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六)承天之门(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桥7座、天安门北端门、及紫禁城南门午门

                     以上两图(天安门)


                                     天安门北是(端门)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六)

         承天之门(天安门)

承天之门(天安门)

皇城南向有三道大门,除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外,就是承天门(天安门)、端门。

其中,端门规制与承天门(天安门)相同。端门名称源自传说中天宫南向的大门,门楼主要用来收存皇帝所用旗仗等器物。端门北是午门,端门往南就是承天门(天安门)。

承天门,初称承天之门,后称天安门,既是皇城南向的第一重门,清乾隆中期以后又是皇城城的正门。

承天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门的名称是“奉天承运”的意思。承天门正中,挂的是承天之门匾额。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承天门牌楼被毁于雷火。

八年后宪宗成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新修建。这回不再是牌坊,而是9开间门楼了,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仅逗留40日便被迫撤出,撤退前草草登极,当晚“焚毁宫殿及九门城楼”,承天门再次被毁。

关于清改承天门天安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逸闻。传说李自成攻进京城后,在承天门前弯弓搭箭射向承天门匾额上的字,可惜没有射中。其下属以宽慰他的口气说:有天命者任自为。意思是李闯王是有天命的,不必在乎这一箭准不准。李自成却误解了他的意思,以为是在说他没有天命,勃然大怒,要杀了这个下属,之后被人劝解开。清统治者入京后可能听说了这则逸闻,故而将承天改为天安

 

 

顺治八年(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16511031(辛卯年九月十八)清世祖将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门上悬挂的是天安之门字样的匾额。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基本上是康熙朝大修后的面貌。

据考证,天安门匾额在清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按满语语法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又将匾额上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去掉了字,字体也相应扩大。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门三字。

明清的皇帝们一般都在天安门颁布重要诏令,称为金凤颁诏。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审要犯(“秋审”)、殿试公布“三甲”(“金殿传胪”)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

天安门城楼规制

天安门坐北朝南,原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后改为34.7米)。建筑的底部为汉白玉精雕的须弥座,高1.59米。

城楼建在高大城台之上,城台高达13米,面积约4800平米。城台的两侧有登城马道,台上建城楼。

城楼重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整座屋顶由60根朱色巨柱支撑,每根柱的直径约2米。城楼东西面阔九间(57.14米),南北进深五间(20.97米),取《周易》“九五,飞龙在天”之意,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在天安门城台的下部开有城门五阙。正中的门洞高大宽敞,专供皇帝出入。

明清时代,这里的门、桥行走规制森严,中门为皇帝进出专用。皇帝每年冬至往天坛祭天,夏至去地坛祭地,孟春赴先农坛耕籍田,都要出入天安门。

此外,皇帝的父母可从中门入宫;皇帝大婚,皇后可从中门进入一次;新科状元等""金殿传胪""后,可从中门出宫一回。除此之外,严禁任何人进出,否则是要治重罪的。中门左右的两座旁门,供宗室王公和三品以上文武百官通行。过去天安门是座只进喜,不出丧的吉祥之门。

城楼的正背面各排列有36扇菱花门窗,天花、斗拱和梁枋上都绘制了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楼体的四周为回廊环绕,廊深3米左右,廊外设汉白玉栏杆和矮墙。整座天安门城楼的外观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1949年以后,在两层正檐之间有用滑轮固定的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直径1.7米,位置与北京中轴线严密重合。屋檐下悬挂着17盏大红宫灯,其中主灯重达450公斤,辅灯也各重350公斤

承天门(天安门)外金水桥

承天门(天安门)等级森严,戒备严密。

承天门(天安门)城台前的金水河又称御河)上,架起汉白玉石虹桥七座,称外金水桥(内金水桥在太和殿前)。这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的,皇城正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则完全是以元代时的周桥为蓝本建造起来的。南临天安门广场。

中间一座桥稍宽,两侧的栏杆望柱上雕刻着蟠龙,桥面只许皇帝通过,俗称“御路桥”;

左右两座桥,栏杆望柱上雕刻着荷花,桥面只许宗室王公通过,俗称“王公桥”;

再两边的桥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俗称“品级桥”; 以上五桥均为三孔。

位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单孔普通浮雕石桥,才许四品以下官员等行走,俗称:“公生桥”。那时门、桥行走等级森严,不得有丝毫触犯。

在桥边还有两对石狮子,是明永乐朝的遗物。东面雄狮的右爪戏弄绣球,西面雌狮的左爪抚弄小狮,分别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永久。

天安门金水桥前的这一对大石狮,雕工精绝,造型逼真,威武异常。它们的双目都紧紧注视着天安门前正中的御道(中轴线),以体现它们是封建帝王忠实的卫士身份。

金水桥头右侧石狮子的肚皮上有一块“伤痕”,关于这道“伤痕”,有这样两个传说:

一是说,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追击,躲藏在石狮子后面。李自成发现了,举剑狠狠刺去,结果使石狮子受到了误伤。

另一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

承天门(天安门)内外华表


    在承天门(天安门)的前后,分别耸立有一对雕刻精美、挺拔秀丽的云龙华表。据《淮南子·主术训》记载,远在尧舜时代就有街头设""表木""的做法,用以王者""纳谏"",征求民众意见以治天下。到秦汉时期,表木被改为指路标,叫华表。后来华表经不断美化,便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独具民族建筑特色的艺术装饰品,深为世人所青睐。

华表通体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每根通高9.57米,重万余斤。华表上刻有云朵和蟠龙图案,在靠近顶部的地方横插着一块云板,称作“日月板”。华表的最顶端有承露盘,盘上蹲立着“龙生九子”之一的石兽,名叫吼,俗称“望天吼”。

其中城楼北侧的华表,石犼面向皇宫,正对着紫禁城,称为“望君出”;

城楼南侧的华表,石犼面向南方背向皇宫,俗称“望君归”

金凤颁诏

承天门(天安门)是明清皇帝举行金凤颁诏礼仪的场所;明清两朝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的“金凤颁诏”仪式。

皇帝颁诏时,仪式约为:诏书放在紫禁城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黄案上,皇帝盖上御玺后,由礼部尚书用云盘承接诏书,捧出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置于抬着的龙亭内,然后在鼓乐御仗的引导下再出午门,抬到承天门(天安门)城楼上,再将诏书恭放于在宣诏台的黄案上。

城楼上由宣诏官进行宣读诏书,因高高再上,又很“神圣”,听起来仿佛天音一般。文武百官在外金水桥南站立聆听,并按官位序列面向天安门依次行三拜九叩大礼。

宣诏完毕,由奉诏官把诏书卷起,将诏书用木制金漆的金凤衔住,再用彩绳悬吊金凤从天安门城楼上正中徐徐放下,落在礼官跪接的云盘上,此举称为云盘接诏。再把诏书放入龙亭内,送到礼部,经黄纸誊写,分送各地,布告天下。

皇帝发布的重大命令(诏书),在天安门上进行一套隆重而繁琐的仪式,就叫做“金凤颁诏”,显示了皇权至尊、君权至上。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就具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据《日下旧闻考》载:“凡国家大庆,覃恩,宣诏书于门楼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凤衔而下焉。

承天门(天安门)设计者

人们一般认为蒯祥设计建造了闻名中外的天安门。其实蒯祥设计建造的不是天安门,而是天安门的前身“承天门”-

公元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准备迁都北京,派蒯祥等著名匠师分工负责皇宫建筑群的设计和施工。蒯祥就精心设计了皇城正门,1420年竣工,当时叫“承天门”,为黄瓦飞檐3层楼式的5座木牌坊,是沿用唐代皇城正门的旧称,表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

   (蒯祥,是明初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生于明初洪武年间,他的父亲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工匠。蒯祥深受其父的影响,30多岁就已成为造诣很高的木工了。明成祖朱棣重建北京城时,蒯祥同大批工匠一起被征集到北京。由于他技术超群,品格高尚,很受主持工程的建筑师蔡信、杨青等人的重视,并充分发挥了他的建筑技艺和设计才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宫宫殿落成,蒯祥便被提升为工部营缮所丞。由于蒯祥不仅对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资和审美意识。他双手能画出两条完全一样的龙,他只须略加计算,便能画出建筑设计图来。就连明宪宗都非常敬重他,称其为“蒯鲁班”。后被升为工部左侍郎。)

蒯祥品格出众,官大从不坐轿。晚年主动辞官隐退,死于明成化十七年(1480年)。终年84岁。

天安门与九之“天数”

因天大地小,故九之“天数”,格外受崇。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因受阴阳学说影响,把阳数(即数学中的单数“奇数”)之极“九”视为“天数”

皇帝穿的龙袍锈“金九龙”(《大清会典。舆服》);

文武百官朝见皇帝时,要“三跪九叩首”(《日下旧闻考》)

紫禁城建造的屋宇间数,亦取九的“天数”,修建成为9999.5间。

(传说天宫的房间是一万间,人间皇帝作为天帝的儿子,皇宫自然不能超过天宫,于是故宫便造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其实古代建筑是以“四柱一间“为标准的。经过有关建筑专家实地调查统计,故宫所有的房间数量是8707间,并非传说所言。)

天安门城楼东西面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取《周易》“九五,飞龙在天”之意,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

天安门城楼歇山式屋顶,是九条脊。在正脊两端有龙头形正吻,吻背上插着扇形的剑把,它形似鱼尾、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



    天安门檐角垂脊上也是九个小兽。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鴟吻(chi wen龙的九子之一) 、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

古代文人说这些吻兽是“跃苍龙于瓦甍”,颇有趣味。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激浪成雨,在屋顶上安了这种鸱尾吻兽,就能避免火灾。

天安门城楼上的门扇采用的是“四九”的倍数,共有向南的菱花窗门三十六扇;

天安门城台的下部开有城门五阙,其门扇的门钉取“九九”的倍数,即门钉为九行九列,“九九”八十一枚。

通衢要道长安街

天安门前的长安街驰名中外,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与皇城同时建造,其名取自盛唐时代的大都城——“长安,含长治久安之意。

明清之时,长安街东西仅3.7公里,有十里长街之称。当年从长安左门至东单牌楼,名为东长安街;从长安右门至西单牌楼,称西长安街。这是京城历史上有名的 ""天街"

东西平行走向的长安街,与纵横南北八公里长的御道中轴线,在天安门前正好垂直相交成准确的""""字型经纬座标中心点,从而构成了北京城座北朝南,街巷纵横的总体布局。

原东、西长安左、右门前分别均竖有巨型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到此下马。""古代皇宫内是严禁骑马的,除非是""金殿传胪""时的新科状元,可骑皇帝御赐的高头大马,在长安街上走过,以示""皇恩浩荡""

清王朝灭亡后,内城墙中东西两侧的建国门与复兴门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被打开的。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前后,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这两座三座门被拆除。街面被展宽为50-100米,东西长安街的延伸线东达通州,西抵石景山,总长50公里,有百里长街的美称。

天安门周围的多处古建名胜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位于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太庙,原是明清两代皇家的祖庙,始建于1420年(明朝永乐十八年)。民国成立后,于1926年将其命名为和平公园对公众开放。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时的社稷坛,又是古都北京历史上的第一座公园,原称中央公园。民国时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1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北京长安街宽阔的大道上奔涌着车水马龙,时时刻刻,站立在雄伟的天安门前,总是令人感到庄严神圣……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会场,也是国徽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天安门广场改建

现在的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其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的集会、游行,是当今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和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明清时代,天安门前540米长的丁字型广场,曾以其纵长深远的封闭空间向世人显示皇权的威严神圣,也曾是朝廷礼法所系之地。辛亥革命后,百臣上朝的场面消失了。

《北平都市计划设计资料》记载:担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督办市政公所,他不顾当时物议,开放旧京宫苑为公园,兴建交通,出于城市交通方面的考虑,对广场及其周围进行了改造。

其举措之一是,1913年将广场两侧的千步廊拆除,拆下来的木料用来建设北京的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园内来今雨轩、投壶亭、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一带廊舍用的都是千步廊的木料

举措之二,1915年拆除了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的瓮城,在正阳门两侧城墙处开4个券门,以缓解正阳门及东西火车站的交通紧张。

举措之三,是在皇城的南城墙开出了南长街门洞和南池子门洞,后来又打开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两旁的红墙,并拆掉了三座门的门扇。这一系列改造不仅方便了北京城东西的交通,并且也在物理形貌上象征着皇权的消解,平民从此可以进入和穿越这个封闭的广场

  19492,沈勃作为中共北平地下党成员刚刚迎接解放军入城几天后,被任命为北平第七区区长,天安门广场刚好处在第七区的中心位置。当时天安门广场是坑坑洼洼、杂草丛生,垃圾遍地,那时候的天安门地区是一个没人管理的地方,许多往城外运垃圾的车走到这儿就倒了。他们用了3个月时间才清理了垃圾。

 19495,虽然还没有建国,北京就成立了一个都市计划委员会,叶剑英兼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给都市计划委员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整理广场。  

 

19498914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做出了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计划,并要求这项工程务必在9月份完成。当时有上万人次参加了这个工程,参加人来自周围的居民,各机关干部,各学校的学生。那时已经有传闻说开国大典要在广场举行

1952年拆除了阻碍游行活动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195411月至19555月拆除了广场中部的东西红墙,扩展了广场南部,天安门会场区的地面线路改为地下电缆。广场面积达到11.3万平方米。

1958年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工程中,中轴线上故有国门之称的中华门被拆除后,其址成为广场南部的绿地,一大片从外地移植过来的成熟松树林。 

 1976116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立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的决定。6天后,正式确定了这个建筑面积不到3万平方米的二层建筑。其位置在中华门原有位置上。



    天安门广场经过三次大规模改扩建,惜日作为国门的正阳门和皇城正门的天安门,尽管位置依旧,然而焕发了新恣,广场北端雄踞的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前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高大典雅的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俗称大前门)已鹤发童颜。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有力衬托,整个广场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无与伦比的动人画卷。透过蔚为壮观的古今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悠久历史文化的延续、发展和显示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主题。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圣地,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蓬勃跳动的心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
【图文】(北京)跟着导游词一起看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真是太涨知识了!
紫禁城的天安门是用来干啥的
跨越时空搬来的天安门:也许,有些事儿您至今都不是很清楚
北京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城楼(有照片70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