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书协评委终于根据十二届国展做了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导向
此文章天哲原定标题是这样的:书法评论终于出了一篇有高度、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创作型文章!后来想想,便于书法爱好的同道们搜索,便改成了:中书协评委终于根据十二届国展做了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导向!
前者注重书法批评与创作,后者注重中书协的正本清源与导向,但是,都离不开高度、广度,深度三个维度!
没有高度,我们便很容易一直把身子陷在江湖的泥潭里玩得不亦乐乎!
没有广度,哪里来的群众基础?后继无人,后劲乏力!
没有深度,艺术只来源于生活却没有高于生活,长久以往,便没有了艺术,成为二流子!
书法评论,或者直接说书法批评(批评本身是中性词,有人会误从贬义上理解,所以这里说是书法评论),很难有一篇文章把高度、广度、深度等纬度统一起来……
为什么?
一说高度!看风景,在山下,山腰,山顶上,是不一样的……尽管不一样,我们一定心领神会!在山顶上的人,必然是从山下上来,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得出不一样的感受!
二说广度!看过一座山,与看过十座山,对山的感悟又是不一样……同样,看了上千座山呢?那才是研究山,才会有所经验总结,有所理性思考,有所感性升华……
三说深度!我们普通人看山,与徐霞客那样的旅行家看山,与地理学家看山,又不一样……显然,深度上不可避免出现巨大差距……
谈到创作型的书法评论文章,最近最值得书法爱好者读的文章,同时达到高度、广度、深度互为融合的文章,当属何开鑫先生《十二届国展评审观察与思考》一文!
同样,我们回到前面看山的比拟中来,了解一下此文的三个度!三个维度,在先生的文章中用综合、结合、融合等手段即分又不分地体现出来……
先生把在初评或复评阶段便被淘汰的作品有什么样的特征,总结为“四相散乱”。
这应该是山下!
从复评的486件进入最后环节的220件,这2%的作品,先生总结出其“五征”。
这应该是山上!
对于正在潜心书道的朋友,先生还谈了三个“差别”。
这显然是山腰的风景!
完了吗?不!先生一开篇便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山下、山中、山上做了一个对比化的分析,方法上是穿针引线,理论更是由下至上、鞭辟入里进入了广度、深度的导向指引!
回顾从初评、交叉初评到复评、终评等多个环节,先生归纳为“81552”。
“8”是来稿中有80%以上一看便是会被淘汰的作品。也就是说一看便是差的,不在道上。
“15”是其中15%是属于不温不火,留之无望的。这里面有1/5可能进入复评,而余下的4/5与前面80%的命运一样将在复评前被淘汰。其中的5%是在来稿中一眼便会发现亮点,马上吸引住你的眼球。草书组经过三天的初评、交叉初评和打捞,从11000多件到1400余件,然后800来件,再到480余件,再到220件。
总体比例为12%、7%、4%,最后终评终审结束后的面试是2%。这样的竞争,其激烈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是每次国展投稿作者应当认识和研究的一个趋势和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优胜劣汰”。
81552的开篇分析,一下子就会读者感受到先生在观山过程中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徐霞客那样的旅行家,更是专业的学者……
另外,天哲从先生文章中还学习到更多的书法技法、临创转化等多方面的知识……相信所有的读者都收获满满,毕竟,先生在书法上的高度与广度、深度,都值得我们用心学习!
非常巧合,天哲在1月29日发表一篇字数很少的文章,是评论何先生在十二届国展上的评委作品!
陈天哲 2020-01-29 13:42:11
作品原文书写文字紧挨作品边缘,甚至于有一点出纸,但是,作品中的行距却很大很疏朗,这是满章法的布局!
作品视觉冲击力强,充满张力,甚至于将纸张外的无限空间利用为己有……
十二届国展何开鑫先生的特邀作品便是满章法!字与字、行与行,不仅纵向上对比强烈,在横向上更加明显……大与小,重与轻,方与圆,正与斜,粗与细,浓与淡,远与近,疏与密……极尽能事!
下面附上何老师的文章:
——十二届国展评审观察与思考
■何开鑫
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
第十二届国展评委
十二届国展草书评审过程中,我观审了1万1千多件国展的草书投稿作品,整体有一种感觉:草情张个性,经典引时风。在中国书协近年倡导的“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理念引领下,书坛正在经历着“经典涵养、率性为草”的发展态势。
在本届国展的来稿评审过程中,面对海量的作品,在中国书协精心制定的评审纪律和监审机制之下,通过评委认真紧张的工作,从评审和观察两个角度来看,我有以下几个体会:
第十二届国展评审现场
第一,“数字归纳”
回顾从初评、交叉初评到复评、终评等多个环节,我归纳为“81552”。何指呢?
“8”是来稿中有80%以上一看便是会被淘汰的作品。也就是说一看便是差的,不在道上。
“15”是其中15%是属于不温不火,留之无望的。这里面有1/5可能进入复评,而余下的4/5与前面80%的命运一样将在复评前被淘汰。其中的5%是在来稿中一眼便会发现亮点,马上吸引住你的眼球。草书组经过三天的初评、交叉初评和打捞,从11000多件到1400余件,然后800来件,再到480余件,再到220件。
总体比例为12%、7%、4%,最后终评终审结束后的面试是2%。这样的竞争,其激烈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是每次国展投稿作者应当认识和研究的一个趋势和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优胜劣汰”。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第二,“汰”之特征
在初评或复评阶段便被淘汰的作品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认为是“四相散乱”。
一是“法相无源”,也就是说首先看不出笔墨源自何处,无辨识度。“任笔为体,下笔无由,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想要入展不亦谬哉!
二是“体相板滞”,也就是说整体散乱,无聚散,少节奏。草书的整体感是非常重要的,草贵流而畅,在多种矛盾的对比中,既要做到“纵横争擎”的挥运,又要有“钩环盘纡”的细腻笔墨控制。这对矛盾没有一定的案头功夫和字外的冶炼是难以达其妍妙的。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三是“笔相粗糙”。这类作品有一个共同问题,用笔很不讲究,其综合特征是:用笔散锋、破锋、扁、平、尖、削、薄。这与古贤讲的笔当用“筋书”背道而驰。何为“筋书”?简单地说便是“中锋圆劲”,就是“骨多肉少”。尤其草书在疾迅运动过程中有无数“转、折、涩、进”和笔锋角度、幅度、力度的节奏变化。但此类作品在用笔上与之相违相背,作品打开一眼便见“浊气满纸”。
四是“心相浅薄”。所谓心相浅薄,便是在作品上用心不专不深,既无一定深入传统的功夫和面貌,又是一种“信笔为体”的随手之作。并且在字法、草法、文本、美饰多个环节粗陋失察,谬误比比皆是。用笔、用纸、染色全不考虑书法艺术的最后效果,“穿衣戴帽、束腰蹬靴,浊气充斥”。这与书法本体雅化的笔墨艺术相距甚远。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第三,“五征分明”
言说了在初评及复评环节大量落选的作品特征,再说说这2%入展作品的美学导向。从复评的486件进入最后环节的220件,这2%的作品总体印象是“五征”明显。“五征”即五个特征:
一是风格雅正。雅正是雅化而后的一种正大气象,草书的雅正是一种“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的收放和控制能力。这路风格一看便有种“亲切的遥远,熟悉的陌生”。笔墨中透出一种古雅之象,似曾相识燕归来。含英咀萃,吐纳芳华。无乖舛之象,无造作之意,好像一切都在意想之中,但越看越有一份意料之外的个性。这就是通常说的“吐纳经典、张扬个性”。可以看出,作者首先有良好的审美把握能力,如高速公路上的车辆,一切都在轨迹之内平稳畅快地行驶。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二是节奏鲜明。草书重要的有两个元素,一是韵律,另一个便是节奏。韵律讲畅达,“草贵流而畅”。节奏是阴阳、是开合、是对比、是避让、是统一,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曲尽其态,回环往复。这类特征表现在作品上便是使人为之一振的大开大合、大黑大白、欹正相生、左右相应,不争位夺势,不相互顶撞,互避谦让,各得其所。简单地说:作品中任何部位上的字“大字周围无大字、小字周围无小字”,相拥而行,相抱成趣。最后达到整体上的融会贯通。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三是“四线一体”。四线特征为:有篆线、长线、弧线、曲线。要做到这“四线”,殊非易事。篆线就是中锋挺健、劲涩厚拙;长线就是能充分腾挪黑白关系,达到“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二维、三维空间效果。弧线和曲线在草书“圆通”上非常重要,它可以使纸上的文字尽可能摇曳多姿、相映成趣而拒板滞之态。观看一件好的草书作品就如欣赏一首好的歌曲一样,畅快自然,豪放低徊。这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当然草书不止这四种线,只是主要骨架是这些而已。比如还有“短、粗、细、刚、柔、实、枯”等线形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件优秀草书作品的“流连复观”的审美愉悦。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第四个特征是“笔墨情趣”。这是书法作者最初始也是终端的技术要素。笔情是作者以情擎笔,落落大度。翰不虚动,下笔有由。“纵横牵掣皆有理,钩环盘纡总关情”。你可以看见毛笔背后人的存在和状态。起、收、转、折都能基本到位,由此才能汇通诸家,错综群妙。墨趣是作者善于将墨在与毛笔的相拥下,由单一色而演绎出重、湿、浓、枯、涩几种墨色变化。好像我们在聆听一场音乐会,你会听到多种不同音色、音质的美妙混响。重能见头,枯能束尾,这是草书作品的一种功夫积淀和工匠精神。没有这个作为基础,一切皆为空中楼阁。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第五是“经典与率性的融合”。何为“经典”?经典就是具有审美的高度和一流的技术难度。所谓审美高度就是精致华美,生动鲜活,如此才能代代流传,千古不衰。因为古人书法的所有精神、技术密码都铺陈于作品的每一个点画之中,而具有个性化和艺术共性的审美通感。我们时观时新,时新时古,古今合一,滋润心田。在本次评审中,我们也看到部分来稿作品一种拟古不化现象。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把一些名家也写得很像,举手投足、点画撇捺也很相似,但再一看,因为这一类作品缺少作者对古典精神的消化把握和缺少个性而显得形合神离,气促韵乏。还有部分作品虽个性十足,作品也具有想象力,章法新颖而显得十分抢眼,但再一细看,这类作品因笔法粗糙,顾及了章法冲击力而忽视了全篇的整体性,最终旁落。但这类特有个性的作品再假以时日,在笔墨、章法上再加打磨,会在今后的书坛熠熠生辉。
以上说了入展作品的长与短,对于正在潜心书道的朋友我还要谈三个“差别”。
第一,“审美导向把握的高低差别”
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优秀的作品出自优秀的作者,他们独特的艺术敏感性以及捕捉艺术本体规律的能力通过作品呈现了出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种能力除了自身涵养以外,与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突破力紧密相关。所以当我们伫立在作品面前,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也觉得审美愉悦而过目难忘。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第二,“功力高低的差别”
功力其实就是作者锁定精美作品图式并进行衍化和再现的能力。我们很多作者都面临一个十分纠结的环节,那就是临摹很好,但一转化就望笔兴叹。这是因为你心里的这种能够锁定及储存经典图式的能力不足而产生了差距。这其中三个环节伴随着作者的书学过程而存在:解读、解码、解构。首先,解读是作者选准一本或者相关的几本帖后,循序渐进地眼读和笔读。眼读就是长期揣摩领会帖本后面的气韵与之形成静态感应,手眼共进,调准心理把握和形成审美标准。笔读便是案头功夫——临摹。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其次,“解码”这一点尤其重要。要达到对古帖的解码,那便是精临之中的精临了。这种功力既有技艺之功,更有心力之功。“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解码”主要是树立和培养“观其形、察其道”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说,优秀的作者能借古人之布料,缝制我们当代个性需要的衣服。
第三,“解构”是“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善于与自己拉开距离,敢于对自己实施“颠覆”。草书作者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但想象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当然,也不是说“颠覆”就能颠覆的,真正的意义在于草书作者不能长期一贯制,不能思维僵化和固化。鲜活的精神性和探索性才能带来鲜活的笔墨。能与经典作品产生真正的感应和互动,边读边思,常解常新。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第三,“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差别”
优秀的书家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学而问道的学习和思考方式。而且学习的环节也是一次次递进的。这个递进的过程既是学习成果的巩固阶段,也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深入阶段。尤其是草书的创作和研习与书家的思维习惯、心理习惯和生理习惯都紧密相关。美穿插之线,得绵柔之骨,塑大小之形,呈腾空之相,显藏卧之姿,隐勃郁之气,这些都是在笔墨的疾徐掌控之内,依次完成和塑造的。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最后,给中国书协一个建议——在即将进入终评时的复评环节可对架上作品实施一轮淘汰环节。因在这一环节还是有部分作品有些勉强。这能使进入终评的作品更整齐,好作品票数会更集中,更能体现“传承经典,时代风气”的全国书法届展的引领性和导向性。
值得欣慰的是,十二届国展总的方向是广大书法作者正在向经典回归,向传统正脉路径自觉前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向传统取法、向经典致敬、向古贤问道的路途并不平坦,如果我们继续扎实地将当代书法如此推动向前,我们古老的书法艺术渐开新面也许指日可待。
何开鑫
草书条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届国展开始初评,共收稿52620件,入展率1.9%,创十年来新高
把“王羲之”写成“王義之”,作品直接被淘汰......
「愙斋书法」速来围观,全国第十二届国展行草书作品来了
第十二届国展草书作品收集
刘洪彪:从十二届国展评审,思考当代草书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箭中三元——张凯,南通书坛的一匹黑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