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雷——元青花瓷鉴别要点

李雷——元青花瓷鉴别要点

2010年08月02日 13:42




根据我多年来的研究和掌握的一些鉴定知识,对如何鉴别元代青花瓷谈个人的一点看法。对元青花的鉴赏,要用概念合成的语言把欣赏时的感觉说到位难以办到,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使自己的审美水平达到不易误判的高度,没有省心的办法,必须具备扎实的书画造型艺术修养,并多看真品(包括真品残片),细致观摩体会,才是获得最佳成效的途径。现在的仿品、高仿品,并没有能力在整体上达到元青花的艺术层次。这是作假者的艺术素养决定的,这也是作假者的死穴。

现在收藏界有一个误区,将元青花神秘化了,它似乎变成了一个不可认识的东西。其根本原因是大多数人并没见过和没上手过真正的出口型的元青花器,而只能看图片,收藏界缺乏对元代青花瓷器的全面了解。现在,大量的因各种原因出土的元青花民用瓷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元青花,有元代瓷器特征,也有民窑器的随意和不规整。收藏界许多人把这批元青花器称为“高仿”,错矣!也有不少收藏家也把这种不上不下的元青花器当宝贝,以为收到了“国宝”。稀少而珍贵的是出口型的元青花器,它们存在的极稀少是不容置疑的,而大量的元代民用青花器,与历史上其他朝代当时民用的瓷器一样,并不是稀罕之物,必须搞懂的是。元代的青花瓷器不等于稀少而珍贵的出口型的苏料的青花器。知此元青花非彼元青花也。

元代青花瓷的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元青花瓷的胎骨厚重,看内壁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都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粒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强光斜透看内壁稀朗砂眼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有人说元青花底是糊米状,这是错误的,准确说应该是糯米状,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较浅,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不规整之感。瓶罐之类砂底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足底多有微凸起的呈鸡心状。足底旋削痕多为火石红(无火石红的常见),圈足底稀朗小颗粒石明显可见,足圈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向心自然炸开状纹。这一点也是鉴定底足必不可少的识别方法,元青花的底部什么样,它瓷胎也应该什么样。胎的形成少不了瓷土,元代烧瓷用的是麻仓土,而不是高岭土。麻仓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有很多气孔。陶瓷界经过测试发现,南宋之前陶瓷还没有用过高岭土。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二上说:“饶洲御土其色白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 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这里说的御土就是麻仓土。研究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人都知道,高岭开采在后,麻仓开采在前。这一点文献记载有据可查。明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文献中出现了一种与高岭土的形态和功能相近的黏土,即“麻仓土”。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 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爆得四十斤。”王宗沐说的麻仓官土就是类似今天的高岭土。新正都即今东阜地区以东,高岭山东北,麻仓尚保留明代的名称。从元代开始开采,至明万历初,麻仓老土开始枯竭了。清乾隆七年(1742年)《浮梁县志》卷十《陶政。陶土》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老土膏已竭,掘挖其难,每斛加银三分。”到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代之而起的是高岭土。明《陶 。白瓷》记述景德镇瓷胎原料及其配制方法时说:土出婺 、祁门两山。一名高粱山,土梗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花山,出糯米土,其性茨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文献记载中我们发现,景德镇境内各高岭土矿在历史上进行过调整,除麻仓外,古高岭土矿仅高岭山、李黄、大洲三地区。高岭始开于明万历,大洲始开于清嘉庆,李黄始开于清乾隆后期。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悟出,景德镇烧制青花瓷从元代开始到明万历中期为止,都用的是麻仓土。明万历中期后用的是高岭山的高岭土。高岭山的高岭土用到1969年完全枯竭 。

元青花有多种接近的发色,这是因为青花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等不同的特征。元青花青花料用的是苏麻离青为主,也有时候苏麻离青与国产料混合使用。苏麻离青用到明成化就没有了。明成化之后用的浙江产的浙料,现在高仿元青花用的青花料完全是国产料。典型元青花有凹凸感,有明显自然的铁锈斑。高仿元青花为了出现铁锈斑,加重青花料,反复描绘,搞得弄巧成拙。典型元青花的凹凸感是,麻仓土与苏麻离青 在高温条件下出现化学反映并出窑使用几百年过程中出现。元青花使用苏麻离青后出现的凹凸不平现象和铁锈斑,通过对放大图照的观察,元青花的发色青料聚集点是从胎骨到铀面的竖向小圆点组成的串珠纹,青花纹饰里浓黑丝状发色紧贴釉面,微呈凹状,可以发现钴蓝色的发色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既小形又圆,发色点又多以釉泡为其核心,青料聚集点是从胎骨到铀面是竖向小圆点总体上很象葡萄籽镶嵌在釉里,能使青花笔道甚至署款都“节节欲断”。所以,看上去形似虚化,实质上它仍是一种围绕釉泡的青花钴料的再凝聚,个别青花凝聚点的深层次有由质变所致的棕褐色的铁质色散遗留, 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青花釉面青料聚集圆点边显有浓黑丝状,具有细浪般的皱折,如同河流包围住啦青料圆点岛,青料聚集圆点有的被成片的“银盐”所遮盖,遮盖面下呈现有较规律的细小圆点,大家还需要留意那些细小而孤立的银盐析斑下方的釉层深处,若可见浓重的蓝黑色,再伴有浓黑丝状,具有细浪般的皱折的釉泡或酱铁色,串珠纹在元代前后的历代瓷器中极为罕见,故可做依据。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青料浓厚处有黑色小斑点,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色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淡蓝色,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元代青花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好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不难看出,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

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就是同一浓度的青料,也可见浓淡两个不同层次,这和后来的仿制品有原则上的不同。即使清代最负盛名的雍正、乾隆时期的所仿制的永宣青花器,釉下出现的不自然而飘浮的斑点是画师涂染成的,所以呈现不出那种特殊自然晕散的效果,胎土是元青花的骨骼和血肉;苏麻离青色料和透明油润的白釉是它的衣裳;画工画的纹饰神韵是元青花的灵魂。注意了这三点就抓住了元青花研究的重点。同时不能忽视元青花的一些主要特征,要学会全面综合分析,这样才会认识元青花。元青花的气泡,可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有趣的是元青花的气泡,小气泡外有零散的大气泡。明代瓷器的气泡,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现在高仿用气窑、炭窑烧制,与元青花的气泡是有明显差别的。过去专家学者们的认识是元青花的底多不施釉。但从考古发现和传世元青花器物看,有的元青花底部也有施釉的。很多的小器皿底部就施了釉。对古瓷的认定和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尤其对元青花可不能用一种器物或者一两个瓷片来评头论足,顾此失彼,盲目下结论。还是多看,多上手,多动脑筋,慎开口是上策。元青花是元代创烧的新品种,所以什么东西也不能一概而论。就拿元青花的火石红问题,实际上江西高安馆藏元青花中就有底部没有火石红的,看了托普卡比馆藏元青花后惊喜地发现元青花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青料和釉料在用料成分含量的不同和烧制过程中窑内放的位置不同,温度不同,气氛不同,所以,烧出来的器物发色不一样、气泡不一样是肯定的。所以,元青花中写纪年款和不写;底部施釉和不施釉,都有可能。关键是看“三神”,神胎质,就看是不是瓷石和麻仓土的;神.釉.色,施的釉是不是如脂似玉,晶莹油润,白中见青或鸭蛋青;青料是不是元代特有的苏麻离青或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的;看纹饰神韵,画的纹饰有没有元代世代气息。同时要注意它的接口、底部乳突、火石红、底部甩釉、气泡等等诸特点。对元代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青花呈色的归纳是一个相对的和模糊的描述。因古代制瓷技术经验性特点所决定,器物之间的个性差异非常明显,完全相同的胎釉,完全相同的呈色只能是理论上的假设。因此必须以全面的观点和综合的方法来认识鉴定对象。以某一局部表征来替代整体研究,就会失之偏颇。这是鉴定元代青花瓷,也是鉴定其他文物必须注意的方法问题。

这样综合认读后,对元青花的认定和鉴定就八九不离十,很有把握了。现在的高仿几乎天天做白日梦,就是望尘莫及,只要我们对见过的真品再加以留意,就能判断出赝品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青花文王访贤高頚罐赏析
冷门知识——从瓷器的胎土,判断瓷器新老
解读元青花奥秘?[转贴1]
[转载]中国瓷器艺术的“瑰宝”-二
请问元代麻仓土怎么区别于高岭土?
元代青花瓷器民间存量有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