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古代官署联

闲话古代官署联

(2010-04-05 13:07:25)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新官上任,往往喜欢用对联表达政愿。官署衙门贴对联,据说起于宋朝。到了明清两代,大小衙门题联之风大盛。许多官员将题联作为雅事。因此,官署联逐渐发展成为对联的一种——又称廨联(“廨”,此指官署)。   南宋余介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在行署题了一副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表明自己要脚踏实地,治理好辖区的决心。晚清湖南巡抚赵慕毅自题抚署联曰:“但愿民安如堵;何妨署冷若冰。”中国官场历来崇尚“无讼”,孔子说:“必也使无讼乎!”。在儒家“无讼”说的影响下,往往把“息讼”作为安民之道我到县区工作不久,朋友送我一幅字“天道酬勤”,并附题一副桂林抚署联:“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国计民生所关。”讲了为官从政的原则,对仗工整,用词贴切,不失为一副好联,对我颇有教益。我视为座右铭,至今仍悬挂床头,用以自勉。

不少官吏,出身低微,一旦出任地方官后,尚能体会百姓疾苦。如北京庆元县令吕月沧少时家贫,随父颠沛流离,每每寄人篱下,受尽欺负,对下层贫民生活体会尤深。后来发愤读书,功成名就,做了一县之长。上任后他写了一联贴在大堂:“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究害着自家。”此联发自肺腑,用语朴实,但却寓意深刻,足以自勉并警示后人。

尽管封建社会官场黑暗,但也有少数清官,为政廉洁,受到百姓爱戴,并名垂青史。康熙年间,江南提督张伯行自律甚严,口碑极佳。他在衙门前写道:“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粗读此二联,置平仄、对偶、上下联不重字等联规于不顾,但细读深思,却又觉得琅琅上口,情真意切,十分难能可贵。因此,张伯行离任时,百姓空巷欢送,依依不舍。清代巡抚颜检也曾题联自警:“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上联化用了明代清官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的诗句,一个“入”字,乃传神之笔,且又暗喻廉洁之风已长驻己怀。下联将皓月照满庭院,来隐喻自己的清正之心,如同明月。此联用典贴切,含义深长,至今读来仍有警示作用。

当然,一部中国古代官史,几乎是一部贪官史,这是封建制度使然。不少官吏撰写对联,言不由衷。清嘉庆举子陈文述中举后外放江都做县令,初到任上也曾题一联:“勤补拙,俭养廉,更无暇馈问迎送,来往宾朋须谅我;让化净,诚去伪,敬以告父兄耆老,教诲子弟各成人。”但见史载,陈文述完全是个伪君子,其做官为人刚好相反,遗臭万年,令人嗤笑。

在封建官僚制度下,官僚集团始终信奉的原则只有一条:“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即金钱)成”,这是封建制度无法改变的普遍规律。相传有个贪官为害乡里,百姓甚为憎恶。年关将近,贪官在衙门上自题一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百姓看后,偷偷在上下联各添一句,变成“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执法如山,钱山靠山都是山。”活活勾画出一副丑恶的贪官嘴脸。这尽管是个传说,但却表明了百姓的态度,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闲话古代官署联》王玉柱 有删改)

 

 

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又称“菊潭古治”,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县级官署衙门,它是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的历史标本,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誉。楹联是内乡县衙的一大特色,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内乡县衙深邃悠远。

报国当存清政志
为民可效廉明臣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康熙十九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撰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不求当官称能吏
愿共斯民做好人

一丝一粟,我之名节
?一厘一毫,民之膏脂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
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

别笑我竹骨泥身许个愿试试
莫管你玉食锦衣烧柱香瞧瞧

 

 附录: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传说,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

    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

   咸丰年间,有一位知府叫卜昌,他小有才气,但傲气十足。有一天,他来到一家学馆,见两个学童正在读书,便想卖弄文墨,于是同两学童对句。卜昌冷笑道:“两火为炎,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变淡?一学童笑着对道:“两土为圭,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成卦?”卜昌一听骂他是乌龟,气得满脸通红。另一学童见卜昌丑态,也对道:两日为昌,既然不是娼妓之娼,为何加口便唱?”卜昌一听气坏了,可两个学童对得文韵俱佳,也无可奈何。

   北宋佛印和尚有一天去拜访苏东坡,大吹佛力广大,佛法无边。坐在一旁的苏小妹便有意开他的玩笑: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一听,也反戏她一联: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苏小妹和佛印的妙对,就是利用析字法巧拼“僧”、“佛”、“婢”、“奴”四字,互相戏谑,妙趣横生。

    唐伯虎才思敏捷,写有一副脍炙人口的析字联:

    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巧妙之处在于把“十口心”合成“思”字,“八目尚”合成“赏”字,而又串成一气,文义通畅。

    据说,有两姓联姻,男方姓潘,女方姓何,在举行婚礼这天,一客人赠联祝贺:

   得潘家郎,有水有田方有米;

   娶来何家女,添人添口便添丁。

   上联以“水、田、米”合成“潘”字,下联以“人、口、丁”合成何”字,既暗含双方的姓氏,又反映了双方的愿望,幽默诙谐之中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西湖天竺顶有一座庵寺,叫“竺仙庵”,庵边有个泉眼,泉水极其清冽。有两个脱俗静心修道的人,经常在庵中用泉水煮茶品尝。有一联悬于庵门: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上联“品”拆成“三口”,“泉”拆成“白水”;下联“竺”拆成“二个”,“仙”拆成“山人”。把道士在庵中的情境写得惟妙惟肖。

   还有很多,例如:

   妙人儿倪家少女;大言者诸葛一人。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氷冷酒,一点、二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旧写冰字可以写作氷字,故说一点;繁体万字为草头,故花为万头)

   闲看门中木;思耕心上田。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踏破磊桥三块石;分开出路两重山。

    解放前,三水县的群众写了一副讽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公局”的对联:

   八面威风,转个弯私心一点;大横尸样,勾八去有口难言。
   还有一副规劝抽大烟者的对联:
   因火成烟,若不撇下终是苦;官舍为馆,入能回首便成人。

 

自挽联

清代知府杨荣绪为浙省最清廉之官,而开罪于上官,后以撤任抑郁而终,殁之前一夕,书自挽联句云:

一死便成大自在;

他生须略减聪明。

死了才算解脱,来生不妨胡涂。此联正话反说妙语嘲讽,抑塞不平之气流淌笔端。愚昧之人平步青云,聪明之人蒙难罹祸,官场之是非颠倒如此。读此联,令人于苦笑中感到丝丝悲哀。

清代名士俞樾30岁中进士,做了短期翰林院编修、湖南学政,因出题失谨被黜。此后即以著述授业为事。临终,撰自挽联曰: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安安稳稳,数半生卅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俞樾平生著作等身,《春在堂全书》有250卷之多,回首一生足以自慰,故曰“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用《孟子》语,言其一生磊落光明,告别人间自可“放怀一笑”。“吾其归乎”,何等从容洒脱!然读此联,终觉作者颇为自诩,“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一说,只能看作调侃之语了。

昆明大观楼著名长联的作者孙髯翁终身布衣,晚年困顿竟致卖卜为生。乃作挽联一副送别自己,联语云: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欠着谁。

追逐名利,抱憾终生,来得匆忙,实在胡涂;吟诗醉酒,此间有乐,不曾亏欠,此去甚好。此联笑看人生大彻大悟,以自我揶揄之辞,表达出豁达的生死观。

明末清初,湖南吴熙困以生计,赖门生馈赠度日,其作自挽联云:

平生惟作挽词多,试看吴道子临到盖棺,能有几十幅佳章,送来悦目?

今世又拼穷饿死,非得赵元帅亲自画押,许我数十万家产,誓不投胎!

吴熙为挽联高手,平日高爵显位之家多邀其撰挽联。设想临到自己,定然少这般风光。然想到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也就心态平和。只是“拼穷饿死”的人生煎熬实在令人痛苦,所以作一滑稽之语:下一辈子非赵公元帅画押,“誓不投胎”。此联,酸楚、愤怒、无奈、豪迈、风趣、豁达种种情感汇聚笔端,堪称自挽联中佳构。

左宗棠也曾自作挽联:
  慨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委残芳草,满腔血洒向空林。问谁来歌蒿歌薤,鼓琵琶冢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松楸魂魄,奋激千秋。纵教黄土埋予,应呼雄鬼;
  倘他年化鹤东归,一瓣香祝成本性,十分月现出金身。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惟恐苍天负我,再作劳人。
《楹联新话》云:“此乃左宗棠27岁病重时所作”,《楹联述录》曰:“从联意看似在引疾赏假回籍调养时所作”上联写今生,下联写来世。其中的“骑鲸”本指隐遁或游仙,“化鹤”指成仙,这里均指仙逝。“一瓣香”,犹言一炷香。“锦绣心肠”,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而“挂剑”则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春秋时,吴王寿梦少子季札路过徐国,徐国国君很爱他的剑,准备回来时再送给他。回来时,徐君已死,季札就把剑挂在徐君墓上。后以“挂剑”为怀念亡友或对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讳称朋友逝世。

“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一联的作者、近代四川传奇人物刘师亮,一生喜作讽刺联。四川军阀屡遭嘲弄,常欲除之。刘自知不为世之所容,乃作联自挽:

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借碧血作供献同胞,大呼寰宇人皆醒;

清宣无科名,民国无官吏,以自身而笑骂当局,纵死阴司鬼亦雄。

刘师亮自办刊物《笑》《师亮随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副自挽联仍保持这一特色。自晚清至民国,以一个平民身分而敢公然“笑骂当局”,令人钦佩。作者回首一生,君子坦荡,无悔无怨,告白人世之辞依然故我:“纵死阴司鬼亦雄”。

临死作联而“幽他一默”者亦有其人。联曰:

百岁一刹那,把等闲功名富贵,付之云散;

再来成隔世,似这样妻子儿女,切莫雷同。

横批竟是“这回不算”四字。作者以俏皮之语,自嘲功名富贵不就,下联却同妻子儿女开了个玩笑。所谓“这回不算”,完全是戏谑之辞。读之颇感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有人对死就不那么放得开,一落第士子的自挽联道出科场无限辛酸:

五千里南辕北辙,看人富贵受人怜,落拓穷途,何处洒狂生涕泪;

十一试东涂西抹,呕我心肝摧我命,仓皇歧路,再休提名士风流。

《楹联丛话》记载,这位读书人病死旅途其境惨恻。奔波五千里,阅尽人间冷暖,“看人富贵受人怜”,何其酸楚!历经十一试,受尽世人奚落,“呕我心肝摧我命”,何其伤心!临去称“再休提名士风流”,其实,放不下的恐怕还是那“名士风流”的南柯梦!这副自伤之联,情感真实描摹真切,堪称警世、醒世之箴言。

同写悲苦,有人自怨自艾,有人愤世嫉俗。一位穷塾师的自挽联属于后者:

仰弗是事,俯无能蓄,空余青毡一片,今朝亏得早死;

两袖清风,满身臭汗,枉费寒窗十载,来世莫作先生。

寒窗十年,为师一生,只落得个“两袖清风”、“空余青毡”。“今朝亏得早死”这一“庆幸”之语,渗透无限辛酸。“来世莫作先生”这一悲愤呐喊,令人对世事不公横生感喟。这副自悲之联与上联同写悲苦,意趣却有不同。

联语作者中还有“豪放”一派,一狂生题其生圹(生前营造的墓穴——编者)联曰:

月白风清,此处更容谁卜宅;

磷烟焰聚,平生喜与鬼为邻。

孤坟野鬼阴气逼人,被联语作者一身豪气镇住。人世居无定所流离颠沛,且到阴间争地一席称雄一方,人世寄人篱下饱受凌辱,且到阴间施展身手作一鬼雄。此联,以阴间之趣反衬人间之苦,“绝处”逢“生”之乐,以谐语出之,逗人一笑。

有更“豪放”者,西湖僧人小颠,无病无痛即欲预住生圹:

老屋将倾,只管淹留何日去?

新居未卜,不妨小住几日来。

“不妨小住”之处,竟是预建的坟墓。作者作笑面人生之自谑,然而,想一想“生”时即赴“绝地”,原因却在“老屋将倾”,作者之笑也只能属“苦恼人的笑”了。

撰联自挽,本是超脱之人最终的一点人生趣味。自挽之联大多有美化自己之病,上述诸联,可以说是另一种格调。将自嘲、自谑、自怜、自悲种种情感涉笔成趣,以讥讽、揶揄、调侃、挖苦种种手法调制“谐”味,冷眼看世界,戏谑话平生,给人以一种审美快感。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过,诙谐“是一种情绪饱和独立自足的意象”,“谐所以能在丑中见出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张情境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凉剂”。从上引诸联中,读者读到的恐怕主要不是什么深奥缈远的人生哲理,而是这种新人耳目的人生谐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离奇的对联:无情对4
民国不常见对联佳作欣赏(七)
精联妙语
收藏:中国古代妙联趣谈【珍藏版】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鲁迅骋才妙对奇联
中国千古对联大全,大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