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理是简单的
真理是简单的

                       张卫民

 

    一、真理是简单的:科学超人、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用简单诠释科学与技术

    牛顿的积分、莱布尼兹的微分以及麦克斯韦的场论在特斯拉的理论中都没有涉及,特斯拉选用的是直观形象的古希腊力学的简单数学,特别是阿基米德的力学。并做了力学和电磁学之间的类比。像特斯拉思想这样一种直接指出基本数学概念需要完整的物理解释的思考方式的意义,我们凡人很难做出详尽的评价。

    科学超人、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的计算记录在现代专家看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太简单,如果没有注释,根本看不懂。只有和特斯拉一样有相同理解力的人,才能看得懂特斯拉的计算。





    真理总是非常简单的。真理不是玄妙不已,真理不是高深莫测的。真理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正因为真理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因此人们看不到处于视觉盲点中的真理。人们一直在错过那些显而易见的、简单的真理,因为他们都认为真理一定是非常复杂难解的、难以得到知识。他们一直在向远处查看——而真理是非常贴近你的。而后就会有人不断地利用他们这种迷信心理,因为那些聪明的人知道这些痴迷的人无法满足于简单的真理。学院派科学家以一种看起来非常玄妙的方式写一堆垃圾。而人们以为如果自己无法了解,那表示一定是有某些伟大的奥秘蕴藏其中。

  大道至简!经典是简单的,真理是简单的,最有用的东西也是较简单的东西。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源于单纯。真理是很简单的,因为它很简单,所以你不去看它。你必须学习变得觉知到真理的简单和显而易见,而不必再画蛇添足。真理就是简单的,而这简单的真理就在平常朴素的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从简单处寻找和发现真理,你就得到了最深刻的真理。如果我们像特斯拉那样真正懂得了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复杂。

    真理是简单的、让人明白的;谬论是绕着圈子想把你忽悠蒙的,实际的物理自然现象被解读后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而忽悠的谬论却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只能是越忽悠让你越迷糊,让你永远地迷糊下去,继续听他们的忽悠,只有实施忽悠的人才知道这里面的内幕因素。忽悠的谬论也很好辩白,只要他们对你提出质疑不能做正面的直接回答,或是装聋作哑,你就可以判定这是忽悠的谬论了。例如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的三集电视片《天降UFO残片》中的UFO解密专家,他们公开忽悠全国观众,可实际上他们对我的叁万元UFO解密悬赏却是装聋作哑、置若罔闻,你就可以判定《天降UFO残片》中的无所不知的UFO解密专家的解释是忽悠观众的谬论了。详见我的新浪博客博文《求教于全世界的UFO爱好者一个科学问题》、《五万元全球悬赏求破中国最大的飞碟悬案》。

    在UFO科学面前,没有权威专家,也没有权威机构,任何人都不要在UFO面前冒充权威!在我的心目中,地球上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是权威,包括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都不是权威。科学家应当遵从中国教育家孔圣人2000多年前的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科学家要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那样面对青年学子的尖锐问题诚实而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中国科学家什么时候不再冒充万事通呢?另见蒲鹤年的文章:《丁肇中的“无知”与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无所不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63019.shtml

    真理是简单的,就连这句话本身也让人觉得它太过简单了。宏观地讲,人类发展就一直在背离这样的真理。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的就是理解一切,控制一切,由此获得最终的真理。当我们成熟,特别是在接受了教育,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就会像人类社会的性格一样开始膨胀,开始自以为是。诚然,知识提供了洞悉和理解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工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不论一个人多么有学识,他的所学也只是浩瀚的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点。我们因为有了自我意识,才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感觉的确需要比较良好才行,但是为了维持这种自我感觉,无限的自夸只能让我们变成一无所知的人。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圣人——老子。我由衷地佩服他的智慧,因为在几千年前老子就早已看到了我们的发展趋势,知道我们会热衷于夸大,膨胀和扩张,并由此劝告我们要道法自然,谦和内敛。而老子也是人类之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平静地接受现实、承认自己作为一个人类个体、在自然界中很局限并且很渺小的伟人之一。

    自信与自负看似一线之隔,却导致截然不同的最基本的人生准则,后者做任何事都是基于自我意识的表现,为夺取羡慕、称赞、敬佩而做看似高人一等的事。因为自由意志让人类贪恋于对非己的掌控,傲慢与偏见的背后都藏着数不尽的危害。人生有无数答案,我们很难确知哪个最标准。如果你想把答案弄得很复杂,那是你的权利,但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其实你也完全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对付它。哲学家罗素曾经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要避免显而易见的愚蠢见解,并不需要什么非凡天才,几条简单的规则就可以。明智不需要高深的知识,一些简单的常识就可能使你成为智者。”

 

    二、薛禹胜院士用简明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国网自动化研究所工程师薛禹胜教授薛禹胜不会忘记37岁那年,在出差途中听说首届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年龄临时放宽到38岁那一刻的激动。当时离开考试只有一个月,却要从寻找18年前放下的课本开始,重新出入数不清的考场,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果断地抓住了这个瞬息即逝,也许是仅有的机遇。

    科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发现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有利于激发灵感的环境固然很重要,但至少同样重要的还有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持续的冥思苦想。

    薛禹胜教授做出了一个大胆而重要的决策:不再盲目追求漂亮的数学表达式,也不再畏惧故障后的轨迹求取,而是正视非自治运动系统的本质,动态EEAC就应运而生了。

薛禹胜教授认为,用简明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科学研究的理想境界。相比之下,数学家更重视扩展概念的外延,因此希望采用尽可能弱的前提,以得到最广的成立范围;工程师则更着重于概念的内涵,注意动力学过程的几何和物理特点,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其结果是,数学家比较容易忽略工程问题的具体内涵,漂亮的形式化并不一定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工程师对于定理的前提则可能过于粗糙化,不一定能保证方法的强壮性。数学分析在揭示问题的内在关系和演化规律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是理论研究的基本工具,离开数学分析就不可能做出真正有分量的工作。但是数学分析方法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大多数非线性动态系统并不存在解析解,故数值仿真极其重要。重大的理论突破往往建立在全新的概念上,而好的理论和方法不但要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还应该兼蓄数学推导的严格性和物理概念的真实性。薛禹胜教授努力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之中寻找互补,重视物理概念的启发,依靠逻辑思维的判断,将数学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灵感的偶然性以长期积累为基础,与其寻找灵感还不如为灵感的产生打好基础。既要有好胜心,又要客观地考虑可行性;既要敢于幻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有紧迫感,又切忌急功近利;既要有自信心,也要有正视失败的勇气,文过饰非只会使自己彻底地失败。心胸要开阔,把握住谦虚好学和大胆立异之间的辨证关系,既要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又不能轻信权威的结论;既不要轻易否定不同的学术观点,也不要被自己过去的成果所束缚;坚持用实践检验一切理论和算法。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珍视与不同观点的学者讨论的机会,从中寻求启发;通过观点针锋相对的辩论,可以重新整理思路,发现疏漏,捕捉新的闪光点。

    为了突出主要矛盾可以先分析简化的系统,但必须时刻不忘物理概念,并及时用真实系统(或模型)校核。论证中必须重视假设条件的有效范围,避免错误地替换命题。要学会对仿真结果的观察和思考,从试验结果的蛛丝马迹中洞察反常现象;对已有成果的质疑正是为了进一步的完善。在误差的主要因素还没有找到的情况下,孤立地分析其他原因的影响可能产生误导。要把握住勇于认错和坚毅不拔之间的辨证关系,固执与执着之间的差别仅在于是否能客观地对待不同的意见并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

研究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掌握客观规律;应用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必须并重。攀登者的志趣是不断征服一座又一座险峰,只要我们不被自己打败,就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我们。

    薛禹胜教授在一次应邀讲演时,明确提出了“缺乏创新人才,就不可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观点,通过比较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人才培养的差异,从企业角度去探讨了创新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期盼,并谈到了高校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一些看法,让学生们了解到未来任务的艰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升高,前景更是十分严峻。薛教授引用了一句名言,“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是对的;但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他认为做学问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不同的观点,交流、碰撞、融合才能创新,学术道德不是孤立于学术成果的,创新的动力离不开人格特征,创新的成果离不开正确的思维方式。正如海森堡说的那样,“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

 

    三、关于真理“实在”性的问题:月亮在没有人看到它的时候,它是否存在?

    “实在”问题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真实的、真正的、本原的、根本的、坚实的,有时又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大自然的、客观的。实在问题当然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当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体系建立之后,实在问题就越来越成为物理学问题。

    经典物理学在19世纪末达到了顶峰。在经典物理学家看来,物理学描述了实在的规律,物理学是真理。通过物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实在的终极奥秘。但是,在上一个世纪之交,这个真理论就已经遭到了怀疑。法国大科学家彭加勒提出了约定论,认为所谓科学真理其实是一种约定,削弱了科学的神性。在我国,这种“唯心主义的谬论”一度遭到批判。但是它在科学哲学思想史的意义至今存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孤立的,不再是绝对的了。实在的最基础部分——时间和空间的意义被刷新。而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从中发现,所谓科学的真理并不是永恒的。既然曾被看作绝对真理的牛顿理论能够被爱因斯坦所替换,爱因斯坦的理论为什么就不能被将来的某一个理论所替换呢?既然科学理论总是要被替换,又如何能成为真理呢?以此,波普尔认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在于,科学能够被证伪。于是,科学成了一系列逐一替换的假说。

    我们从前以牛顿物理学为前提对实在的许多思考,在相对论之后失去了意义;那么,我们以相对论为前提对实在的思考,如何会在未来保留它的意义呢?果然,当量子理论发展起来之后,我们的实在观和真理观不得不再发生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玻尔指出:物理学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只能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世界我们能说些什么。换句话说,物理学是描述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

    量子理论对传统的实在观产生了一系列巨大冲击。最有名的大约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的问题:“月亮在没有人看到它的时候,它是否存在?”爱因斯坦本来是想嘲讽量子理论家过分强调观察者的作用,没想到成了著名的实在问题。

    现在,实在本身看起来不像以往那样实在了,科学也不是神圣的绝对的真理。寓言家莱辛说:“如果上帝告诉我:在他的右手握着全部真理,在他的左手握着所有追求真理的活动,附带的条件是我将总是和永远是犯错误,要我在两手之间作出选择,我将谦卑地跪向他的左手……”

    在我的科技人生中,我认为我对真理探索的过程比我知道科学结论更为重要。所以,我在博文《五万元全球悬赏求破中国最大的飞碟悬案》中说:“我是真心想当学生,花叁万元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我想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能够给出以上问题答案、能够证明“1990.6.23”UFO事件与外星人无关的老师。可是,我亲爱的老师啊!您现在在地球上的哪个国家里,还是在宇宙中的哪个星系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没有分辨真理和谬论的能力,让我来告诉你...
让利润奔跑——貌似真理的谬论! - 〖期货技术交流〗 - MACD股市技术分析俱乐部 - ...
特斯拉的幽浮理论是什么?
转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是谬论,而且还是悖论
宇宙狂想曲(五十五)科学与真理1
物理学已进入新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