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调控时代,用一些新的认知和观点来重新审视房产的财富意义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764篇原创文章:

开题明义,直接一点:

这是一篇写给对房子有保值增值想法的群体的文章,如果是还在自己长期生存发展的城市和地区,以租房的方式满足居住和生活基本需求的朋友们,可能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并不是适合,或者说可能会难以接受。

2021年,中国房地产经济大变革之年,势大力沉,态度坚决的调控氛围贯穿全年,一转眼一年都快过去了,主旋律和大环境,实际上没有什么放松和转变的迹象。

市场就是这样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同的参与者,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但是对于投机炒房,靠房谋利,投资目的,改善保值这样资产性目的的群体,很显然,这是一个比较煎熬的环境和阶段。

时代不一样了,周期转换的节点也迟早会出现,万物有周期,天道都有轮回,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只赚不赔的投资,只赢不输的赌博,只是因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惯性驱动,导致了永远都有后知后觉的群体成为每一个时代转变的代价和炮灰。

历史从不重复,但总会惊人地相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一次,价值泡沫,资产风险的轮回,是否会真正的在中国的房地产经济领域出现,就成为了绝大多数中国个体和家庭,不得不面对和考量的一个关键问题了。

毕竟,中国基数最大,占比最多的普通民众,无论个体还是家庭,超过70%的家庭资产,身家财富,都在房子上面。

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各种裹挟情绪,贩卖焦虑的文章,视频,舆论,信号满天飞,其实这才是最难受的,共识和信心的动摇,可是财富和投资领域最危险的敌人,没有之一。

财富的结果都是人创造的,都是由人的行为和决策一步步导致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环境和阶段,很适合有点深度,从本质认知的层面,聊一聊关于中国房产未来的价值趋势和财富意义。

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宏观,政策,大环境层面的论调和内容,而是从房地产经济学的本质出发,从财富,资产,投资,价值的维度,进行一次深入的观点讨论和认知沟通。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在当前中国房地产经济迷雾大环境中,找不到方向,看不清趋势,抓不住本质的朋友,一些启发和参考。

聊,就聊点对现实有意义的内容,看,就要看点有现实指导意义,有价值的干货,是不是?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房地产税:早来晚来,早晚要来

2021年,中国的房地产税推行,引发了舆论和市场激烈讨论和高度关注。

虽然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其实从这个事情上面,就能看出一个很现实的本质,那就是中国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在对国家管理和财富定义上面的认知,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甚至可以说蒙昧的阶段。

其实对于真正接触过投资,对资产管理,财富价值有一定基础知识和经验的群体而言,对于资产收税这件事,接受程度肯定能高很多,那么多人激烈讨论,不就是难以接受吗?

事实上,房地产税这个东西,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更不是什么新事物。

任何国家的经济管理和财政收入渠道成熟之路,都是建立在税收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进步适应过程之路上的,三个税源:人头税,财产税,经营税。

别说中国了,只要在全球任何一个体制完善,运行正常的国家和经济体,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不可能躲避税收,这是一种个体和社会的连接关系,是一种必然存在的养育反哺的循环结构,哪怕很多人跑到没有法制,没有约束的深山老林和荒漠远郊自身自灭,都不可能和税收关系完全割裂。

所以,房地产税的出台执行,只是证明中国这个年轻的国家,在经济管理和税收体系建设维度,正在走向成熟,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人头税就是个税,而社会生活里面一切的消费和商品价格里面就包含了交易税,就剩下这个财产税,还没有着落了,所以,房地产税,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既然是必然到来的税收规则,其实去争论要不要来,没有多大意义,还在纠结房产税会不会来的群体,恐怕在认知层面是真的掉队了。

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房地产税,对现有的房产价值带来的现实和长远影响,老百姓嘛,规则,宏观层面的事儿想多了也没用,还不如日常生活三块表(电表水表煤气表)的实际意义大,与其跟着起哄,被情绪裹挟,还不如想想,房地产税出台实施以后,会对房子的价值,房价的表现,楼市的影响,来的更有意义,是吧?

这里说说我从一个市场研究者,经济学爱好者,同样也是资深房地产行业从业者的角度,经过深入分析和思考的几个结论:

1、房地产税,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房价管控的长远意义都不大,无论是韩国,美国这样成熟的资本主义体系国家也好,还是东南亚,拉丁美洲这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也罢,房地产税的存在,并不能左右房价行情和楼市供需,这一点很关键。

不管房地产税有没有,短期出台的冲击和影响很快就会消失,时间拉长,市场的归市场,税收的归税收。这是其一。

2、房地产税的本质是资产使用成本的一部分,原来不收,有原来的原因,不重要,但是一旦征收,会直接削弱房产的财富价值属性。

房子之所以在中国会成为财富载体,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相较于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国房产的持有成本,是最低的,甚至可以说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是长期没有房地产税所对应的现实,没有持有成本,而且房子本身耐用品和折旧周期漫长的特征,就导致了“囤房子”这种行为的必然性。

本质上和中国旧社会地主老财囤土地有啥区别?没区别啊!

在这种没有持有成本的先天红利优势之下,对于炒作投机,价差套利的群体和资金,就提供了最完美的保障。

就连买个基金都有管理费呢,基金涨得比房子好的时间多了去了,但是这个过程里面还是有人青睐房子,不就是图个省心么?

但是有房地产税,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是对房子的财富价值会持续产生衰减效应的一种市场规则环境,也让囤房子,打着囤货居奇的投机行为,最难受的规则环境。

政策调控也好,金融管制也好,监管手段也罢……其实都是短期手段,治标不治本,而中国过去20年的调控周期也给投机群体做了示范:调控迟早要松,房价还是会涨。

不管这种示范带来的惯性是对是错,至少从现在来看,依然很多人坚信就能看出来惯性力量之大。

但是有房地产税,意义就不一样了,这就意味着炒房的风险被持续放大。

调控不是大事情,最多就是迎风一刀斩,只要躲过,或者熬过这当头一刀,出了ICU,马上会所嫩模还阳发达。

但是房地产税,是长效机制,那么投机群体面对的就是细水长流,慢工细活,持续不断地凌迟大法了,钝刀子割肉,一点一点来,慢慢来,不间断的来,哎,还别想躲,房子跑不了,业主只要不变,看你往哪里跑?

赖物业费可以算小纠纷,赖税收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就连美国黑帮赫赫有名的阿尔卡彭,都栽在税务局手上,开什么玩笑?偷税漏税,就是和国家作对,不想在中国当个人了?

房地产税,是规则环境的变化,对于楼市投机炒作的抑制效果值得期待,但是对于房子本身的价值表现,时间拉长了,没有必然关联。

房地产税有没有,该贵的一样贵,只是原本被投机炒作起来的房子,就麻烦了,跑路踩踏,可不是开玩笑的。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财商意识觉醒的中国人,对房子的属性误解

中国人对房子肯定是有执念的,不敢说所有人,绝大多数人还是对于房子,是心心念念的。

特别是在过去20年商品房市场化,中国城镇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里面,房子因为房价上涨而带来的财富效应和赚钱表现,更是让这种执念发展成为了一种赤裸裸的追求。

所以,一谈到房子,脑子里面直接就会和房价,资产,投资,价值,行情等等这样比较功利化的内容产生关联,是不是很真实?

但是这个过程里面,对于房子的“资产属性”也开始以一种错误,甚至是病态的状态,深植入了很多人的认知之中。

这个观点可能有些破天荒,当然也不是为了博眼球,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房子的资产价值观点,其实是很扭曲,很错误的。

这一点有个佐证,那就是炒房这个生意,只有在中国过去20年,还得在中国才得以有市场和环境,跑到国外炒房的中国群体,基本上都是铩羽而归,哪怕房价能炒起来,也很难出手,基本都是以亏损告终。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中国的商品房四个属性的混淆和认知错误:具有耐用品特征的商品属性,财富载体属性,资产属性,金融属性。

商品属性,是商品房的天然属性,娘胎里面带出来的,商品房就是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只要被使用,就没有其他任何属性了,只剩下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这是第一个属性认知:商品一旦被使用,就丧失了其他属性,刚需群体的房子能卖吗?自己通勤必须的交通工具能卖吗?

财富载体属性:房子作为中国家庭财富的载体,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抵押性质,不管是5折6折7折还是其他比例,只要具有国家信用背景的金融机构能够承认并且接受抵押,那么房子就具有财富载体属性。

资产属性:资产可以是商品,但是正在被使用的商品不是资产,以黄金为例,黄金不是投资品,黄金是资产等价物,是购买力保障,纯粹的金条就是资产,但是金首饰就是商品,对于房子也是一样,为什么中国买卖不破租赁,就是这个意思。

租赁收入,才是房产投资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回报。

金融属性:属于一切用于通过交易实现价值产生的资产,这个资产是什么不重要,事实上,所有的投机,炒作,炒什么东西不重要,关键是这个东西要有金融市场的认可度和信心支撑,炒茶叶行不行?炒烟炒酒行不行?当然行,如果有市场,有信心支撑,天下万物皆可炒!

所以,看明白这四个属性,就能知道中国人对于房子的属性理解,其实都是被金融属性所诱惑和混淆了。

2021年,在楼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但是没人会去关注和思考,那就是市场信心的变化。

在一系列调控组合拳之下,其实经济基本面没有什么变化,购买力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波动,但是很多城市的房价出现了下行压力,本质是什么?

基于真正意义上的刚性需求,自住群体的购买力,支撑不起因为长期沉浸在金融属性和氛围浓厚楼市中的房价泡沫。

嘴上都是刚需,心里都是投机,哪有这么多刚需?事实上,这也体现了中国楼市的一个真相:伪刚需,伪投资才是主流和中坚力量。

没有信心和市场支撑的金融属性,比泡沫还脆弱,这才是中国房价一个令人扎心的事实。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房子,注定永恒成为普通群体和家庭的“底层资产”

看清本质,接受现实,适应环境,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事实上,中国人对于房子有执念,喜欢买房子,关注房价行情,认可房产价值,对房子的财富意义有信仰一般的坚定信念,本质上,还是中国现实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举国体制的特征,就是需要集中民间财富统一调配。

这没有对错讨论的意义,国家拿了老百姓的钱,用在老百姓身上,什么抗疫,救灾,援助,不计成本修公路拉电线,又岂是资本主义国家能比拟的?

所以,有一种言论,就是说买房子,多消费,其实是为国家经济做贡献,这个逻辑层面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表达很伤人。

客观来说,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都是普通收入,都是普通家庭,在中国的经济体制特点之下,必须要看清两个经济规则:

1、信用货币环境存在,经济要持续发展,稳定运行,那么通胀一定存在,现金贬值的趋势不会消失。

2、通过劳动和经营的收入,永远在经济增量分配的链条上,落后于资产的层级,也就是说,资产性财产性收入,才是决定个体和家庭真正的财富状态的因素。

当然,这里没有鼓吹让大家去买房攒资产,而是陈述经济规则而已。

在中国,有一种误解,那就是越有钱,越喜欢买房,其实这是错的。

要反过来看,越穷的人,才越热衷于买房。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不用到马云这种首富级别,财富的真实定义是购买力,具有覆盖购买力的富人,买房的初衷和目的,其实和普通人,相对贫穷的群体买房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富人买房,是出于投资的角度,不管是财富安全,还是预期上涨,都是动力,而主导这个买的行动,最大的动力,其实还是利益驱动;

而穷人买房,看中的更多的,是财富效应,也就是希望通过买房让自己身价翻倍,财富倍增,不仅如此,穷人对于房子的要求,还会被自己居住需求所局限。

这个差别,看似不明显,其实天差地别。

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如果手上有1000万这个级别的购买力货币,给绝大多数人,都是优先考虑买房,安全嘛,是不是?

但是如果有机会,把这样的钱,给到马化腾、雷军、巴菲特等等大家都觉得牛逼的人,那么作为钱的主人,正常的思维,是肯定不会希望他们买房,他们有本事,有平台,有保障,有机会,有想法,有渠道,买房是糟蹋钱,有钱在他们手上,最好的价值,是拿去「钱生钱」。

这就是不同群体,在购买力配置上面的一个选择,当然,99.99%的普通群体,尽其一生,恐怕也很难遇到这种让钱有魔性增长想象力的机遇和人脉关系,即使遇到了,也不一定能抓住,当年错过马云的可不是一个两个,事实就是这样。

所以对于普通群体而言,购买力固化成资产,构筑个人和家庭最好的方式和渠道,有具有可行性的,是什么?

买房子。房子作为中国绝大多数普通个体和家庭的底层资产,这个逻辑和本质,还会持续很长时间,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愿意承认也没关系,时间和现实教做人,对吧?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4

维度差距,才是真正的价值壁垒

中国这么多城市,房价也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差距巨大都可以,为什么会这样?

这种差距,是永远不可能抹平的,只要是市场经济环境,只要房产有流动性存在,房价差距,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是永恒存在的。

这个观点可能会让很多流氓无产和极端思维的群体难以接受,有多少人想着一线城市和大城市的房价会“鹤岗化”的?

不好意思,这连痴心妄想都说不上,完全可以说得上是一厢情愿,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管经济,政策,规则,还有税收环境如何变化,城市之间的房价差永远不会消失不说,高度分化,形成越来越坚实的价值壁垒,才是正常情况。

这和共同富裕的主旋律不冲突,共同富裕可从来没说过要搞平均主义。

一个是城市之间的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经济基本面差距无法平均;

一个是房价对应的不仅仅是价值表现,更重要的还有看不见的机遇,接受教育,人文环境,生存发展的成本存在,在北京和鹤岗,都是中国北方地区,不论工资高低,找工作的难易程度就不用比吧?论生存的难度,实际上北京更容易活下来,还有更多突破的机遇,这些不是成本?

一个是隐形的城市价值,医疗,教育,配套,交通……有些病,还真的只能在大城市才治得了,这是不是差距?

当然,人口结构问题,这其实对于城市差距来说没有意义,人挪活树挪死,高房价的大城市就不会有人口结构问题会影响到房价,比如上海,可以算中国老龄化严重的城市了,但是上海的房价……

这就是维度差距,如果在自己长期生活发展的城市都嫌房价高,而且同龄人,同类人都能买房了,那可能就要考虑一下,自己配不配这个城市了。

是不是很扎心?看清一个本质,现在没有买不起房子的人,便宜房子好质量好地段好条件,关键就不在你看的上的城市,而你看的上的城市,连个30年房龄的老破小都买不上,那么这个恐怕就不是房价的问题了吧?

没有买不起房子的人,只有买不起自己想要房子的人,而决定这个买得起和买不起,其实就是城市用房价在人口里面筛选人才,别说不近人情,太现实这种话,拼爹妈不指望,拼自己怨环境,这样的人一辈子也就是被挑剩下的残次品。

所以,看待房价,就要看清楚城市之间房价差距的价值壁垒,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价值对应,想要打破这样的壁垒,就要去理解房价差距存在的意义。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2年,关于房产这件事的几个观点交流

这篇文章可能内容有些扎心,特别是对于还没有属于自己房子的群体而言,更是有些颠覆的内容存在,不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大家都是成年人,也不要一天想着到处找别人去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情绪价值,在现实财富面前,一文不值。

活得通透一点,看得透彻一点,人生才不会有那么多有的没的的烦恼和苦闷,不是吗?

文章最后,谈几点对于当下,以及即将到来的2022年,对于房产的一些个人观点。

别的领域不敢说,在房子这个事情上面,要相信我的专业,有长期关注或者看过我其他内容的朋友应该能支持我一把。

1、2022年,中国经济大环境持续调整,结构变化和更迭的过程,还会持续,这对不同的行业和经济领域带来的可能影响无法预判,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经济大环境,不具备在货币环境和对应政策层面,加大杠杆的条件和可能,也就是说,对于房价而言,不具备突然拉涨的动力和可能,随着炒作群体“过街老鼠”化,对于当前已经下行的房价行情来说,价格调整距离真正的底部,可能还有一个过程。

如果不是太着急,保持关注,等等有惊喜。

2、对于刚需群体而言,有一个节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房地产税,预计2022年,房地产税的试点和推行会陆续在全国展开,这对炒房投机群体会造成出清割肉的效果,有点耐心,在退潮的时候去捡这些投机群体带血的砝码,很香的。

要是眼光耐心到位一点,捡大便宜都不是不可能,在没有信心和预期支撑下面,压垮投机群体最后的一根稻草,就是违约,盯着法拍房情况,不是要买法拍房,而是看法拍房集中爆量了,就是投机爆仓的信号,这个时候去看房杀价,那才是人间幸福。

3、对于原本正常的投资群体,不用说2022年了,就是2021年没过完,可能有些心态和认知就要调整一下了,既然不是投机,两个认知就要有:

首先就是房价增长的预期,就不要太执着了,前期涨的要承认,后续横盘甚至阴跌也要接受,这是投资入门基础认知吧?亏不起,就别说自己是投资。

其次,就是要有当房东的心态了,特别是房地产税出台以后,房价横盘,舍不得卖,自己又不住,尽早考虑租赁经营,特别是投资行为还有杠杆的,囤房子的时代已经行不通了。

当然,这都是掏心窝的良心建议,见仁见智不做强求。

4、放弃幻想,理性地看待房产价值,多用消费眼光,用性价比评估去面对房价。

未来具有资产价值,金融价值的房子会有吗?永远都有,任何时候都有,但是随着房产价值逻辑和市场规则的成熟,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资产荒是必然。

市场都觉得好,都愿意掏真金白银出来持有的,信心十足的房子,恐怕不是大街上随便就能遇到买到的大白菜吧?

以上,就是从一些比较新颖的维度和认知层面,对中国当前,包括未来房产财富价值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也是站在2021年年终这个特殊阶段上,对中国房产的一次深度复盘和重新审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失去了金融属性的房子或将沦为负资产
关于当前房地产的九大建议(深度好文)
买房还是买香港保险?
为什么近些年房价不涨,却还有人借钱买房?
中国房地产业的未来趋势
“买涨不买落”还是中国老百姓的购房心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