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清人作品】60年代在永清赶集!

赶集是劳动人民按照约定俗成的周期和地点,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是劳动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商品贸易活动。

1968年,王张江姚正得势。全国城乡乌云翻滚,浊浪排空,黑云压城城欲摧。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人自危,不知災难何时何故降临。

在生产队干了一年活,不知道有赶集这回事。冬闲时,生产队组织社员搞副业,做翻场的杈子、盖房的椽子和做饭的篦子。村小学校放假了,为了多赚点儿工分,我回队上参加劳动。队长派我去胜芳赶集,给生产队卖篦子。头天晚上到大队开好“自产证″,把分配的篦子绑到自行车上。第二天天还黑着,也不知道几点,同去的王大哥叫我,我迷迷瞪瞪地就跟着去了。

颠颠簸簸在土道上骑了四十多里路,到了胜芳天刚亮。找好了地方,摆上摊。太阳老高了,集上也没几个人。掏出揣在怀里的贴饼子,咬了一口,身体的温度,凑和吃了几口。脚冻得生疼,一边跳着一边吆喝着:“卖篦子喽!”

过晌午了,我才卖出10个,王大哥卖了9个。收摊回家吧,还有四十里路呢!想去路边的国营饭馆吃碗烩饼吧,人家还要粮票,出来一天,生产队只给三角钱补助,还不够一顿饭钱。跟王大哥一商量:算了吧!只好又从怀里掏出带有体温的贴饼子啃起来。

忽然,东边涌来一群人,前头挑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割资本主义尾巴”。条幅下五花大绑着一个人,戴着一顶报纸卷的高帽子,上面写着“投机倒把分子”。有人拉着绳子牵着他,有人带着喊口号,还挥舞着小红书。霎时乌烟四起,尘土飞扬。人们见怪不怪,没有人跟着喊口号,也没人跟着看热闹。队伍过去了,听人们议论:这人家里粮食不够吃,用一斤麦子换一斤二两玉米,被人发现了,半口袋麦子没收了,还拉出来游街!唉,不知这家人这个年怎么过!

一晃十年过去了,一潭死水起了波澜。包产到户像一股春风吹遍了田间地头,人们仿佛一夜间涨了精神,当年,小麦平均亩产由百十来斤,一下子涨到三四百斤,嚷了多年的亩产过黄河,光一季玉米就达标了。从联产承包开始,农民能吃饱饭,有白面吃了。农民有了土地,想种啥种啥,自己吃不了,用不完,拿到集上去卖,集上就啥都有了,虽然还要开“自产证”,但没有从前查得那么严了。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税务员只管收税,不查自产证了。

十年间,我走出庄窠,走过吴家场,走进三圣口,我的学生遍布三圣口公社,四邻八村,提起北京来的老师,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全公社只有我一人说北京话,穿得不咋地吧,总算还整齐。

这十年间,我或在家吃饭,或在学校吃集体伙,从不操心做饭的事。1984年,我举家搬进了乡中宿舍,自家开伙,不操心的事,也得自己做了。

三圣口阴历逢四九集,每隔五天我都要抽空赶集采购几天的食材。集上卖菜的、卖肉的都集中在最繁华的供销社附近,到那挑几样菜,打斤八两肉,赶巧了还有卖鱼的,非常方便。

时间长了,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是我的学生家长或我教过的学生的家长,可我并不认识他们或者说不太熟。我在集上挑选我要买的东西,有时我刚站在摊位前,摊主就拿起自己的商品往我筐里装,并表示不要钱,推推搡搡地,让我很不好意思。有一次买排骨,2元钱给我装了一篮子,我居然不认识人家。这集没法赶了,当时农民还不富裕,钱不多也是钱哪!

于是我在学校空地上开辟了小菜园,四季蔬菜我都种,买肉请学校大师傅帮我买,我尽量少赶集。这样我心安!我是赚国家工资的老师,不是教私塾的先生。

就是这样,还有学生早早来到学校,把带来的西瓜、山芋、黄瓜、西红柿、豆角等放到我家窗下,等我听到动静,起床出来时,连人影都看不见。我只好尽心尽力地做好我的工作,不负乡亲们对我的厚爱!

【作者介绍】

刘仲启,北京知青,1968一1991年在永清县工作生活,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公办教师。是廊坊教育学院中文专业第一批学员。1991年返京,2010年退休。今年70岁。

消息来源:京廊人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时记忆(散文)
忆 他
老照片:让人怀念的生产队时期,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历史感
70年代老照片:让人怀念的生产队时期,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历史感
生产队里的照片
我村位于太行山山区,1978年我们生产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