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狂人曾翔:你看不懂“丑书”,就只能“仰视”了!

书法狂人曾翔:你看不懂“丑书”,就只能“仰视”了!

盛大林 2017-06-01 17:47

看不懂“丑书” ,就只能“仰视”!

——访著名书法家曾翔

记者 盛大林

曾翔

曾翔,书法界的一个“另类”。他被视为“丑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吼书”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他退出中国书法家协会曾轰动一时。

日前,“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书法篆刻作品巡展(郑州站)在河南省美术馆举行。作为国家画院的研究员,曾翔先生也来到了郑州。在布展的间隙,他在美术馆画廊隔壁的咖啡厅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四方大排脸,膀厚腰亦圆。声音浑厚而富有磁性,笑容敦厚又略含狡黠。虽然年近花甲,却浑身散发着朝气。一看到曾翔先生,记者就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无话不问的采访对象。

曾翔在表演“吼书”

《大河美术》: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书法家。褒奖者感叹您身上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和令人惊奇的多样性表现手段,而贬抑者则认为您挑战了传统书法的优雅底线,视您为当代丑书的代表人物。对此,您自己是怎么看的?

曾翔:我觉得,有人特别喜欢,有人特别讨厌,这种现象非常正常,也特别符合当代书法的现状。全国那么多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一种东西。如果都喜欢某一种风格,那就坏了!人的审美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有一次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沈鹏先生,如何认识书法?怎么能让书法为大众接受?当时我也在场。沈先生说,对书法这样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让所有人真正理解和认同,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圈子里面的人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欢萝卜白菜,有人喜欢黄瓜番茄,都很正常。

我觉得沈先生的观点很有道理。也正是因为认知不一,才有了探讨的空间。审美取向不一样,专业素养有差别,业内也有左中右、高中低。艺术没有刚性的标准,不可能像体育比赛那样可以分出高低。但有一点应该承认,肯定有一部分人研究得更加深入,有一部分人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有人在山顶上,有人在山脚下,低层的人看高层,怎么能看得懂呢?我没法儿跟他们对话。下面的人,只能仰视!当然,也不是说我就在高层,但自以为走得稍远一些。可能我比较自负吧,当有人批评我的时候,我常常感到骄傲甚至高兴。把我骂得什么都不是,我反而会高兴,因为我觉得他们跟我不在一个层面上!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还是有不少专家认同我们的,这也给了我们信心。做一件事情,有痛苦也有快乐。就书法而言,我觉得痛苦更多。书法的创新,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曾翔的书法作品

《大河美术》:您在一篇文章中说,搞书法要抱着“玩”的态度,别把它太当回事儿。这与您刚才的看法是不是有点儿矛盾呀?

曾翔:我说的“玩”,是指大的格局,也就是要淡然、轻松,没有那么势利。但“玩”的过程,不是那么简单,要认真地“玩”。面对功利、实用的现实社会,包括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批评,我们不能太认真。但在具体做的过程中,还是要有一种认真的态度,对艺术还是要有敬畏之心。不是说像玩游戏一样,写了,卖了,就完了!我的意思是,用“玩”的心态,认真地对待。

曾翔的书法作品

《大河美术》:您常说,当代要想在行草书上有所成就,非得补上篆隶这一课不行。写行草书为什么非要学篆隶呢?据我所知,现在有很多以行草书见长的书法家不会写篆隶。

曾翔:确实如此。我经常说,王羲之是个“门槛”。从书法史的角度说,王正好处于“中间”部位,承上启下。如果把王羲之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书法就没法发展了。只有寻根溯源,才能更多地理解王羲之。学到了王羲之的篆籀笔意,有助于读懂王羲之。我认为读懂王羲之的人并不多。其实,现在写行草书的人一般也都练篆书。很多行草书家出版作品集,也会收入几幅篆书或隶书,但大多是为了展示自己涉猎的广泛性,并没有表现出他们的行草书与篆隶的连续性。

练习篆隶的指导思想很重要。有些书法家临写篆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王羲之,从而形成自己的书法面貌。赵孟頫、董其昌都是如此。这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有一些人,也学习篆隶,但没有把篆隶的学习与行草书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只是为了多一种面貌或者是为了学习技巧,这样的话,他们的篆隶和行草没有关系,各是各的,这种行书是肤浅的。这种方法,其实没有找到学习书法的路径。很多书法家停留在“照猫画虎”的状态,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各种书体之间应该“打通”!可以说,前辈中大师级书法家的创作没有一个不是在篆籀笔意统摄下的。回头再看王羲之的书法,篆籀笔意可以说是它的精髓和灵魂。有人说,王羲之的书法是秀美的、流美的、漂亮的,这是误读。其实懂得了这个道理,也不一定非要练篆隶。

曾翔的书法作品

《大河美术》:黄庭坚曾说,“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梳妆,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而您说要在“拙”字后面再添一个“傻”字,就是把自己置身于不会写字的境地,这挺令人费解的。您能不能再解释一下?

曾翔:也不难理解。我的意思是,当你学到很熟练的时候,就是个危险的时候,这就需要把过去学到的东西舍掉,变得“不会”,也就是“熟后生”。孙过庭不是早就说过嘛,学书有三个阶段,开始要追求“平正”,然后“务追险绝”,最后“复归平正”。这些名言,爱好书法的人一般都会背,但真正理解并融化到思想意识和创作过程中挺难的。赵之谦说他服膺两种人,“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他认为“三岁稚子”,不懂美丑之分的人写得最好。我理解,这种“好”,指的就是天真、质朴。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艺术理念。艺术没有“标准件”,书法不宜横平竖直。王羲之早就说过,“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

曾翔的书法作品

《大河美术》:网上流传好几段您写字的视频,边写边叫,似癫若狂。很多人看不惯,甚至说您这是在表演,目的是为了炒作。那样写字是怎样的情境?您到底是怎么考虑的?

曾翔:其实,网上流传的不全,只是“冰山一角”。我在创作中有“三部曲“:一是“说书”,二是“唱书”,三是“吼书”。“说书”就是边写边说,“唱书”就是边写边唱,最后才是“吼书”。创作的过程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说也好,唱也好,吼也好,我都是想进入一个创作的状态。其实,古代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曾翔在表演书法

《大河美术》:前年年底,中国书法家协会换届之后,您公开声明退出中国书协,此事轰动一时。关于您退会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您是为了表达对中书协新一届理事会的不满,也有人说是为了炒作。您能不能给个说法?

曾翔: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其实退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为什么不愿张扬呢?就是不想让别人认为这是炒作。当时就有很多媒体要采访我,但我拒绝了。其实,你说或不说,人们心里都明白。何必去说呢?

曾翔简介

曾翔,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湖北书法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

(转自2017年5月31日《大河美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圣王羲之 草书千字文 书法欣赏
狂人怀素,写的字连他妈妈都不认识,却被历代书法家顶礼膜拜!
取法乎上——吴四华
书法|宋代大书法家 米芾 真草对照《十七帖》冠绝古今 书中之龙
欧阳中石、沈鹏书法漫笔
北宋书法家米芾草书《十七贴》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