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 第128节;快读网
  作天人解,通四圣心
  1752年(乾隆十七年,壬申),黄元御在往返于南下北上的繁忙医事之中,始终没有放下《四圣心源》的构思和撰写。十月,终于作完《天人解》之卷,续成《四圣心源》全书。
  《四圣心源》是黄元御论述内外感伤之作,也是他根据祖国医学典籍的基本原理,系统地阐述其临床见解和治法、方药的代表作。黄元御在《四圣心源自叙》中说:“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阳湖张琦为此书写的《后序》里评价说:“余既刊《素灵微蕴》、《伤寒悬解》、《长沙药解》,而《四圣心源》为诸书之会极,乃复校而刊之。粗举源流正变,以引伸其说。世之为医者,能读黄氏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折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叙和思邈之说,下可除河间丹溪之弊。”《四圣心源》共十卷,卷一至卷三阐述阴阳五行、藏府经脉、气血精卫、六气脉法等中医基础理论;卷四至卷十,则分述内、外、妇、七窍诸科杂病辩证论治。此书包括理法方药,阐明四圣微旨,“说理精当,实为医家善本”。黄元御从1749年二月创辟《四圣心源》纲要开始,在颠沛流离中始终没有停止对此书的研思,1751年春随驾武林之后,立即回清江河院署中摊卷撰述,到1752年十月完成全书,前后达四年之久。本书的写成,初步实现了他对先圣之业,一火薪传的愿望。
  《四圣心源》充分反映出黄元御的学术思想特征和医学实践经验。他的学术思想源于“四圣”,对脏府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脾胃中气的升降合宜。他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已土为脾。”他认为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因此,主张“中气之治”。
  他认为湿、寒是诸多病证发病和病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方面着眼于“中土”,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他指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四圣心源》续成后,黄元御回顾此书的写作过程,从1749年二月开始,到1752年完稿,前后四年的时间内,没有按排过专门的撰著时间,也没有著述出一套完整的书稿来。虽然以往多是穷愁的境遇,但可惜的是放走了一些闲暇的时间。尽管皇帝赐以“妙悟岐黄”称誉,十分器重自己,但是自己却不能依赖皇恩不思进取。自己能在医学研究上做出有益贡献的时间已经有限了,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抓紧时间,完成对“四圣”典籍的注释和阐述。

  新书八部,尊经自成一家言
  昌邑黄坤载先生,学究天人,湛深《易》理,其精微之蕴,托医术以自见。著《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等书,凡八种,一扫积蒙,妙析玄解,自仲景以后,罕有伦比。其宗旨言:中皇转运,冲气布濩,水木宜升,金火宜降而已。顾复初《重刻黄氏遗书序》
  删削医著,扶阳抑阴
  1753年(乾隆十八年,癸酉),黄元御四十九岁。他考虑到“良时非多”,决心集中精力将研思的旧章完成,对写出的书草修改定稿。春节过后,他和门人毕维新从故乡赶回北京,投入紧张的撰著天地。这一年,他完成了五部医著的撰写或修改,心里十分得意,认为自己的得天之厚是俗人所不能理解的。
  二月初,黄元御着手注释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玉函要略》中用过的方药。仲景字长沙,故此书名为《长沙药解》。书中选取仲景书中常用药物162种。以药为经,以方为纬,于每药之下,先说明它的气味归经,性能功用;再摘录《伤寒》、《金匮》用过这味药物的处方和这个处方所治的病证,逐一作出注释。注释的内容,既考证《神农本草经》中的依据,又指明前贤论述中的得失,简明精当,条分缕析,是一部辩章药性,继承和宏扬仲景药法的重要著作。
  《长沙药解》不仅对仲景所用方药系统注释,而且论药释证,探寻机理,以明其用。《长沙药解》的研思,使他对“误药粗工”倍感愤慨。在《长沙药解自序》中写道:“停笔怆怀,中宵而叹,公孙悼倍偏枯之药,以起死人,其药不灵,何则?人已死也。然以治偏枯,则其药灵。偏枯者,半死半生也,偏枯之人而使之不枯,是半死之人而使之不死也,则公孙悼之药能起死人也可。今以起死人之药而治偏枯,其药也不灵,非药之不灵,人之不解也。噫!前古圣人,尝草木而作经,后古圣人,依感复而立法,欲以生人,而后世乃以之杀人,由其不解人理,不解物性也。”他怀着解释药性挽救病人的信念,又时值“仲春之初,东郊气转,北陆寒收”的宜人环境,在其多年颖悟的基础上,竟在当月之内完成了这部阐述制方用药“颇为详悉”的方药著作。
  五月,删定《伤寒悬解》。
  七月,笔削《金匮悬解》。
  八月,修温疫痘疹,到九月十七日改完《四圣悬枢》。
  九月下旬,润色《四圣心源》。
  九月已届晚秋。常言道:一场春雨一层暖,一阵秋雨一层寒。黄元御在《四圣心源自叙》中写当时的景况和心情说:“维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从春到秋,他是在繁忙紧张地著述中渡过的,八个月的时间内,定稿五部著作。现在秋时将尽,寒冬临近,天气渐冷,心生凉意,怎不让人产生思乡之情?
  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居萧凉寂寞的虚馆,是不是也有慰藉之处呢?事情总是既相反又相成的。黄元御看一看书案上修改好的五部书稿,计五十五卷之多,真有“等身”之感。所以,心里欣然自慰。他在《自叙》中陈述了自己的满意之情:“嗟乎!往者虞卿违赵而著《春秋》,屈原去楚而作《离骚》,古人论述,往往失地远客,成于羁愁郁闷之中。及乎书竣业就,乃心独喜,然后知当时之失意,皆为后此之得意无穷也。向使虞卿终相赵国,屈原永宦楚邦,则《离骚》不作,《春秋》莫著,迄于今,其人已朽,其书不传,两人之得意,不如失意也。当世安乐之人,其得天者诚厚,然隙驷不留,尺波电谢,生存而处华屋,零落而归山丘,身与夕露同晞,名与朝华并灭,荆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为安乐者焉在!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之所知也。”他面对今年取得的著述成就,对照前几年著述荒疏的岁月,决心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完成自己为使四圣之业,“一火薪传”的著述。
  黄元御在撰述和删修自己的巨著中,十分注重天人相应的哲学观点和扶阳抑阴的医学理论。徐树铭在《昌邑黄先生医书八种序》里说:“八种之书,昔远词文,义闳体博,末学粗工,卒难寻求。昧者未睹玄微,略循枝叶,辄疑黄氏意主扶阳,不无偏胜。不知黄氏之言曰:足太阴以湿土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湿居八九。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此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化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莫妙如此。此黄氏之微言也,神而明之,讵有偏胜患乎!”黄元御扶阳抑阴的方药指导思想,也是他医疗实践经验的结晶。他总结道:“阳性动而阴性止,动则运而止郁,阳盛而生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生病者尽人皆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辅行诀与伤寒论看土属四象一气周流
炙甘草温补之用不可丢
甘草不只是和事佬!
甘草不只是和事佬!医家必读
大成良医黄元御 4
李可传人谈“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