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家庭 上半月
80后青年群体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普陀区妇女联合会 | 摘自:上海妇女2011年4月刊

本研究课题主要将80后青年群体因为婚姻家庭问题所引发的矛盾、冲突乃至离婚案例作为切入角度,通过普陀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调解案例和来自民政、法院等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结合现有相关的理论与调查研究成果,分析80后婚姻家庭问题本源上的矛盾。

 

 

据普陀区民政局统计,2008~2009年内,普陀区登记结婚数量为17,044对,其中,涉及到一方是或双方都是80后青年(即1979年后出生)的有8,366对,已经接近50%,并且随着适婚年龄逐渐转移到80后年龄段的区间中,这个比例将明显上升。

20082009年,普陀区登记离婚数量为6,275起,其中80后为610起,接近10%(如图1),婚姻初期的离婚率,80后已经高出他们前辈,同时还在明显的上升过程中。有专家预计,我国有迎来建国后第4波离婚潮的可能(前3次分别为文革前、80年代《婚姻法》修改后和上世纪90年代“起诉离婚制度”改革后)。

根据普陀区妇女儿童调解委员会的数据,从20091月至20106月的18个月中,该委员会共调解婚姻家庭问题的相关案例423起,其中8083起,接近20%(如图2)。涉及到80后的案例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44起,占52%,涉及一方或双方都是外来人口的有29起。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80后在遇到婚姻家庭问题的时候接受调解的比例较高;存在调解的可能性也较大。这说明:妇联、妇儿工委组织能够在80后婚姻家庭问题调解、处理中发挥作用的空间是十分大的。

 

 

形成80后婚姻家庭问题的原因分析

 

180后一代普遍独立性不强、处事能力不足

随着80后一代逐渐走向成熟、成为社会主流,社会对于80后青年群体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自信,个性鲜明,敢于表达,不相信说教,喜欢独立判断,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行为并对其行为负责”等等,这些都是公认的80后身上的优点。然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身上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特别在涉及80后的婚姻家庭问题调解和离婚案例中,这些不足之处反映得更加明显和突出,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独立性的缺失

作为家中的“掌上明珠”,80后大多受到家庭的过度疼爱甚至溺爱,导致独立性发展不良。主要体现在:家长事事为孩子包办,造成80后缺乏活动和动手能力,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大部分表现出缺乏独立性和勇气。

这点在男孩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夸张点说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恋母情节”,往往妻子闹矛盾的起因就是觉得丈夫太听母亲的话,而妻子更像是个“外人”,不少婚姻有问题的80后妻子都会疑问:“和你一起过日子的到底是我,还是你妈?”而在普陀区妇女儿童调解委员会涉及80后的调解案例中,90%以上都是由父母陪着子女过来参加调解,有些甚至就是父母代替子女过来参加调解的。

 

自我意识过强

80后的婚姻问题往往有两种极端,一种是以自我为核心,难以从伴侣角度思考问题,或者不喜自己原来的生活被伴侣干涉,而造成婚后双方难以相处;另一种表现是夫妻生活在各自的空间里,导致感情上的疏远,再遇上些矛盾后,两人才发觉已经走上了感情的末路。于是,在社会上也出现更多青年人“只恋爱,不结婚”的现象。

与前辈们相比较,80后一代高度重视与关注其精神上的自我实现,传统的温饱生活对于他们是远远不够的,在追求“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家庭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随之降低,当婚姻家庭生活导致“生活质量”降低时,不稳定因素随之增加;另一个极端现象是对于感情的过高要求,当婚姻生活冲淡原本轰轰烈烈的爱情,达不到原来自己对情感生活的期望时,80后会产生“这不是我要的”的想法,从而导致对婚姻的怀疑,“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也随之流行起来。

 

与自我意识所相应的处事能力不足

在各种处事能力缺陷中,对80后婚姻造成最大影响的要素是“不懂得如何去爱”。这从80后很小的时候便体现出来了:在家不懂得向父母长辈表达爱,在学校不懂得向有好感的异性表达爱,甚至区妇联、妇儿工委近两年还接到过3例来自20岁以上人士关于如何向异性表白的咨询与求助。

在妇儿调委的案例中,曾有前来访问的80后开门见山地说:自己的婚姻生活过得太累。但在随后的了解过程中,工作人员却发现,他所谓的“累”,是因为要面对一些普通家庭都要面对的“柴米油盐”的日常问题,然而在与伴侣商议解决的过程中,却因为沟通不畅导致产生大量的冲突与误会。比如一个很好的家庭理财计划会被理解成提出计划一方控制家庭经济的企图,一个购置电器的想法会引起家庭消费方式上的争论……如果小夫妻俩能多些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许多矛盾都是能够避免的;即使有些矛盾一时无法解决,倘若双方都懂得让步、互相都让对方体会到爱的家庭氛围,矛盾就会消融、生活也会轻松很多。

 

对爱情的拯救能力不足

这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在当下80后的婚姻问题中,80后当事人本身对于爱情的拯救能力不足,以及家长干涉等各方面因素混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婚姻的死结,夫妻俩不得不向家庭之外的专业人士求助,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向妇联、妇儿工委相关组织求助。

在妇儿工委的调解案例中,可以发现:80后丈夫在家庭问题调解上的能力明显不足。现代家庭中,婆媳关系是一个很普遍的难题。其中,丈夫往往是关键的调解人,在调解时,他要注意方式方法,平衡两家人的关系,在某些时候必须拿出男人的魄力。然而,对于大多从小被宠着长大的80后男性来说,他们本来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就不足,再加上性格怯懦还存在畏难情绪,而缺乏丈夫气概,结果就造就了不少面对婚姻家庭问题无能为力、最终选择逃避的80后丈夫。

 

 

2、“婚姻过渡阶段”的角色变化给80后新人带来挑战

对于刚刚踏入婚姻殿堂的80后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如何适应“婚姻过渡阶段”的角色转化。根据诸多案例可以总结出:双方互相了解不够、对婚姻的准备不充分,是导致80后婚姻初期便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主观上讲,一部分80后青年对婚姻问题的态度不够慎重。在这个信息渠道自由、青年人选择越来越多的时代,无论是“网恋”还是“闪婚”都使得80后比他们的前辈更容易在互相没有真正了解的情况下便匆匆地结婚。一项调查显示,当代青年人对爱情的好感很难维持超过18个月,当婚后的甜蜜渐渐淡却,所有被“热恋”掩盖的问题便随之出现了。

从客观上讲,婚姻和爱情两者有本质区别:婚姻后的夫妻关系将趋向于亲情,更接近兄弟姐妹间的关系。而对于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成长经历的80后独生子女来说,缺乏体验和处理同辈间亲情的能力,无形中增加了向夫妻角色转化的难度。

2007年上海市民政部门对80后人群的离婚原因调查显示,年轻人往往在对彼此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就匆匆冲入“围城”,却因为“性格不合”迅速劳燕分飞:2006年全市协议离婚数是37,394对,比2005年上升21.63%,而其中30岁以下青年男女的离婚数在5,786对,占总数的15.71%。北京2006年的离婚资料也显示,其中1/3的婚姻关系维持不到5年,更有970对夫妻结婚还不足1年,甚至有的夫妻结婚还不到1个月,在这些离婚案中,80后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3、新生命的降生考验80后夫妻的应对能力

初为父母尽管是非常令人激动的经历,但也意味着夫妻俩从此肩负着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和义务。由于要养育孩子,夫妻独处时间急剧减少,婚姻满意度随即下降,这无疑会影响80后夫妻之间的关系。

而养育孩子对女方的影响尤为明显。有不少案例反映,有80后女性在生育期间感到丈夫或婆家的关注和照顾不足,而产生家庭问题,或者加深原来的矛盾;也有些婆家包办式地照顾婴儿,对孩子的母亲则相对冷淡,使80后女性感到自己成为了一个“生孩子的机器”,因此出现了不少“孩子才姗姗学步,夫妇之间的婚姻关系就已经死亡”的案例。对于大部分把孩子交给长辈照料的80后夫妻来说,他()们虽然逃脱了新生儿降临时“手忙脚乱”的阶段,但依然没有逃脱新生儿对原有家庭系统的诸多干扰。而此时家庭的冲突,往往不仅仅集中在夫妇之间,而且还集中在年轻辈与双方长辈之间,特别是抚育观念差异所引起的冲突,无形中也会降低该阶段80后夫妇们的婚姻满意度。

 

 

4、父母的干涉成为80后夫妻矛盾迅速恶化的催化剂

80后独生子女自小都处于各自家中的核心位置,因此,婚后生活一旦发生冲突必然不会只局限于夫妻两个人,而是牵涉到两个家庭,这容易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在法院民议庭的案例中,曾经出现过一句让所有人看到都会印象深刻的话:“这下你们满意了吧!”这是刚刚办完离婚手续的女儿对自己父母说的。她与前夫的感情自一开始便为自己父母所不喜(男方是外地人),但两个人还是坚持从恋爱到结婚。然而在婚后,女方父母并没有停止对女儿婚姻生活的干涉,长期影响下的结果是:女方的心疲倦了,男方对婚姻生活也产生了反感,琐碎的矛盾耗尽了两个人的心力,最终到了离婚的地步。

在分析父母干涉80后夫妻婚姻生活的原因时,笔者发现,有两方面的因素存在:

 

夫妻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导致家长不得不介入

80后夫妻因为从小过于被宠爱而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即使在婚后,其基本的饮食起居仍需要人照顾,于是父母不得不加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帮他们烧饭、洗衣服、整理房间。长时间地相处往往直接将夫妻之间的生活问题转嫁到父母身上,出现更多矛盾。同时,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即使他们结婚以后还是主动要求负责他们饮食起居的情况,老是不放心让80后夫妻独立生活,怕自己孩子“吃亏”、“受苦”,进而引发另一方在生活被干涉后产生不满情绪。

 

父母物质投入过大导致不得已被卷入

80后夫妻在结婚过程中,开销大多来自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父母在“倾其所有”后,必然会对子女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关注,殊不知,倘若子女哪天离婚,分的都是父母的财产。于是在这种双方父母都关注的气氛中,80后夫妻很难得到他们想要的独立的婚姻生活,同时也会让夫妻间减少信赖感。

80后青年群体婚姻家庭问题中很多新现象的出现给各级妇女组织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与时俱进地发挥好妇女组织“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作用,引导青年树立和谐家庭观,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将逐渐成为妇联的工作重点。笔者就改善80后婚姻家庭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对策与建议

 

1、加强青少年的教育

80后身上,社会获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在面对现今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时,当引以为鉴,妇儿工委应该担负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和促进爱的教育和家庭观教育,教会青少年读懂爱、表达爱、体会爱的过程,培养青少年包容、耐心、奉献的观念和良好的处事能力,明确家庭的意义。

 

 

2、做好单亲家庭问题的回访与追踪

此次调研发现,单亲家庭的80后子女在婚后出现婚姻家庭问题的概率普遍更高,这和单亲家庭的子女缺乏关爱、指导及其性格缺失有关,需要妇联组织给予更多的关注。在90年代离婚高潮的背景下,教育系统采取过许多措施关爱单亲家庭子女,然而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却缺少进一步的追踪与回访,这时候如果妇女组织跟进调查的话,会有助于一部分婚姻家庭问题的改善。

 

 

3、增加妇联活动的时尚与亲切感

这是时代发展对于妇联工作的要求。妇联可以根据组织对象的不同,将传统的活动逐渐转变成更加富有时代特色、更加人性化的活动。如妇联组织的亲子活动就充分贯彻了“利用孩子促进婚姻”的思路,同样,妇联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更多各式各样的社区团体辅导活动,在注重情感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家庭观。

在这些工作中,妇联更应该注重活动称谓、形式的变化,增强活动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同时利用好网络平台,开展网上宣传、网上辅导、网上调解,使更多青年妇女关注妇联的工作。

同时,妇联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完成任务式的活动应该向妇女群众需求导向性活动转变。每个活动的诞生都要经过分析调研、抓住群众需求,然后依次策划各类活动,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以此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妇联工作。

 

 

4、培养更多青年妇联干部

首先,妇联工作的时代性需要一批青年妇联干部投入到这一工作中,特别是走到基层去开展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青年人的所需所求,同时更好地将新观念、新思路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然而,妇女工作又有着其特殊性,一些调解类工作更适合“柏万青”式的阿姨去做,因为这些工作需要经验和阅历,作为过来人说出来的话才能让人信服。这便需要各级妇联组织更加注重青年妇联干部的培养,“以老带青”地建设当代妇女工作者队伍。

[关闭窗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买卖不散交情 闪离成80后标签
离婚率和离婚理由有何变化?他们从近十年的案例中找到答案
80后闪婚一代的苦恼-新视野- 情感 -优米网
姑娘们,公益服务,我们正在努力!
和谐家庭是成功人生重要标志
常州市妇联三项举措调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