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简阳“同福堂”陈氏的起源与发展
                              序言
    陈姓,起源于河南省周口店市淮阳县,以国而得名,自陈胡公满始,已3000多年,人口已发展到今天的近7000万之众,居华夏姓氏第五位。陈本为太昊氏炎帝氏及其后裔的天文中心,陈姓图腾由“东”和“太阳升降的阶梯”组成,东为日在木中,木又叫扶木(扶桑)或建木,是用来观测太阳的高度,以此来制定历法的一种树木。古代有陈仓、陈留、陈地等,它们都是天文观测中心,也都是当时的首都或京城。
    近日,翻阅本族之谱牒,幼时随父回老家瞻仰本族祠堂的影像浮现眼前,那时的陈家祠堂早已四壁凋零,是当时生产队堆放粮食的地方,现在则成了水底世界,毫无踪迹可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氏族人们因修水库而迁徙异乡,枝叶散落四处而音断讯无,宗亲联谊几成泡影。陈氏在简州(阳)三岔的发源地,只余陈家老坟山尚矗立于水之侧,先祖们的魂灵依然飘荡在故地的上空,忠实地守卫着水下的遗址。追思先辈们的音容笑貌与德绩,心中不禁感慨万端,遵循先辈们的遗愿,不由我不把本族人的渊源整理一番。
    通过检阅史籍和查阅“陈氏宗亲网”,本族人的发展脉络已现端倪。承继前辈之传统并结合当今之现实,自立“繁简有侧重,亲疏有分别,枝叶有选择,男女无分别”之原则而下笔,并擅自将本族命为“同福堂”,望本族人审之,核之。望后来者遵之,续之。
 
一、陈姓的起源
    陈姓在我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位于李、王、张、刘之后,居第五位。陈姓是帝舜的后裔,得姓始祖为陈公满,其远祖可以追溯至黄帝。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氏,名字叫轩辕。神农氏衰落后,黄帝起兵讨伐各诸侯,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与扰乱各部落的炎帝三战三捷后,又率兵在涿鹿击杀前来扰乱的蚩尤,由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袖。
    黄帝居住于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为妻,名嫘祖。嫘祖是黄帝正宫,生子二,长名玄嚣,住汇水;次名昌意,住若水。昌意有个儿子名颛顼,在黄帝死后继承了帝位,号高阳氏。颛顼死后,帝位由玄嚣孙高辛继承,即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有四妻四子,长子名挚,次子名放勋。帝喾死后,挚继位,因才干不济,禅让帝位于唐地的放勋,史称唐尧或帝尧。尧死后,舜继位。舜本名重华,是黄帝的八世孙,娶尧女娥皇、女英为妻,住妫水(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南)之旁,子孙以地名为姓,称妫氏。娥皇无生,女英生一子名商均,因缺乏治国才能,舜生前便指定治水有功的大禹为接班人。禹继位后,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西南),人称有虞氏,后称虞国。若干年后,舜的后裔又被移封于商(即现在陕西商县),有虞氏迁移时,以虞思公为首的一部分人安土重迁,滞留虞城,未再迁徙。因舜做天子时,曾在蒲坂建都,于是他的另一支后裔便定居于蒲坂附近的虞乡(今山西永济县境),其首领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后裔曾被封于遂国(今山东肥城县南),春秋时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后,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也即古陈锋氏部落居住过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东南)附近。
    商朝末年,商均后裔中一个叫遏父(也称阏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国,担任了陶正之官,因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陈胡公满的坟墓至今尚存,因坟被铁皮箍了一圈,人称铁墓。东周初年,陈同蔡、郑等同为中原大国,后因国君荒于政事,很快便衰落下来。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杀陈国最后一位国君陈闵公,陈国灭亡,在陈国故地置县。
    自妫满封陈至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亡国后的陈氏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这便是陈姓之由来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中说:“陈,妫姓,亦州名,本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据历史学家何光岳考证,陈氏后又衍生出田、袁、胡、陆、费、饶等70余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大姓。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史称“妫汭五姓”,其血缘先祖都是五帝之一的虞舜。陈姓除了源于国名,出自河南淮阳的一支外,尚有一支系少数民族改姓形成,出自今河南洛阳,为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二、陈姓的迁徙与发展
1、陈姓的早期迁徙
    陈国灭亡后,有一部分人留居陈国故地,一部分人避居他乡。其中,陈闵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与,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闵公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属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实为嗣,陈实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公元前672年,陈国公子完因陈国内乱而逃到齐国,改称田完,其六世孙田乞,在齐景公时任大夫,至齐悼公时为相,专齐政,死后,其子田常继任。公元前391年,田常的曾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从而把姜姓齐国变为田姓齐国,至公元前386年被周安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史称“田氏代齐”。田和又传八君,历时184年,至齐王田建时,于公元前221年遭秦军进攻,田建不战而降,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齐国灭亡。田建有三子,长子田升和次子田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在齐国尚未灭亡时便投奔楚国,后当上宰相,被封为颍川侯,因而徙居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境内,并复田姓为陈姓,成为颍川陈姓始祖。此后,颍川陈氏瓜瓞连绵,生齿甚众,发展成为名门大族,涌现出东汉陈实、南朝陈霸先等一大批名人。
    东汉初,陈胡公满的第43世裔孙、陈(田)轸第11世孙陈实(公元104~187年),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长葛老城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汉恒帝时为太丘长,为人公正坦诚,以德行著称,为陈氏族系中一关键人物,出“梁上君子”典故,为解脱他人曾受冤狱20年,出狱后,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都曾多次招他出山为官,他皆坚辞不就。陈实携子孙游许昌西湖时(今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定居于此,汉灵帝遂在许昌建“德星亭”,陈氏后裔故有“德星堂”之名。陈实过世后,被追封为颍川侯,谥为“文范先生”,大文学家蔡邕亲自为其撰写碑文。陈实生有6个优秀的儿子,朝野非常有名。长子陈纪、四子陈谌与父并称“三君”,曾作为封建道德的典范而图像百城。陈纪子陈群,魏明帝曹睿时官至司空、录尚书事,曾创立选任官吏的九品中正制。颍川陈氏世系,是当今绝大多数陈姓的始祖,其后的江州义门派、开漳派等都是颍川世系的分支。
    颍川郡为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后设置,因颍水而得名。颍水发源于河南登封市西颍谷,东南向流经禹州、临颍、西华、商水,与沙河合势东流,至周家口与贾鲁河汇合,再往东南流经沈丘,称为大沙河,又东南入安徽,进入淮河。凡颍水流过的区域,泛称颍川。郡治为阳翟(今河南禹州),辖有今天的登封、宝封、新密、郏县、襄城、叶县、郾城、临颍、鄢陵、尉氏、新郑、长葛以及许昌、漯河、平顶山所辖部分地区。后来颍川郡治所屡有变迁,辖境也逐渐缩小。颍川是陈姓最集中之地,并由此走向海内外。
    南北朝时,陈实的第22世裔孙陈霸先于公元557年,建立陈朝,立都金陵(今南京)。公元573年,陈朝宣帝六子陈叔明被封为宜都王。公元589年后,陈朝为隋所灭。陈叔明避居浙江金华,其第9世裔孙陈伯宣,后来成为江州义门一世祖。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河南光州固始的陈实裔孙陈政父子奉旨率領固始58姓入闽,祖孙四代治理漳泉,陈政子陈元光的后裔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陈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为“开漳圣王”。“开漳圣王派”陈氏成为闽、粤、我国台湾省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而其他地方的陈姓则主要是义门陈的后人。
2、江西义门陈氏
    南朝陈国灭亡后,宗室中的部分人被押送到了隋朝都城长安,其中包括后主陈叔宝在内。后主之弟叔明的五世孙陈兼,在唐玄宗时考中进士,任右补阙。陈兼子陈列京无子,以侄陈褒为嗣,褒任盐官(浙江海宁县西南盐官镇南)县令。到陈褒的孙子陈环任临海(今属浙江)县令时,举家迁往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县)。陈环有6个儿子,其第5子陈伯宣遁迹庐山圣治峰10年,为入赣首位陈姓人,因为注司马迁《史记》而闻名于世。伯宣孙陈旺得中进士后,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率全家四代,由庐山龙潭窝迁居江州府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之后陈伯宣也举家迁往德安,同陈旺的后人“合族同处”。
    唐代有个规定“凡五代以上同居者,即获旌表。”此时义门人从陈旺建庄算起,到家庭最小辈成员,已有八代未分家。在伯宣父子的努力下,经过官府申报,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御笔亲题“义门陈氏”四字,对义门人进行首次旌表,史称“江州义门陈氏”,义门陈氏自此开始了创造奇迹的历史,在显赫时还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创办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家族书院——东佳书院,比白鹿洞书院还要早半个多世纪。
3、义门陈332年未分家
    陈旺定居义门后,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这个家族与其他家族不同的是:通过设立家长,制定家法家规,创办书院,实行共同劳动,财产公有,一夫一妻制等等,过着“室无私财,厨无别馔”的氏族公社生活。家族上下谦让和睦,乃至有“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趣闻佳话。聚族合炊的生活模式,适合当时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很快就使陈氏家族兴旺起来。至宋朝奉旨分庄,历经唐、五代十国及宋三个朝代,历时332年,人口发展到3978人,合族同居15代(有说19代),共设立了14任家长,义门陈氏一家历代为官人数约30人,受封赠42人,累计中举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庄田300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庄田不仅能够满足家族生活之需,还单列“学田二十顷”作为教育经费,创办了书院、书屋,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普受教育。
    在德安县义门村,在原义门家族祠堂处重建的义门陈文史馆建筑辉煌,门前立有“天下第一家”的石碑,庭前两根大石柱则刻有“同居五百年天下第一;聚族三千口世上无双”等对联,在文史馆内还有宋仁宗的分家圣旨复刻本(真迹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此期间,义门陈不仅创造了15代不分家的世界奇迹,还树立了忠孝敦睦文化的光辉典范,制定了我国民间第一部完整的家法,同时创造氏族公社生活早于西欧乌托邦600多年,以及创办两级学校,对内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外推行资助金等等,俨然成了一个微型的国家。义门陈也因此受到唐宋等七位皇帝的褒奖,先后被誉为“真良家”、“天下第一家”,宋仁宗赐联云:“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等等。义门陈氏也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巨大、最典型、最严密、最罕见的封建家族组织。
    在义门陈文史馆,可以看到,鼎盛时的义门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御书楼(图书馆)、秋千院、嬉戏亭、戏台、敬老院、育婴室和医院,还有刑杖厅以及佛寺、道观等。义门陈氏立有《义门家法三十三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家训、各项管理制度等。最高领导者是家长,在其领导下,内部分工具体,各司其事。
    义门陈的发展壮大在成为封建王朝样板社会的同时,也令统治阶级深感不安。一方面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受到教化,一方面为了便于管理,避免陈氏过于集中,权利太大,文彦博、包拯等重臣建议皇帝对义门陈“分析”,即实行分家,此议正中宋仁宗下怀。公元1062年,宋仁宗颁旨义门陈分家,并于同年七月初三派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众官,亲自到德安监督义门陈氏分家。
4、天下陈氏出义门 
    公元1063年3月,按照宋仁宗御赐字号“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个字,把陈姓在郑州(今属河南)、潭州(湖南长沙)、黄州(湖北黄冈)、汉阳(武汉)、安庆(今属安徽)、棣州(山东惠民)、松州(四川松潘)、泸州(今属四川)、光州(河南潢州)、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潜山)分成291庄(另有官庄43庄,共计334庄),抓阄定夺,属于小宗。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属江西)、星子(今属江西)三县庄田,分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财产分为20份,这些均不在291份之内。抓阄抓到何处,便迁往何处。其中迁往江南110庄,楚地91庄,两直、川浙广闽90庄。分布全国72个郡(今江西、河南、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广东、广西、福建、山西、陕西、山东、四川、海南、上海等16个省市144个县市)耕种生息,奉江洲德安义门为世家。德安义门陈氏家族就这样被瓦解了,其成员却在大半个中国居住繁衍开来,“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也由此而来。义门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奉旨分家的家族,徙居新址后,陈氏后人都遵照祖训在家门口挂起“义门世家”灯笼或牌匾,而德安义门陈却因为声名在外而屡屡受累。
    南宋时期,金兵元帅金兀术派兵对抗金名将陈郜故里即德安义门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将义门陈唐宋时期的建筑夷为平地。义门陈受劫后,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云集故里,捐资重建家园,至元未时期“义门陈”庄又重展雄姿。
    至元末明初时,义门陈村仍有1200多人,之后由于陈友谅被明太祖朱元璋打败,朱元璋下令抄斩陈姓800多人,并将“义门世家”陈姓定为“疍民”,致使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纷纷逃亡海外,也正因此,陈姓而遍布天下。
    据考证,目前江西各县市共有91庄义门陈氏,仅九江县便有50庄,德安县有18庄,江西陈姓中有90%以上为义门后人,其中属高安赤土官庄的人口最多。据统计,福建、海南、我国台湾省乃至越南,陈姓均为当地姓氏之首,福建40%的陈姓为义门陈后人,广东则更多,对湖北30多个县市的陈姓家谱考察,未发现一家不是义门后人。
    如今的义门陈村只有几户陈姓,德安“义门陈”也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而义门陈分庄后,后裔遍天下,和开漳派一起成为绝大多数海内外陈姓的两个分支,其中义门陈人数约占世界陈姓人口总数的70%,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近现代有名的历史人物陈独秀、陈毅、陈云、陈寅恪、陈立夫、陈布雷、陈诚等,都是义门陈的后人。
 
三、四川简州府(现简阳市)“同福堂”陈氏脉络
1、发端
    元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在各地相继爆发。陈氏后裔的渔家子弟陈友谅参加了倪文俊领导的红巾军。陈友谅为陈霸先之兄陈谈先第26代孙,湖北沔阳人,生于延佑七年(1320年),自小家境贫寒,曾做过县令。陈友谅立过很多战功,从薄掾一直升到元帅。后来倪文俊企图谋杀徐寿辉,以夺取起义军首领位置,友谅愤而杀之,并兼并倪之队伍,继而率兵攻克江西、福建等地,自称汉王。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自立为帝,国号汉,都武昌。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血战,谅战败中箭身亡,年44岁,葬武汉长江大桥旁黄鹤楼进首义公园处,其子陈理继位,次年降元璋,汉亡。
    朱元璋称帝后,对陈友谅族人展开迫害,友谅族人纷纷外逃避祸。我祖友良公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蒿芝坝斑竹林,迁往四川简州西同福场灵泉寺陈家沟(系“湖广填四川”之开端,“湖广填四川”始于元末明初,止于清乾隆年间,并非民间俗定之清初时也),配妣吴氏。明末,四川战乱不止,献贼屠川,川人生灵多遭涂炭,我祖皆不可免。当乱止时,我祖获归者仅子宾公一人而已,居简阳三岔镇新民乡赞板堰(团结村),开宗立祠、繁衍生息、瓜瓞纷垂、椒聊蕃衍、宗功祖德、荫及后裔已逾360年,传十五世矣。由于战乱中谱牒遗失,今遵先人民国29年(1940年)修谱及1994年续修之谱牒,以子宾公为我族之一世祖也。
    从1940年与1994年本族之修谱牒说,友良公生卒年月及葬处均无从查考,据子宾公长子爱忠公墨谱所载,知友良公为明洪武二年由鄂入蜀,又据子宾公次子用忠公墨谱所载,友良公以上有百户、万户二祖,然此二祖是否同与友良公入蜀,派系及生卒葬处亦无从查考矣。
    本族始祖为友良公。念友良公为我族入川始祖,定居简西同福场,现特将本族堂号命为“同福堂”,一取友良公入蜀原住地之意;二取本族子孙后代同倡同亨祖上福德之意,望本族人众察之,遵之。
 
2、本族世系与派式(所列序号为世或代之辈份数)
(1)世系(一世至九世)
子宾     爱忠    于韶    明言    廷用  
贵新     定先    其彦、其鼎     谟、鸾、煋、蒲
(2)本族派式(1940年所立)
邦、本、应、兴、固、国、图;  荣、宗、耀、祖、建、鸿、谟;
江、岷、毓、秀、钟、贤、俊。  世、代、家、声、继、有、余。
续十六字:
孔、仁、孟、义;  敦、伦、维、先;
文、明、圣、德;  佑、启、万、年。
 
3、本族世系宗谱、族规、家训、名人等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姓、陈姓与齐国、齐地
「陈国国君世系」陈王室后裔不仅取代齐国,还编写出《孙子兵法》
义门陈氏宗支谱(袁州)
我骄傲,我自豪,我乃天下第一家
百家姓|历代名家单字字帖|陈
颍川衍派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