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语言素养(4):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过渡语?(附:著名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过渡语)
userphoto

2022.08.04 重庆

关注
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是由若干个教学环节构成的。精彩的过渡语可以使一堂课天衣无缝,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而过渡语对于打造精彩课堂、引导学生更好学习和吸收课堂知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渡语好像一座桥,连接着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部分;过渡语好像一把梯子,承接着教学情感的高低起伏;过渡语好像一条锁链,链接着教学内容的每个细节;过渡语又好像一根线,把教学课堂中所涉及到好似晶莹珍珠般的教学精华都串接起来。那么如何将这座“桥”搭好,这把“梯子”扶稳、这条“锁链”拉紧,这根“线”绷直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课堂教学过渡语?

过渡语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一个问题(一个环节)向另一个问题(环节)过渡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与导入语同中有异:相同点,即它们都有启下的作用,不同点,即导入语单纯启下,一般用于一节课的开始环节,过渡语则既启下又承上。简言之,过渡语就是课堂各学习任务之间的衔接语,它始于课前,贯穿始终,因而也是课堂上联接各学习任务之间的纽带。

课堂教学过渡语有哪些功能?

承上启下。 过渡语的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教师从前一环节(前一任务)转换到后一环节(后一学习任务),过渡语可让教学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教师归纳小结、精简梳理前一环节,自然引出下一环节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这样的过渡语常常起到纲举目张,自然有序。如某名师在讲解《法国第三共和国》时,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直到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暴发战争,结果法军惨败(讲一段当时战争的小故事)总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成立,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之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缝隙潜入的共和国” 。甚至有人预言,它会像第一第二一样,很快就会寿终正寝,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它不断巩固,历经近70年,它的长寿与它的宪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包含的什么内容使它长寿。”这样的过渡语归纳小结了前面的知识点,既加深学生印象,又巩固了教学效果,同时又导出即将要学的重点,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穿针引线。即在一堂课中,运用教学过渡语把教师施教手段、程序、方法等有机串连,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让学生形成整体感知。教学环节如同一颗颗珍珠,而各教学环节间的过渡语则就是串起每颗珍珠的丝线,缺少这根丝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如某老师执教绘本阅读《爱心树》。开篇老师直接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讲故事,大家开心吗?接着师述:从前有一棵树,这是一棵什么树呢?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后来,这棵大树喜欢上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怎么样?那么,大树看到它喜欢的男孩发生了什么变化?男孩每天跑到树下采集树叶,给自己做王冠,并想象自己成了森林之王,想象一下男孩还会做些什么?——就这样逐步引入,激励小朋友去思考,去想象。就这篇课文整体来看,老师设计的过渡语串起了阅读学习的主线,且语言优美、生动。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中有这样的引入:“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不仅这样说,他还这样做……尽管遭受着苦难,他还是这样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曾这样告诉自己……”这种穿针引线的朗读方式,将英雄的言行巧妙融合,引导着学生层层深入朗读英雄的话语,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将英雄的形象烘托得愈加地丰满完美,更将课堂的情感推向高潮 。

比如在《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成功地画出了三角形ABC的一条高,并且意识到三角形有3条高时,教师马上接过话:“既然三角形有3条高,那么这个三角形ABC的另外两条高你能画出来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本领”简洁的语句,不但能顺利引出画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的教学环节,也激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劲头。

理清思路。教学活动总会被教学思路贯穿着,一个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便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体现着教学思路。如果在各个教学环节之间不使用一定的过渡语,就是得各环节独立没有联系,教学重点也不能有效地突出,学生由于抓不到知识的重点而盲目学习,学生的头脑里也无法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激发思维。过渡语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简练、活泼而富有趣味性。学生容易被这样的语言吸引,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引发他们进行相应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而且有些过渡语还激起学生学习上的期待,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也起到引导作用。比如在《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欣赏完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时,某教师是这样提问的:“在我们刚才欣赏的三角形图片中,有这么几张(课件出示图片),这些物体或者设施的某部分都设计成了三角形,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设计者喜欢三角形吗?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呢?你们想知道吗?”几个问题激情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都迫不及待的说“想”。这时教师接过话茬:“我们还是先做实验研究吧!”这样不但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实验探究三角形的特性环节,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都思考着“为什么三角形会如此广泛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底它有什么特性?”

温故知新如果在教学过渡时,采用复述式或总结式过渡语,就等于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要点再重温一遍,这就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巩固刚才所学,同时学生也质疑自己不足的、不清楚的地方,增加新知识的学习。

增加美感。课堂教学中,如果过渡语用得巧、用得妙,加上教师生动的表述,将会给课堂教学增添美感。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课堂教学效率将会更高,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得到彰显,而则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获取到知识。

课堂过渡语应遵循哪些原则?

课堂教学过渡语有着强大的功能,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有意义。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任务、环节、问题等)设计时所要考虑的也各不相同。下面提到的设计原则,仅供参考。

一是过渡语设计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是设计过渡语的前提和依据。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则无需进行过渡语的设计;不了解教学内容,设计出来的教学过渡语空洞无实际意义。因此,在设计课堂过渡语时,不仅要联系教学内容,而且还需要弄清楚教学内容的特点,内部之间的联系以及考虑学生是否容易掌握等。总之,过渡语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

二是过渡语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原则。学生进入学校就着眼于知识的探索和生活的体验,一天天积累知识,一天天认识生活,一天天感悟自己生命的价值。总之,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发展,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认知水平是不相同的。太难、太简单都无法发挥过渡语的作用。

三是过渡语设计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符的原则。譬如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保持的时间较短。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小学生都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在课堂上,如果不使用过渡语或过渡语使用不当,就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没有学习的期待,这就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过渡语时,还要考虑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设计的过渡语应简洁有趣,而且还要注重多种过渡语的交叉使用。如时缓时急,时轻时重,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给课堂增加美的元素,吸引学生注意,满足其好奇心。

四是过渡语设计与地方课程资源结合的原则。学生的阅历有限,他们未必对教材里所涉及的人和事物有所了解。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所熟知的大部分为当地的一些人文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讲解教材知识,学生就不能在情感上与教材匹配。若适当结合当地课程资源进行类比式的过渡启发,学生就能真切地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得情感和知识的体验,从而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课堂教学过渡语设计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过渡语有以下三种类型:学习单元、学习主题和课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过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的过渡方式;同样的教学内容或环节,不同的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过渡方式。除了最熟悉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方式外,还有哪些较为常用的过渡方式呢?

直入式。即教师直接引入施教内容,用语简短,干净利落,内容鲜明,入题迅速,给人以清醒的提示。这方式直接切入主题,简单明了,常用于新课开头和段落清晰的课文教学。老师上课时,可直接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什么内容”或“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什么内容”等。当然,上课的开头方法千变万化,教师可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过渡方式。例如,教学《乡下的孩子》时,可以这样导入:“儿童的童年都是快乐的,乡下的孩子也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下的孩子是怎样快乐的。”这样的过渡,既能迅速入题,又能经学生一种学习的期待。

 导入式。 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是全部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好的导入犹如弹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起到“转轴拨选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而成功的导入式过渡语就如同筑起的桥墩,稳稳地托着整个课堂桥梁,它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适合教学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Unit 3 Part B  Let’s talk部分,为了引导学生熟悉句型,为新授知识奠定基础,某老师通过Guess game 游戏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带上Micky的头饰做自我介绍:Hello! I’m Micky. I’m your good friend. I have big eyes and big ears. I have a long nose. Do you like me?  Would you like to play a guessing game with me? 由此过渡到生生,师生共同玩猜猜“Who am I ?”的游戏。游戏过后,教师用:“Now, John has a friend, too. Let’s listen. ”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导入式的过渡语衔接了导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这样的过渡语,给人以清醒的提示,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归纳式(小结式)。将繁多的课堂环节及内容进行必要梳理、总结、简化,归纳出教学重点,能够使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更为明确,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讲《燕子专列》一课时,针对《燕子专列》和《翠鸟》两篇课文有同有异的情况,可让学生就这两篇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行自由发言和归纳提炼。教师归结说:“其实《燕子专列》一课和《翠鸟》都在宣扬保护动物的主题,但请你们仔细想想,从故事叙述角度,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样的归纳式过渡,承上启下,水到渠成。

评论式。这类过渡语是教师对上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点的一种过渡方式。这类过渡方式的特点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上环节知识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暗示学生学习下一环节内容的方法,以便把上环节知识与下环节施教知识进行比较教学。

复述式。这类过渡语一般是把上一环节或几环节所学的主要内容,复述一遍或结合板书复述,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施教内容上。这种过渡方式既加深学生印象,还可以让中差生重温上一环节的知识点,既有温故的作用,又为新授知识作铺垫。

悬念式。学贵有疑。悬念的设置是老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恰当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或酝酿一个悬而未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吸引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来解开这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悬念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

例如,教《蛇和庄稼》一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就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为什么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2)老农根据什么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这是一个什么样“奇怪”的办法?(3)为什么把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好收成呢?学生由于好奇就纷纷地寻找答案。通过阅读,他们很快就知道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在此被他们一览无余。单靠教师乏味的直叙,学生是很难理解事物间这其中深奥的内在联系的。因此,预先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去理解课文,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他们认清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如,在教《赵州桥》一课时,晁明芳老师就准确捕捉了赵州桥的特点,明确课文主旨,实现巧妙过渡。在课堂教学之初,她先向学生概括说明赵州桥的情况:“在我国河北省赵县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赵州桥。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狂风骤雨的洗礼、洪水地震的侵袭,与它同时代的建筑几乎都不复存在了,可它依然岿然不动。”接下来,她通过设置悬念,实现自然过渡:“为什么这座桥历经千百年仍然留存着当年的雄姿?答案就在课文《赵州桥》之中。”这样的悬念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此外,王崧舟老师在教《小珊迪》一课时,所使用的过渡语同样具有吸引力。他说:“一个求学于德国的中国学生,顺利地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决心留在德国发展。但是他连续找了好几家大公司,都被拒绝了。他找了足足25家大公司,都始终没有找到工作。终于他还是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历和才干,到小公司应聘肯定不成问题。但仍然没有被录用……你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呢?”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寻找时机,逐步拨开疑云迷雾:“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答案吧。”在过渡语中巧设悬念,让学生带着思考积极地探究文本,带着兴趣进入课堂,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提示式。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例如,在上Number一课时,教学完数字后,以“Do you know these numbers?” 提问,把数字变成艺术字,让学生进行辨认。再以“Can you count?”过渡到数数,接着以“Can you guess the number?” 过渡到玩数学思维游戏,最后又以“Can you do it?”过渡到用英语进行加法运算。就这样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从易到难,从认识,吸收到运用,层层深入,整个教学环节不但富有条理而且自然流畅。 

拓展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多拓展性的问题,需要学生从个的情感体验出发,去想象,去换位思考,去移情,最终得出个性化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拓展式的过渡引导。这类过渡,是老师利用材料的内外联系,通过想象,类比,激发学生思考,并借助一定的情境和情感基础,顺利激发学生完成思维的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提问式。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于漪老师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就是这样导引过渡的:作者启程登泰山了,教师问:“你们看到雨中的泰山是怎样一幅景色?过岱宗坊后首次映入眼帘的又是怎样的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把虎山水库奇景尽情欣赏一番后,教师又往前推进“尽管黄锦、白纱的奇景美不胜收,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呢?怎样传神?”……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当于漪老师用这一系列富有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一节课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激趣式。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气氛更活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激趣式过渡语。如有位教师在讲韵母in和b组成音节后,教师说:“in喜欢和b交朋友,其实还喜欢跟很多韵母交朋友。”引出pin `min等音节。在认识并合写un 后,问学生:“你们喜欢蚊子吗?又有四只蚊子(ūn ún  ǔn  ùn )过来了,我们认出它们并一起把它们打掉。”还有位教师在讲《欢庆》一课时,先范读了课文后为了引出本课生字,这时,教师说:“在这欢庆的日子里,广场上正在举行放汽球比赛。”说完就出示带生字的汽球,再进行生字教学,这样的引出形式既自然得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激情式。小学语文十二册的《游子吟》是一首描写游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饱含深情的古诗。有一位执教者在上这一课时就特别注重利用过渡语渲染气氛,寻找激情点,进行情感熏陶。其中有段过渡语是这样的: 

是啊!母爱是那潺潺的流水,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母爱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出多高,母亲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最牵挂的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再读这首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舒缓些。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一种什么滋味?

显然这位老师在备课时对过渡语作了精心的设计。由此可见,一节课老师只有有了一定的过渡语储备,才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才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好的过渡语,包括一些评价性语言能极大地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式。通过富有吸引力情境的创设,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切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在《庐山云雾》一课时,有老师这样引导过渡的:“庐山除了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峦,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神奇美丽的云雾。今天请大家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细细领略一番。在乘车登山的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山间云变成浓雾的奇景)尽情地欣赏一番之后,又往前推进说:“浓雾瞬息万变,美景引人入胜,而牯岭的庐山雾更是神秘莫测,趣味无穷。它的神秘在哪里呢?”学生简要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又过渡:“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牯岭可真算得上是人间仙境。现在,我们站在'大天池’处,来观看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一 景—— 云海……”“一路行来,在沿途见到了哪些奇景?”……最后:“面对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怪不得北宋伟大诗人苏东坡要大叹'不识庐山真面目’,更难怪清代的一代学者要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类比式。在讲从多方面进行教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讲完第一个内容时,为引出下部分内容,就可以设置这种类比式过渡语,使教学内容过渡自然。如在讲《唯一的听众》一文时,在感悟了老教授的语言后,接着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教师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过渡:“把老人的语言当作'有声的鼓励’,文中也有许多老教授'无声的鼓励’,请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这样就自然地引导了学生学习下一部分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贯式。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是脱离的,而过渡语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使一堂课更完整、环节更清晰。在教学并列关系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一贯式过渡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在教学《画家乡》一课时,课文讲了涛涛、平平、山山、青青、京京的家乡。教师可以用“你喜欢谁的家乡?为什么?”或“你还喜欢谁的家乡?为什么?”来过渡到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

粘连式。通过联想、类比找到语言材料之间的内外联系,进行粘连,能够起到自然衔接的作用。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我最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所使用的一句过渡语是:“从刚才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通过写故乡的杨梅'可爱,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杨梅树和杨梅树果的可爱呢?请同学们一起往下看课文。”在同一篇课文中,王老师将杨梅和杨梅树的写法进行类比粘连,一气呵成,达到了承上启下、紧密衔接的效果。

语式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让课堂更具开放性,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或合作探究。而当学生兴高采烈,发言踊跃,局面一时难以“控制”时,教师必须展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的本领,比如通过巧设结语式过渡,在“控制”好局面的同时,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借此沟通课内外,为学生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后探究搭起“便梯”。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她运用了这样的总结性过渡语:“当年面对美国的侵略,亲人的正义和良知凝结成的力量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其实,我们还要衷心感谢《再见了,亲人》的作者魏巍,是他让我们感同身受地经历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体会到别样的亲人情怀。”这一结语式过渡,巧妙地激发了学生了解作者魏巍的兴趣,成功地推开了课外阅读的大门。

附一:

      附二:著名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过渡语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其实,对于老师来说,每上一节课,犹如写一篇文章,又仿佛是演一出戏,何尝不需要“过渡”?大凡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几乎每一节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

 一、 引人入胜 悬念过渡

 悬念式导语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亲切沟通,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课上,以达到亲切自然、引人入胜的目的。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韩军老师教《大堰河——我的保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堂课一开始就设置悬念,将人带进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中:

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有的优点大家一看就能发现。比如我朝这一站,诶(阳平调),身材还不错,蛮苗条;模样也还可以,挺潇洒的;这脸上优点就更多了(微笑着指着自己脸上的痘),这个,这个,还有这,共有二三十来个呢。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比如我音色好,歌唱得很好,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

 唱歌还得有音乐伴奏。(只见韩老师走到电教平台前伸手轻按,一曲沉缓、悠扬、深情、动人的笛子协奏曲,回响在整个教室中,一种动人的气氛形成了。曲子名叫《遥远的思念》)

韩老师的自我介绍并没有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一种自嘲的口吻,暴露自己的缺点,把最平凡的一面显示出来,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这些学生原本不认识韩老师,刚开始还有些拘束,听了这番话,都觉得很亲切,很快在心里接受了他。韩老师上的是语文课,可一上来却要唱歌,让大家既感新奇,又觉得纳闷。这一个悬念设得好,既是导语,又是过渡语,可谓一箭双雕。

 韩老师接着说: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实际就是吟唱,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拿来作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至此,听课的老师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韩军老师导入的新颖、过渡的自然。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韩老师饱含感情地朗读着,其中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到好处。全场非常寂静,有学生在擦眼泪,有老师已红了双眼,韩老师都几次掏出手绢来拭去眼角的泪。全诗读完,掌声雷动。

 这一悬念式导语,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同时加强了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形式上水到渠成,内容上意味无穷。

 二、随文入境 自然过渡

除了需要教师充满激情、声情并茂地诵读、讲解外,还必须随文入境、巧妙过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新型玻璃》一文时,就是这样巧设过渡的:

于老师问:“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然后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看划得是否准确。于老师适时过渡说:“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了)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

 这个教学片段,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于老师结合课文特点,随文入境,精心设计了富有艺术情趣的过渡语,以写促读,读写结合,颇具匠心。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这样随文入境,把学生顺利地从读书环节过渡到写作训练上来。老师处处引导,适时点染,体现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质朴而又韵味无穷的语言功底。

三、拢好缰绳 结语过渡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老师常常要放手让学生回答或讨论问题,有时学生兴致很高,发言踊跃;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发不可收的局面,面对此情此景,许多特级教师既能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不任其发展;既有放得开的本领,又有收得拢的能力。他们善于通过巧设结课语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勾联。

1997年10月,四川省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李镇西老师一堂《孔乙己》征服了所有听课老师,产生了轰动,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第一名。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性的结课语设计。其创造性表现在设计精巧的过渡语言:

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更多的同学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用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乙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到了40年代末,发展成为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在就要告别20世纪之际,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

这段过渡语可以说是用火热的激情写就,既是旧课的“收场”,又预示了新课,为旧课的“收场”和新课的“开场”作了自然的过渡。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激发了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收到了过渡语与结课语交相辉映的效果,这是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起伏的结果。这就是特级教师的过渡艺术!这就是大家风范!

“教亦多术矣”,特级教师的课堂过渡语精彩纷呈,归纳起来,他们设计的过渡语并非卖弄文采、哗众取宠,其设计的关键是教学内容中交换处的意义关联或关节点,其目的都是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引路搭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有收获。 

精妙的课堂语言

听过特级教师讲课的老师和学生们,都不得不承认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他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来自他们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

  一、讲述性语言:行云流水,一言一语皆幽默。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

 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  “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 ……”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  “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二、问答性语言:巧设机关,一问一答求互动。

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两个名字》一课中的“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句式时,信步走到学生们中间,同学生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对话。

“你好,我有一支铅笔。”贾老师左手举起一支铅笔.右手握着一位小朋友的手说。

“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了自己的铅笔。

接着,贾老师亲切地示意这位小朋友和自己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孩子们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这时,贾老师却让孩子们先说.自己后答。并且这样启发孩子们:“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对话的难度增加了。学生们在认真地思索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得竖起大拇指):“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愉快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就这样,贾老师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一次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

三、情感性语言:春风化雨,一吟一咏润心田。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上。老师那饱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为了拉近时空距离,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低沉哀壮的乐曲声中,屏幕上出现了高高耸立、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纪念碑。待乐曲结束后。王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修建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千千万万个为祖国和朝鲜人民,为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修建的。在这些烈士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略一停顿后.王老师以更为深情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情感已被激发起来了的学生们.和王老师一起深情地呼唤道:“邱——少——云!”紧接着,王老师以更为饱满的感情,再次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学生们以更为洪亮和更为深情的声音呼唤道:“邱——少——云!”

王老师动情的语言.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深情怀念伟大战士邱少云的氛围中,以至在王老师于铃响后喊“下课”时。竟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他们好像还都沉浸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此情此景,令听课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热烈地鼓起掌来。

四、激励性语言:点石成金。一字一句拨心弦。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失当的、不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课堂激励俯拾皆是,或以含糊其辞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或一味给以“你真棒”、“好极了”的廉价表扬,而一些讲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完美”的教学效果,更是常常只提问和激励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率高而且流畅的学生,而对那些思考问题较慢、回答问题经常出错的学生,则置之不理。

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却不是这样。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上《锡林郭勒草原》时,刚开课不久,王老师叫同学们读课文,如果对哪部分感兴趣,就多读几遍。学生读后纷纷举手。王老师走到一位低着头、未举手的女生前轻声地问道:“你为什么不举手?”小姑娘说:“我有点紧张。”“读书就不紧张了,能试一试吗?”小女孩望着老师不吱声。王老师扶着她的肩膀,轻声地说道:“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小女孩说:“能。”于是王老师起了头。小女孩开始小声地读,后来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地读完后。王老师问她:“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王老师又问:“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读书吗?”“不知道。”“不知道我告诉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你爸妈。你敢当着四千多人的面读书。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小女孩的脸上渐渐浮现出了笑容。

由此可见,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问形成良性互动。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成艺术。当一个教师的学、识、情、才等齐备之时。才是教学艺术臻于成熟之日。”我想,特级教师们精彩的课堂语言,源于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源于他们出色的创造才能,更源于他们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们的深厚的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评课用语集锦
听课心得体会10篇
[转载]课堂文化——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紫露转)
教学目标达成度观察与分析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转载)--guilinjames
《怎样备好一堂课》4怎样设计教案,确定一堂课的基本教学环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