胸腹水或浮肿加泽泻、猪苓、茯苓、大腹皮、车前子,伴有出血(消化道、呼吸道)加大黄粉、三七粉、云南白药,癌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全蝎、蜈蚣,黄疸加茵陈、金钱草、黄芩、黄柏。结果:(1)单纯中药治疗组坚持中药治疗2~3个月后,部分缓解18例,占48%(即胃纳增加,疼痛明显缓解,睡眠改善,乏力减轻,体重增加,原有病灶体积停止进展或缩小);病情稳定12例,占32%(即服药前后病情较稳定,自觉症状好转);病情进展8例,占20%(即原占位病灶增大)。(2)放疗、化疗加中药治疗组共40例(放疗者19例,化疗者21例),每日用扶正抗癌方1剂,最多服用72剂,最少45剂,平均52剂。并从单纯放疗、化疗病例中随机抽取各20例(共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说明加用中药者疗效更优。(3)放疗、化疗后加中药治疗组,也从单纯放疗、化疗病例中随机抽取各20例(共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同样说明加用中药者治疗效果更显著。从以上临床病案说明:扶正抗癌方对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如癌痛、发热、胸腹水等经配伍加减有良好的功效,系统放疗、化疗后的患者服用本方,既能扶助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又能抗肿瘤防止复发,提高生存质量。

 

[研究进展]

1、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肿瘤(朱金水,扶正抗癌冲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肿瘤,1997,17(2):113-114)

将103例术后及65例未手术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中药、中药加化疗、或单用化疗治疗。中药采用扶正抗癌冲剂(其组成与研制:潞党参15g、白术20g、生黄芪20g、薏苡仁30g、白英20g、七叶一枝花30g、白花蛇舌草30g、补骨脂10g、石见穿30g、炙甘草5g等10味中药组成),日服2次,每次1包,冲服,3月为一疗程;中药为主加化疗则是化疗同时服用扶正抗癌冲剂,化疗停用后中药继续服用,3月为一疗程;化疗:采用UFTM方案。统计分析表明,(1)无论手术组还是未手术组,晚期胃癌病人中药及中药为主加化疗对患者机体一般状况改善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者(P<0.01)。(2)中药为主加化疗可有效延长未手术晚期胃癌生存时间,提高中位生存期,部分提高化疗对晚期胃癌有效率及显著提高手术患者一、三年生存率(P<0.01)。(3)术后中药及中药为主加化疗组病人与单纯术后化疗组比较OKT+3、OKT+4、OKT+4/OKT+8、NK活性、IL-2、IFN-γ差异显著(P<0.01),OKT+8三者比较无差异性。本文证明了扶正抗癌冲剂不仅具有扶正,而且具有祛邪效果,具体表现为该冲剂可显著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及其调节因子功能,而且抑制肿瘤生长,如未手术者单纯中药治疗其肿瘤用药后可缩小或稳定。明显延长了不能手术晚期胃癌的一年、三年生存率,提高化疗的有效率及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且显著改善术后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2、抗癌作用及其毒性(胡蓉,扶正抗癌胶囊的抗癌作用及其毒性,华西药学杂志2002,17(4):258~260)

为了解扶正抗癌胶囊的急性毒性及抗肿瘤作用。采用小鼠移植性艾氏腹水癌(EAC)、肉瘤S80及肝癌H22等体内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扶正抗癌胶囊无明显急性毒性,测得1日连续给药3次的最大耐受量为466.8g?kg-1;扶正抗癌胶囊30g?kg-1可显著抑制S180小鼠瘤体的增长,15g?kg-1可显著延长EAC小鼠的生存期,30g?kg-1可显著抑制肝癌H22荷型小鼠瘤体的增长,并可显著延长肝癌H22腹水型小鼠的生存期。以上说明,扶正抗癌胶囊的急性毒性小,且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治疗移植性人体胃癌裸鼠的实验研究(周阿高,扶正抗癌方治疗移植性人体胃癌裸鼠的实验研究,肿瘤,1998,18(3)增刊:209-211)

将移植性人胃胃癌裸鼠随机分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化疗组(5-FU腹腔注射)、中药组(扶正抗癌方口服液灌胃),分别给予相应处理8周后,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并观察治疗前后胃癌裸鼠体重变化。结果:抑瘤率化疗组为60.1%,中药组为39.2%,体重变化方面中药组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有增加(P<0.01)。实验结果显示扶正抗癌方有明显的抑制癌肿生长,且体重增加明显、无明显毒副反应。(扶正抗癌方口服液配制法:党参15g、黄芪15g、白花蛇舌草30g、白术10g、米仁30g、仙鹤草30g、白英30g、七叶一枝花30g、石见穿18g。水煎,浓度为每毫升含生药0.7g,灌装安瓿,封口,经高压消毒,低温贮藏。)

 

二、大黄庶虫丸

[方名]大黄庶虫丸

[来源]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血痹虚病脉证并治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丸主之。”

[处方]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庶虫半升。

[用法]以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功能]祛瘀生新,缓中补虚

[主治]虚劳有干血,久病正虚血瘀结成的徵瘕或妇人经闭之证。

[方解]由于虚劳日久不愈,经络气血的运行受到影响,从而产生瘀血停留于体内,此即所谓干血,瘀血内停,妨碍新血的生成,肌肤失其营养,故粗糙如鳞甲状,两目黯黑,治宜缓中补虚的大黄庶虫丸,方中用大黄,庶虫,桃仁,虻虫,水蛭,蛴螬,干漆活血化瘀,芍药,地黄养血补虚,杏仁理气,黄芩清热,甘草,白蜜益气和中,为久病血瘀的缓方,因取其攻补兼施,峻剂丸服,意在缓攻,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故曰缓中补虚。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大黄30g(蒸),黄芩6g,甘草9g,桃仁34g,杏仁34g,芍药12g,干地黄30g,干漆3g,虻虫24g,水蛭24g,蛴螬34g,庶虫12g。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重3g,每服一丸,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加减应用:疼痛者加白屈菜、干蟾皮、徐长卿;发热者加地肤皮、白微、银柴胡;腰骶酸痛者,加威灵仙、川牛膝、徐长卿、伸筋草;兼有火热内郁者,加黄连,栀子,黄芩。

 

2、治疗胃癌(许岸高,等.黄参胶囊治疗胃癌的细胞凋亡及NO 机制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 ,7 (4) :364~365)

许岸高等以大黄庶虫丸化裁为黄参胶囊,治疗晚期胃癌30 例,结果患者行为状态的Karnofsky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 ;胃癌细胞凋亡指数,血清、胃液、胃癌组织的NO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

 

3、治疗恶性肿瘤(刘寒英,等.大黄庶虫丸治疗恶性肿瘤57例,吉林中医药,2001,3:13)

刘寒英等报道,运用大黄庶虫丸治疗恶性肿瘤57 例, 其中包括胃癌17例,其治疗方法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给予综合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对症治疗、电化学治疗、热疗,以及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同时加用大黄庶虫丸每日30g,分2次口服。通过临床观察发现, 病人的免疫机能、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均有显著的提高。

 

[研究进展]

临床应用例述(钱力兰,大黄庶虫丸临床应用例述,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4):24-25)

钱伯文教授认为本方功能主要有三大部分:1、活血化瘀:大黄庶虫丸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已证明,活血化瘀方药能改善微循环,解除微血管痉挛,增加微血管的灌注和改善局部循环障碍,使细胞的亚微结构和生理功能得以恢复正常。2、清热解毒:“气血凝滞,郁积生热”。临床上瘀血留滞日久,常伴有湿热蕴结的证候,方中黄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为清泻上、中二焦湿热邪火之常用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芩有解毒、镇静、降压、利胆、利尿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肠蠕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病毒、真菌有抑制作用,并具有抗癌作用。大黄性味苦寒,除具有较好的散瘀通络作用外,还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能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润肠通便。药理研究证明:该药是不需经过体内代谢活化过程,能直接作用癌细胞的抗癌药物,大黄酸和大黄素对黑色素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乳腺癌和艾氏癌腹水型也有抑制作用,黄芩与大黄合用,更加强清利肝胆湿热蕴结作用。3、扶正补虚:方中甘草、干地黄、芍药均有扶正补虚的功效。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干地黄养血补虚,补脾益气,在大剂活血化瘀药中再加重甘草和地黄之量,寓补于泻,佐以扶正。甘草与芍药同用又能增强缓急止痛、补益脾胃的作用,甘草又辅佐大黄、黄芩清热泻火,并解本方诸虫类药之毒性,故甘草、地黄是本方“缓中补虚”的要药。近代药理研究提示,甘草具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并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故剂量较常规为大。以上分析,说明大黄庶虫丸的组方立意在于祛瘀以生新,所谓“去病即所以补虚”,在活血化瘀,推陈出新,祛邪为主的基础上,注意到攻坚之品耗伤正气之弊,同时配以扶正补益之药,攻中寓补,邪正兼顾。文中还列举了钱伯文教授应用大黄庶虫丸临床治疗肝硬化、肝癌以及闭经的病例,均获得满意疗效。

 

三、十全大补汤

[方名]十全大补汤

[来源]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虚》“十全大补汤: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腰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并皆治之,此药性温不热,平补有效,养气育神,醒脾止渴,顺正辟邪,温暖脾肾,其效不可具述。”

[处方]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酒洗,蒸,焙)茯苓(焙),甘草(炙)黄芪(去芦)川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一十味,剉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

[功能]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方解]十全大补汤是由八珍汤加黄芪、肉桂组成,功能益气补血。方中参、术、苓、草,即四君子汤功在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归、地、芍、芎,即四物汤力专补血养血,两者合用,能使气血相互生长,达到气血双补的效果,再加肉桂、黄芪,则更添温阳益气之功,诸药合用,则温补气血之效见长,主治气血虚弱而或兼微寒之证。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人参10g,肉桂10g,茯苓15g,甘草6g,黄芪15g,川芎5g,地黄15g,川当归10g,白芍药15g。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加减应用:气短、音哑、言语无力,肺之气阴虚偏著者,加金石斛、百合、天冬;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脾胃之气阴虚偏著者加石斛、山药、天花粉、生苡仁。口苦、易怒、头目晕眩,肝之气阴虚偏著者加白芍、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

 

2、治疗胃癌术后化疗(丁纪元,十全大补汤加减在胃癌术后化疗的应用体会,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2):93)

本组45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15例中,两组均采用要治性胃次全切除术,45例患者术后按中医辨证均为气血双亏型,表现形瘦乏力,面色白,少气懒言,四肢不温,舌淡,苔腻脉细。治疗方法如下: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用FAM方案治疗(5-氟尿嘧啶300mg/m2静滴,第2~6天;丝裂霉素10mg/m2静推第1天;阿霉素20mg/m2第1天和第8天)。4周为1周期,3周期为1疗程。治疗组配合十全大补汤加减:茯苓、白术、生地、熟地、白芍、当归、菟丝子、补骨脂各15g,党参30g,枸杞子、黄芪各20g,炙甘草6g。舌紫加莪术、三棱;如呕恶、腹胀加半夏、竹茹、薏苡仁;颧红,低热盗汗,舌红,苔黄去菟丝子、补骨脂,加制首乌、玄参、地骨皮;口干则加芦根、天花粉。通过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恶心、呕吐、食欲、体重)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小板)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合用十全大补汤能有助于顺利完成化疗疗程,降低化疗毒副反应。

 

3、防治全身放射反应(李虹,等.十全大补丸防治全身放射反应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医药信息,1998,2:22-23)

对照射野面积大于10×10平方厘米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用十全大补丸组32例,不用十全大补丸组30例,照射方法均为常规分割,肿瘤剂量为50~60GY/25~30次/4~6周。结果:一般状态(卡氏分级)用药组上升及稳定者26例,占81.3%;下降者6例,占18.7%;不用药组,稳定者18例,占60.0%,下降者12例,占40.0%,而无上升者。同时比较了两组常见副反应发生和对血象的影响情况,显示并用十全大补丸可减轻放疗的副反应,总反应率(以症计)为50%,而单纯放疗组为100%

 

4、治疗血细胞减少症(喻长远,十全大补口服液治疗血细胞减少症78例,时珍国药研究,1995,6(4):10-11)

经治白细胞减少症患者78例,临床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心悸,头晕,体倦乏力,自汗腰膝软弱,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纳差,腹胀等,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总数<4000/mm3,血色素<11g%,治疗均予十全大补口服液10ml,每日3次,每次10ml,30天为一疗程。结果显示,十全大补口服液确有升高白细胞作用,对于本病之气血亏虚诸证,也有确切疗效。

 

[研究进展]

1、放化疗减毒作用(郑建军,十全大补汤对肿瘤患者放化疗减毒作用的观察,山东中医杂志,2000,19(7):395-396)

对40例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进行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患者随机分为A组(放疗组)20例,B组(化疗组)20例,并设C组(对照组)20例,三组治疗方法如下:A组于放疗后达3000CGY后,开始服十全大补汤;B组于化疗结束后第4天开始服十全大补汤;对照组20例,均为化疗患者(十全大补汤药物组成:人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砂仁10g,黄芪30g,当归10g,红花10g,鸡血藤30g,虎杖30g,阿胶10g,甘草6g。服药方法:上方水煎300ml,日1剂,分2次空腹口服,14d为1个疗程)。继而分别于放、化疗后第7、10、14、20天检查血常规,并观察各组骨髓抑制程度。结果显示A、B组白细胞减少程度明显优于C组,与C组同期比较,骨髓抑制作用也明显减弱。这一结果说明十全大补汤可减轻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毒性作用。

 

2、对抗5-Fu化疗骨髓抑制(罗海鸥,十全大补汤对抗5-Fu化疗骨髓抑制的实验研究,中医研究,2003,16(1):18-21)

本研究以荷瘤H22小鼠为观察对象,所用药物配制:十全大补汤由熟地、黄芪、肉桂、人参、当归、茯苓、白术等药物组成,水煎剂,浓度分别为每毫升含生药1-2g、4-8g,后加入0.25%苯甲酸钠防腐,分装,高温消毒后置于4℃冰箱内保存备用。采用荷瘤小鼠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造血细胞HE梁色、NF-kB染色、Caspase-3染色等观察了十全大补汤对抗5-Fu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十全大补汤具有对抗化疗药物5-Fu所致肝癌H22小鼠骨髓抑制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与调控细胞凋亡有关。

 

3、药理研究(樊湘红,十全大补颗粒剂的药理研究,湖南中医杂志,1994,10(2):49-50)

通过对具有养血益气作用的十全大补颗粒剂的研究,证明其对失血性贫血,能明显提高Hb和RBC含量;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及激发其增殖作用;并能增加胸腺与肾上腺重量;对血糖有明显的增加作用;能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及耐缺氧时间。

 

四、沙参麦冬汤

[方名]沙参麦冬汤

[来源]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上焦篇》“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处方]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功能]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证。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沙参,玉竹,麦冬,花粉,滋阴以保肺胃之津液,桑叶,甘草,甘寒疏风,解表清热,久咳久热者加地骨皮,以清其阴分之热。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北沙参10g、玉竹10g、麦冬10g、天花粉15g、扁豆10g、桑叶6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

加减应用:胃脘灼热疼痛明显、嘈杂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出现血证者,加水牛角、仙鹤草、侧柏叶、墨旱莲、白芨。

 

2、治疗晚期胃癌(李训照,辨证治疗晚期胃癌体会,浙江中医杂志,2000,5:221)

对于津枯血燥型胃癌,主症为胃脘疼痛,大便干结,潜血持续阳性,面色灰滞,病程长,有恶液质表现,可及淋巴结,舌黯无津、苔少,脉弦细。治宜养阴增液、润肠通便,方用沙参麦冬汤增损。

 

3、治疗手术、化疗后损伤胃阴(朱国福,钱力兰,胃癌的中医常用治法和方药探讨,?江苏中医,1998,19(12):38-39)

益胃生津法是为治疗胃癌常用的方法之一.胃癌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患者,常因受纳障碍,腐熟不利,过度消耗,或因手术、化疗等损伤胃阴,致使胃失濡润,中土干涸,而见胃阴不足之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口干而渴、唇燥喜饮、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大便秘结、虚热心烦、舌红少苔,或现剥落,甚或无苔,光亮如镜。治宜益胃生津之法。选用甘寒生津、甘凉濡润之品斟酌处方。常用的方剂为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等。常用药物有沙参、麦冬、天冬、太子参、天花粉、玉竹、石斛、百合、女贞子、芦根、生地、玄参等。此类药物甘寒凉润,生津益胃,滋而不腻,可根据病情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此外,根据酸甘化阴的理论,亦可适当加入山萸肉、五味子、乌梅、杭芍等甘酸敛津之品以增强疗效。肾阴乃人生阴液之根本,对胃阴的化生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在应用益胃生津方药时,宜适当配伍滋补肾阴之品如熟地、枸杞子、桑椹子、女贞子等,或嘱病人在服汤药同时加服六味地黄丸。

 

4、萎缩性胃炎(鲁家法,马琼英,崔世镐 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40例,湖北中医杂志,1997,19(4):29)

将4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健脾法,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法,方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气虚乏力者加大子参、山药、石斜、黄蔑等;胃胰灼热感明显者,加乌梅、白芍等酸甘养阴之品。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和胃法,方以柴胡疏肝汤加减;结果显效4例,好转35例,无效1例;胃镜与病理检查显效6例,好转31例,无效3例。

 

[研究进展]

1、抗肿瘤的实验研究(舒琦瑾,等.新加沙参麦冬汤抗肿瘤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年,8(4):34-36)

新加沙参麦冬汤由北沙参、麦冬、天花粉、石斛、白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仙鹤草、三叶青、陈皮等组成,为探讨新加沙参麦冬汤抗肿瘤的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荷瘤小鼠瘤重、抑瘤率、肿瘤自发转移率、生存期、胸腺(脾脏)指数、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淋转率等指标检测新加沙参麦冬汤对小鼠移植性S180、LewiS肺癌、EAC腹水瘤的抑制作用。结果:新加沙参麦冬汤具有一定的抑瘤谱及抑瘤强度。说明本方对荷瘤小鼠具有一定的抑瘤谱及抑瘤强度,基本机理是其具有一定的免疫促进作用。

 

2、保护胃粘膜作用的机理研究(曹西华,等.沙参麦冬汤对大鼠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5:1-3 )

本实验以胃粘膜血流量、脂质过氧化物、还原型谷脱甘肽、谷眈甘肽过氧化酶及SOD为指标探讨了沙参麦冬汤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理。结果显示,沙参麦冬汤(10g/kg,20g/kg)胃内给药能显著抑制酸化乙醇所引起的大鼠胃体、窦部粘膜血流量的下降;预先给大鼠灌胃则能显著抑制乙醇引起的胃粘膜过氧化脂质含量升高,增加还原型谷腕甘肽含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案】沈洪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经验
杨晋翔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甲状腺癌、肝癌、胃癌、白血病 云南白药治疗-防癌抗肿瘤偏方秘方
【交流】《高手过招》系列之十九:慢性胃炎
浅析《金匮要略》方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中医辨治胃癌,要考虑两方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