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19):家长如何疼爱孩子?
userphoto

2022.08.04 重庆

关注

今天是清明节,谨以此文献给我仙逝多年的父母!年年清明,年年牵挂,时时想起,次次回忆是你们无私的疼爱将我们培养成人!是你们的含辛茹苦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愿清风捎去我们的问候,细雨带去我们的思念!愿您在天堂那边安康快乐!

       爱是一切动物的本能。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动物都知道如何爱自己的幼崽,难道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还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吗?其实,爱并非如此简单!人类之爱不只是母心泛滥,还应包括精神呵护和精神滋养。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爱已经被简化、泛化和异化为条件反射、视觉冲击和本能冲动,这让很多人陷入爱的迷茫之中,越来越搞不懂什么是爱,即使是在爱自己的孩子时也变得如此的麻木,如此的无助。

       案例1:2020年3月6日,上海发生了一起家长跳河事件:刘女士在家辅导孩子上网课、写作业时,要求孩子严肃认真,孩子非要自由散漫;她期待孩子勤奋努力,孩子偏要马虎偷懒。绝望之际,刘女士跳河轻生。消防人员赶来营救时,刘女士哭着说:“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指她的孩子)就希望我去死啊……”

       今天的家长在爱孩子的过程中已经陷入诸多误区,具体变现为:

一是迷信黄金棍儿出好人。

二是喜欢越俎代庖,代替孩子说话、思考、拿主意、做他(她)自己该做的事情(帮他/她洗脸、穿衣、系鞋带、背书包、做作业等等)。

三是好为人师、自以为是,把自己装扮成真理的化身,好像自己能够做到事事未卜先知,始终站在“正确”的制高点。

四是总喜欢指导、说教、干预、打断、制止、批评、训斥孩子。

五是不处理事情本身,而是借机发泄情绪。

六是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愉快,阳光灿烂,孩子发怒,阴云密布。

七是打着爱的幌子控制孩子。孩子不听话,不按照自己要求去做,就一哭二闹三上吊,以爱得名义控制孩子的自由。

         那么家长究竟该怎样疼爱自己的孩子呢?

爱就要尊重。在不违背大原则(伦理道德、社会规范、民族习俗、文明传统等)的情况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和合理需求。家长千万不要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代替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要以自己的选择代替孩子的选择,更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进而左右和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认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当然更没有相同两个人,即使是孪生姊妹也会有个体差异。没有尊重,就不会发生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逆反;没有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就会丧失,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会变弱。

        爱就是放手。笔者自小在农村长大,亲眼目睹小鸟刚被孵化出来的时候,鸟妈妈总是四处寻找食物并用嘴将食物喂进嗷嗷待哺小鸟嘴里;稍大一些的时候,鸟妈妈便教小鸟飞行和寻找食物;当小鸟能够独立飞行和寻找食物的时候,小鸟再回到鸟妈妈的鸟窝时候,就要被追赶出去。因为鸟妈妈认为,小鸟已经长大,应该自食其力,独立门户,自由地飞向蓝天。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总是割舍不下,总想牢牢抓住,舍不得放手,“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又怕飞了”。凡涉及孩子的事总想插上一脚,总觉得地球离开了自己就会停止转动,孩子离开了自己就无法生存。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当今社会不是孩子需要家长,而是家长离不开孩子。”因为在他们看来,离开了孩子就没有了生命的寄托。其实,这个世界无论是谁离开了,太阳照样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生老病死规律而言,家长一般情况下总是要比孩子先老而去,孩子最终要靠他们自己去独立生活和打拼,过度的在乎和呵护不是爱而是害。

案例2:2012年沈阳某女生,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方一所名牌大学,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突然说要退学复读……。因为她发现妈妈不在身边照顾,她连袜子都洗不好,更不会照顾自己,她害怕了,想复读后第二年再考沈阳本地的大学。

案例3: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着强烈的挫败感,不敢与同学相处,内心孤独无助,最后跳楼自杀。

因此,家长要趁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放手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3岁以后就应该和父母分床(分床早有助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逐渐让孩子自己去上厕所,自己穿衣、穿鞋、系鞋带,自己洗漱,稍大一点的时候孩子应学会叠被、洗袜子和内衣裤、拖地、洗碗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也要放手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自己拿主意;孩子成人之后,孩子遇到问题,父母可以提供适当的建设性意见,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在于孩子。

爱是潜移默化。俗话说:“吼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道德经》有云:“行不教之言,处无为之事。”两者强调的都是身教重于言教。如果一位家长整天沉溺于麻将,却教育孩子要刻苦学习,不要打电子游戏;如果一位家长随时随地都在手机刷屏,却教育孩子不要耍手机;如果一位家长自己都不孝敬父母,却教育孩子要有孝心......等等。家长诸如此类的教育于孩子怎么可能有效呢!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些学校把“感恩教育”、“孝心教育”搞成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亮点,诸如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不过是花样翻新的“作秀”罢了。因为孝心不是学校能够教得出来的,孝心是家长榜样示范做出来的。因此,要求孩子要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譬如要求孩子多读课外书籍,家长首先就要有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

       爱是默默无闻地付出。本人家庭背景有点复杂,在那个“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能够读书升学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我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让我能够读上初中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他所有的“人脉资源”,尽管饱受别人的冷眼、嘲讽、辱骂、驱赶,但依然锲而不舍,四处托人,不达目的,绝不放弃。1978年终于迎来了十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我终于考上一所县级重点高中。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老百姓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我们家更是拮据,人口较多,生产队分粮水平很低(人均稻谷200多斤、麦子20多斤、红苕300斤),要供养一个高中生对我父母而言犹如千斤重担。但是父母熬更守夜,起早贪黑,节衣缩食,通过扎扫把、编蚕盖(一种养蚕工具)、种蔬菜等硬是艰难地供我念完了两年高中(当时的高中为两年制)。父母从未在我面前提过什么,但是我看在眼里,铭记在心里。后来我一参加工作,就把弟弟们带在身边,从初中到高中,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爱是心灵的交流。 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不能仅仅停留在穿衣吃饭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会让孩子逆反厌烦。下面是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些方法:

      一是家长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不断学习、接受新事物,更新思想观念,缩小与孩子之间的代沟,譬如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或陪孩子玩两把孩子喜欢的游戏,通过近距离接触孩子,观察、了解孩子,缩小和孩子在生活、情感、思想方面的距离。

       二是家长要换位思考,提高“共情的”能力,明确孩子的心理需求,譬如遇到需要沟通的问题,先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放在今天这样的环境里,我会怎样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三是家长掌握共情交流的方法有:观察:细心观察,了解孩子;倾听:听一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感受:想象一下如果是自己,在同样的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对方。

       四是家长要进行角色互换:家长到学校陪同学习一天,体会一下现在孩子的辛苦,节假日孩子也可以当一天家长,全盘安排处理家里的大小事务,体验一下家长的不容易。

       五是家长要畅通沟通的渠道。如交谈、QQ、微信、一起逛街、参加亲子活动、团队游戏、远足郊游等等。

     案例4:有一个家长节假日常邀请孩子和她一起去参加志愿者的公益活动,比如去敬老院给老人们包包饺子说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六是与孩子交流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譬如有的家长问孩子今天你在学校过得快不快乐,孩子“嗯!啊!”一通,交流无法继续,封闭问题只能导致封闭答案。譬如家长可以问孩子:你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你不喜欢你的事情发生?今天和朋友玩了什么游戏?家长如果不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不能给予孩子提供及时而正确的指导。

       当然与孩子沟通交流时,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把握时机,控制好情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的孝心从哪里来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
在“失窃案”的背后----情绪问题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让父母放心才是最大的孝心
【孝文化】家校携手 推进行孝实践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