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网

气味厚薄阴阳升降论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认为,无论是用来治疗疾病的药物,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饮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气和味。气与味,又各有厚薄。气味及其厚薄,都离不开阴阳这两种属性,而阴阳属性和气味厚薄就决定着它的升降功效。

(一)气味分阴阳

气,指药物或饮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等四种性质,又叫做四气。味,指药物或饮食物所具有的酸、苦、甘、辛、咸等五种味道,又叫做五味。任何一种药物或者饮食物,都是即有气,又有味的,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四气五味”。过去初学中医的人,首先学习和背诵《药性赋》,就是要掌握药物的药性和功效,分清每一种药物的气味,为将来辨证论治开方用药打下基础。否则,不通药性的人,尽管临床诊断水平如何高明,辨证分析再怎么准确,也是很难开出正确的方药来的,会直接影响到治病的疗效。食物也是同样,如果不了解一种食物的性味,就无法正确食用这种食物,也无法合理地去搭配其它饮食,更谈不上指导食疗养生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气生形。”指出如果把水火分为阴阳,水具有寒凉的性质,有润泽和向下流动的特点,属于阴;火具有炎热的性质,有蒸腾和向上燃烧的特点,属于阳。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味。如果把药物和饮食物的气味分为阴阳,那么无形质的气为阳,有形质的味为阴。药物和饮食物的味能够滋养形体,给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基础;药物和饮食物的气能够激发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使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维持正常。因此,在中医临床上,遇到虚弱的病人,常会遵照“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补益原则,对于身体消瘦阴精不足的人,要侧重于用味厚之品来补益阴精,药物如熟地、龟板、阿胶、当归等,食物如猪肉、牛肉、羊肉、狗肉、鸡肉、猪肝、鸡蛋等;对于形体虚弱阳气不足的人,要侧重于用益气之品来温补阳气,药物如人参、党参、黄芪、炙甘草等,食物如大枣、生姜、大葱、荔枝、饴糖、面食等。

(二)阴阳有升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指出凡药物和饮食的味,属阴,多具有沉降的功能而会下行,发挥的效力多可内达下窍(前后二阴)从大小便排出;凡药物和饮食的气,属阳,多具有升散的功能而上行,发挥的效力多可外至皮肤、上到头面部的五官七窍(口、鼻、眼、耳)。这就是药物或食物所具有的升降功能。在五味当中,辛、甘之味能够温补、升散,所以为阳;酸味能够使人涌吐、苦味能够使人泄泻、咸味能够渗下,所以为阴。因此,薄荷(辛凉)、菊花(甘平)可以清利头目,荷叶(辛凉)可升清益胃,生姜(辛温)可温中养胃;而茗茶(微苦寒)可消食清热、祛痰利肠,白芍(酸寒)可养阴生津,莲子(苦寒)能清心降火,海带(咸寒)能够消痰散结。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指导人们饮食养生,都要根据人体自身的疾病证候类型进行辨证论治,或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与体质特点,来选择适宜的药物或食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药物或食物的功效切实地得到发挥,起到良好的治病效果和食疗养生作用。

(三)气味有厚薄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还有这样的论述:“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把药物和饮食物的气味用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方法,分为厚薄: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这种气味的厚薄之分,就决定了其所具备的功效作用:味厚之品有泄热的作用,如黄连、栀子、大黄、蒲公英、金银花、苦瓜等;味薄之品有通利的作用,如泽泻、木通、芹菜、赤小豆等。气薄之品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麻黄、桂枝、大葱、生姜等;气厚之品有温阳助热的作用,如附子、肉桂、干姜、川椒、芥子、白酒等。

(四)药食分少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把属阳的药气分为壮火和少火:壮火,指药物或饮食物气味纯阳者而言,如辛甘大热之类;少火,指药物或饮食物气味温和者而言,如辛温或甘温之类。

由于辛甘大热的壮火之品能够温阳助热,所以过多使用就会使人体内的阳气过盛而产生火热炽盛的病变,这样会很容易消耗人体内的阴精和损伤正气,所以在对于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要长期过量使用辛甘大热的壮火之品,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宜长期食用属于此类的饮食物。气味比较平和的少火之品,作用平缓,性质温和,能够滋养人体的正气,所以无论是治疗还是食养,使用少火之品都是安全可靠的,如各种谷物、水,一些水果、果实、蔬菜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适宜长期食用少火之品。

《黄帝内经》中的药食气味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它是中医药物学和食疗养生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药食同源”理论的根底所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301953.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张焱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民以食为天
下一篇:我为什么不去看人妖表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张元素《医学启源》探析对五运六气临床应用
《内经笔记之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
《内经》气味阴阳厚薄与四季阴阳类比
中草药运用的基本规律
归经升降浮沉五味四气
中药的四类特殊药性(厚薄、刚柔、动静、润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