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書法的执筆與運笔

书法的执笔与运笔

是聞軒主人

唐人孙过庭把书法运作的基本原理概括为“执、使、转、用”,“执,谓深浅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也;转,谓钩镮盘纡之类也;用,谓点划向背之类也”(《书谱》)。执、使、转、用反映了笔变形态“无为无不为”谐于自然而然的运作理念。因此,把“执”管宜点的把握,称之为执笔。把用笔墨来反映“使”、“转”、“用”在笔变运作中塑造点画的法度运作,称之为运笔。

1、执笔

   执笔无定法,亦无定位,更无确位,宜者为位。宜位者,高低适度之位也。管长有度,度分上中下;上为管尾,中为管腰,下为管端。虽分三度,度又有三,三又有三……,故点之宜者为位。

   位者,支点也。支点与笔锋的运作范围之间构成了立体几何园锥形。故此,如将支点高移,则笔锋下垂力必重,运作范围亦大。垂力重,使执管运作灵活可变;范围大,使执管运作放纵无拘。但却出现了制管的难度,易流于滑浮。

   反之,如将支点低移,则笔锋垂力减轻,运作范围缩小。垂力轻,使执管运作沉稳若定;范围小,使执管运作收敛拘谨。但易产生僵强之弊。

   如将支点移至管腰,则垂力适中,范围宜常。于是在适中宜常的条件下执管运作,则介于灵活可变与沉稳若定、放纵无拘与收敛拘谨之间。既无高执所存在的滑浮之病,亦无低执所固有的僵强之弊,虽囿方内之限,但方内自由。故中宜位执管为常用之“执”。

   高移位执笔如钟垂长摆,垂重摆灵,故称之为重笔。重笔书字宜大不宜小,宜快不宜迟,宜草不宜楷;

   低移位执笔犹壮士拔柳,低抱提轻,故称之为轻笔。轻笔书字,宜小不宜大,宜迟不宜快,宜楷不宜草;

   中移位执笔若担夫转肩,守常两端,故称之为常笔。常笔书字,于大小之间可大可小,可疾可缓,可篆可楷,可行可草。因其折中守常,是为“常笔”之谓也。

   当书字在超越常规的非常情况下,如,需书写丈匹窠字,摩崖巨书时,笔大如椽,管不及执用,于是,则以“抓”或以“抱”为法;用手、臂、肩、身、步续之为“管”。于是步移身延,手足并用。是以非常之法书非常之书者。这种执笔,如将军披甲,跃马横槊,故称之为横笔。

  横笔书字,以榜书巨字为务,非法力扛鼎者而不能。

  不难理解,笔的轻重、大小、长短、粗细以及人们不同的生理机制是决定执管宜点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支点表现了各自不同的特征和功能。虽然特征不同,功能各异,却成为在执笔中互为致用的法度。

   所谓“执笔法”,应该是在执笔法度权衡过程中,找到执管支点在笔中位置的最佳宜点而不是去定点、定法。故执笔无定点,亦无定法,择宜而从之方是“执”之道也。

   学书者不妨在实践中采用“步步高”的方法来移动不同笔管支点,于不同程度的支点中去自我感觉执笔高低之妙趣。知妙者,便得“执”之精粹。

   2、运笔

   运笔的实质是:

   “使”笔点画循法衡度,纵横牵掣。如,顿驻提按、藏锋露锋者;

   “转”笔点画钩镮盘纡自然有致。如,转折钩镮,萦回环绕者;

   “用”笔点画宜体结形。如,构形取态,向背揖訨。

   使、转、用是笔变基本原理,为一切法之变源。应变于一切法是运笔的本能反映。在书法形体塑造中,运作笔墨所要塑造的正是书法文字的笔墨形态。这便是运笔的本意。

   运笔不仅要反应法度,还要反映法度的变化。“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书谱》)。只有这样,才能表现笔墨形态的生动性。因此,运笔不能离开笔变。如果与笔变剥离,只能是某种法度或某种点画的循复。如果是这样,书法文字的笔墨形态将无艺术性可言。故学书者务必在笔变的前提下去运笔。否则,“运笔”成性,将难以出壳。

   掌握运笔在于循法,循法在于贯法;贯法则变,变则机妙。如斯运笔近乎笔变矣。

   运笔以意为先。意先者,必先平心静气,意构笔态。

   所谓“意”此指人们在运作笔墨之前的主体意蕴“状态”。它包括对书体和书法文字构态、墨态、势态以及章法、寓藉等诸方面的蕴思。书体择而“三态(构态、墨态、势态)”明,“三态”明而章法备。然后字字若云蒸霞蔚,皆含意蕴;篇篇如五采斑然,皆成意境。

   意之所至,恰如临泰山而小天下,摄万状于心,方能笔尽其意。在这种状态下,落笔起“点”以聚锋毫。锋聚毫铺,则笔行锋中,故使点画浑园;或侧笔运锋,以现点画峻险;或运以偏锋,以显点画奇姿。

   运锋贵在自然,不可执一法而为之。如守一法,取诸笔笔中锋,其点画必浑园有余而奇险皆失。故运锋多变,点画必然奇逸、峻险、浑园。

   至于藏、露、提、按……,旨在笔笔到位,既有不到,笔断意连。笔断者,为有墨之笔;意连者,为无墨之笔。于有墨处断,见笔也,于无墨处连,亦见笔也;于有墨处见笔,于无墨处见形,运笔之常理也。于意连处见笔,运笔之化境也,以辨毫厘之分。此非知书者则不达。

   断、连之为运,实为免于毫厘之误,以达书法形体之完美,使之舒形贯气。

   藏、露、提、按之为用,在于随机。机在度法,度之不同,笔墨形态各异。如草书露锋多于藏锋;且露锋之度,露而含蓄,似露非露。藏锋之度,藏而园润,似藏非藏,极具妙趣。

   运笔诚能携此要领,书则无矫作之笔,亦无添足之墨。故运笔力鼎,功在点画之内;笔行诸法,度在变化之中。是为运笔之大道也。

   运笔之道,虽在笔、墨,但纸、砚之为用,不可不察。

   砚以濡毫和墨,笔以涵墨度法,墨以寓笔现形,纸以承书载文。

   承书载文者,非佳纸而不能。墨落佳纸如春雨润田,渗透滋生;笔行良笺犹水到渠成,畅达无碍。故畅笔滋墨,所以承书载文也。

  寓笔现形者,非墨则不能成相。墨之为用,以涵润为要。或浓若白雨骤云,黛色含润;或淡似秋水鉴月,华而不晦。笔寓其润,墨随笔行,所以法相皆现。

  涵墨度法者,非健笔而不能。笔贵毫丰锋健,管园杆直。锋健则运笔遒劲,毫丰则涵墨不竭;管园易转,杆直必垂,易制也。故用之则敏,敏而得心应手,所以涵墨度法也。

  濡毫和墨者,舍砚则无以为代。和墨于水,水墨融溶,得磨砚之功也,故浓、淡两宜。浓之,以畅而无滞为宜;淡之,以润而不洇为佳。今人多用墨汁,仍需调汁于砚,和之于水。偶有锋毫不顺,濡笔于砚,理之顺之,无伤毫鋩,所以濡毫和墨也。

   虽然运笔为道,但笔、墨、纸、砚之为用,道之先也。无此“四宝”之功,道何以堪!故知此“四宝”之妙用者,犹运笔之善善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玉律十四条
书法欣赏的三个境界
行书的用笔和用墨
书法的笔法与笔变
书法的学习三:笔墨
运笔用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