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略观察:日本战乱催生武士道

日本战乱催生武士道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⑬

作 者:葛 振

提起日本的传统文化,人们总会想起樱花与武士道,似乎这两样东西,已经定格为东瀛的象征。

日本有句谚语:“花数樱花,人数武士”。表明樱花和武士在日本社会受到普遍尊崇。

日本传统文化中有着崇尚凶猛、神秘的一面,这在武士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至深至远。

武士道滋生于日本封建幕藩制度土壤中,是日本意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日本人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

日本走上侵略扩张道路,与其民族文化中浓厚的武士道精神密不可分。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极端顽强,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武士道,大约诞生于八世纪中叶,源于武士集团内部主君与从者之间“恩惠”与“奉公”(“施恩”与“报恩”)的主从关系。

道德规范层面的武士道,一是主君与从者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规范。二是武士个人与武士集团(利益共同体)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规范,以主君与从者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规范为核心。

统治层面的武士道,以军国主义为主体,奉行以武为本的统治理念和发展道路。

武士是以战争为业的战斗者,武士道是战斗者的军事型伦理道德规范,产生于平安武士的战争生活实践,以关东武士的“坂东武者之习”(或称“弓马之习”等)为源头。

所谓武士,是指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阶层。武士者,习武之士人也,其实就是军官。它产生于八、九世纪,从十一世纪起,武士阶层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在武士道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上,八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末的武士道,是在平安武士的战争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与武士作为私人的武装力量相一致,以神道教为思想渊源,是私人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纯粹的“战斗者之道”。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层。

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的武将、政治家源赖朝,是镰仓幕府首任征夷大将军,也是日本幕府制度的建立者。

1192年,源赖朝击败所有对手,统一了日本各地的土豪,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武士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开始了长达676年的武士统治时代。

武士以攻战杀伐为职业,是自古代中世纪已出现的军国主义的鼓吹者,是军国主义政策的制定者、推动者和身体力行者。

“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日本民族自古富有敬神尚武的精神,这正是武士道的渊源,神代之时已经潜在,因此彻底完成建国之大业。大伴、物部两氏作为天孙降临以来建国肇业之元勋,体现了日本民族纯正的武士道精神。

说到底,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是为主君舍一命。这种精神,即物部氏守护古代朝廷的精神。

武士道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它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融合神道教、佛教、儒学及皇国迷信的武士道,经历了江户时代以前、江户时代和明治维新后三大发展阶段。

江户时代以前的旧型武士,只是较为粗陋的“兵之道”和“实践之道”,作为争斗者的伦理规范,它信奉勇武精神,崇尚和重视主从关系,强调和讲究复仇和殉死。它超越理性,不辨是非,只倡导为主君献身。

镰仓幕府的统治并未给日本带来和平,一方面是由于军人政治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东亚大陆元朝的诞生。日本一向推崇汉文化,以宋为正朔,对元使不屑一顾,甚至斩杀元使,这并不是因为日本对宋有多深的感情,主要是日本当权者不懂蒙古人的实力,误以为看似落后的元朝可欺。

忽必烈很快就对日本的这种行为做出了回应,派遣大军登陆日本,试图一举歼灭日本,但蒙古骑兵的优势在山地为主的日本根本施展不开。

同时,元军以轻骑兵和轻步兵为主,与日本的重骑兵较量毫无优势可言,加之日本海上的台风,也对元军船队予以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元军两次征日都惨败。

元朝对日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日本的国力也大受影响,镰仓政权实力受重创,由于战后土地恩赏不均,很多出兵的武士们基本没有得到土地,幕府权威下降,对全国很多地区失去了控制权,导致了大规模的内战。

后来,丰臣秀吉终结了战国纷乱,统一了日本,并建起壮丽的大阪城。为了达到对武士的控制,丰臣秀吉首先通过著名的“缴刀令”完成了武士跟农民的分离,并使前者成为贵族,逐渐将这个阶层转化为国家的基石。

1592年,已是垂暮之年的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取东亚,结果遭到了朝鲜军和明军的打击,被迫和谈。

1598年丰臣秀吉郁愤病死,天下被德川家康夺取,建立了江户幕府。
到了江户时代,以山鹿素行为主要代表的日本理论家们,溶入儒家思想,对武士道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理论骨架的武士道。

山鹿素行把“安天命”、“尽忠孝”、“讲仁义”等作为武士修养的内容,把“得主尽忠”作为武士应尽的本份,向武士灌输“忠于君主”、“不顾身家”的思想和报恩、克己、面对死亡而不动摇的勇气,鼓吹为君主“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全死节”等,并规定了一整套繁杂的道德规范、规矩和礼法。

山鹿素行的武士道理论,对统一、规范日本武士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了江户时代后期,明治维新的先驱吉田松阴在山鹿素行武士道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七规七则”和“忠魂不灭”说。他认为一般人死则魂灭,而忠魂则永世长存。这一“理论”及其实践,对明治维新后尊崇天皇、效忠天皇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对军国主义鼓吹为天皇效死,欺骗日本人民充当侵略战争的炮灰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成性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

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

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所著的《菊与刀》一书中深刻剖析了日本人性格的两重性,称他们是“既好斗又和善,既蛮横又文雅,既勇敢又胆怯”,是“礼仪之邦而又目空一切”的民族。因而他们既拥有自己是“神佑民族”的优越感,又有一种对强者“温顺依附”的自卑感。

武士道长存于二十世纪的日本陆军及日本海军心中。武士道,和其他正式的行为规范一样,也有负面的地方。在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过程中,武士道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下期预告:日本武士道的畸形发展——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⑭

欢迎在文末发表留言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传统人生观
论武士道的形成及其近代演变的原因
解析日本武士道之切腹
日本隐者及武士道
日本武士道精神从何时兴起的?是否有水分?对军国主义有何影响?
日本投降后,美国麦克阿瑟问天皇:为何不切腹? 他冷冷说了4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