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尹默重运腕,孙晓云崇捻管,何绍基好运肘,三者孰是孰非
中国的书法艺术,绵延千年,不仅形成了大量的碑帖珍品,也形成了无数的书论。这些书论既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又存在着一系列难解的谜团及无数的争论。仅以是相对简单的执笔法而论,就能吵得势同水火。
比如,沈尹默主张书法以运腕为主,认为手指不能动,指一动,腕力就没有了,只有指力了。他说“必须指静而腕动的配合着,才好随着随处将笔运用到每一点一画的中间去。”
孙晓云主张书法以捻管为主,认为不转指写出的字就不是书法。她说:“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严格地说,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
何绍基主张书法以运肘为主,指腕皆不动,他认为若指腕一动,全身之力就不能贯注笔端了。何绍基强调“书律本与射艺同,贵在悬臂能圆空”,《清史稿》称他“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成一家,世皆重之。”
那么,书法创作中,捻管、运腕及运肘,三者谁更重要?为何沈尹默强调运腕,孙晓云强调捻管,何绍基强调运肘?
其实,各位书家尽管观点不同,却都不妨碍他们成为优秀的书法家,这恰好说明一个问题:“条条道路通罗马”,无论是捻管、运腕,还是运肘,都能将字写好!所以,学书者其实不用考虑那么多,既可拣自己喜欢的笔法学,也可以拣自己较易上手的方法练,当然也可以在练好一种笔法的基础上融合捻管、运腕等技巧,灵活使用。
不过,几位书家为何会有不同的执笔主张,我们先把其中的原因说一说。沈尹默和孙晓云,之所以侧重点不同,跟他们所学的流派差别有很大关系。
沈尹默崇尚魏碑,多写中号、大号的字。魏碑讲究“峻落反收”,落笔雄劲有力,所以当然要以腕为主。这是因为腕力大于指力,运指捻管不利于大字,写不利于写出碑刻的气势。再者,沈尹默视力不好,晚年几乎都看不清字了,让他运指写精微巧妙的小字岂非难为?
孙晓云崇尚帖学,二王帖学均以小行书为主,所以她才强调捻管运指。孙晓云自己也说:“‘小字’,皆‘寸以内’,属‘掌指’法;‘大’,皆‘寸以外’,属‘肘腕’法……宋人因有桌面支撑肘,即使运指不足到,往往可用腕来弥补。”
这种区别,其实前人早已总结过了。元代的郑杓说:“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魏晋间帖,掌指字也。”他讲的很明确,魏晋时写“寸以内”的小字,多用“掌指”,所以学习二王为主的孙晓云,当然推崇捻管运指了。但是,要写到“寸以外”的大字,那就得用到“肘腕”了。
何绍基崇尚魏碑,强调写字用一身之力。所以,他手腕都不动,运肘为主,靠胳膊的力量行笔,绰号叫“猿臂翁”。这种观点是崇尚力道的碑学发展到极点的产物。
总之,书法运笔,有运指、运腕、运肘、运臂与运全身之力之分。晚清书学名家之中,包世臣、朱和羹、周星莲,受传统帖学影响,主张指、腕、肘自然相应。邓石如提出“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八字捻管法,他的门生包世臣、张裕钊等强调笔随指转为古法,孙晓运主张“捻管”正是受这一派书家流风影响所致;而碑学名家之中,何绍基、陈介祺、姚孟起、康有为等,则强调肘腕之运,主张指死腕活,认为指不动便于中锋行笔,动指易使笔力削弱,康有为因此说“古人作书,无用指者”。
所以,所谓指、腕、肘之争,正是碑学与贴学争锋之产物。由于意气之争,及标新立异等需要,双方不免都有说过头的话,造成诸多分歧,并影响后人至今。待至碑学地位确立后,就多有书家主张融合二者之长,反对二者偏废了。如沈曾植、李瑞清、郑孝胥、曾熙等,就主张运腕兼取运指,将碑学之雄肆与帖学之精美相结合,各去其粗放、熟滥之弊了。
总的来说,因为今人写的书法多为寸以上大字,所以宜讲究肘腕之运以尽全身之力主,然亦不应偏废运指。最后,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不必过分解读这些书法家的话,要改善书艺,还是老老实实练字临帖为上。毕竟,懂得用笔转换、空间分布等理论再多,也不能代替实践中的练习。没有什么技巧能代替日常临帖及苦练的,即使是王羲之的才能悟性,也是练出一个墨池才能称为“书圣”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绍基于碑学书法的变化,让碑学可以有更多的人知道!
赵之谦火了,何绍基很生气!
何绍基临汉碑书法欣赏(三)何绍基之孙何维朴称:“咸丰戊午(185
何绍基《何凌汉神道碑》
高清书法字帖-何绍基-《临张迁碑》3
何绍基临《曹全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