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叶康翡翠——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人物造型及服饰艺术品鉴元春篇

(转)叶康翡翠——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人物造型及服饰艺术品鉴元春篇  

                                     2012-09-23 22:18:39|  分类: 时光记之博览群书 |  标签:红楼梦  贾宝玉  林黛玉  欧阳奋强  陈晓旭   |举报 |字号 订阅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客户端

 

元春篇(1)
       贾府四艳的系列会不好开头的,因为元春实在是不太好写--------第一,网上能找到的她的定装照不是很多,且大多造型一样,毕竟三十六集的大戏她就只有一集出场的机会,并且总共换了两套衣服----偏偏她又是个对全书发展起到大作用的关键性人物。若是寥寥几笔带过似嫌草率,大事铺张又实在难死我这个才微力薄的执笔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元妃省亲那么大的派头,那些精彩的场景细节我是决不舍得略去的,要写出来应该又要归入到民俗篇里,如果再夹杂对人物的评定只怕又犯跑题的老毛病。总结起来,元妃的形象和省亲的场景就像是鱼儿和水一样,无论谁离开谁,都会失去独特的富贵气息和艺术感染力。怎么办呢?
         两个网友的留言提醒了我,一个说我的帖子是好看,可惜有些专业词汇大家未必看得懂,建议发一个扫盲帖,讲一讲具体的民族服饰(脸红一下,其实那些名词大部分来自服饰类书籍,另一部分是我作过舞美的妈妈告诉我的,我个人实在够不上“扫盲”的资格,别人要扫我的盲我是很乐意的。),另一个网友则表示很喜欢省亲一节里王夫人凤冠霞帔的造型,希望我能告知是以哪个朝代为背景创作的衣裳-------------我把两个问题混在一起想了一下,突然间茅塞顿开,对啊,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另一个办法呢?我可以把元春当作一个特例去写啊,一边介绍她的造型特征,一边介绍电视剧对原著省亲场景的忠实再现,一边再把这段戏中各色人物---特别是两府主子们的朝服正装与服装设计师所借鉴的明代官吏朝服进行比照,加以描述点解,既帮大家了解一些中国历史服饰的小知识,又为贾府四艳的系列开了个好头,还可让大家了解昔日宫廷内眷归省的盛况,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很开心。而且本人一向说到做到,下面就请大家随着我的这枝笨笔,穿越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迷雾,走进那个金碧辉煌,繁华夺目的上元佳节之夜去,去领略一场以骨肉分离为代价的荣华欢喜,去倾听那管弦盈天,笙歌匝地的靡靡之音背后,一个本应快乐却强忍苦痛的女子发自内心的哀戚悲啼......         

        先看下定装造型:
        感谢图片的提供者小鹿妹妹。这是元妃在剧中的皇妃正装朝服造型,华丽高贵,雍容典雅。
        这一场盛大宫廷戏的服装造型基本上完全参照了我国明代的官服制度。明后妃服饰考究精美,一般头戴点翠金凤冠,以金属丝网为胎,冠上有立体的龙凤等装饰物,并多镶各色宝石,珍珠等作为点缀,两侧有较长的珠宝流苏珠串,冠的下部有向两侧延伸而出的垂珠博鬓,冠后多装饰以粉色排穗。这种凤冠早在宋代时期就已经是后妃们的重要服饰组成部分了。而无论哪一时期,凤冠的效果都会带给人们一种华丽琐碎到眼花缭乱的地步的效果,四个字:珠光宝气!

         

再看下正面图片:流苏珠串很长,两边粉红色像小兔耳朵的东西正是冠翅---博鬓哦。

         

 

 再看后面的部分,有很漂亮的璎珞排穗,可惜我的VCD年代久远,这场戏又是晚间戏,而且剧组为了突出原著深厚的历史感往往都不用太强的灯光的,只好委屈大家月朦胧鸟朦胧了.

         

 

来看下历史上真正的明皇后凤冠,对照元妃的那顶,是不是很相似?这一顶的冠尾整个做成孔雀开屏式,冠身镶满红绿宝石,冠顶三处盘龙分别口衔珠串流苏,造型端庄古朴

 

.

         

 

还有这顶,与前者基本相同,只是冠尾做成了三只较大的飞凤,冠翅有三层,很好的化解了凤冠容易给人们带来的头重脚轻的感觉,显得威仪天生,一派庄重

 

.

        

 

下图明朝万历年间的恭妃,后来的皇后.对比一下,她戴的凤冠上是龙凤兼有的,主体造型与我们上图的第一顶类似.另外,她身上的袆衣是旧时宫廷命妇所穿的尤为正式的朝服,大家再回去看看元春身上所穿的那件,是不是 很相似?当然这个是正版!

       贾母等人所带的命妇冠一般也称凤冠,造型和做工也与前者区别不大,只是一般不带龙凤形的装饰物,冠后也没有博鬓,而多缀珠翟、花钗等,以彰显身份之华贵。

        这是贾母的那顶.她在两府之中尊位最高,冠额处采用了明黄色打底.

       

 

这是王夫人的,贾政官职是从五品工部员外郎,冠额颜色就较淡,用了粉红色.

       

 

邢夫人的,她老公贾赦是正三品,所以冠额底色又比王夫人稍重.

       

 

这是尤氏,几个命妇里年龄最轻的,按官品评定,却是仅次于贾母,因为贾珍乃是世袭三等威烈将军,所管辖的宁国府又是两府中的长房,所以冠额底色用到了较重的绯红.

 

       

 

下图是历史上的明代命妇肖像图,头戴凤冠,身穿大红绣凤纹蟒袍,外罩有海蓝如意纹领,胸前有补,颈挂朝珠

.

       

 

下面来介绍很多朋友非常好奇的一样衣饰-----如下图,就是元春绕领口至胸前一直绵延到下裙的那条长长的飘带------正是我们常提到的"凤冠霞帔"四字中除"凤冠"外的另一重要服饰:霞帔.

                   

 

霞帔是一种帔子,它的形状象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隋唐以后,人们常赞美这种服饰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称,宋代时列入礼服行列,明代使用已经比较普遍.其形正如一条当空起舞的彩色飘带,一般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穿着时绕过脖颈,垂挂于胸,显得高贵挺拔.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的形容。霞帔上的花纹随着品级的高低在刺绣纹样而有所不同。 下面这条绣有龙形的帔子应该是帝后的专用了.

                    

 

看看贾府众命妇的凤冠霞帔全家福吧,呵呵,注意左边扶着老太太的是凤姐,没有诰封,所以也没有凤冠和霞帔.

 

 

元春篇(2)
    好,下面来看下红楼众位老爷的正品官服.    明代官服历来便以其精美的做工,典雅的设计闻名于世.此类正装又称补服,以胸背各缝有"补子"而得名.明代补服的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 ,胸背各一 ,表示品级 。图案方面文官的补子用鸟 ,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清代官服也缀有补子。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与明代大同小异。可以那来参考,清代对补子的规定是:一品,文鹤、武麒麟;二品,文锦鸡 、武狮 ;三品,文孔雀、武豹 ;四品 ,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鹇、武熊 六品 ,文鹭鸶 、武彪 ;七品,文鸂鶒、武彪八品,文鹌鹑、武犀牛;九品,文练雀、武海马。           补服样式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     下图是正宗的明代一品文官大红补服,仙鹤图案栩栩如生.可以看到明显的盘领.

    这

 

是身着补服的明代官员画像,腰间配有蟒带,头戴乌纱

.

  

 

这是剧中大老爷贾赦的朝服,曹雪芹对书中的官员等级的态度似乎多以调侃为主,贾赦是世袭荣国公,也只是含混地交代他是正三品将军职位,应是武将,这个补子的图案很像年画中的扇尾狮子哦.

   

 

 这是二老爷贾政,从五品工部员外郎,官职虽不高,但是身为元春之父,荣国公之第,这一身朝服倒也毫不含糊.

    

 

这是贾珍,世袭宁国公,正三品威武将军,应属武官,这个补子的图案憨态可掬,应该是只小豹子.可惜这位珍大爷在剧中老是来去如风地走来走去,截个图很辛苦的说.

    

 

这张图是想让大家看琏二爷,中间着蓝袍的那一位.注意他并未穿朝服,,皆因其官职只是"捐了个同知"----不入品的,所以穿得乃是一般正装.但是胸背部依然绣有精美的大团花图形.

   

 

 来个稍近些的图,这位二爷眼若秋水,面泛桃花,风流倜傥,也是许多女红迷的最爱呢!

    

 

下面是男性家庭成员全家福了--------看两个人:     1.贾政背后穿鲜红官袍的九品龙禁尉贾蓉-----一千两银子换来的这片鲜红啊.....     2.看我们的宝玉!这一身滚毛边的朱红冬衣,才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画里的人儿一般哪.

姓名:贾元春

性别:女

别号;凤藻宫尚书.

生日:正月初一,故名元春

身份及家庭成员:

       大明宫贤德妃

       荣国府二房老爷贾政长女,正出,族中行首.

       母王氏;兄贾珠,嫂李纨;长弟宝玉;二弟贾环;妹探春;另有幼侄贾兰.

外形:

       如无意外,当在宝钗之上-----宝钗入京,乃是为参选才人赞善而来,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两府上下,人人交口称赞.这等人才最后却是落选不中,正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元春之美貌均非寻常女子可及.

爱好:

       1.应善抚琴(姊妹四个的丫头名字正合了“琴棋书画”之说,元春带进宫去的 乃是抱琴,由作者用意来看,元春所擅长的,当是琴操.)

       2.乐为人师-----曾致力于幼儿教育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原文为证“ 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且还有成熟的教育理论“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 怪不得封了她做“尚书”,虽是虚职,也可知与其身负育人之德微有关连.

优点;

        1.贤孝才德------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借冷子兴之口写她“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可知无此佳质难以入宫.

        2.崇尚节俭,不喜奢华.

      省亲一回书里不止一次写元妃心里口中所念所言“  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 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等等,再看后来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她下谕命众姐妹及宝玉俱入园居住,理由是“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其实用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合理利用资源,令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也可看作是富贵人家里独有的节俭之法了。

   3.心思慎密,考虑周全。且看她省亲夜里先见贾母,王夫人---此是重笔,那一句“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一下子就使《红楼梦》跳脱出了一般俗气文字的窠臼,振聋发聩!从古至今,几时曾听闻尊贵之妃做此等撕心裂肺之语?只此一点,此书之奇,再难有匹敌!---紧接着见了“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又“忙命快请”薛姨妈,宝钗,黛玉三人,至此女眷结束;众位男性成员里先见了贾政---实是触目惊心之笔,父女相见,竟是需要“垂帘行参拜等事”,看到那个父亲朝亲女下跪的镜头,再细品原文中元妃“隔帘含泪”“贾政亦含泪”两处细节,或许方可更加明白元春“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的深沉痛楚了;见宝玉的情节写得真如天外之笔:“携手拦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泪笑交融之间,姐弟深情,何须多言?之后是赐了“琼酥金脍等物”于贾兰,贾环未见,却依然提及,“染病未痊,自有闲处调养,故亦无传。”至此家中重要亲眷悉皆见过,余者另借赏赐之笔简洁交代“外表礼二十四端,清钱一百串,是赐与贾母、王夫人及诸姊妹房中奶娘众丫鬟的。贾珍、贾琏、贾环、贾蓉等,皆是表礼一分,金锞一双。其余彩缎百端,金银千两,御酒华筵,是赐东西两府凡园中管理工程、陈设、答应及司戏、掌灯诸人的。外有清钱五百串,是 统 役、优伶、百戏、杂行人丁的。”

   ----各色人等,一个不漏,由繁至简,从主到次,浓墨者祖、父、母、弟,淡彩者姨、姐、妹、侄,勾勒者合族人丁,渲染者全府佣役。曹雪芹一枝如椽大笔,从容不迫,且顿且行,穿插安置,腾越照应,真正如“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尚有许多忙中闲、闲中忙小波澜,一丝不漏,一笔不苟。”使省亲一回文字,成了全书最令人赞叹的情节之一。

缺点:  死得太早.......

    (唯一的,仅有的,叫人心酸的,可又不得不说的....)

相关情节: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虚笔,出场,入宫)

     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虚笔,获封)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虚笔,将归)

     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实笔,归省)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虚笔,灯谜)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虚笔,令姐妹弟兄入园)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虚笔,发端阳节礼,暗促“金玉良缘”)

太虚幻境之判词及图画: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

太虚幻境之曲子词: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元春篇(3)
                     1.首先来看凤冠霞帔的朝服造型,很珍贵的一张图片,老公的一个朋友扫描了送来的,知道我喜欢,呵呵.谢谢.        和《元春篇》开头处的第一张图片所穿的衣服是同一套,只是没有戴凤冠,而是戴上了漂亮的串珠大凤钗.衣服由里外三层组成,以明代后妃朝服为基础,同时吸收了京剧服饰的特点,用大缎做成.最外层披挂深绯色霞帔,绣金龙盘翔图案;杏红色朝服满绣是翚翟纹,吉利喜庆.下身内里穿着为杏黄色蟒袍,能清楚地看见下摆处的海水云崖边纹("立卧三江水"样式),富贵华丽.-----典型的明带后妃装束,不夸张的说,既是对明代后妃朝服的忠实还原,也可以成为后世研究明代服饰的重要依据,当得起“光彩照人”四字.

   

 

2.这是剧中的第二套服装,更衣后所穿的明黄色蟒袍.       照片比较清晰,我们先来看刚才提到的大凤钗,此钗有凤尾五股,均作翔舞之状,镶有红色宝石,凤尾前另有凤须数根,行走时活泼灵动,凤口衔串珠七股,晶莹欲滴.两鬓另有小凤钗各一,衔珠三股.造型华贵大气,极符合人物尊贵的身份.   再看这身精致的蟒服,齐肩圆领,大襟阔袖,袍长及足,无束腰,花纹采用了八团凤凰牡丹纹,有称"凤戏牡丹"以鸟中领袖,花中魁首喻指人物身份,辅以祥云图案,袖口处有毛封,照应了元宵这一冬季节令的背景.整件衣服考究精美,再加上演员成梅宽额广颐,肌体丰腴,几乎是完美地演绎了蟒服"不壮不丽无以重威"的全部文化内涵.赞!

    

 

这张稍微模糊一点,但是笑得很开心,难得啊.

    

 

这张图可以引领大家看到那只大凤钗的凤尾走势,波折连绵,弧度优美.另外想请大家注意立于姐弟二人左侧的那个正在微笑的女官,银灰色绸缎冠袍,锦翟额冠,剧中标示她的身份为"彩嫔",可是这么多年了,她那个理解而又满含关爱的笑容一直让我固执地认为,她,应该就是贾府四春贴身侍女中位列长首,被元春带进宫去的抱琴!

   

 

 给两位宫娥姐姐一个特写:     她们胸前的补子用的是仙鹤翔云,质料也是丝绸,是较为庄重的正装。

   

 

3.定装时期的传统戏装造型.          这个造型再加个水袖可以直接上场唱《贵妃醉酒》了----也是很多朋友的共同疑问:为什么<红楼梦>的服装都像戏装?    呵呵,真是应该先把大家的观念纠正过来:剧中服饰是典型的明代装束,而京剧服饰恰好也是由明代服饰发展演化而来,所以给大家带来了这样的错觉,到也不奇怪-----我老公第一眼看见这个造型时就惊呼道:“哇!《醉打金枝》吗?”,不错的,这个造型正是开拍之前剧组为成梅做的一个有京剧风格的公主造型.且让我一一说来:    头上的凤冠,很明显和剧中的遵照历史实物所做的凤冠不是同一类型,后者我们已经提过,不再赘述.京剧中之“凤冠”多为银色点翠,缀凤饰和珠翠,后排有丝穗,多为粉红或粉黄色,轻盈如云。两侧有长流苏或长丝穗,多拖垂之胸前,摇曳生姿.照片中的这顶,京味儿十足。    再看她身上所穿的,可是一件货真价实的大红公主蟒,外披有大红绣凤云肩,杏黄排穗.蟒身五彩飞凤栩栩如生,精美异常,此类蟒衣长多仅及膝,下摆处绣有立卧五江水纹,若我所猜不错,下面应有一条马面百褶裙.可惜我们看不见喽.整件衣服精镶细绣,五彩华丽,煞是好看.

   

 

我们可以来比照一下京剧戏服中的贵妃造型,就知道这件衣服的不俗了.   下面是凤冠,与元妃所带差别不大,不过冠侧流苏明显华丽了许多,冠后的黄色丝穗也很清晰,与前面的流苏相呼应

.

    

 

这就是标准的贵妃醉酒造型了------给大家至少三十秒的时间赞叹;    她怎么就那么妩媚?她的衣服怎么就那么精美?她的凤冠怎么就那么夺目?她的描金牡丹折扇怎么就那么华艳?她翘起的兰花手怎么就那么好看?............    和元妃造型比较之后可以看出,同样有凤冠,披有云肩,红色蟒服绣有飞凤.基本是相吻合的.

   

 

我比较喜欢这一张,这身段也太勾魂摄魄了!明明是厚重的蟒衣,却被她演绎出了弱柳扶风的美感;明明是重达数十斤沉甸甸的凤冠,却成了她骄夭灵动的装饰,那明媚清亮的眼神,那婉转妖娆的腰身-------醉了的岂只是她?

    

 

这就是传说中的高难度动作-----卧鱼.    想象一下吧,身上是几十斤的装备,偏偏要像鱼儿水中挪移一样将身字拧成至少两周的折儿,凤冠不能掉,衣服不能乱,身子不能歪(其实明明是歪的,感觉却依然端庄)---向伟大的国粹致敬!

    

 

要说到娇媚,怎么少得了这一位呢?(猜猜看她是谁?)

   

 

4.凤帔衣造型.          和前一件一样,这件衣服的灵感也应该的取自京剧舞台上的女式帔衣-----样式与褙子相仿,但是运用方面多较为正式场合穿着.一般胸前领部用如意纹点缀,有时带飘带.    这件明黄色帔衣上绣有龙凤大团花图案,准确表现了人物高贵典雅的身份,虽是便服,一样威仪天生.    也和前一套一样,为了把过于浓重的戏剧风味带入剧中,这两套衣服后来都没有出镜,我们看到的贵妃,从头至尾只是两套朝服罢了,可喜的是,衣饰虽少,却通情理-----因为原文中的元妃也仅换了一次衣服罢了,而且衣服做工华美,也叫我们大饱了眼福.



元春篇(4)
   好,今天开始说下元妃省亲夜的民俗艺术,和秦可卿出殡一样,元妃省亲一节戏在细节和场景的设置上也做到了对原著最大的遵循,原著中的一回书被扩展到了45分钟整整一集的长度,这在全书的改编上也是尤为罕见的.从初始的筹备迎接,到火树银花的游园历程,再到骨肉重逢时的忍泪含悲,再到元妃起撵回宫时的生死诀别,上至皇亲贵胄,下到仆佣优伶.人生百态,世事种种,在光与影的流转中交织成了一幅恢弘壮丽的场景,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奢艳糜费,何异于一场令人只愿长醉不复醒的大梦呢?

1.筹备阶段

   原文:

展眼元宵在迩,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贾赦等督率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这是"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幕"

       

 

这是"工部官员并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只是也是令太监们去扫了.

      

还有专用的水车呢.

      

 

这是后妃省亲的专门的讲究了,洒扫街道,铺垫新土.

       

 

这是在"撵逐闲人".一般是锦衣护卫们手持长鞭,四处鸣示,谓之"清街".

      

 

  这是"贾赦等督率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剧中的这些手艺人可都是扎扎实实的老北京匠人,瞧那扎灯的老先生一脸的敬业,一丝不苟,自信沉稳,满身是戏---本色演出啊.

       

 

还有这位,这样的精绣水平,恐怕一般人还真是及不上.

       

 

 这是扎制好的各色彩灯.

 

      

 

2.守侯阶段.      

原文:              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龙蟠,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街头巷口,俱系围幕挡严。            

 这是"贾赦等在西街门外"的情景.

       

 

这是"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的情景.       

其实这段戏最精彩的是"静悄无人咳嗽"六个字,长约一分半钟的等候期间,真的是鸦雀无声.

 

3.贵妃出场.    

原文: 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         

这就是那“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的情形,也是示意众人安静回避的方式之一。

 

原文:     

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     

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    

如何"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且看下图:

   

 

这是那"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长龙般的队列.

   

 

这是那"销金提炉焚着御香"---开始我也以为是宫灯,细看才发觉下面真的缀着一个香炉.

   

 

这是“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的情形.   

先看第一队.

 

       

第二队.

 

 

后面放是凤辇---"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

 

4.贵妃游园.      

原文: 且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忽又见执拂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此时已经是在凤舟之上了,那凤头口中还衔有流苏呢.

  

 

 近景.元妃的模样饱满丰润,眉舒眼秀.头上的凤冠非常漂亮的.

     

 

这是那"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

   

 

再看“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     

---什么叫"鲜花着锦"?这不就是了?

 

又怎么少得了"烈火烹油"?

 

 5.天伦叙旧                 

原文: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泪。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觉又哽咽起来。邢夫人忙上来解劝。    

这是“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时的情形-----亲情在皇权巨大的威力面前,不堪一击.

       

 

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泪。..........                

那样的一派喜气洋洋背后,满耳只是呜咽的悲啼...

    

 

“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难得四春聚首,却是垂泪无言。

    

 

召见宝玉的原文:    

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下面情形恰如书中所言:“虽是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6.奉旨作诗        

原文:     

写毕,向诸姐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记今日之事。妹辈亦各题一匾一诗,随才之长短,亦暂吟成,不可因我微才所缚。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院’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前所题之联虽佳,如今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宝玉只得答应了,下来自去构思。
   这是“娇花软玉”一般的薛、林。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7. .龄官进戏        

  原文: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           

       第二出《乞巧》;         

       第三出《仙缘》;      

       第四出《离魂》。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这是龄官在表演<长生殿>,脂宴斋曾于此节后明确批注:“伏元妃之死”。并直言与贾府之败,黛玉之死一样,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只是很遗憾,我们无缘看到这样的情节了。

   

 

戏台上的杨玉环和唐玄宗---明明是胜景,到头来反成为谶语!

 

8. 曲终人散       

 原文: 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咛:“不须记挂,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贾母等已哭的哽噎难言。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这里诸人好容易将贾母、王夫人安慰解劝,搀扶出园去了。    

电视剧对这一情节的表现简化了许多,只用了一个逐层推进的镜头,随着音乐的响起,元春缓缓起身,面目伤戚,黯然泪下。观众也终于明白了到底什么叫做“不得见人的去处”,也明白了为什么那里的生活“终无意趣”。看来繁华背后,未见得人人得意,即使得享圣眷如元春,也有说不出的苦楚。借一句宝玉的话“也只是个人得各自的眼泪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
十款精美凤冠,你最喜欢哪一个?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漫话李纨的人物形象
87版《红楼梦》凤冠霞帔大赏
情系凤冠霞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