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琉璃制品烧造的历史沿革

江苏?郑自海

中国琉璃制品烧造史源远流长,只不过中国古代人常常将琉璃、玻璃和料器混为一家。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学者对琉璃制品的起源,形成两大学派。

琉璃起源于欧洲说,梁思成根据《魏书·西域志》记载:“大月氏国于世祖时,其国人商贩至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 即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人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为,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梁先生认为琉璃始于北魏。只不过制造琉璃瓦的技术外国工匠没有传承下来,反而在中国的宫廷中广泛使用、发扬光大。

除了上述大月氏国商人来我国传授五色琉璃烧造技术,我们还发现随后真腊人来华贩卖五色玻璃镜的记载。

明罗日褧《咸宾录》记载:“梁大同初(大同元年为535年)……其国(真腊)有人持一碧玻璃镜来贸易者,镜广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问其价,约钱百万贯,举国不识,莫有酬其价者。以示杰公,杰公曰:‘是上界之宝也,当为国王及大臣所藏,尔胡客何由得之,必窃盗至此者。’胡人逡巡不能对。俄而其国遣使追访,果如所言。”

琉璃起源于中国说: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就已经将琉璃称作“璆琳”。琉璃是中国古代冶炼青铜器或炼丹术的副产品,是在偶然的机会烧造出的人工玉。西汉以后“璆琳”一词音转为“流离”或“琉璃”。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中就已经出现“壁琉璃”的称谓。再从春秋战国出土文物中,就出现半透明、有玻璃光泽的饰物,如珠、管、璧等的琉璃。这类琉璃主要用于装饰,如镶嵌在青铜器器皿上,或镶嵌在剑把上,还没有广泛用于建筑上。

中国另一种不透明、相对光泽少的人造制品,叫“料器”,又称为“药玉”、“罐玉”、“烧料”、“料珠”等,最后一种透明的器物才叫玻璃。衡量琉璃与料器、玻璃的区别,关键在于琉璃是采用低温烧制,施用的是铅釉,陶胎是琉璃釉的载体。从这一角度出发,建筑琉璃要晚琉璃许多年,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流光陆离、晶莹艳丽的琉璃砖瓦何时成为“秦砖汉瓦”的后起之秀呢?在这里不得不简要介绍一下我国泥质灰陶瓦当的起源。首先古代砖瓦当和陶器本是一家,大约在汉代才分为各自独立的生产体系。而陶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大约五千年至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例如,在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就已经发现画彩陶器。在新石器时期,人类不仅仅懂得将破损陶片充当瓦片,还懂得在洞壁之中用和好的泥壁以大火烧结的技术,来达到营造房屋的坚固,五千年前,南京鼓楼的原始居民遗址中也能发现这一奇迹。这可能就是砖瓦形成的萌芽。

中国砖瓦的发现早于秦汉,例如在鲁隐公八年(前715)就有“盟于瓦屋”的记载。瓦的发现早于砖的理论,源于人类迫切需要解决蔽雨蔽雪问题,早在春秋时期筒瓦、板瓦、脊瓦已经使用。战国晚期还出现图饰半圆形瓦当,目前,发现的最珍贵瓦当,当推秦阿房宫出土的“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文字瓦当。以及同一时期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的“[来自wwW.lw5u.com]四灵”纹饰瓦当。瓦当俗称瓦头,是筒瓦的下垂部分。它在建筑物上起着防止筒瓦脱落的作用,同时又起着美化建筑的作用。正如杨力民在《中国瓦当艺术》中所说:“瓦当主要起着庇护屋檐、防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除了实用价值外,它以整齐划一的图文横列在建筑物的上部,极富装饰效果,使建筑物更加绚丽、辉煌”。正因为瓦当的实用性和美观性,成为我国古代建筑材料中最常见的构件。

从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我国的瓦当和瓦在西周中晚期的宫殿建筑遗址中大量出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琉璃瓦当是中国传统的泥质灰陶瓦当新一族。据王进编著《女娲的遗珍琉璃》介绍:“琉璃瓦又被简称为琉璃。琉璃的烧造和使用从北魏开始,以北方为基地。隋唐时期,琉璃瓦在豪华建筑上的实用增多,但只用于檐脊,叫做剪边琉璃,仍不见用于整个殿顶,在宋代的绘画中,才出现殿顶铺满琉璃。宋代的建筑专著《营造法式》对琉璃的烧制技术和釉料成分有系统地论述,此时琉璃的使用更为广泛。”

王进的论述是正确和合适的。因为在宋代的《佩韦斋辑闻》卷三和《三朝政要》中,就记载了“满头多带贾,无处不琉璃”的谚语和“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的说法。

琉璃最早用于建筑,如果从北魏时代大月氏的[来自www.lw5U.com]琉璃商人在魏都平城(今大同市)建琉璃厂算起,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大唐盛世的广泛应用。到了宋代,琉璃品的制造技术又进一步提高,而且已经总结出一套严整的配方和烘制工艺,形成专著。现在宋代的琉璃代表作,当推开封铁塔建于宋代皇祐元年(1049)。塔高54米,塔身外部用了28种不同形状的褐色琉璃砖砌成,每块琉璃砖上都有花纹和图案,如飞天、坐佛、玄僧、龙凤、麒麟、宝相花等五十多种纹图。虽然色调单一为紫色,但充分显示了北宋年间我国琉璃工艺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一琉璃标志性建筑,至今仍然巍然屹立,不能不说是一奇迹。

唐三彩、宋三彩、辽三彩都是琉璃家族成员。所以也需要作一番简单介绍。唐三彩主要作为明器(冥器)来烧造。古代人认为人死后仍须享用生时所用之物,于是制作一些模型陪葬,即明器。我国葬用明器历史悠久,只不过到了唐代国力强盛,厚葬之风愈演愈烈。为了防止此风蔓延,唐朝特作规定,三品以上官员90件,五品以上70件,九品以上40件,可见唐三彩造型名目繁多。而宋三彩、辽三彩则是作为实用品来烧制的,它更贴近生活。它是直接受到唐三彩工艺影响发展起来的琉璃制品,关于琉璃三彩之名,古代文献中从未出现,早在《魏略》中就记载大秦国时,已经出现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琉璃,都是从矿产中寻找到的琉璃釉。三彩之名最有影响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郭葆昌为我国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会的瓷器展品所作《瓷器说明》中:“唐代陶器,有笔拓三色釉,乃古代涂朱法之演进也,后人误称唐三彩。”著名学者罗振玉著《古明器图录》的“序言”中,直接将带釉的陶器定为唐三彩,由此,三彩之名已约定俗成、形成共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美的汉代陶器是如何制作的
中华古代烧结砖瓦的转变时期 魏晋
古建筑中的砖瓦
中国古代釉陶发展脉络及馆藏举要(组图)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辉煌一页
彩绘工艺(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