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常用术语(1)
【相侮】
  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出现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五行学说中相侮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相乘】 
  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却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例如:木气偏亢,而金又不能对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出现肝木亢盛和脾土虚弱的病症。五行学说中相乘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所胜】
  胜,与克通。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所胜。如“木克土”,又称土为木所胜。
【五常】 
  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的正常运动。《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胜复】 
  胜复,是指“五运六气”在一年之中的相胜相制,先胜后复的相互关系。 胜即“胜气”,复即“复气”。胜是主动的,有强胜的意思;复是被动的,有报复的意思。胜复之气,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当有寒气以报复之。又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而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所报复,以报其胜。胜复之气并非每年都有。
【颃颡】
  颃,音航;颡,音嗓。为咽上上齶与鼻相通的部位,亦即软口盖的后部,此处有足厥阴肝经通过
【宗筋之会】
  指若干肌腱的集合处,亦即经络循行中阴经、阳经会合于富有肌腱的大关节部位,如髋、膝关节。 指男子生殖器。
【中焦如沤】
  《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焦如沤。”“沤”是容中焦消化饮食的情况。“中焦如枢“,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中焦胃主消化饮食, 吸收精微,蒸化津液,使营养物质通过肺脉的输布以化生营气。这个作用好像沤渍食物使之变化一样,故名。
【玄府】
  同“元府”,指体表的汗毛孔,又名“气门”(汗从肺气而宣发,故名) 或“鬼们”(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气通於皮毛,汗从皮肤而出,名魄汗,汗毛孔则名鬼门)。
【悬雍垂】
  又称“悬雍”、“帝丁”、“帝钟”,即张口时软齶后向下后方倾斜,后缘游离,正中有一向下的突起部,俗称“小舌头”。
【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篇》:“下焦如渎”。“渎”是容下焦水液的排出 。“下焦如渎”主要是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同时包括肠道的排便 作用。下焦的主要功能是将体内消化后的残余物贸加以别清浊,使糟粕入于大肠。水液经由肾的气化渗入膀胱,这个作用有如渠道的需要疏通一样,故名。 
【上焦如雾】
  《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打”是形容蒸发的气有如雾一样的瀰漫。“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作用。上焦心肺能 宣发由中焦上输的水谷的精气,使之达于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这个作用好像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于全身,故名。
【三焦主决渎】
  “决渎”,意即疏通水道。三焦有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称“决渎之官”(见《素问·灵门秘典论》)。三焦的决渎功能是联合许多脏器而发挥其作用的,其中尤以肾、脾,肺等关系更为密切,如这些脏的功能障碍,可使三焦不通利、气化失常而产生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
【肉分】
  指肌肉的纹理而言。股肱间肌肉界限分明,叫“大分”;肌肉之间的纹理 叫“小分”,故名。
【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 肝和情绪有关。肝气宜舒畅条达,如因为情绪不好,就可能产生肝气郁结,这是肝病表现为疏泄功能受影响的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与消化机能有关。脾的运化,脾气的散精作用和胆汁的排泄,均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与某些疼痛症状有关。“通则不痛”,肝气郁滞可以影响气血的流 通而产生疼痛,如肝病胁痛、肝胃气痛等。 与妇女月经有关。因为 “肝藏血”和“胞宫”又有经脉联系,如肝疏泄失调,可能产生月经不调等症候。
【肝主升发】
  这主要是从肝气的某种作用而言。肝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它的经脉上巅络脑,肝的功能正常时,好像春天树木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这是体现“升发”的现象。但升发太过,反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症候 。
【肝主谋虑】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古人用将军征战时的深谋远虑比喻肝的作用。也就是说肝和某些高级神经的功能有关。肝气喜舒畅条达,如因肝气郁结或肝气太过而致肝阳偏亢,就容易使人性躁易怒;相反,如肝气不足则易出现惊怕的症状,都会影响“肝主谋虑”的作用。
【肝生于左】
  《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这里的“左“,主要是指肝的行气部位。刺气主升,行气在左。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谓:“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 故所谓“肝生于左”,并不是指肝本脏所在的部位。
【肺主治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是和所谓的“君主之官” -- 心相对而言。“相傅”有辅助“君主”的意思,意即在脏腑活动中心肺功能的协调是很重要的,是人体脏腑器官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治节”,即治理、调节,主要是指肺和心的机能必须相互协调以共同保持正常的生理 活动。
【肺主声】
  声音和肺气的作用有关,故听声音可以大致上了解一个人的肺气情况, 肺气足的人,声音宏亮;肺气虚的人,声音低怯。风寒外感,肺气闭塞 ,引起声盲嘶哑或失声。肺结核病到了晚期,往往说话感到吃力,声音嘶哑,这也显示了声音和肺气之间的密切关系。
【浊气归心】
  指水谷的精气通过血的运行归于心脏。《素问·经脉别论》:“食气 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这里所说的“浊气”系指饮食精华的浓浊部分,它运行到心,由心脏再通过经脉把养料送到身体各部。 “浊气归心”说明了心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循环输送营养的“总枢” 的作用。
【魄汗】
      “肺脏魄”,外与皮毛相合,而汗液又由皮表透发,和肺气有关,故称为 “魄汗”,汗孔亦称为“魄门”(即“鬼门”)。一说魄为阴,汗为阴液,故名。 
【营气不从】
  指血脉里面的营气运行阻碍,出现痈肿的病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是流行于经脉里面的,如果因邪气的侵攻,或长期恣食膏梁厚味,热毒内阻,营气的运行就不能顺畅,瘀阻于肌肉里面,血郁热聚,久则化腹,便形成痈肿。 
【邪留三焦】 
  指热性病,湿热之邪留恋三焦气分,上见咳嗽胸闷、中见腹胀纳呆,下见小便不利。 指水液代谢障碍,出现胸胁胀闷,下腹窘急,小便不利等症。 
【思则气结】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结,指脾气郁结。忧思过度,可使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胸脘痞满、食欲不脉,腹胀便溏等症状。
【水寒射肺】
  指寒邪和水气影响肺脏的病理。平素患痰饮或水肿的病人,外感寒邪,寒邪引动水饮,寒水上逆,以致肺气失宣。主要症状有咳嗽,气喘 、痰涎多而稀白、舌苔白腻,脉浮紧,伴有发熟、恶寒等。
【水气凌心】
  指水气影响心脏的病变。由于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气病时,当水气上逆,停聚胸隔阻碍心阳,可使心阳不脉、“心气不宁”,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 称为水气凌心。

【水逆】
  
指胃有停水,水气不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病变。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指外感发热病当病邪内传时南种不同的病理变化。一是患者中气足,入里时多伤津化热,成为胃肠实热证。胃属阳明,故称“实则阳明”。一是患者中气虚弱,入里的邪气不能化热,寒伤阳气,以致脾阳失运,成为脾胃虚寒证。 脾属太阴,故称“虚则太阴”。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
  指感受外寒发病后两种不同的病理更化。一是患者正气比较充实,感寒后能立即抵抗外寒的入侵,出现头项强痛, 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太阳表证,故称实则太阳 ;一是正气虚弱,感寒后寒邪内陷少阴,出现恶寒,身不 发热而仅见心烦神倦,或有时发热而头不痛,脉不浮,称为“少阴表证”,故说虚则少阴。《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 ,谓病发于太阳;发于阴,谓病发于少阴,可作参考。

【湿郁热伏】
  又叫“湿遏热伏”。指湿阻于里,邪热不易外透的病臭。主要症状为 “身热不扬”,午后热高、汗出而热不退,胸闷腹胀、厌食、头部重痛、苔白腻、脉濡数等。

【湿胜则濡泻】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湿气偏胜出现大便泄泻的病理。 脾喜燥而恶湿,湿气偏胜,则脾阳不脉,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就会产生“濡泻”。濡泻,是肠鸣腹泻,泻出稀烂大便而腹不痛的症状。 
【湿胜阳微】
  指湿邪过盛伤害阳气的病理。湿属阴邪,如果湿邪过盛,就会伤害阳气,以致阳气衰微,产生“寒湿”症状,多见于慢性水肿一类疾患。
【湿热内蕴】
  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和肝胆而言。湿为重浊粘腻之邪,容易影响气 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 而阳气受伤更甚,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下午热高,身重,神疲,懒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或发黄疸,小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多见于肠伤寒、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少阴热化】
  伤寒六经病理术语。心肾属少阴。因肾阴受伤,以玫心火偏盛,出现夜热、心烦不得卧、舌红绛,脉细数,或邪热内郁少阴经络而见咽痛的,称为少阴热证。热性病传至少阴经,大都是寒化。少阴热化,是属阴虚内热,与少阴寒化相对而言。 
【上损及下】
  指虚损病由上部发展到下部的病变。虚损是因五脏虚弱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往往可由一脏的虚损,久延不癒而损及他脏,甚至影响遍及五脏。如果首先出现肺脉虚损的证候,久而伤及肾脏,肾脏也虚 ,称为上损及下。前人有一损肺(劳嗽)、二损心(盗汗)、三损胃 (食减),四损肝(郁怒)、五损肾(淋、漏)的说法,指出自上而下的传变,故称。 
【三焦虚寒】 
  指上、中、下三焦虚寒。上焦指心肺的虚寒;中焦指脾胃的虚寒; 下焦指肝肾的虚寒。 水肿病和下消病机之一。
【三焦实热】
  指上、中、下三焦实热。上焦指心肺的实热;中焦指脾胃的实热;下焦指肝肾的实热。 气分实热证的别称。
【热则气泄】
  即炅则气泄,意为热则腠理疏松而汗出,阳气随汗外泄。《素问·举痛论》:“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热胜则肿】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阳热偏胜出现肿痛的病理。热属阳邪,能使阳气内郁,血脉壅滞,故火热太过,局部充血,可发生红肿。如痈疮、皮肤炎症等病症。 
【热深厥深】
  热厥证的一种病理现象。温热病如高热持续不退,突然出现手足逆冷 ,昏迷不知人事,这是由于正伤热伏,阳气被邪热阻抑,不能向四肢透达的缘故,称为热厥。热邪越深伏,则手足厥冷的程度越厉害,叫做热深厥深。
【热入血分】
  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机。血分是温热病传变中最深入的一层。多由营分病发展而来,发热常夜间较高,神志昏沉,躁扰不安,甚则出现抽搐。而以斑疹、出血,或伤阴见证为其特徵。 
【气有余便是火】
  语出朱丹溪《格致余论》。气是指阳气。有余,是偏盛的意思。意即阳气偏盛便能导致各种“火证”。阳气的偏盛可由阴液不足 而阳气偏亢,虚火上炎,如肾阴不足,导致心火偏旺;也可由某一脏腑的功能失调,致使阳气郁结化火,如肝火,胆火、胃火等 。故说“气有余便是火”。
【气虚中满】
  脾主中焦运化,如脾胃气虚,则失于健运,易致腹部胀满。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腹胀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或喜温喜按,面白唇淡,舌苔白滑,脉象弦弱等。 
【气虚则寒】
  气虚,指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脏腑的活动功能也相应减弱,代谢机能低下,故出现阴寒的证候。如恶寒、肢冷、神倦、口淡无味、舌质淡白、脉沉迟细弱等。
【气怯】
  怯,虚弱或惊慌之意。指胆气不足,心慌易惊,或中气虚弱出现短气、倦怠、言语无力等症。
【气机不利】
  广义指脏腑机能活动障碍,狭义指三焦升降机能障碍,出现胸隔痞塞不通症状。 
【怒则气上】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这里主要指肝气。肝气是喜畅达而恶抑郁。在正常情况下,肝气既不能抑郁,但又不宜过亢,肝又是藏血的器官,如果精神受过度剌缴,可使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出现胸胁胀满,目赤,头痛,脉弦等,若肝血失藏,血随气升,则出现吐血症状 。参见“五志”条。
【龙火内燔】
  燔,焚烧之意。这里指“肾火偏亢”。龙火,指肾火,命门之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若肾水亏损太过,则可使肾火偏亢,产生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因而使肾主封藏的功能失职,出现性机能亢奋,遗精、早泄等症状。 
【两阳相熏灼】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指阳热的病症误用艾灸或火熏迫汗的方法,火邪与阳热两种阳邪互相熏蒸燔灼,会导致火毒内攻,伤津劫液,反使病情加重。
【劳则气耗】
  语出《素问·举痛论》。指疲劳过度、气喘、出汗过多,会使气耗散 而倦怠无力。
【恐则气下】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下,指精气下陷。恐惧过度则耗伤肾气, 使精体下陷不能上升。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状。 
【惊则气乱】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乱,指气机紊乱。大惊则气机紊乱,气血失其调和,出现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金实不鸣】
  金实指肺气实;不鸣,即音哑。金实不鸣,是指肺气实而声音嘶哑的 病理。多由于感外邪而致,但有寒热之分: 外感风寒,内遏于肺, 寒气凝滞,肺气失宣,开合不利,可突然声音嘶哑。风热燥邪,灼 伤肺阴;或寒郁化热,煎熬津液,痰热交阻,肺失清肃,证见声音嘶 哑。此外,亦有因肺有蕴熟,复感外寒,热受寒束,肺气失于宣畅而 音哑的,都属二证。 金实不鸣是病机上的术语,病名称为“暴瘖”,即突然失音,相当于喉部或声带的急性炎症、水肿等。 
【金破不鸣】
  是肺气损伤而声音嘶哑的病理。肺主气,肾纳气,二脉均与发声有关 。肺肾阴亏则肺燥而热郁,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濡润,故声音嘶哑。多见于晚期结核病,慢性喉炎等。本病多属虚证,失音呈慢性进 行,故又称为“久瘖”。失音可间歇出现或持续存在,说话较多时则加重,完全失音者少见,一般无外感症状。
【结阴】
  语出《素问·阴阳别论》。指邪气结于阴经。肝属厥阴而主藏血,脾属太阴而主统血,邪结阴经,不得阳气的统摄运行,久必伤及阴络而血从内溢 ,故结阴可出现便血。 
【结阳】
  语出《素问·阴阳别论》。是肢浮肿的病理之一。四肢为诸阳之本,四肢的阳气凝结,不得宣通,则水液停滞不行,故出现浮肿。
【化燥】
  指外邪消耗津液的一种病理变化。燥,是津液缺少。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内热亢盛等因素,均容易使邪气化燥,出现口干、咽燥、唇焦、口渴、便秘、尿赤、干咳咯血等体液耗损的症状。参见“内燥”条。
【化热】
  指外感表证传里的一种病理变化。风、寒、燥、湿等外邪侵入人体后,在初期阶段,多有畏寒、苔薄白等表寒症状;如病邪传入气分,则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干、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或便秘,尿黄赤等,显示病邪已是化热入里。
【化火】
  指热证发展过程的一种病理现象。热是无形之气,火是有形之象,热极则生火。一般来说,火都是指内热炽盛而言,是病理性的各种机能亢进的表现。外感五气(风、寒、暑、湿、燥)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化火,五志郁结亦能生火。此外,如痰湿内阻,肝脉气郁,都能使邪从火化。火证的临床表现此较複鸡,随看病因而不同,轻证头痛烦渴,面目红赤,口唇焦燥 ,咽干喉痛;重证神志昏沉,狂躁不安,或咯血衄血,淋闭尿血等。 
【化风】
  指热病过程或阴血耗损所出现的一种病理变化。风,指肝风,是一种眩晕、抽搐、震颤的神经症状。临床上可因热盛、阴伤、血虚或肝阳上亢等原因而出现,称为“化风”。参见“热盛动风”、“肝风内动”、“内风” 等有关各条。 
【寒则气收】
      语出《素问·举痛论》,也称“寒则收引”。收,敛缩的意思。寒气伤人肌肤,则毛窍紧闭,阳气收敛,汗不得出;寒伤筋脉,则筋脉收引,拘急痉挛,出现疼痛。 
【寒胜则浮】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里的浮,指浮肿,即使寒气偏胜出现浮肿的病理。寒气偏胜则阳气不足,寒凝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停留故产生浮肿。如慢性肾炎,多是寒气偏胜,脾肾阳虚的表现。
【寒伤形,热伤气】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外感寒邪多先伤及外部的形体,如头痛、恶寒、肢节酸痛等,是形体受病的症状。外感热邪,最易损耗人体的阳气,因为“热则气泄”,如暑热证的大、脉濡数,就是热伤气的表现。 
【寒包火】
  指人体平素内有积热,再受寒冷,寒包于外,热郁于内的病理。可见于哮喘、久咳、失音、咽痛、龈肿等病证
【伏热在里】
  指体内先有热邪内伏,或其它邪气郁而化热,涉及肠胃热积等,发病时即见咽干,口臭,舌红苔黄干、腹胀压痛,大便秘结或臭秽、小便黄短等内热症状。 
【风胜则动】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风气偏胜出现动摇的病理。风的特点是流动迅速,容易激荡,变化很快,如眩晕动摇、抽搐、震颤、挛急等,都是风气太过的表现。
【封藏失职】
  封藏,封闭贮藏之意。肾有贮藏精气的功能,而主二便。如肾气不固,出现遗精,滑精,早泄,小便失禁,夜尿频多,黎明前泄泻等症,称之为封藏失职。
【悲则气消】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消,肺气消耗之意。过度悲哀,可使上焦 郁而化热,消耗肺气。
【胞系了戾】
  《金匮要略》用以解释“转胞”的病理。胞系,指溺之系;了戾, 缭乱屈曲之意,或作绞纽解。《诸病源候论》指出:“胞转者,由是胞屈辟小便不通....其病状,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此病或由小便应下,便强忍之,或为寒热所迫。此二者俱令水气还上,气迫于胞 ,使胞屈辟不得充张,外水应入不得入,内溲应出不得出,外内相壅塞,故令不通。” 泛指膀胱排尿功能紊乱。 
【浊邪害清】
  浊邪,指湿浊邪气;清,指轻清的阳气上通于头面的孔窍,如耳、目 、口、鼻等。湿为重浊的邪气,与热邪相结合,湿热蕴积而上蒸,轻清的阳气被阻遏,以致孔窍壅塞,出现神识昏蒙、耳聋、鼻塞等症状 。
【五邪】
  五种病邪的合称。 指“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等五种。这是从五行生克关系来说明五脏受病的情况。凡病邪从生我 (母)的方面传来,称为“虚邪”;病从我生(子)的方面传来,称为“ 实邪”;病邪从克我的方面传来,称为“贼邪”;病邪从我克的方面传来 ,称为“微邪”;本脏受到同一属性的病邪侵犯而致病的,称为“正邪” (见《难经·五十难》)。临床上,病邪的虚、实、微、贼等性质,主要 从临床表现的轻重而定,不应据此生搬硬套。 指风、寒、湿、雾、伤食 等五种病邪(《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指中风、伤暑、饮食劳倦,伤寒,中湿(见《难经·四十九难》:“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 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五劳】 
  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等五脏劳损的疾病。《证治要诀》:“ 五劳者,五脏之劳也。”《医学纲目》:“何谓五劳? 心劳血损,肝劳神 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 五类因劳逸不当而引起的损伤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 
【食肉则复】
  又称“食肉则遗”。复即复发,遗即遗留。指某些急性热病恢复期,消化机能低下,如恣食腥荤肥腻的肉类,使体温回升出现病倩反覆的现象。尤以小儿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六郁】
  是气、血、湿、火、痰、食等六种郁症的合称。郁,是壅遏不通畅或郁结不舒。元代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说明气血郁结,则其他郁证就会相继而生。 
【七伤】
  七种劳伤的病因。《诸病源侯论·虚劳候》:“一曰大饱伤脾,....。 二曰大怒气逆伤肝。....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 寒饮伤肺。....五日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两寒暑伤形。....七曰大 恐惧不节伤志。” 肾气亏损的七个症状。《诸病源候论·虚劳侯》:“ 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精易滑出);五 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精气清冷,精液稀薄);七曰小便苦数,临 事不卒(小便频数,淋沥不清或尿中断)。
【百病皆生于气】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日火]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很多致病原因,皆可影习气的活动,使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按:[日火]为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名词术语(四)
《中医名词词典》
附任之堂脉法精华
气机升降理论详解
肝病病机
病因病机173--18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