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晓敏评论中关于文学风格的叙述
杨晓敏评论中关于文学风格的叙述

                                                                 孙新运

 

    杨晓敏在评论中非常重视对小小说作者风格的把握,并且拿捏地非常准确。最近出版的《当代小小说百家论》中,对百名小小说作家及作品进行了分析和品评,能够对症下药,特点突出,各有特色,主要原因就是杨晓敏非常善于抓住每位作家作品的风格,并能用简练精准恰切的语言概括出来,不然的话,这项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

    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语言、体裁、意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从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则是风格现实的审美标记。文学风格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作家创作时是先确定内容,但是必须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说,更重视形式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合理的。杨晓敏对文学风格的界定把握特别充分和准确,对小小说作家作品风格的重视也是自始至终的。

    在小小说文体刚刚萌芽的时候,杨晓敏已经注意理顺和概括小小说作家的作品的风格了。在《司玉笙:思想 人性激情》中,杨晓敏写道:“如果追本溯源,当代小小说创作有三种写法可谓冰峰泉眼,居功甚伟:许行的《立正》注重故事人物的起承转合,文学性强,是经典的传统小小说写法;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举重若轻,言有尽而意悠远,是经典的以柔克刚的思辨哲理型小小说写法;司玉笙的《书法家》,雕塑般简洁,立意高远,是经典的一剑封喉的微型小说写法。三种风格,三种流派,均能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构成了最早在文体上跨越了小小说局限的范例,后来被誉为当代小小说三类主要写法的开山之作。”杨晓敏用非常准确而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当时小小说文坛上的三种风格和三种流派,可见杨晓敏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的敏锐性和前瞻性。在杨晓敏的评论中关于文学风格的论述比比皆是,并且已经具有了逻辑性和系统性。

 

一、对文学风格形成的论述

    文学风格并不是任何作家、作品都具有的。文学风格既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的标志。形成独具艺术特色的创作风格,历来是作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文学风格并不都是优点,在形成好的风格的同时,也可能夹杂着一些已经形成定式和不足。杨晓敏在《戴希:对社会现实的积极介入与思考》中写道:“戴希的小小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长和风格,但他的弱点也显而易见——较缺乏人性人情层面的东西,有时直率有余,含蓄不足,某些篇什有直奔主题的倾向。”杨晓敏在概括了戴希小小说创作的特长和风格后,也提出了在形成特长和风格的同时,一些创作上的不足也随之浮现出来,杨晓敏同时也对戴希提出了语重心长的期待和信心:“假以时日,增加一点空灵,增加一点细腻。取长补短,必成大器。”一方面看出作为一位小小说界的领军人物,一位前辈,一位评论家对年轻后学者的殷切期盼,另一方面也看出杨晓敏对文学创作风格的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其实即使是好的文学风格的形成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要对好的文学风格有着辩证的分析。作家的创作往往要经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没有风格,第二时期是自成一格,第三时期是最高的境界不拘一格,作家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能说是卓越的不朽的,传世的,经典的。其实文学风格的形成,只是作家文学创作成熟和上升的一个过程,杨晓敏对此有着明确的认识。杨晓敏在《刘国芳:写作是一种孤寂的过程》中这样写道:“形成独具艺术特色的创作风格,历来是作家们所追求的目标……然而,风格又是一条束缚作家进行自由创作的锁链,一旦风格固定,如不能刻意求新,不再有另辟蹊径的创造,只在原地踏步,千篇一律地重复自己,那又是多么乏味的事情。”杨晓敏清醒地认识到,文学风格的形成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是必须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又不是作家追求的最终目标,形成文学风格以后,作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杨晓敏在《杨崇德:自成一格的民间幽默》中写道:“杨崇德已人到中年,在小小说创作上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我们当然期待他在今后的创作里能有新的突破。”杨晓敏的翘首以盼的期待就是希望杨崇德再接再厉,争取早日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不拘一格的境界,在小小说文坛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关于文学风格形态的论述

    文学风格的形态,是作家创作个性表现在作品中的客观存在形式。文学风格的形态异常繁多,学者的观点也不一致,现在文学理论界一般是采用现代著名学者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艺术中所提到的四对八体:1.简约、繁丰;2.刚健、柔婉;3.平淡、绚烂;4.谨严、疏放。文学风格的这些形态,杨晓敏在评论中都有恰切的叙述,在这里仅就几种文学形态作以简要分析。

1.简约

    简约是力求语辞简洁扼要的风格形态,简约的作品简洁洗练。艺术的单纯明洁,不是简单的模写,而是经过提炼而达到的返璞归真。简约不失简陋浮浅,而是形式简洁,形象明晰,内涵丰厚。杨晓敏在《沈祖连:“南天一柱”的文学情怀》中写道:“沈祖连的小小说注重构思,角度独特,语言简练干脆,生活气息浓郁。他善于抓住闪光的东西,加以渲染和开掘,巧妙布局,于平淡中呈现出一种悠长的意味来。”杨晓敏强调了沈祖连小小说创作的语言的凝练简洁,构思中的轻灵和蕴藉,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沈祖连的小小说的文学风格是简约的。杨晓敏在《侯发山:平实生活与深度开掘》中写道:“侯发山的作品,写作视角倾向于生活真实,文字质朴,情感细腻,笔下的人物形象也都非常的朴素,贴近生活本色。作品好读耐读,不粉饰不雕琢,字里行间透着真情,浸染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杨晓敏把准了侯发山“朴素”的主脉,不管是写作视角,还是语言,情感以及人物都是朴素的,都是单纯而明朗的,自然而然,天然雕饰,清新朗洁,韵味深厚,突出了简约之美。

2.刚健

    刚健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风格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热烈,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杨晓敏在《于徳北:诗人气质与浪漫找寻》中写道:“于徳北《酒事》那声音(民工汉子们的放声一吼)撕心裂肺,神鬼皆惊,如同悲怆的《命运交响曲》,透出一股男人的硬朗和豪气。读完这篇小小说,那嘶哑的喊声犹响在耳,令人心潮难平。”杨晓敏认为民工汉子们的放声一吼,充满了沧桑与磨难,坚韧与悲酸。他们在心酸与无奈面前,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哭泣流泪,而是在酒后,对着渺茫的苍天,向着如注的暴雨,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和嚎叫,他们要把所有的苦闷和彷徨,所有的凄惶和屈辱,都发泄出去,此情此景真是让人感受到阳刚的豪气之外,也给人以巨大的震惊。就如旭日阳刚的蹿红,不可否认他们的艺术天赋,但是具有或者超过他们艺术的天赋的多有人在,为什么百姓会接受他们,为什么他们会红遍全国,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嘶哑的喉咙里,发出的是无尽的刚毅和沧桑,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和过往,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杨晓敏在《宗利华:文体意识的探索精神》中写道:“就个人而言,我喜欢宗利华的作品,主要还在于,我比较偏爱文风硬朗一脉。如果说柔美一族属于凝脂之血肉,而硬朗一脉则是岩石般的骨骼了。刚健文风如泼墨,浸染处有力透纸背之劲道。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举手投足,充满阳刚之美。”在这里杨晓敏精炼地概括出了刚健之美的最主要的特点,并且也表明了自己对刚健之美的偏爱。杨晓敏在西藏度过了14年军旅生涯,可以说把最鲜亮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绿色军营,奉献给了雪域高原。艰苦的环境,恶劣的条件磨练了杨晓敏的意志,也造就了杨晓敏阳刚豪迈之气,他对宗利华作品中所表现的阳刚之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3.柔婉

    柔婉是柔和优美的风格形态,柔婉的作品,气质轻柔祥和,内在和美,外表秀丽,表情曲折委婉,给人娴静和谐的感受。柔婉的风格曲折绵远,细腻婉转,语言秀美,情韵深长,在审美效果上往往令人怡悦依恋,感叹不已。杨晓敏在《梁小萍:感伤在内,用意曲折》中写道:“梁小萍注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善于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文笔流畅,表达力极强。尤善刻画人物心理,层层递进,含蓄有致,显得生动清远。感伤在内,用意曲折,属于柔婉一格。”杨晓敏认为梁小萍的小小说注重的是真实感、现场感和情景感,通过含蓄内敛的手法,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她的小小说具有温婉的曲调,逶迤的脉络,感伤的情愫,使人读之顿觉柔美之气扑面而来,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杨晓敏在《张玉玲:爱的咏叹》中写道:“张玉玲的小小说具有鲜明的个性:选材上的小资情调,文字描写上的柔美婉约,情节上的缠绵悱恻,世俗生活仿佛与作者无关。那些红颜薄命、多愁善感的女性,在与命运抗争中表面平静,内心却潜流暗涌。”杨晓敏认为张玉玲追求的唯美的文风,她不注重宏大叙事,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演绎,苦心营造着作品中所弥漫着的流动着的情绪和感觉。她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关注小人物的生存和爱情,作品中始终氤氲着爱的温馨与感伤,表现了中产阶级愁肠百结的哀婉与惆怅。杨晓敏虽然钟情和偏爱刚健之美,但是他对柔婉之美也是深谙其旨。杨晓敏在小小说事业发展的构思和决策中,表现了无比的果敢和刚毅,而在日常交往中,表现出的人格取向更多还是温婉和暖的,这些是众多小小说作家所共识的。

4.疏放

    疏放是指那种似乎纯循自然,不假雕琢,不论粗细,随意形成的风格形态。疏放的作品所表现的内容顺乎自然,不加雕琢,是作者本相的流露,给以一挥而就之感。疏放是一种形态,它可以豪迈雄浑,放任不羁,甚至荒诞离奇。杨晓敏在《黄克庭:幻影中的虚拟现实》中写道:“黄克庭在网上自号‘放松’,其作品集也命名为《放松作品》……他的小小说创作风格,整体来讲,也可以用‘放松’二字予以概括。一方面,作者创作时的心态是‘放松’的,往往是随笔点染,自然天成,不饰华丽,简约朴素,有时还带着一点儿‘黄式幽默’。另一方面,读者的阅读过程也是‘放松’的,看黄克庭的小小说,不会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也不会产生压抑、苦闷或躁动的情绪,但又能在轻松的品味之中读有所得,或会心一笑,或掩卷沉吟,心弦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悄然拨动。”杨晓敏认为黄克庭给人总的特点就是“放松”,自号“放松”,作品集叫“放松作品”,作品的风格也可以用“放松”概括,其创作过程“放松”,读者阅读也“放松”。这里的“放松”就是不过于讲究方式方法,不精雕细刻,不字斟句酌,结构上自由松散,随手拈来。但是这里的“放松”和“随意”,不是不讲章法技巧,不是滥用辞藻,而只是相对谨严风格来说的。

    杨晓敏在《白旭初:执着于时代潮流的人生书写》中写道:“没有曲折的故事,不追求情节的奇巧,多用散文式的写法,采用行云流水式的结构,运用于读者娓娓谈心的方式,写出他对生活的体验。”杨晓敏概括了白旭初的小小说特点,认为他的小小说不是人为地费尽心机地编织故事,也不是孜孜以求地强调情节设置的奇巧,而是用散文化的写法,即表面上看是随心所欲,随性而发,其实内在穿有一条红线,在这条红线的牵引下,故事情节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小小说的结构就像漫天漂浮的白云和顺势而下的潺潺流水,不受人为左右,就像出岫的白云,就像涧中流水,清新、淳朴、悦耳、温馨。作者阅读起来丝毫没有阅读的痛苦和艰辛,也没有高不可攀的隔阂和距离,就像和一位久违的老友促膝而坐,清新而谈,给人以舒爽轻松的感觉。

 

三、关于文学风格特性的叙述

    文学风格的特性是指成为风格的内在必要条件和构成因素,文学风格的特性就是指风格必须具备的那种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等内在特点。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都是“不能取代的‘这一个’”。杨晓敏充分认识到文学风格的独创性,在文学评论中也非常重视文学风格的独创性,概括出了许多作家独树一帜的风格。称谢志强的“在遣词造句上渐次由生涩到晓畅,由拉美模式入手,又演化为汉语质地。”为“谢氏风格”;称许行先生的“人物塑造以一当十,情节设置巧妙精彩,语言叙述简练精湛。”为“许氏风格”;称孙方友的“能连续把读者带入阅读奇效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孙氏风格”;把王晓峰“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行文流畅,力避艰涩。”为“王氏风格”;称魏永贵“叙述中长句子的大量运用,故意减少逗号运用的文风。”为“魏氏叙事”风格。杨晓敏的这样论述和概括,充分显示出杨晓敏对文学风格独创性的深入理解和充分的重视。

    文学风格的相对稳定的特性,是指当作家一种风格形成之后,它的基本特点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作家生活环境、政治地位和审美趣味的改变,也会对他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带来影响。杨晓敏在评论中经常提到“一贯风格”,就是指作家文学风格的相对的稳定性。例如在《陈毓:语言天赋与唯美文风》中写道:“《花香满径》和《看星星的人》延续了陈毓在审美上的一贯风格——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的冲突来塑造人物的性格,而是着力于用柔韧、含蓄的语言创造一个清明澄澈的意境。”在《陈敏:生命质感与心灵透视》中写道:“《诗祭》是陈敏的小小说代表作之一,可以看出作者的一贯风格——情节元素稀薄而感情色彩浓烈。”在《平萍:“警花”的那些事》中写道:“《菩萨蛮》这篇小小说显示了平萍作品的一贯风格:可读性强,重视逻辑支撑点,善于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杨晓敏非常准确而恰当地概括出这些作家的相对稳定的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性,作家创作个性的多种多样,带来了文学风格的丰富多彩。杨晓敏在《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之《文体意识与探索精神——宗利华小小说印象》中认为许多作家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同时,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地位,“王奎山之于情理、侯德云之于思辨、陈毓之于语感、邓洪卫之于叙事、刘建超之于格调、蔡楠之于形式、于徳北之于诗性、谢志强之于想象、宗利华之于文体意识上的高度自觉等等。”这里充分体现出作家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及其作家具有多样的文学风格的重要意义。其实同一个作家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也是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杨晓敏在《孙春平:细节是小小说的生命与魂灵》中写道:“孙春平连续写出了多篇小小说佳作,像《妻子的生日》《概率》《独角戏》《搓澡》等,题材或沉重或轻松,笔调或温婉或幽默,风格各异,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杨晓敏在《蔡楠:精短篇章的形式之美》中写道:“蔡楠作为小小说文体的百变高手,这次却一反常态,极传统地用现实主义手法,虽然写得老老实实,却不失分量感。” 充分反映出同一作家的风格的多样性。一个作家尽管风格多样,仍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仍然有他主导的格调。如杨晓敏在《张玉玲:爱的咏叹》中写道:“张玉玲《车窗外的风景》《爱上三毛》《经典演绎》《等你半个冬天》《很远的笛子》《一支烟的时间》等,其作品风格像是一个高明的陶艺师制作的系列产品,虽形态各异却质地稳定,无不打上了作者的鲜明烙印。”“形态各异却质地稳定”就揭示了作家创作风格的多样性与稳定性的相对统一。

 

四、关于文学风格的地域性叙述

    杨晓敏在《宋以柱:坚持读与写的质量精度》中写道:“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的精神故乡,故乡的山水风物,会成为作家创作的不竭源泉与诱惑。老北京之于老舍,湘西之于沈从文,黄土高原之于陈忠实,东北高密之于莫言,老陈州之于孙方友,白洋淀之于蔡楠……”故乡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诚如梁小萍在《跑来跑去》中所说:“故乡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生你养你的地方,而不是户籍上那冷冰冰的几个汉字。”小小说作家都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进行业余写作。他们一般没有太过机会周游世界,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他们故乡的最熟悉的生活,最感动的人和事。故乡的历史文化,民情风物最能感染作者,并对作者的文学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杨晓敏的评论中可以看到商洛文化对陈敏小小说影响与浸润,可以看到袁省梅对河东民俗文化的挚爱和深情,可以看到辽阔的豫西大地对金光小小说的慷慨馈赠。可见作家的文学风格的形成,与作家所处的地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势必使作家文学风格的形成带有明显的地域性。

    杨晓敏对文学风格的形成,文学风格的形态,文学风格的特性,文学风格的地域性特点,做了充分的分析和概括,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针对性,为小小说文学理论的建构添上浓浓重彩的一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小说随笔《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江东璞玉)
第二次握手
杨晓敏:韩少功小小说简论
构思与留白——曹德权印象(杨晓敏)
【卧虎说】从编辑家到事业家
杨晓敏的小小说世界 作者:舒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