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崔浩忠心耿耿,结果七十岁高龄被夷灭九族,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前言

在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简单来说就一个字乱,具体来说就是乱成了一锅八宝粥。各种势力、各种民族,在北方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十年。

首先是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然后经过短暂的统一时光,便彻底的分裂为南北对峙,南方晋室偏安一隅,北方五胡入华乱成一麻。

这个时候,在中华知识精英士族面前,便出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选择,一是留守北方大本营,辅佐胡族治理国家,二是举家南下,日日夜夜盼着恢复中原。

留守中华大本营的士族显然更需要不凡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他们稍不留神,便会万劫不复,血流成河。

其中的代表人物崔浩,他功勋卓著,对北魏又忠心耿耿,结果七十岁高龄被夷灭九族,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崔浩其人

崔浩,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崔家是清河郡远近闻名的高门士族,永嘉之乱后,北方被胡族占领,晋室迁往南方偏安一偶,北方很多世家大族都选择前往南方辅佐晋室,而崔家却选择留守在北方大本营。

鲜卑拓跋在北方勃然崛起,以平城为都城建立了北魏政权。崔浩便做了北魏的官,终其一生,对北魏都忠心耿耿,历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

崔浩雕像

崔浩料事如神,善于决断,为北魏的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受北魏皇帝的欣赏和信任,被太武帝视为股肱之臣,然而如此之人,却在七十岁高龄被太武帝夷灭九族,还连累了三个世家大族一并被灭,北方士族经此一案几乎被一扫而光,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国史之狱

鲜卑拓跋从部落晋升为帝国之后,一路突飞猛进,如旭日东升,俨然一脚踏入了文化先进的行列,此时的太武帝深感霸业已成,想要流传千古,却还没有史书记载他的丰功伟绩和光辉事迹,因此他催生了写一部国史的想法。

拓跋焘对崔浩说:“你写国史一定要如实记录。”也许正是这句话,直接断送了崔浩的身家性命。

崔浩信以为真,竟然真的秉笔直书,毫不忌讳,事实上拓跋焘的意思恐怕是光辉和荣耀要如实记录,而黑暗和污浊则要弯曲和掩盖,事实上,拓跋焘对国史案的处理便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崔浩不仅秉笔直书,他还在未经容许的情况下,大肆宣传、公之于众,利用国家的资源玩自媒体,这可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了。

崔浩在天坛东边三里的地方,建造了一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碑上刻录了未经审核的北魏国家史,拓跋早期并不怎么光彩的历史也被公之于众,任人游览。鲜卑贵族看了怒不可遏,他们纷纷对崔浩口诛笔伐,告发信雪片般的飞到了御前,拓跋焘龙颜大怒,崔浩的悲惨命运就此决定。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太子拓跋晃对建碑林一事也表示赞赏,再想想他与崔浩的各种分歧和对立,也许拓跋晃对建碑林的赞赏便是笑里藏刀的捧杀了。只是崔浩还浑然不知,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砍刀已经举起大祸已然临头。

北史

崔氏同族不论远近,包括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全被灭族,这就是北魏国史之狱,经过此案,北方士族遭到了灭顶之灾,虽然后来有些家族复兴了,但崔浩的理想便像那长江之水一样,再也回不来了。

据北齐魏收《魏书》记载:

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

可见崔浩之死,国史案只是导火索,深层次的原因是鲜卑贵族与北方士族的矛盾,崔浩一心在北魏进行全盘汉化,而鲜卑贵族显然不会坐以待毙,因此也只好将崔浩摆上了祭坛。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大熔炉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其统一时间之短,分裂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如果要说相似,则和春秋战国有得一拼。

这两个时期都是大分裂,都是过渡时期。周代制度出现了问题,因此礼坏乐崩,汉代文化出了问题,因此四分五裂,分裂之后,都是统一的中华大帝国。春秋战国之后,秦汉第一帝国铁血而强大,魏晋南北朝之后,隋唐第二帝国灿烂而辉煌。

秦汉、隋唐何其相似乃尔,都是前一个短命,后一个延续数百年,不同之处,便是秦汉进行的是制度创新,而隋唐进行的却是文化改革,历史岂不是自有其走向和规律?

然而制度创新可以靠智慧,文化改革却需要新鲜血液,因此魏晋南北朝自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而五胡便是这新鲜血液,大唐则是融合之后的丰硕成果。

汉族需要革故鼎新,五胡需要学习进步,因此民族大融合,势在必行,不可阻挡,任何人逆时代而行都将粉身碎骨。

北魏时期地图

据《十六国春秋》记载,在北方,主要涌现了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南燕、夏、前凉、蜀、后凉、西秦、南凉、西凉、北凉、北燕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真是好大的民族融合一盘棋啊!

崔浩之死真的是因为国史之狱吗?

崔浩之死值得我们深思,因为那段历史事关中华的民族大融合和历史走向,不搞清楚,我们便看不清前路。

崔浩真正的死因,恐怕不是国史之狱,至少不全是。

据《尚书古文疏证》记载:

北魏国史高允与崔浩共事,浩被收时,允以经授太子景穆,景穆重之,帝召允问国书是谁秉笔,允对臣与浩同作,而臣笔尤多,帝怒甚。景穆曰:天威严重,故允迷乱失次,臣向私问之,皆云是浩作。允曰:臣罪应族灭,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一命,实不问臣,臣实不敢荒乱。帝曰:对君以实,贞臣也。遂得不死。而浩竟族灭,若允者可谓有孚心亨矣。

可见,整部史书高允写得最多,如果真是罪大恶极,无法饶恕,那高允必死无疑,然而太武帝却并没有杀他,可见崔浩被夷灭九族也许还有其背后更为深刻的原因。

从南北朝的时代背景来看,应该是崔浩的士族身份和在北魏实现全盘汉化的理想,从根本上造成了他的悲惨命运。

他的身份是留守北方大本营的士族知识分子,他的理想就是要将鲜卑全盘汉化,从而曲线救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这么说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崔浩心系南方

崔浩有一个弟弟,名叫崔恬,崔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慧龙,这王慧龙出自太原郡的名门大族,世世代代遗传了一种俊美的齇鼻。

竹林七贤

当崔浩见到他时,立即惊为天人,说这真是好一个王家子弟,真是贵种啊!还多次在鲜卑贵族面前夸耀王慧龙长得好看,这种行径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他们认为王慧龙是南方投降来的,崔浩如此欣赏夸耀他,是对北魏的不忠,因此他们就以讪鄙国化为罪名向太武帝告发崔浩。

结果太武帝勃然大怒,崔浩忏悔和自我批评了很久,才得到了太武帝的谅解。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民族问题在北魏十分敏感,崔浩处处偏向汉族,甚至意图进行全盘汉化,这必然会为鲜卑贵族所不容。

崔浩灭佛

崔浩灭佛,也和他那全盘汉化的理想有关。在当时,佛教是外来之物,被视为是蛮夷的宗教,北魏太子拓跋晃崇佛,便有这一个原因。

因此崔浩要全盘汉化,要复兴儒家,便要灭佛。要灭佛,便要借助道教的力量,崔浩支持寇谦之大兴道教,就有借道杀佛的想法。

据北齐魏收《 魏书》和唐李延寿《 北史》都有记载:

天师寇谦之每与浩言,闻其论古兴亡之迹,常自夜达旦,竦意敛容,深美之,曰:“斯人言也惠,皆可底行,亦当今之皋陶也。但人贵远贱近,不能深察之耳。”因谓浩曰:“吾当兼攸儒教,辅助太平真君,而学不稽古。为吾撰列王者政典,并论其大要。”浩乃著书二十余篇,上推太初,下尽秦、汉变弊之迹,大旨先以复五等为本。太武,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帝虽知其能,不免群议,故浩以公归第。及有疑议,召问焉。浩纤妍白皙如美妇人。性敏达,长于谋计,自比张良,谓己稽古过之。既归第,因欲修服食养性术,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浩因师事之。

崔浩与寇谦之联合,寇谦之教崔浩道家学说,崔浩则给寇谦之狂补儒家知识,由此可见,崔浩扶持道教之心昭然若揭,崔浩灭佛只差了一个机会。

残缺的佛经

这个机会说来就来,太延四年,太武帝在崔浩的怂恿之下,大力打击佛教。太平真君五年,太武帝下达灭佛令,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宣布佛教为邪教,在全国各地大规模焚烧佛寺和佛经,丧心病狂的打压屠杀的佛门弟子。

据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记载:

自今已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朱。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之伪物?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浮图形像及胡经,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太子晃素好佛法,屡谏不听,乃缓宣诏书,使远近豫闻之,得各为计。沙门多亡匿获免,或收藏经像,唯塔庙在魏境者无复孑遗。

这次灭佛的力度真可谓是空前绝后,如果不是太子晃的私下庇护,后果恐怕难以想象,太子拓跋晃支持佛教,代表的恐怕是鲜卑贵族的共同心声。崔浩崇道灭佛,企图在北魏实现全盘汉化,势必与他们针锋相对,其结果可想而知。

也许崔浩是真把北魏当成自己的国家了。

齐整人伦,分明姓族

崔浩企图在鲜卑实行全盘汉化,自然会和鲜卑贵族产生直接的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当他们逮到他的错处时,便会死咬着不放,国史案发时,告发信如雪片般飞到御前,便是证明。

据魏收的《魏书》记载:

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谋虽盖世,威未震主,却也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可见他是犯了众怒啊!

鲜卑贵族

据唐代李延寿《北史》记载:

浩大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玄曰:“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三思。”浩当时虽无以异之,竟于不纳。浩败,颇亦由此。

这件事情同时在北齐魏收的《 魏书》、明代林茂桂《 南北朝新语》中都有记载,可见确有其事,李延寿说得更清楚,浩败,颇亦由此,此就是齐整人伦,分明姓族。

所谓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北魏全面恢复和实行儒家的五等爵制,也就是说要全盘汉化。

在《魏书‧崔浩传》记载:“留心于制度、科律及经术之言。作家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性不好老庄之书。

同样在《魏书‧崔浩传》还有记载:“上推太初,下尽秦汉变弊之迹,大旨先以复五等为本。

虽然说作为士族,崔浩无奈委身于胡族,希望通过全盘汉化鲜卑来振兴中华,也算是曲线救国了。然而魏晋南北朝之所以乱哄哄一团糟,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出了问题,需要加入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才能涅槃重生。

魏晋南北朝中华的知识精英重玄学,喜空谈,腐朽而且荒唐,这样的文化又岂能代表时代进步的方向?

更何况鲜卑贵族的反对和顽固又岂能小觑,因此崔浩的悲剧便是时代之必然。文明的意志势不可挡,历史的方向勇往直前。

结语

崔浩秉笔直书

自古以来,崔浩的死因众说纷纭。

不可否认,国史案是其惊天惨案的直接原因。但少数民族融入中华,从而产生一个无比灿烂和辉煌精彩的混血文明已是大势所趋,崔浩固守汉族本位,企图在北魏实现全盘汉化,无异于螳螂挡车,其遭到历史车轮的无情碾压也只怕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由腐朽走向重生的关键阶段,正因为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才有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唐帝国和唐文明。

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当今世界恐怕也正处于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阶段,这种大融合是全球性的,是不可阻挡的,像美国一样,一味的搞对立和霸权主义,终究一日会被历史之神抛弃。

文明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最后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有机整体,我相信我们正处于最后的融合阶段。

人类文明的旭日东升,各位难道看不见吗?

史料来源:《 魏书》,《北史》,《南史》,《晋书》,《资治通鉴》,《易图明辨》,《尚书古文疏证》,《周易玩辞困学记》,《 南北朝新语》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就帮忙点个赞,评个论,加个关注,鼓励一下呗。以后小编会多多的给各位老爷奉送更加精彩的历史类文章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史之狱
北魏第一大案:独家剖析'国史之狱'背后深层次缘故
北魏前期汉族士人心态初探
罗新:遗忘的竞争
燕赵文化名人—崔浩(4)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国史之狱是怎么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