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颐和园谐趣园彩画故事全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览萃):编者:易明|责编:赵芳|摄影:易明 : 文 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导语

  

    本书全面介绍了颐和园谐趣园园内楼台、游廊中的数百幅山水、花鸟、景物和人物“包袱画”,其中,一百八十余幅人物画和十多幅迎风板廊心人物画是本书叙述的重点。这些人物画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我国老一代彩绘画大师所绘。由于地处后山,这些绘画较好地保留了初画时的风貌,具有明显的晚清海派绘画的艺术特征,是颐和园人物彩绘画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些彩画故事取材广泛,有的源于民间神话传说,有的出于戏剧等。

内容提要

  

    本书是首部全面介绍谐趣园彩画故事的书籍。全书围绕谐趣园“八景八趣”特别是“画趣”和“书趣”展开叙述,使谐趣园丰富的文化内涵较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谐趣园彩画绘于20世纪50年代末,部分彩画风化褪色严重。易明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彩画进行了精心的修复,再现了园中晚清民初海派绘画的风采。《颐和园谐趣园彩画故事全集》编入了近500幅实物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及历吏考证,使本书具有较高的阅读、欣赏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易明,江苏南通人,大学学历,从事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工作。长期的技术工作并没有妨碍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钻研。他积极参加多种历史、文化、书法、美术的研修班的学习,先后考取北京英文导游资格证书、北京语言学院对外汉语教学高级课程结业证、北京国风书法普教学会书法高研班结业证;通过中国职业教育协会和中国人才库高级书法教师的入库注册的相关考核并取得入库证书;考取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社会艺术水平软笔九级证书;通过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的国培项目培训,取得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注册高级书法教师证书。易明退休后努力发挥余热,热心从事宣传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在多家教育培训机构任书法教师,并积极参加各种颐和园彩画故事的公益宣讲活动。继2009年编著出版《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之后,易明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潜心完善《颐和园谐趣园彩画故事全集》一书。

目录


序二
前言
从谐趣园彩画看晚清海派绘画
艺术的传承
谐趣园彩画位置分区总图
第一章  谐趣园宫门至澄爽斋南
  夜宴桃李园
  孔融让梨
  牛飞
  毛宝放龟
  孙锤献瓜
  荷花三娘子
  黄鹤楼传说
  天台桃径
  瑞云
  柳下读书
  爷有新诗上相公
  渊明劝学
  仕女簪花
  新郎
  仙人对弈
  芭蕉仕女
  踏雪寻梅
  谐趣园古建筑屋顶之趣
第二章  澄爽斋至瞩新楼南
  澄爽斋匾额楹联
  篮舆入社
  五柳先生
  马超刺槐
  老当益壮
  管辂知机
  隆中决策
  钟馗嫁妹
  麻姑献寿
  王弘送酒
  锄禾日当午
  夜读春秋
  小雷音寺
  东坡赏砚
  婴戏图斗蟋蟀
  太白醉卧
  对诗招亲
  姜太公钓鱼
  羲之爱鹅
  梁山伯与祝英台
  孙大圣战哪吒
  谢安折屐
  谐趣园、霁清轩门趣
  谐趣园桥趣
第三章  瞩新楼至涵远堂西
  瞩新楼及匾额
  瞩新楼楹联
  路阻通天河
  四美钓鱼
  京兆画眉
  孟光举案
  买臣负薪
  三醉岳阳楼
  渔翁得利图
  弃官寻母
  玉琴峡石泉景观
  玉琴峡摩崖石刻
  黄英
  玉川品茶
  刘海戏金蟾
  书经换鹅
  钟馗夜巡
  舸摇秋水碧如天
  关羽斩卞喜
  孙阳一言
  犬灯
  渊明醉酒
  子猷爱此君
  灞桥索句
  水莽草
  坐看云起时
第四章  涵远堂至湛清轩
  涵远堂匾额楹联
  皆大欢喜图
  洛中七老会
  说破英雄惊煞人
  元直荐卧龙
  大战花果山
  子仪遇仙
  紫气东来图
  关公斩颜良
  郑玄诗婢
  张良拜师
  问路陈仓
  湛清轩
  湛清轩匾额楹联
  墨妙轩及御制石屏风
  《御制墨妙轩法帖》简介
  《御制墨妙轩法帖》序文及
  跋文摘录
  《御制墨妙轩法帖》帖选
  方朔捧桃
  蝴蝶杯
  南极寿星
  桃花扇
  谐趣园窗趣
第五章  兰亭至澹碧斋东
  寻诗径
  御制寻诗径石碑
  清乾隆皇帝题寻诗径诗
  风尘三侠
  叱石为羊
  赤壁夜游
  抚孤松而盘桓
  卖柑者言
  寻隐者不遇
  圆亭与小有天
  云窦与涵光洞
  知春堂
  知春堂匾额楹联
  介推之隐
  赤壁之战
  鹬蚌相争
  车胤囊萤
  五通神之一
  一琴一鹤
  谐趣园仿趣
  牛郎织女
  火焰山
  舜耕历山
  送友入蜀
  五通神之二
  望庐山瀑布
  渊明爱菊
第六章  澹碧斋至饮绿亭
  澹碧斋匾额楹联
  知鱼桥
  知鱼桥牌楼匾额与楹联
  知鱼桥牌楼乾隆题诗
  申氏
  范仲淹读书
  元章题石
  怀橘孝亲
  书痴
  谐趣园四季时趣
  高祖斩蛇
  东坡爱竹
  大战红孩儿
  渔樵问答
  饮绿亭
  饮绿亭匾额楹联
  加官晋爵
  诸葛亮献计
  长生殿赏月
  莲花公主
第七章  洗秋亭
  洗秋亭匾额楹联
  元日
  焦尾琴
  越鸟思南
  林冲遇害
  劝农务本图
  寒拾和合
  蓝桥遇云英
  葛巾漉酒
  商山紫芝客
  红玉
  苏武牧羊
  卞庄刺虎
  水灾
  包公执法
  云翠仙
  临池学书
  龙马献图
  黄耳传书
第八章  引镜轩至宫门东
  引镜轩匾额楹联
  和靖咏梅
  六子闹弥勒
  卖药藏名
  伯牙遇知音
  烂柯山
  许武耕读
  知春亭匾额
  茂叔观莲
  章阿端
  钟馗捉鬼
  谐趣园廊趣
  雪夜访戴
  待月西厢下
  老犹栽竹
  谐趣园童戏图
后记
附页
乐寿堂百鸟朝凤粤绣座屏
乐寿堂孔雀开屏粤绣座屏
乐寿堂东配殿北廊心画
“西园论艺图”
乐寿堂东配殿南廊心画
“西园雅集图”
乐寿堂西配殿北廊心画《聊斋》
故事之“彭海秋”
乐寿堂西配殿南廊心画《聊斋》
故事之“花神”
颐和园景福阁彩绘花鸟画组图

前言

  

    颐和园,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皇家园林之一,它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颐和园的总面积达290公顷,其中水面占3/4。从全局来看,它的北面是高耸的万寿山,而以佛香阁为顶峰。它的南面是浩瀚无际、空旷开阔的昆明湖,而以十七孔桥为与佛香阁相映照的视点,形成了山与水的映衬,高耸与平宽的互补。尤其是昆明湖北岸沿湖的汉白玉石栏杆和金碧辉煌的长廊建筑,使山与水有了一个最富诗意、最具园林美的线条。然后从白玉栏杆到彩绘长廊、到气势宏伟的排云殿,再到高耸入云的佛香阁,层层升高,形成了山与水的自然连接,自然谐和。你如果以佛香阁、排云殿为中心,向南展望,则可以俯瞰万象,再沿昆明湖东西两岸环视,则如展开双臂,拥有一切。这些设施自然是体现了封建帝王的审美观念,但难得的是处理得自然天成,不显做作。特别是造园者善于用线,湖南端的十七孔桥一线和湖西边的月形拱桥一线,使你感到湖外有湖,水外有水,使原本一片平波、一览无余的水面,顿分内外,有里外湖之别,使人顿生有余不尽之意。尤其是巧妙地利用远处西山起伏的群峰,近处玉泉山高峰和玉峰塔的瘦影,使游人恍然如在烟峦重叠之中。眼前所见,似乎只是大好园林的近景一隅。
    颐和园最美之时,是在夕阳衔山,游人散尽,或者朝暾初上,湖上雾气迷蒙,游人未到之时,这时满园朝晖夕烟,静妙无极。此时你如能坐对湖山,独领清景,你会觉得你与大自然融和一体,得无上妙谛。我有幸于1963年到1964年,在颐和园佛香阁西侧的“云松巢”住了一年,天天居高俯视,每到夕阳西下,就与同伴们一起在湖畔散步,有时就在长廊里徜徉。
    颐和园的长廊是一个独特的景观,从园林的全局来看,它是山与水的一条纽带,一条界线,一种巧妙自然的装饰。从它自身的建筑来说,它是一组地地道道的独特景观,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是园林设计家的一次惊人之笔。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52米,共273间。1990年,它作为世界最长的画廊,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外国人又称它为“千柱廊”。长廊共绘有大小彩画1.4万幅,其中包括540幅乾隆时期的西湖风景古建画和数千幅山水、花鸟、博古画,特别是数百幅历史人物故事的彩画,最受人关注。我住在颐和园的时候,几乎天天要走长廊,天天要看到这些彩画,有时在长廊里小憩,对那些举目即见的人物故事画,也有意无意地琢磨过,只觉得画笔极好,不愧为皇家园林,但它究竟画的是什么历史人物故事,又是谁画的,是什么时候画的,一概没有深究,只是随意观赏、赏心悦目而已。后来知道,关于这些故事画,也出过几种书,但既不完备,考证人物故事也不确切,甚至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作为一座世界古典名园,对于它的文化内涵,不仅应该详尽地解释,而且更应该准确地解释。
    那么,由谁来做这件既枯燥无味而又难度很高的事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偏偏就有这样一个有心人,他就是易明。他就住在颐和园附近,与名园结邻。他从小就在颐和园玩,长廊就是他的游玩之地,是他的儿童乐园,而且他从小就爱琢磨,尤其爱琢磨长廊里的历史人物故事。这样一种历史文化情结,促使他认真读书,提高文化修养和研究水平,他除从书本里寻找这些历史人物故事的情节外,还访问了颐和园的老园工,长期搜集清末以来的人物故事画画集,用来与画廊的故事画相印证,他从1990年起,花了16年的工夫,终于把画廊的历史人物故事画认真考证确切了,他纠正了以往不少幅误解的画面,使人们得到准确的认识,他还把历史故事按历史的时代作了系列化的编排,使读者在阅读中更加深历史的概念,他把同一题材的不同画面也编集在一起,使读者易于检读。
    不仅如此,他还考察出了一批临摹清末著名画家的作品,例如其中有临任伯年、任薰、任预、钱慧安、潘振镛、吴有如等名家作品,由此可见,画廊上的这一大批作品,都不是等闲之作。这一发现,也解决了我当年的一个疑团。当时我在画廊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就曾产生过一个想法,觉得这批画出笔都很不俗,现在才明白,其中有著名画家的作品。那么与这些著名画家的临本配合在一起的其他画作,自然也必是出自高水平的画工了,甚至或许还有其他著名画家的作品,因为年代久远,画面剥落,他们的名字也因之不易查考了。总之整个画廊画作的水平,都比较高雅而统一,这也显得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毕竟是处处高人一头的。
    易明对谐趣园也作了认真的研究,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谐趣园是仿照我家乡无锡的名园“寄畅园”修建的。“寄畅园”原名“秦园”,因其主人姓秦。我青年时期,常到“寄畅园”去玩,当时还保留着始建时的风貌,也就是康熙乾隆时的风貌。“寄畅园”面积极小,临街开门,门极平常,一进门就是屏风,挡住了视线,屏风左右是游廊,一进游廊,就可以看到屏风后的大池塘,右侧游廊可通平铺池面的曲折平板石桥,可达对面的假山和八音涧,更奇的是从池塘对岸横卧过来一棵千年老树,斜卧半池(古树于数十年前已枯死,现在新植已非旧貌),池的对岸便是假山,即古树根部所在,更前便是八音涧等景点。而多种古木,树影婆娑,掩映于假山和池塘之间,假山后面稍远处是横蔽半空的遥峰叠翠,惠山头茅峰远影,给人以此园无尽的感觉。这种即小见大、借景补景的手法,是园林艺术中的大手笔。颐和园的谐趣园,虽是仿照“秦园”,但建筑匠师也是高手,因为那棵横卧池上的千年古树是无法模仿的,而后面的遥峰叠翠也是无从搬移的,所以匠师即从小、巧、趣上着笔,又饰以江南民间彩画,使此园自具别趣,成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是世界仅存的皇家园林之一,其建筑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而长廊彩画是此园的重要文化内涵,现在得到易明先生的精心研究和阐述,更得到中国旅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精心印制,则这部长廊画册与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辉煌建筑,自将相互辉映,使这座古典园林大放异彩!

后记

  

    经过一年时间紧锣密鼓地写稿修图,五月前终于将本书最后一章的图文定稿排版,一种彻底放松的感觉油然而生,萦绕在我心头数十年的彩画故事情结似乎得到了一种释放。如果说12年前,东西一字形排列的长廊彩画和《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是我对颐和园古建彩绘画故事的初次探讨,很希望谐趣园环形排列的彩画及本书,能为我心中的彩画故事情结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完美句号。入夜,坐于书案之前,掩卷沉思,感慨万千,编书过程中难忘的往事浮现眼前……忘不了多少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彩画爱好者们在谐趣园的亭台楼榭中畅游,大家一起赏画、拍照、讨论,不亦乐乎;忘不了一人坐在电脑前,为查找彩画故事的线索,敲打键盘、网上邀游的日日夜夜;忘不了穿梭于各大图书馆和书店检索收集相关资料的匆匆时光;更忘不了许多关心本书的文化前辈和颐和园文化爱好者们细心的指导与对本书的殷切的期望。此时此刻,我最想表达的是向那些曾给予本书倾力帮助的人们,表达我由衷的感谢。他们是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张润生先生、本书的责任编辑赵芳女士和许多工作人员以及北京中文天地文化艺术公司的领导和员工。从选题到排版、审稿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他们始终不遗余力地投入其中,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工作;感谢颐和园主管文物的副园长秦雷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下了精彩的序言并提供了宝贵的谐趣园老照片;感谢李新(曾用名李拉拉)先生继长廊画故事全集之后,再次为本书精心绘制了彩画分布位置图,为广大读者欣赏彩画,提供了导游图,并同我几次实地核查谐趣园古建和彩画的具体位置;要特别对北京资深文物爱好者颐和吴老表达我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为本书提供的谐趣园碑刻、石刻拓片以及有关重要资料、图片,为本书增添了许多难得的“亮点”;还要感谢众多关心本书的颐和园文化爱好者,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一直是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编撰完成本书的重要动力。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十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弹指一瞬间,可对一个人短暂的一生来讲,却是个不短的时段,会发生许多变故。过去的十年中,曾经在一起商讨出版本书的国学大师冯其庸老先生和中国旅游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谭燕女士,不幸先后仙逝。今天,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本书即将付梓出版之际,如果两位逝者在天有灵,我想他们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的。这些天来,12年前与冯老见面的情景,多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是2008年的大年初六,我和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易凯按约定的时间,来到通州张家湾,为冯老送书稿。冯老怀念家乡,特地为自己的宅子起了一个颇具家乡风土味的名字“瓜饭楼”。那是座二层小楼,前面有个菜园,园中有架种南瓜的长方形木藤架。冯老的老伴夏菜娟女士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一层的会客厅,客厅里书香气息浓郁,绕墙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线装古籍。冯老从沙发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话题很快转到颐和园彩画故事这本书上。耄耋之龄的冯老视力非常不好,需要借助高倍放大镜看书。冯老一边翻阅我们送去的书稿,一边询问一些问题,而且问得很专业、很细致,诸如“现在颐和园中的彩画有没有保存清代画师早年的墨迹?”“有没有发现彩画上有画师留下的特殊记号?”等等,体现出冯老那种一贯的严谨、注重实地考据的学风。当谈到谐趣园是清乾隆皇帝仿照无锡寄畅园所建时,老先生很动情地回忆了他少年时的一段记忆。冯老是无锡乡下人,家里生活十分拮据,每到秋天全家的主粮就是南瓜……寄畅园是江浙一带最古老的私家园林,无锡人都称寄畅园为“秦园”,从小喜爱古典诗文的少年冯老常去园子里玩耍。园中水塘边有棵古树,由于年代久了,树干歪斜到水塘上面,他总爱爬到歪树上玩儿。听到此,我告诉冯老,现在谐趣园也有棵老柳树,主干也歪向荷花池中,冯老眼里立刻闪耀出兴奋的目光,说有机会很想再去颐和园谐趣园走走。那次见面大约一个月后,冯老亲自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为《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写了篇名为《颐和园之美》的序言(后在人民日报文艺版发表),并准备把序言收录到他正在编辑的散文集《瓜饭集》中。在这篇序言里,冯老专门写了一段对老家“寄畅园”的详细回忆,字里行间表露出他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传统文化及古老园林的赞美,而这一切都是在老先生视力极度衰退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想到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实现协助冯老再次来谐趣园走走的愿望时,我都会深感遗憾。现在,《颐和园谐趣园彩画故事全集》即将出版,权当是对这种遗憾的一种补偿吧。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为核查绘制的谐趣园彩画位置图,趁着快闭园人少的时候,我再次走进谐趣园。如冯老形容颐和园之美时所言,谐趣园最美之时也是在“夕阳衔山,游人散尽,或者朝暾初上,湖上雾气迷蒙,游人未到之时。”此时的谐趣园静谧幽美,一抹夕阳的柔光投射到园中的彩画上,赭色画面上增添了几许淡淡红光,画中古装人物似乎鲜活了起来。置身在这些古画中,我仿佛看见一位位饱经风霜、满腹学识的老者,静静地在那里,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地讲述着那些妙趣横生的古老故事,让人们在今天略显浮躁的氛围中,感受到从古代圣贤那里吹来的缕缕清风……夕阳的余辉中,我拿着手绘的彩画位置图沿着园中熟悉的游廊,再一次复查彩画的位置编号。望着一幅幅因日晒风蚀而显得古老沧桑的彩画,我不禁想到王国维的词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人如此,彩画亦然。不论lD0多年前海派画家们还是60年前北京园林古建工程公司的老画师们,他们的人虽已作古,可他们绘制的彩画,却留在了谐趣园之中,被后世的人们长久地观赏、品味着。由于古建彩画位于室外的特点,这些彩画很容易受到损坏,一般三四十年就需要重绘、维护一次,如何保护并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个重要的课题,更是一项长久的事业,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人来完成。希望会有更多年轻的画师和专业人员涌现出来,把颐和园彩画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完好地传承下去。 今年又逢庚子年,中国的近代历史似乎显示了一个“庚子多难”的历史循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都是如此。颐和园和谐趣园也曾经在这些“庚子劫难”中蒙受过惨痛的浩劫。历史也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不屈的民族,每遇灾难,都能从逆境中顽强地站立起来,凤凰涅檠,浴火重生。今年年初,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全中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采取了果断应对措施,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迅速扭转了形势。抗疫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古老的中医文化得以弘扬光大,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疫情刚刚转好之时,中国立刻向世界伸出了援手,彰显出东方文明古国应有的风范。疫情过后的中国,必将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在中华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继续大步前行,并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挑战。谐趣园也将会以其优美的风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继续呈现在世人面前,笑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方宾客。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复兴和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献给在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中默默耕耘的人们! 献给广大热爱颐和园文化的朋友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伯乐相马——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十六
会讲故事的古建筑装饰!苏式彩画
攀窗折桂图,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之259
《颐和园长廊人物彩画故事》(3)
北京颐和园:古建壁画及彩画欣赏
扑克收藏 ------- 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