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妇科

 

邹德琛专辑:

1上德若谷 大音希声;

2 我所知道的邹德琛先生

(邹德琛专辑·第一篇)

上德若谷 大音希声

——侍诊邹德琛教授感略

赵宏利(杭州市中医院)

邹存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赵永山(山东中医药大学)

    我虽不敏,但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求学十余年期间,除了跟随我的硕士及博士导师马宝璋教授六年以外,还有幸先后侍诊于省内多位名老中医,如:邹德琛(伤寒大家)、张琪(国医大师)、段富津(方剂泰斗)、王维昌(妇科大家)等,深慕他们的医术医德,其中从邹老尤长,收获最大,感触最多。现观母校中医学子多只仰识张老张琪教授,段老段富津教授,而渐淡忘伤寒元老邹德琛教授,故不揣浅陋勉为此文,以略抒心意。

一、邹师寡于言利  唯有仁义而已

    古人云:“穷不学医,富不参道”越是师承有名望的医生,则学费愈高,如李东垣捐千金从张元素学,昔之学医多如此。而从学邹老的人数虽众,但多为囊中羞涩的莘莘学子。诊室内常学生多于患者,众人将邹老层层围住,空气也时常混浊,然先生从未埋怨。同许多老中医一样,邹老对现今中医教学科研思路有很多质疑,对中医内部信仰中医者日少十分痛心,故先生对求学者来者不拒,对于热爱中医,学有体会者,更是喜爱有加。许多医生是密数方而不传,遮遮掩掩,生怕被别人看到学去;邹老却是有问必答,毫无保留,唯恐中医后继乏人。先生常谓:“都是古人的东西,没有什么好保密的。”古人之论浩如烟海,邹老能将一生研究所得、经验体会和盘托出却如此谦虚,此种胸襟怎不让人钦佩!

    我国现行医疗体制、医疗观念落后,医生的诊费过低,技术价值体现不出,医院和医生的生存只能靠药物收入等来弥补,而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刺激医生开大方、用贵药。一些医生甚至不管病情是否相符,每方必书西洋参、甲珠、虫草、龟板、鳖甲等药。在门诊的工作人员都知道邹老处方药廉味寡,处方一般在12味药以内,其患者量虽然最多,但是药物收入却排名靠后。先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能用少量者则不用大量,能用廉价药则不用高价药 ,尽量为患者减轻药费负担,为后人节省药源。比如,邹老用药注重脾胃,素喜用砂仁,然因其价格上扬而改用药性相似,但相对便宜的白蔻。近来白蔻价格亦上涨,没有恰当的药可替换,先生时常念及。又如,龙骨龙齿乃古代大型哺乳动物骨骼之化石,药源有限,虽现今仍价格低廉,但决不多用。受先生影响,我也习用经方,每每用及龙骨,然从不超过20克,身体力行之是尊敬邹老先生的最好方式。对于外地患者,邹老每虑其旅途不便,常另抄方,嘱于当地购药。对于本院学生和家属,无论认识与否,只要得知,则坚决让其退掉诊费。对于官员的宴请则力辞之……,以上事例偶尔为之尚易,而象邹老这样淡泊名利、持之一生者,岂是敬佩二字所能表达的呢?

二、效佳不可尽言  可堪最上等医

    岳美中曾将中医分为五等,依次为:开方医生、用药医生、辨证医生、 入细医生和最上等医生。相类似的,干祖望把中医分为六个水平,即懂、通、熟、精、化、神。以他们的标准来审视的话,多数中医碌碌一生也就为辨证较熟的医生,下过一番苦功者,方可达出精入细之水准,可称名医。当然我们也不鲜见某些“××名中医”临证用药编方只依据《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之类书籍来按图索骥,文革时期的赤脚医生在看病时也是按照《常用中草药》之类的图书来依样画葫芦,他们都属于初通中医的用药医生,我个人认为不可效法。

    邹老学验俱丰,辨证准确,临证分析,丝丝入扣,取方用药,左右逢源。不论病情多么繁杂,都能抽丝剥茧,理清头绪,屡起大证。邹老不仅为患者所信赖,为学生所膺服,也为同行专家所推崇,一些经验丰富的教授也时常把疑难病患推荐给邹老诊治。如母校一老师病肺炎,X片示:肺野有大片阴影,有湿罗音,表现为:发热、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前医虑其炎症较重,多用苦寒清热解毒之属,而服之未效。转荐邹老,辨其为寒饮停胸之小青龙汤证,复问病史,知其因乘坐空调火车车厢过冷,且饮凉啤酒而致,遂书原方,一剂而热退咳止、啰音消失。此正和《内经》“形寒饮冷伤肺”之说。

    又如强某,女,2000年8月4日因唇肿时时溃疡20年,久治不愈而求诊,患者纳可,食凉则腹胀,腹部有一鸡卵大小包块,推之可移,月经提前4~5天,舌淡苔白。先生书

    川朴10克 陈皮15克 茯苓20克 山栀 炮姜 草蔻各10克 胡连 黄连 肉桂各5克,麦芽 山药 炙草各10克

    五剂唇肿溃疡痊愈,腹部包块消失。此乃东垣厚朴温中汤去耗气之木香,并易走而不守之干姜为能温能守之炮姜,以免加重溃疡,合山栀、胡连以清上炎之阴火,复合交泰丸以引火归源,药证相合故能捷效。凡此种种,不能尽举。

三、善用仲景方药  学术推崇东垣

    仲景不尚空论,方药质朴,法度严谨,历来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成无几谓:“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之主”,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经方如方证药证相合则效如桴鼓,此以为千百年人体试验所验证。邹老十分重视后天脾胃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重视培补后天,善于调理脾胃。邹老虽不斥时方,但尤喜用仲景东垣方药。

    例如“见汗不治汗”一例:裴某某,女,53岁,99年12月28日初诊,患者感冒1周,现不发热,盗汗,咳嗽有痰,纳呆食少,眠差少寐,舌淡苔白,脉弦缓。

    邹老书白参、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白蔻各10克,冬花20克,紫苑、杷叶各15克, 栆仁、交藤各15克,白芍10克,三付。

    2000年1月4日复诊,自诉上方三剂盗汗大减,咳嗽亦减,尚有痰,

遂书桂枝、白芍各15克,杏仁、川朴各10克,白参10克,桔梗、甘草各10克,冬花20克,紫苑、平贝、陈皮各15克,茯苓20克,五剂而愈。

    邹老谓:“内伤盗汗属阴虚,外感盗汗属少阳证。”我细查《伤寒论》未见少阳病有盗汗之论。复遍查柴胡诸条,仅见《金匮要略》有“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小柴胡汤主之”之述,《伤寒论》大柴胡汤有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及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呕而不渴,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两处可见汗证,心中甚为不解。一日翻阅《王旭高医学遗书六种》见其云:“下后盗汗者,表有微邪也… …如其三五日不止,小柴胡去半参投”又云:“疫邪不论自汗、盗汗,有热为实,无热为虚,此为要诀。”心中豁然开朗,佩服先生读书之广,且活学活用。

四、术业精于儿内  余科亦可逢源   

    邹老为母校建院之初,从各地抽调的中医骨干,家学深厚,师承渊源,尤精于儿科、内科,对妇科、外科亦每旁及,多有验案,前已略述。儿科古称哑科,最为难治,盖因小儿不能言语且形质柔弱,易虚易实,毫厘之失可致千里之谬,正如《医宗金鉴》所谓:“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失千里愆,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能深谙儿科,很能反映先生深厚之中医功底。邹老效案无数,现略举两种疾病以管窥邹老的辨证思路。

 1、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病证之一,非但未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减少,反有渐多之势,最为年轻父母所头痛。该病临床表现为小儿长期厌食纳呆,择食偏嗜,大便不调,脘腹时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体弱易感,舌淡脉缓。邹老认为此多因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于受伤,如乳食失节或寒温失调,皆可致脾胃受损、饮食停滞,传化失司而发病。针对这种常见病机,邹老立小儿健胃消食汤以治之:白参10克  焦术15克  茯苓15克  焦山楂15克  槟榔15克  胡黄连5-15克  炮姜5-10克  砂仁10克  炙草10克。方中参苓术草四君相协以健脾益气;砂仁(或以白蔻易之)芳香醒脾;焦楂、榔片以消食导滞,快气悦脾,此二药尤以槟榔消导力大,许多医家虑其力猛,对成人尚不敢多用,而邹老虽两三岁小儿亦常用此量,取效甚速且从未见到毒副作用,我想这可能与其处于大队补气药中共用有关,真是熟读王书和不如临证多;再加炮姜、胡连一寒一热,一升一降,炮姜味辛、能温脾阳、散寒邪、助脾升清,胡连味苦、能坚肠胃、清疳热、助胃通泄。全方补泄兼施、寒热并用、能升能降,共奏健脾开胃之效。

    方随法定、药随证出,临证本方尚须加减,以获足效。禀赋不足,气虚明显者宜加黄芪、山药补其元气;便溏腹泻者,可仿参苓白术散之意加扁豆、莲肉、桔梗之属,亦可加葛根以升阳止泻;便秘者,加增液汤,并改焦术为生白术,量20克以上;腹痛俯卧者加元胡以止痛;腹胀不舒者加川朴、枳壳以调气;外感寒邪者加紫苏、荆芥以散寒解表;暑令感湿或饮食不洁者,可合不换金正气散以除湿正气。如小儿两岁以内或不愿服用汤药者,可以给服母校生产的消乳散或保和散,亦可达开胃增食之效。

    注意因本病偏于虚寒,患儿多喜食寒凉,故临证时一定要嘱其父母,少给病儿食用寒凉饮食,并尽量限制无用辅食,如小食品,未病儿童也应注意,此实属经验之谈,信之勿疑。

    现举一例:刘某某,女,3岁,99年4月6日初诊,该患厌食时作,每厌食则颜面手臂起红疹而痒,时便干腹痛,皮肤干,面少泽,口角溃疡,舌淡苔白,脉缓。处以健胃消食汤,白术生用20克,加白蒺藜、荆芥各10克,5剂而纳增便调,惟身痒未止,后以藓皮、全蜕、薏米等味加减出入而愈 。

2、外感咳嗽

    咳嗽病因复杂,内伤外感均可诱发,五脏六腑均可涉及,《内经》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临床以外感咳嗽为多,外邪不去,咳嗽日久,则耗伤肺气;肺脾气虚,卫外不固,则更易感邪伤肺,两者互为因果,故本病多见于体虚之人,且缠绵难愈,尤以小儿发病为多。

    邹老针对本病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相应处置。对于体弱易感之人在未病之前常用玉屏风散和四君子汤加减,以培土生金、益气固卫,五六剂后常可保其两三个月免受流感之扰,可达上工之意。

    本病初起,外邪正盛之时,先生每在辨证基础上加用冬花、紫苑、桑皮、贝母四药下气止咳,作为对病(症)药以提高疗效,无论何证均可施用。属营卫不合者,恒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气虚外感者,多投参苏饮加减以治之;正气不虚,感寒较轻者,常以紫苏、荆芥、杏仁、桔梗加上前述对病四药;如上方未效及感寒较重者,则去紫苏易麻黄,即三拗汤,或直投麻黄汤以宣肃肺气;挟饮者,常施小青龙汤以散风寒、蠲里饮;挟热者,时以大青龙汤以散风寒、清里热;入里化热明显者,则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之;入冬应寒反温或春季病温者,酌加双花、菊花等味;长夏伤暑者,喜用半夏、霍香、白蔻之属;秋感燥热,及素体阴虚易化热者,常用清肺汤加减治之。

    案一:李某某,男,3岁,99年4月27日因咳嗽发热两天而求诊,患儿咳嗽有痰,咳甚则呕,身热无汗,纳呆,舌边尖红,苔白,脉略数。处以蜜麻黄5克,杏仁、桔梗各10克,生石膏15克,川贝、甘草、薄荷、双花各10克,菊花15克,三付而愈。一月后又感冒咳嗽,有痰流涕,无汗,身不热惟手足心热,与上方去麻黄、石膏,加紫苏、桑皮、荆芥各10克,三剂又愈。

    案二:耿某,女,5岁,99年8月6日初诊,西医诊断为“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发热咳嗽一月,西药未效,现发热隔日一作,体温38C,咳嗽有痰,恶心,前额痛,腹时痛,喜凉食,形瘦,脉略数。邹老书霍香15克,白蔻10克,桂枝、白芍各15克,杏仁、桔梗各10克,冬花20克,紫苑、桑皮各15克,贝母、甘草各10克,黄芪20克,五剂热止咳愈,后调理脾胃而善后。

    外感咳嗽后期,虽外邪渐清,但多正气亦伤,痰邪阻肺,邹老每以橘半六君汤加减以益气化痰,善后复旧;如属热病后期,壮火气衰者,可用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加减治之。邹老治疗外感咳嗽用方甚广,遣药颇活,我虽勉强整理,将其条理化,但总有挂一漏万之感。中医高校教育日益“规范化”、“科学化”,而培养出的中医却疗效日衰,亦有相似原因,值得深思。

五、我慕师德能若谷  我叹大音多希声

    邹老验案无数、经验良多,在学术上有很多独到见解,尤其是对《伤寒论》研究颇深,但先生很少发表论述。很多人请求邹老出经验集,先生总是以“全是古人的东西”而婉拒。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现今许多人涉学未深便著作等身、科研硕果累累,其价值可想,其质量可知,在整体浮躁的学术气氛中,邹老始终慎言笃行,甚为可贵,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也曾说:“轻易发表文章,易有谬误,殃及后人,罪莫大矣”,孰正孰误,后人可断,其间得失,心中自知。

(邹德琛专辑·第二篇)

我所知道的邹德琛先生

不亦快斋

    得到先生去世的消息,距八月间先生辞世已近一月。

    不禁觉得很惭愧。最后一次见到先生还是年初过春节的时候,七月初本该到先生府上拜望的,因假期过短,诸事纷杂,加之实验周期的限制,竟未及探望先生(其实现在想去,难道真的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也没有吗),孰料世事无常,春节时与先生一别,竟成永诀。

    学校的网页上找不到先生去世的消息,这似乎也很正常吧,先生既非某某长,也非某某带头人,此次中风之后更是失语数年,不可能发表什么“重要讲话”,是以在诸多“资助”、“获奖”和“阶段成果”、“重大进展”之类的“宏大叙事”中间,一位老先生的辞世恐怕是微不足道的吧。

    人确是很容易忘记很多东西的,多年前某次学科建设检查的时候便颇有人对先生仍算作学科的组成人员表示不满,理由便是先生年事已高,数年未曾发表文章,未获得课题资助,于是按现行的评价体系,在计算学科组成人员的平均年龄、人均论文数量和科研经费上便吃了亏。可我却记得,学科介绍资料里面是要写上“本学科拥有伤寒名家邹德琛教授”的。本科生上课的时候也常常听到“我们学科的前辈……”之类的话——虽然给人的感觉颇有些类似于阿Q们的“我们先前……”。先生那一代人确曾使得学科“先前阔”过,如今提到“邹伤寒”,年轻的学生们是有些隔膜了,四五十岁的人却还有着颇多的回味与赞叹。

    其实我侍诊于先生仅数月而已,非但无缘得列于先生之门墙,恐私淑弟子也算不上的,于先生之学问实体会不多。我们念大学的时候先生的身体便已不甚康健,不再给本专科生上课。1996年是先生最后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我最好的朋友一直因为没能抓住最后这次机会嗟叹不已,但他毕竟是本专业的学生,先生恢复门诊之后便一直侍诊于左右。而我由于时间冲突,直到2000年硕士毕业之后才开始跟先生抄方,然未及半年,先生便再次中风,也未再出过门诊,直到去世。

    讲到体会,恰如朋友的文章中写到的那样,先生给后辈最直接的言传身教便是医德高尚,“寡于言利,唯有仁义”,这几个字讲起来似乎平常,更会频频出现在各种级别“名医”的表彰材料里,似乎“德艺双馨”者满目皆是了,但内骨子里究竟如何,恐怕只有圈内人才会明了。朋友的文章里也提到了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生的生存只能靠药物收入等来弥补,而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刺激医生开大方、用贵药”,而“邹老处方药廉味寡,其患者量虽然最多,但是药物收入却排名靠后”,而先生却始终坚持“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为患者减轻药费负担,为后人节省药源”,此类事例“偶尔为之尚易”,能“持之一生”则难之又难。我很同意他的话,但还想说的是,当前体制下,医生的药费提成至多不过是所在门诊或医院收入的三分之一,即或个人不计较药费收入,若某位医生始终患者盈门而创造的“效益”却少之又少,恐怕就难免管理者们心中不悦了,如先生一样始终坚持不用代号、别名,不设“协定处方”者,实属不易。

    朋友的文章中还提到先生应诊时,“诊室内常学生多于患者,众人将邹老层层围住,空气也时常混浊,然先生从未埋怨”,尤其对学生中“热爱中医,学有体会者,更是喜爱有加”。此确为实情,我虽侍诊时间不长,于此也颇有体会,不大的诊室里常有十数个学生围在先生左右,但先生从不问学生来处,也从不限制学生数量,只要侍诊时能保持安静即可,管理人员有时干预,反倒是需要先生替学生们讲讲情。门诊结束,我们便陪先生缓步回家。先生也的确“对现今中医教学科研思路有很多质疑”,甚至颇有微词,我们有次谈及医院针灸科如何如何,先生微笑着说:“现在人家不叫针灸科,叫神经内科了”。先生长于儿科,我们讲到治疗小儿厌食应该主以“健脾消积”时,先生也微笑着说:“现在不叫健脾了,都叫健胃,广告不是总有的吗”。

    说实话,刚刚开始给先生抄方的时候甚至觉得,先生的辨证用药也并无甚奇处,常用药不过参、术、芪等等数十味;底方不过四君、补中、六味等几十个,从未见过什么秘方之类的,而疗效却很好。日久方悟得,此正所谓“至言惟常,至味仅淡”也。我更佩服的是先生辨证的准确和自信,记得有几个病例,初几次复诊时患者的症状并未见明显减轻,我们不免着急,先生却仍旧守方治疗,并在详细问诊和斟酌后,说:“辨证没错”。果然,再有几次复诊时,病情便大有改观了。

    关于先生的临证经验,每个学生的体会自然也有不同,比如先生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经验,我看到的总结文章就不止一篇,朋友的文章里面也讲到了,更有将其总结为“辛开苦降方”者。而在我看来,底方应为《医学心悟》之止嗽散,原方只荆芥、桔梗、紫苑、百部、白前、陈皮、甘草六味,但“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可通治“诸般咳嗽”。先生常用紫苏、荆芥、杏仁、桔梗、冬花、紫苑、前胡、枇杷叶、陈皮、甘草,应该是止嗽散的加减方。按我的理解,方中用紫苏、荆芥是为宣肺以散外邪,因外邪侵袭,肺气郁闭为外感咳嗽最基本的病机;杏仁、桔梗一升一降,是为恢复肺的“宣发肃降”生理功能特点而设;冬花、紫苑长于止咳宁嗽;前胡、陈皮专主降气化痰,枇杷叶入肺、胃二经,不但降气止咳,且降逆止呕,用于儿科患者常见之“咳极则呕”症状甚为切合。此方可于临证时根据病情不同加减变化,以我的学习应用体会(有时非先生原本用法),若偏于风寒,可用原方,若寒邪较重,可加用生麻黄(小儿可用蜜麻黄或麻黄绒);若偏于风热,可减紫苏而易以防风,甚或将紫苏、荆芥易做双花、蝉蜕;燥邪偏重者可加麦冬、沙参等等。病机简单者,可于四剂内收效。

    现在治疗小儿厌食和咳嗽,用的仍然是从先生那里学到的思路和方药。尤其是小儿感冒咳喘,开方两到四剂,患者问是否需要复诊时,也大多可以如先生一般胸有成竹地讲,吃完这四付药应该就好了,不必复诊。能有此把握,实当拜先生所赐。只是先生不喜笔耕,每次我们建议总结出版“经验集”或“医案集”之类的,先生总是说“没有什么可说的,都在古人的书上写着”。这或许应该算是另一种“述而不作”吧,我不知道。

    据说先生年轻时颇为幽默开朗的,比如先生名德琛,校中另有一位与先生同姓而名德才者,先生曾开玩笑地说,“我不及他,因为他德才兼备”。但于此我们却都不大觉得,我想也许是在晚辈学生面前没有表现出来吧,只是有一次到先生府上拜望,就是出院后不久,适逢先生偶感风寒,虽精神尚佳,但较前次见时似又清减了许多,思路尚敏捷,但失语明显,我们都说比以前像是瘦了些,先生努力了好一会儿才说出两个字:“减肥”,说罢便笑起来,典型的中风患者的苦笑面容,我们也笑,心里却都有些酸。

    在我的印象里,先生就是一位仁厚长者,偶尔说两句玩笑话,温而不厉。

    毕业之前最后一次到先生那里去,算是告别吧,是下午,只先生和保姆在家。知道我们都要走了(赵宏利注:这里指我们博士毕业时都离开学校到外地工作或继续深造,而没有留校任教。邹老可能觉得我们几位是真正热爱中医、是真正懂中医的可塑之才,因此十分希望我们能留在母校工作,希望“中医药大学”多些中医味道、薪火传承。虽然我们也想留下,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母校不接收我们,邹老对此不理解、不了解)颇现出疑惑的眼神,以手指地,努力了半晌,问:“留?!”,保姆替他翻译,是问我们为什么不留在这里,我们相视苦笑,如何对先生讲呢?于是最终也没有说出什么,只是默默相对,苦笑。先生似乎很急切地要说些什么,但努力了很久,仍难以讲出。半晌,我们只听到含混不清的两个字:中医!!说罢,战抖着回转身,指向身后的老式衣柜,衣柜门是一幅老旧的玻璃画,郑板桥的竹子和题画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们明白了。

    告辞出来,我们都没再说什么,只低着头走路,我走在最后,回头望去,保姆扶着先生站在窗边看着我们,看不清先生的眼神和表情,但应该是可以想见的落寞吧。

    欲哭无泪。

    写到这里的时候忽然想到,先生已经走了,那间算是书房的屋子应该会重新装修的吧,不知道先生那些线装书会放在哪儿,那块有着郑板桥的竹子的玻璃画是不是还会保留着。

    愿先生安息。

                                            不亦快斋

                                    2005年11月-12月陆续写成

                                    2008年10月改定

    赵宏利按:“我所知道的邹德琛先生”系好友所作,应其要求隐去真名。文章可以与拙作“上德若谷 大音希声——侍诊邹德琛教授感略”相参看。我们曾一同侍诊邹老,但对于邹老学术经验的理解还是有所差异,由此可见中医学习之不易、师承道路之艰难。我想每一位曾经跟随邹老学习过的人对老先生医术理解都会略有不同,但对于邹老人格的由衷钦佩却肯定是相同的,而且会随着大家侵染于社会越久、见到的“名医”越多,对邹老的感念就越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邹老虽已仙逝多年,既没有头顶诸多“光环”,也没有出版个人经验集,但先生的高尚人格、精湛医术不会也不应该被忘记!得先生教诲,我们着力于伤寒六经辨证、喜用传统经方,时常获得特殊疗效。受先生影响,我们尽量减少随波逐流、追逐那些虚假光环的次数,因为这些虽然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荣誉,但同时也必然会大量浪费时间和精力。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文献浩如烟海,但是人生有崖,时间短暂,因此要想成为真正好中医,必须坦然面对这些得失荣辱,因为这是成为真正中医的唯一道路。

    在此,希望通过“邹德琛专辑”这种形式,与所有曾跟随过邹老学习的同行共同缅怀邹老先生!            

                   赵宏利 2011年2月1日(农历腊月29日)于杭州

附录:邹德琛教授简介:

黑龙江青冈县人,193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弱冠即悬壶北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建院之初奉调来校任教,曾任校伤寒教研室主任,第八、九届省人大常委,中华中医学会理事,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从1979年起倾心指导了多名伤寒专业硕士研究生。邹老理论深厚,疗效卓著,德高望重,澹泊名利。

照片为2000年作者硕士毕业时与邹老合影,邹老不是我们的学位导师。

左起:赵永山、邹德琛老先生、赵宏利 符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养生56- 60节
中医辨证 ▎中医治疗咳嗽的几个重要辨证方法
名老中医之路之(7 )肖龙友
78中医望诊小儿鼻子山根发红主热痰壅盛-易演伤寒论·望诊公开课
“外感咳嗽” 特效方—前胡止嗽汤
【丁光迪:儿科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