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风物之王国维墓碑
清华风物之王国维墓碑
 时间:2008-11-22 



前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教授曾多次在演讲结束时情真意切地对同学们说,希望你们都能到王国维先生墓前去凭吊他一下。而有这样希望的清华教授也不在少数,不论理科工科还是文科。那么静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经历过什么样的故事,又与清华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有这样一段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就是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境界说,出自他的代表作《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涉及诗、词、曲、戏剧以及整个文学的研究,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也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对学术界的影响颇为广泛和深远。而先生的贡献却还远远不止于此。作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他在短短的50寒暑中,学术著译达60余种。经他新手校批的书,近200种。先生的学术成果遍及哲学、教育、文艺、美学、经史、考古等方面,且都有所创见。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00多年内,产生了许许多多资产阶级著名学者,若论著作之多而精,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的。

然而天妒英才,先生的一生也是坎坷多变的。1877年先生出身于浙江海宁的书香门第,从小便受到传统的教育,然而他不喜欢科举时文,所以是屡应乡试而不中,于是放弃了科举,二十四岁时赴日本留学。归国后曾任苏州和南通师范学堂教师,学部总务司行走,京师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调等职务,但其间从未间断他的学术研究。1923年受到清废帝溥仪征召,任南书房行走,这年先生四十七岁。第二年溥仪即被逐出宫,先生悲愤不已,与前清遗老几个人相约投金水河殉清,终于因被家人阻拦未果。1925年,也就是先生四十九岁时,清华委任吴宓筹办国学研究院,并拟聘先生为导师,先生在请示溥仪后前来就任。4月18日,移居清华园西院。研究院同时还聘请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教授,这就是著名的“清华四大教授”“国学四大导师”。其实任教清华的这两年多的时间,研究环境惬意,同事相处和谐,应该说是先生这一生中,生活最安定的日子。可是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一个很平常的上午,没有一点前兆,先生竟在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弃世。只留下遗书一纸,上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先生自沉身去,关于死因,也是众说纷纭:有陈寅恪的殉传统文化说;罗振玉的“忠清而殉节”说;杨国荣的悲观厌世说;郭沫若的因欠债被逼自杀说;梁启超的恐惧北伐革命军说等。但诸说都无法自圆其说,先生的死仍然是个谜。

1928年6月3日,即静安先生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下了此《王国维先生纪念碑》。此碑碑文系由与先生并称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撰写,著名诗人,法学家和哲学巨擘林志钧先生书丹,著名书法篆刻家马衡先生篆额,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先生设计。碑铭中的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先生走了。可是学术界不会忘记他,清华更不会忘记他——作为“国学四大导师”中最早到任的一个,先生对清华国学研究院甚至整个清华大学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曾说:“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奇迹。”北京大学教授、清华校友季羡林先生也曾说:“清华大学有非常优秀的人文学科传统,20世纪20年代的的国学研究院就是其最突出的代表。”

说到清华的人文精神,可以说是渊源流长:清华国学研究院于1925年9月成立,研究院聘请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研究教授,另有讲师李济和助理教授赵万里、浦江清等人。国学研究院开办的四年中,毕业生共四届计70人,绝大多数后来成为知名学者,在文、史、哲等学科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如王力、刘盼遂、刘节、高亨、谢国桢、吴其昌、姚名达、朱芳圃、徐中舒、姜亮夫等。作为一所独立的研究机构,国学研究院不设学位,学制模仿中国书院和英国大学的制度,主要采用“导师制”,即强调学生自修,教师只担任指导。宗旨是研究“中国固有文化”,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沟通,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研究人才。梁启超与当时清华校长曹云祥的一段对话被人津津乐道。梁先生向曹校长推荐陈寅恪,曹校长问:“陈先生是哪一国的博士?”梁启超回答:“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校长又问:“有没有著作?”梁启超回答:“没有著作。”曹校长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那怎么行呢?”梁启超说:“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了,却没有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四大国学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自不必多说,吴宓、汤用彤、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王力、张奚若、潘光旦、吴晗、陈岱孙、冯友兰、金岳霖、马约翰等家喻户晓的著名学者和大师都曾先后在清华执教,并培养出了季羡林、梁实秋、吴文藻、高士其、于光远、钱钟书、王佐良、曹禺、英若诚等优秀的学者。1948年评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8名全国人文组院士中清华有6位入选。1955年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推行出64位学部位员,其中有18学部位员是清华教授或出自清华。

培养“文理会通”的人才一直是清华大学的传统特色。早期的清华人文底蕴深厚,文史哲方面人才辈出。而今天,清华大学也正在努力振兴文科建设,展开综合性学科布局。清华文科学院的专业教育,理工科学院的人文教育,以及各种人文讲座,相关的协会社团,也都正在如火如荼的蓬勃发展。清华大学曾表示要在百年校庆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必然是所综合性的大学,而我们有这个决心和信心!

倘若静安先生泉下有知,看到清华今日已有的成就,明天即将的辉煌,想来也该欣慰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华四大导师,中国人的四种风骨
王国维沉湖
「散文」: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后世治学楷模的国学大师
关爱和:论陈寅恪“续命河汾”的学术理想
是谁力邀王国维到清华任教-史话-2018-2-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