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上好公开课(14):好课多“磨”(附磨课流程与磨课案例)
userphoto

2022.08.04 重庆

关注

上一篇文章《好课是“磨”出来的》主要谈的是磨课“磨”什么。本文的重点是怎么“磨”。

郎文静认为,磨课是教师依靠专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对课堂品质以及教学水平提出自我规约及更高水平的要求,通过学科组评议、自我反思以及优质课等过程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形式。具体而言,磨课就是某教师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大家协助下,把某节课的教学当做研究课题,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实践,使这位教师某课的教学成为水平较高的精品课,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教研和科研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她认为,磨课有“三境界”:一是在磨课中重塑教育理念;二是在磨课中提炼教育规律;三是在磨课锻造教师品质(专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专业行为)

也有学者认为,磨课的三种境界是:第一境界: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尽管前路茫茫,依然心向远方);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千辛万苦,执着坚守,无怨无悔);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历经磨练,豁然贯通,功到事成)。

这里给大家介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种磨课方式:“一课三磨”。

一、什么是 “一课三磨”?

“一课三磨”最初是由人民教育家于漪最先提出的。“一课三磨”特指一种备课方式,即一课备三次:第一次不看任何参考书和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人家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有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我想的是否真的有道理,这些可能成为我以后的特色”,教师阅读和参考多种名师的相关教学资料(如教案、课件、上课视频等);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可见,聚焦课堂,以课堂为纽带,教研和科研共同发力,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课三磨”,即围绕一个教学课题进行多轮次团队研究,实现问题解决及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课题:指上课的课题,也指研究的主题。“一课三磨”可以围绕一篇具体的课文,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围绕一个研究的主题进行专题探讨与建构。

多次团队研究:即“一课三磨”,可以磨三次,也可多次。“一课三磨”,是基于团队的集体研究。一个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寻求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磨”是硬功夫。“磨”需要啃硬骨头,硬碰硬,针对教学中的顽疾而磨。因此,“磨”,往往能解决真正意义的教学问题。

专业成长:“磨”要见“锋刃”,要磨出棱角、磨出优势、特长与风格,而不是把原有的棱角磨平。通过“一课三磨”,把教师功夫磨好,磨出教师专业的能力、专业的思想与理念,就有了教师专业的教育风格与个性。

可见,“一课三磨”是一种磨课与教研、科研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研讨活动。

二、 “一课三磨”的三个环节

“一课三磨”以学科团队的集体研究,指向问题解决。在实践中,应注重三个环节:团队构成、课题选择与磨课过程。

1.团队的构成。“一课三磨”团队一般由10名左右教师组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主持人负责策划与组织磨课活动;3-6名主讲人,他们是磨课活动的主体,从阐释课题到活动设计,从课堂教学到方案重构,是磨课活动的主要学习者与研究者;1-2名提问人,负责对主讲人的讲述或教学提出质疑;介入专家,负责对研讨活动作专业点评或路径指引,是主讲教师寻求问题解决的专业支持者。

2.课题的选择。磨课的“课”,是以“课”为核心的系列研究“课题”,包括“课”前的“教材解读与活动设计”,“课”中的“教与学”,“课”后的“评价与重构”。选择什么样的“课”作为研磨的对象呢?

一是“难上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旨在探究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是“类型课”,教师或学生可以借此把握一类课型的教与学的规律,选择其中一个内容作为样本研磨,以此探寻这一类内容教与学的规律,举一反三,由此及类。

三是“种子课”,这些课往往涉及一些学科的基础性概念或原理,需要教师教得透彻、学生学得充分,因而需要深度研磨,以夯实学生基础。当然,不同的学科,所选择的课题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基于师生的教与学,选择那些切合师生发展需要的课题。

        三、三磨的流程

        一磨:教材解读,实现教材资源到教学内容的转化。一磨的着力点在于确定三个点:

        起点,即学生阅读这个文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经验。学生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起步的。准确地研判学生学习文本的经验起点,尤其是学科经验的起点界定,需要教师从儿童出发,关注他们的阅读与表达行为,从行为能力的重要节点上,判断其已达到的基本水平,并准确加以描述,如此,才能实现“教在起点上”。

原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认为,中国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他认为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思考四个基本问题:学生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怎么到那里和到了么

        终点,即学生学习这个内容后,其生活经验和学科经验可能达到的新高度。终点的设定就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核心是学科经验的丰富和提升程度,需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

        关键点,即学生学习这个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比如学不懂、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等。这些就是“教”与“学”的关键之处,教师须想明白的是,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可以用哪些方法去学?更须想透彻这些关键点背后隐藏着哪些知识?这些关键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透彻把握知识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发现知识的智能意义,便把握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

      起点、关键点、终点,形成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框架,这是一磨的成果呈现。

        二磨:活动设计,实现教学内容到教学活动的转化。

      将教学内容转换为便教利学的教学活动,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是教师专业性的根本体现,一课三磨的功夫正在于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实现三个转向:

      一是由“教”转向“学”。教师往往从“教”的视角出发,一厢情愿地设计完整而丰富的“教的活动”,无暇顾及“学的活动”。教师要转换思路与视角,“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基于“学的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的活动”的丰富性与完整性。

        二是由“线性”转向“块状”。惯常的学习活动以“环节”的形式串联成线性结构,教学活动一环接一环,绵密精细,造成学习时间的切割和思维空间的逼仄。知识学习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侧面切入,且可以反复多次切入同一知识的学习,以获得更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因此,将零散的学习活动围绕核心知识或核心能力加以整合,统整为结构化的块状活动,实现一项活动达成多方面教学目标的功效。

        三是由“平移”转向“阶梯”。块与块之间的活动避免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而应呈现阶梯式的台阶。一个板块活动推进另一个板块活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让学生获得一种“登山”的感觉。一节课可以安排两到三个阶梯式的板块活动,铺设学习台阶,而每一个台阶都确定若干个学习的落脚点,即文本关键点的教与学。

        三磨:课堂实践,实现教学活动到学生素养的转化。

        教学活动设计是“纸上谈兵”,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战验证”,设计的“是非好坏”在课堂上便见分晓。关键在于如何“观课”、“议课”。

        一是课堂观察。借助录播系统,组织磨课团队进行课堂观察,介入专家适时提示观察要点并现场点评教学行为。课堂观察对各板块活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关注三个“度”的变化:一是情感体验的深度。观察学生在该板块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变化,从学生表情、举手频率、朗读感情等,判断其学习情感的积极程度与对文本情感的体会深度。二是有效思维的长度。对教师提问的问题进行归类统计,分析问题的有效度;对学生回答每个问题的答案进行分级判别,并做有效度的统计分析;对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体练习等活动时间的统计分析,判断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对学生的作业效果进行分级评判,统计分析有效学习的情况。三是能力提升的幅度。观察学生的活动方式与时间,统计分析学生实践的作业水平,并通过问卷谈话或问题解决,推断学生在能力上的改变程度,特别是学科经验的提升幅度。

        二是深度会谈。由主讲人提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磨课团队结合课堂观察统计分析,进行深度会谈,寻找问题原因及改进对策。一是扫描“盲区”。就主讲教师忽略的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借助录像或观察者的实时记录,揭示教学关注的“盲区”,并深入剖析根源,形成共识;二是透视“细节”。就主讲教师的行为细节进行深层剖析,并采取“思维风暴”方式,设想行为改进的多种可能性,丰富预案;三是发现“优势”。就主讲教师的教学长处进行归纳提炼,寻找适合其自身的教学方式,提振主讲教师的教学自信,并逐渐形成教学特点或教学风格。

        三是现场重构。每个主讲者基于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重新评估教学活动设计的操作性及实效性,并重新审视文本解读的节点定位及适切性,重新调整教学活动与教学手段,现场重构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比照前后多份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获得专业发展的进步感,增强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让一课三磨成为一种专业发展的自觉行为。

        为提高一课三磨的专业性,需要实现“三个介入”:

        一是专业阅读的介入。只有团队研讨,而无个体持续的专业阅读,磨课难免会停留在经验层面,问题依然成为问题。唯有教师在磨课中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专业阅读,才能从阅读中获取真知灼见,才能真正有所改变。

        二是专家指导的介入。专业阅读为教师提供专业理论知识,但要转化为实践方法与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为中介,而名特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对教学的实际问题具有过人的洞察力,并有解决问题的应变策略和技巧。有了专家的及时介入,教师等于戴了一副特殊的“眼镜”,可以“看到”平时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这样的熏陶下,就会逐渐具备像专家一样的问题思考方式。

        三是专业技术的介入。发现问题并不难,而解决问题却往往缺少策略、方法与技术。一课三磨借助录播系统和课堂观察技术,改进了观课议课,让课堂再现、定点,甚至可以分门别类地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与重构设计等方面,教师还借助思维导图、支架设计等多种磨课技术。

  四“一课三磨”的价值是什么?

“一课三磨”价值是改变,多维度的改变。

问题解决意识:“一课三磨”就如“一个触发器”。教学研究的常态化,生长了教师的专业能力,触发教师具备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动力与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教师获得职业尊严、成就感和教育职业的快乐。

活动整合理念:“一课三磨”就如“一座桥梁”。教师教学七认真中,“一课三”包含了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等,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一课三磨”把教师的研究与日常工作、教育科研进行自然的联结,把教师从教育事务的泥潭中拉出来,统整学校方方面面工作。

团队合作研究:“一课三磨”下的教师成长就如“滚雪球”。“一课三磨”中有个体,也有团队。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共同成长,形成的是研究型的共同体。研究过程不是集体备课,不是分工备课,而是在团队合作中完成。磨的是一课一人,得益的是团体的共同成长,集体智慧的生长。

专业成长追求:“一课三磨”,“磨”就是一个阵痛期,谁能熬过,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获得专业能力的成长。“一课三磨”,让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目标“落地”,把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转化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构建教师专业研修课程模块,促使教师可持续发展。

文化因子变革:“一课三磨”“一个文化基因”。“一课三磨”逐渐形成制度,制度形成文化。教师在制度下进入研究性的工作方式中。

附一:课流程

一、磨课设计(责任人:磨课组全体成员)

1.问巻设计(选用已有、修改调整、自行设计)

2.问卷调查

3.问题分析与聚焦

4.已有理论与课例学习

5.设计解决方案

6 .   选择磨课效果观察点

7.分工

二、第一次备课(责任人:主讲教师)

1.分析学情、校情、教情
2.设计教学目标与磨课目标
3.根据磨课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
三、第一次备课集体研讨与课堂观察量表设计(责任人:磨课组全体成员)
1.主讲教师陈述
2.各观察教师陈述观察量表设计
3.集体研讨教学设计与磨课目标是否相符
4.集体研讨观课量表与磨课目标是否相符
四、第二次备课(责任人:主讲教师)
1.分析集体研讨意见,决定取舍
2.根据取舍重新备课
五、第一次教学与课堂观察(责任人:磨课组全体成员)
1.在A班进行课堂教学
2.根据分工进行课堂观察
六、第一次课堂观察分析与第二次集体备课研讨(责任人:磨课组全体成员)
1.主讲教师陈述是否完成教学目标和磨课目标
2.各观课教师基于观课数据与案例说明磨课目标是否实现·
3.集体讨论如何进行教学调整
七 、第三次备课(责任人:主讲教师)
1.分析第一次课堂观察数据与案例
2.分析集体研讨意见,决定取舍
3.根据数据、案例和意见重新备课
八、第二次教学与课堂观察(责任人:磨课组全体成员)
附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经验型听评课改进为专业化课堂观察的实践与思考
我对微课的认识
有效听课评课使教学工作全面开花
关注生本教学理念 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品味墨香老师的网校Office 最专业的教师、学生、家...
提升业务水平,打造优质课堂
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的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