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真意切,王昌龄《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四十一岁的王昌龄因事获罪,贬谪岭南。次年遇赥北返,在此期间,他与著名诗人孟浩然、李白等友好交结。据说,孟浩然还因为太过高兴,不顾自身患有疽病而陪吃了海鲜,最后乐极生悲导致疽病复发去世。

上述事件真假不论,但由此可知,王昌龄在当时的诗名还是蛮好的,连隐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都闻其大名,并乐而迎之,与他交接到不顾己身重症在身,也愿意饮酒作乐,共享人生大好时光。

开元二十八年冬,王昌龄再次离京,前去奔赴任江宁丞,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送狄宗亨》

【唐】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这首《送狄宗亨》,就是写在洛阳时期。狄宗亨,也是王昌龄在洛阳结交的诗人朋友之一。相对于綦毋潜、李颀等人,似乎声名不显。

其实,自古以来,在中国诗歌论坛之上,真正像李白、杜甫这般的大诗人,毕竟只是凤毛麟角一样的存在。更多的,反而都是狄宗亨似的,一直默默无闻,静享生命的美好,记录消逝的过往。

“秋在水清山暮蝉”,首字在“秋”,上手点明季节,为描写相关景致下好注脚。秋天的时候,如果说有什么明显的特征,那么一定是天高气爽,秋水清明,日暮山间,偶尔仔细用心,还可以听见秋蝉的嘶鸣。

景不虚设,情好外延。诗人之所以喜欢这般技巧,大概总是逗留在“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的范畴之内,想要努力营造出来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磨刀不误砍柴功,工具也是能力的体现,任何技术也是如此,写诗当然也不例外。

初秋明朗,暮秋沉郁,在一片繁华的景象里面慢慢地透露出凋谢与枯萎;生命的衰败无时无刻不在。诗人在“暮蝉”的悲吟声中,为离别之时的情景奠定下一个抒情基调,其色彩是黯淡而昏黄的。

“洛阳树色鸣皋烟”,此处两个地名,洛阳和鸣皋。上面已经说过,诗人当时途径洛阳,是送别之地,而鸣皋则是友人去往之处。据《河南通志》载:“鸣皋山,在河南府嵩县东北五十里,一名九皋山,昔有白鹤鸣其上,故名。”

秋日苍茫,凉气下临,烟色迷蒙,整个洛阳城笼罩在一片迷惘之中,隐隐约约可见秋树闪现一抹亮色;而更远处,好友将要去往的鸣皋山上则云烟缭绕。

此处有虚,鸣皋云烟;有实,洛阳树色。两种景致交相出现,是留恋,也是展望,在虚实相间之中,把自己和好友的真挚友情一一呈现。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在前面,诗人尽情描绘眼中所见各种景色,为即将到来的后续手段做好了一切过度,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世界不会虚无,不会荒凉,更不会显得匆忙而局促。

如今,即将送别你远离此地,等到只剩下我一个人的时候,离愁别绪开始侵袭而来,日夜不绝如缕,牵绊不休。只是可惜了眼前这些美丽的风景,再也没有人来陪伴,游玩欣赏,唯有我自己孤寂地度过这个凉风习习的季节。

眼前景是华丽的,眼中人是伤感的。人生旅途之上,风景无限,而能够相交而知心的朋友,又有几人呢?这大概才是诗人感喟的地方所在。

本诗语言通俗晓畅,节奏明快,短短四句,二十八字,道尽内心依依不舍之情。且诗人善于即情取景,借眼前景道离别情,委婉蕴藉,余韵悠然。

另外,此诗结构紧凑,前有“暮蝉”之悲鸣,映衬后来诗人之“愁不尽”;又有“洛阳树色”之实景,牵引随后遐想之“鸣皋烟”。虚实萦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把诗人内在的离愁别绪与外部环境完美结合,深情厚谊尽在其中,耐人寻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在水清山暮蝉
王昌龄的这首诗仅有4句,却句句发自肺腑,读后令人动容!
(85)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每日一诗
古诗词里的送别,让人感动
唐诗三百首:《五古》篇(下)8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