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勤:如何点燃孩子的创造力

口述:卢勤  笔记妈妈:Sunny  编辑:李贝

好奇心是开启创造力的杠杆

如何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我想先谈谈好奇心。孩子在慢慢长大,他们会发现,世界在变化,需要用新的理念、知识、本领去适应和创造新的生活。如何适应未来?这就需要好奇心,好奇心是一个人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从小都有一颗好奇心。好奇是创新的开始。


日本一位患胃膜炎的病人,当他痛苦地躺在床上时,正在烧水的水壶发出很大的声音,使他非常烦躁。后来忍无可忍,跳起来用锤子在水壶上猛敲一通,水壶顿时安静下来。他好奇心大发,开始在病床上琢磨起不让水壶发出声音的方法。后来发现只要在水壶盖上钻一个小孔,水壶就不再发声了。最终他申请了专利,赚到一大笔财富。


如果从小养成这样的思维,让生活由不方便变为方便,孩子的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都会大大增强,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8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道尔顿在圣诞节前给妈妈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可妈妈却问他为何要买一双樱桃红的袜子给她。他拿着袜子问遍身边所有的人,结果发现除了弟弟和自己,其他人都说袜子是樱桃红的。这件事让他非常好奇,经过研究,他发现自己和别人的色觉有所不同,最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论色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


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都源于他们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不断追求。居里夫人曾说,很多人都说我很伟大,很有毅力,其实我只是特别好奇而已,她认为好奇心是一个学者最伟大的美德。

如何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对孩子来说,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家长怎么去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我有三个建议。


1、鼓励孩子提出问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拉比在获奖后,有人问他是如何获奖的,他说全靠我妈妈,每天回家她就问我一句话,今天在学校你提问了吗,问了一个什么好问题,从此我养成了提问的习惯,所以得了诺贝尔奖。


妈妈在乎孩子提问,孩子的提问就能得到发展。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爱提问的人,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的求学格言就是: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因此提问是创新的开始,培养一个创新的人才要从提问开始。很多小孩都有好奇心,爱问为什么,在大人看来很多问题都是幼稚可笑的,但正是这些可笑的问题,才能引来孩子求知的兴趣。会提问是一种智慧,提问需要开动脑筋。会提问也是一种主动学习,会给孩子们带来成就感。


几年前《中国少年报》和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共同开展了一项“提一个好问题”的活动,本来我们以为孩子每天被作业包围,头脑已经模式化了,只会回答问题,提不出好问题。没想到在活动中孩子提出了3000多个问题,有的很有趣、很有水平。比如,有的孩子问,蚂蚁睡觉闭眼睛吗;有的问香蕉为什么是弯的;有的问鱼为什么不眨眼;有的问黄瓜是绿的为什么叫黄瓜;有的问小鸡为什么只拉屎不撒尿呢;还有的问为什么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童年的“为什么”,正是孩子们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在求知的路上,孩子最开心的事就是提问,而且最好是把大人问倒。但遗憾的是很多大人对孩子的问题不敢兴趣,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答案,就会否定孩子,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有次在一个家庭教育报告会之后,有位妈妈很困惑地说,我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很爱提问,但不招老师喜欢。有次老师让孩子们给杨利伟叔叔写一封信,孩子却在信中问了一个问题,杨利伟叔叔,你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如果燃料不够,怎么回来呀?老师给了个不及格,说应该写怎么向杨利伟学习。她问我孩子提的问题对吗?我当场就说你儿子提的问题非常好,因为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你儿子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其实很棒。父母和老师要以儿童的心态来理解儿童的问题,和他们一起感兴趣,一起欢乐,这样才能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为什么”成就了很多人,爱因斯坦对科学的为什么,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法布尔对昆虫的为什么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爱迪生对生活的为什么,让他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能提出问题的人往往不是一般的人。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提问,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要把孩子的提问当成一个简单的信号,孩子提问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不知不觉中一个孩子的创造性就被激发出来了。


2、父母要主动向孩子提问。


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萨默斯是名门之后,他家出了3个诺贝尔奖得主。他两岁的时候,就能把马路上汽车的型号全都认出来;7岁时就能说出美国内阁的名单;9岁时就会辩论,连老师都辩不过他;19岁时连他的舅舅(诺贝尔奖得主)都辩不过他。后来在克林顿时期他成为美国的财政部长,最后成为哈佛大学的校长。


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没什么秘诀,每次我爸妈带我过马路时,都会不断地问我问题,如果马路堵车了你怎么办;如果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你怎么办。后来我就养成一个习惯,我遇到所有的问题,都要探究其中的原因,然后去想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了今天。 


爱因斯坦和拉比都是犹太人,犹太人的教育核心是:问号,代表一切!因为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的本性和天性。教育的任务就是挖掘和引导出这种本能,让它成为一种习惯,让孩子从小在探究中去学习、去实践,这样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幸福和真谛,所以父母要常常向孩子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的重要方面。


3、父母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


孩子天天会问很多为什么,父母该如何回答呢?面对孩子数不清的为什么,很多老师和父母都束手无策。有一次,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他们8岁的儿子来见我,说孩子是问题儿童,让我看看问题出在哪儿。于是我和男孩聊天,我问他最喜欢研究什么,男孩回答得很畅快,汽车,武器、电脑,宇宙!我说那你说说研究成果吧,他一口气讲了18种汽车的名称、产地、速度和价格,俨然一个汽车专家,他说这些汽车的标牌都能画出来,接着他又说出了十几种武器和数十种电脑的名称和性能,还讲了怎么消灭战争的办法。


我很佩服这个孩子,和他的父母说,你们的孩子很了不起,不但没有问题,还是个天才,请你们珍惜。但他妈妈说他经常提一些和学习、考试无关的怪问题,不知该如何回答。我说能提出问题的孩子都是智商高的孩子,至于答案可以不直接回答他,而是要引导他从书本和实践中找答案。


我和他们分享了一个案例。我有次在飞机场遇到一位先生,他和我讲孩子从小问他任何问题,他都说我也不清楚,你自己找答案吧,孩子有什么问题,都是在书里或者电脑里找答案,这个爱读书、爱思考的孩子后来成了一位博士。孩子面临一个变化的时代,他们将面临很多新知识、新事物,他们的任务是不停接受新事物,然后去学习和思考,用最好的方法去解决。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发展史上几乎没人能与爱因斯坦的成就相比,然而谁又知道这个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的犹太人在中小学时被指智力迟钝,甚至被断言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他认为学生最可贵的动力是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乐趣等,而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这些能够启发创造性的心理能力。教育提供的东西,应该是一种宝贵的礼物让孩子来领取,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承担。


其实画画是培养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我想起我小时候学画画的经历,因为遇到一个尊重自己的老师,使我对画画产生了兴趣。我记得5岁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老师发了6根彩色铅笔和一张白纸,让我们随便画,我当时画了6个弹簧一样的东西,老师问我你画的是什么呀,我说烟,妈妈蒸馒头冒的烟。于是老师让我回家看看蒸馒头的烟是什么样的。我回去一看,很是失望,烟没有七彩颜色。第二天老师又问我画的是什么,我说,明天的烟!老师当时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太有想象力了。当国庆举行阅兵仪式,喷出七彩烟的飞机从我家窗前经过时,我想这就是我小时候画的烟,我从心里感谢老师,是他让我的想象力飞翔,如果老师当时批评指责我,我可能永远不想画画了。


曾经看到一篇谈创造性能不能教的文章,作者是留美博士黄全愈。他说美国孩子学画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定模式,而是让孩子在内心想象中自由构图。画完只问老师好不好,从来不问像不像。像不像只是复印得怎么样,好不好则是创造得怎么样。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小学美术老师琳达到中国云南做学术交流,不少中国老师请教怎么教孩子的创造性。琳达很困惑,创造性怎么教呢?她给中国孩子出了一道题,让孩子画快乐的节日,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棵圣诞树,而且画得得一模一样。仔细观察,原来孩子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教室墙上有一幅圣诞树的画,于是她把这幅画遮起来,让孩子们自己创造一幅表现节日主题的画,令她惊讶的是,孩子们都抓耳挠腮,非常茫然。


这个真实的故事令人深思,中国有千千万万孩子学画画,怎么学?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必须思考清楚。用眼画还是用心画画,可能就是模仿与创造的不同点。我很赞成黄博士的观点,模仿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没有心的参与,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可能技艺会越来越高,但眼睛里有画而心里没画,想象力会越来越差。眼睛里的只能是别人的,心里的才是自己的画。有创造力的孩子用心来画画,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增强了创造力。


北京的一所小学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次一个日本代表团来观摩四年级美术课。美术老师画了一只流泪的小鸭子,让孩子根据这个主题创作。30分钟后 36个孩子创造出37幅画,日本教育学家对孩子们的创造力大为赞赏。


我看过这些作品,有的画表现的主题是失去自由,小鸭子被关在笼子里,望着一群高飞的大雁默默流泪;有的表现的主题是不许动,一个戴着面具的人正用枪口对着一群流泪的鸭子。最精彩的是一幅表现触景生情主题的画,一只小鸭子,呆呆地站在烤鸭店门口,看到爸爸妈妈都给挂起来烤熟了,自己成了孤儿,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如果我们的美术课都能这样,让孩子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那孩子的思维就解放了。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一个奇妙的主意怎么才能产生?要打破原来的模式,学会重新组合,把不方便变方便。以下是一些方法。


比如改变的方法。两辆汽车摞在一块变成双层,容量就加倍了;


比如代替的方法,用小球代替钢笔尖,就创造了圆珠笔;用互联网代替传统通讯方式,网上交流就频繁了。


比如重组的方法。把耳机和收音机组合在一起,就是随身听;把商场和地铁组合在一起,地铁的出口就是商场的入口。


此外,对于新知识,新技能,怎么才能学得快?有一个有效方法:进行形象训练,画脑图,把全部的东西在脑子里进行组合。日本有位著名的医生,小时候祖父教他骑自行车,先让他看别人骑,反复想怎么骑。过段时间他找到感觉之后才给他买车,开始骑的时候有点摇晃,但很快就轻松自如了,他自己都奇怪为何掌握得这么快,就是画脑图起了作用。


这个经验在他后来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第一次给患者做阑尾手术就很成功。执刀前反复进行形象联系,回想观看高年级同学手术室的全过程,脑子里浮现出自己执刀的全部形象,预想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由于事先做了充分准备,走到手术台时就不会太紧张慌乱。


用这种冥想的方法去开发自己的大脑非常重要,孩子们在想象中可以把自己想象为成功者,想象得越具体越好,当孩子上考场、上赛场、上讲台和表演之前,你对他说别紧张,他肯定会紧张,如果讲你准备得很好了,自由发挥吧,一定会好的结果。


未来属于有创造力的人,我们要爱护并激活孩子的大脑,这是父母和老师的共同责任。


本文系卢勤老师在经典绘本的群分享内容,为经典绘本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经典绘本(jingdianhuiben)”


哈爸闲谈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像身体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林博士运用“心理营养”这个核心理念,教给父母高效实用的方法,解决孩子成长中的万千难题。孩子在0-7岁时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的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这本书,我觉得会和王芳的《最好的方法给孩子》一样火爆。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即可团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将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
"探索"是孩子的天性,有以下四种表现时,家长须掌握方法应对
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这个小事,很多父母都做过
面对孩子的好奇,父母们直接给答案,为什么不是最佳做法?
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