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的记忆(65):清农事试验场旧址

今天北京动物园的所在地,是清末兴建的农事试验场旧址,动物园的前身万牲园则附属于农事试验场。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记载,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农事试验场,包括以下部分:(1)农事试验场正门砖雕;(2)农事试验场办公用房;(3)畅观楼;(4)豳风堂;(5)鬯春堂;(6)宋教仁纪念塔;(7)四烈士墓;(8)陆谟克堂。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畅观楼、豳风堂、鬯春堂这三处建筑。杨小燕《畅观楼·豳风堂·鬯春堂》一文称:“今北京动物园内豳风堂的占地位置,即原乐善园旧址处;畅观楼、鬯春堂的占地位置,在原继园旧址处。”继园与乐善园兴建于清代前期,不过在建立农事试验场时,这两座园林已经荒废。本文拟先对继园与乐善园的建筑以及沿革变迁进行介绍,然后再过渡到农事试验场的兴建以及畅观楼等建筑,以期读者对相关历史有一全面了解。


继园“位于乐善园之西,俗称‘三贝子花园’,道光时期名为‘可园’,清末改称‘继园’”。有关“此园早期沿革及原主‘三贝子’究竟是何人,文献记载不详,在园林史界亦未有定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记载了两种说法,一是三贝子花园“为傅恒从子明义之居”,二是“三贝子乃诚隐亲王也”。朱家溍先生认同后一种说法,认为花园“旧主‘三贝子’为康熙帝第三子诚隐亲王允祉”。不过这种观点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诸如张润普认为“三贝子当为傅恒三子福康安”;杨小燕“提出此园前身即‘邻善园’,为乾隆初年的敬一贝子弘暻所有,后归其子永珊,永珊又将园传与其外甥明义,并更名‘环溪别墅’”。然而“弘暻为诚亲王允祉的第七子,并非排行第三,且乾隆间的环溪别墅至道光间的可园之间相差数十年,其间具体的传承关系尚无确切的文献记载”。概而言之,有关继园的早期历史以及“三贝子”的身份,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不过“清代后期此园的沿革还是比较清楚的:道光间园归大学士宝兴(谥号文庄),名为可园;最后归内务府大臣文銛,并另起新名为‘继园’,有卖花者在其中居住,并逐渐对外开放,成为清末的重要公共游览地,甚至可以在其中包办酒席。……光绪十一年文銛将此园报效归官,从此归皇家所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乐善园一起用作开办农事试验场的用地,其中修建了西式风格的畅观楼等建筑”。

继园“面积广阔,平面轮廓接近梯形,周围以虎皮石墙围绕,园正门南向,在东西两面各辟一侧门。入正门有重垣,中设二门,为城关形式,上悬‘继园’匾额。入城关后即有土山一丘横亘于前,形成障景”。土山之北“为大池,其中筑有几座大小不同的岛屿,中央大岛形态曲折,宛若云朵,东西二岛基本呈椭圆形,南面一岛最小,其上筑有一座方亭。大岛上以墙垣、土丘和叠石围合出一个小院,院北中央为一座前后三卷勾连搭三间卷棚厅堂,西侧紧邻北房三间,东设平顶厢房二间,院西墙与山丘相接,上面开有月亮门洞。厅前后均堆叠山石,并在院中左右对称设置竹池”。中央大岛“偏东设有花洞,东岛上临水建三间水榭(临河房),前出平台抱厦架在水面上,西侧有木板桥与大岛相连。西岛有一方亭和花洞若干”。

由“中央大岛过木板桥北行,可至池北岸的半岛之上,此处辟有园中主院。院共两进,自中央屏门入,有两卷三间勾连搭正房,左右各带耳房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后出抱厦。院内有两重隔墙,左右均辟随墙门。后罩房为五间卷棚建筑,东厢房三间两卷,西厢房三间”。继园“园北以土山环绕,山上多植槐柳;山北为宽阔的河流,其水引自园外长河。正院西侧水面上筑有一座‘水座圆亭’,以木桥与西岸连接”。由园中“正院东厢房北山墙开始,到临河的东轩为止,建有一条曲折的长廊,南临湖池,北依土丘,呈U字形平面。按光绪十四年工程档案记载,这段长廊共有五十六间。廊间点缀一座敞厅和两座八角亭,且设有坐凳栏杆,面朝水面,可坐而观景”。继园“正院之西,沿土山可至一座三间平顶建筑,屋顶上辟为平台,可从南侧的假山蹬道登临,俯瞰园内外景象。《越缦堂日记》记载此处原为諙云楼,不知何时改为平台房。再西土山上有一方亭,在亭中更可远眺园外的湖山风光,视野非常开阔。由此拾级而下,可见山下有一座庙宇,小院幽然,设有山门和前后两殿,此庙样式雷图上仅标‘小庙’二字,光绪间工程档案中称为龙王庙,《越缦堂日记》则称为花神庙。《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则称原可园中有宝氏的家庙,可能是这座小庙的前身”。另外“光绪间继园已经较为荒芜,有卖花人在此养花经营,因此建有一些花洞(即暖房),园中空地也多辟作花畦”。

继园“可能利用了早年的废园增葺而成,规模弘敞,景致疏朗,手笔很大,其风格与普通别墅花园不同。大致而言,全园自南侧园门至北部正堂,大致形成一条中轴线,但并非笔直,而是略有曲折。建筑密度很小,而山水和植物所占面积较广阔,显得很有自然野趣”。从理水上讲,因为继园“临近御河水道,水源丰富,园中颇以水景见长。继园从园外墙北的长河引水入西北角,分为二脉,一脉向南,再折而汇入大池;一脉沿着北墙向东流出墙外,再折向南,拐西重新入园,也汇入大池。大池中州屿罗列,又有溪流河道环绕山阜、堂榭,水面有聚散离合的开阖变化,其理水手法类似于长春园、淑春园、蔚秀园等西郊园林,景致清朗。虽经过清末以来的多次改造,现在遗址上已有很大变化,如有些岛与周围连为整体,但从目前动物园西部的湖泊溪流仍可看出原来继园水系的大致脉络”。

园中的假山“以土山为主,西、北、南三边沿园墙或长溪均筑有连绵的山丘,有隔绝尘嚣之意。园中局部堆叠山石,形成峰峦洞壑。目前动物园中西北角上依然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土山格局,园西部也有不少青石和湖石留存,应该多为当年继园所遗”。

在“建筑方面,继园入口处设双重墙垣,且筑有城关,加强了景观的深度。园中原有諙云楼、小庙、厅堂、水榭、山亭等,尺度都不大,根据山水地形而作点缀。亭子曾有七座之多,分方亭、八角亭、圆亭等不同类型,位置各有巧妙,或在山巅,或连长廊,且有二亭孤立于水中;諙云楼位于土山上,其屋顶平台可作观景之用,在此四望,西边的西山风光和东边的城墙雉堞都可以入目。另在溪旁土山上修建长廊,不但颇有气势,更是依槛赏景的佳处”。由于“园中多水,故曾经建有四座小桥,形式各不相同,其中一座为直木板桥,两座为三折木板桥,另一座则为小石拱桥”。

继园中的花木“原以藤花和古松最为著称,到清末藤花已经不存,松树也有损折,但有很多高大的柳树和槐树,四周密植,夏日可带来浓荫。至今其遗址上仍有大量的柳树、槐树和榆树,高达十余米乃至二十余米,当年高柳密槐之景,依稀可辨。水中曾大量种植莲藕,夏天荷花遍布,为纳凉盛景。从样式雷图上可见园中种有翠竹,而且光绪间已经在空地上辟有多处栽花的田地,并有暖窑花房之设,也是其重要的景致”。

(以上介绍继园的部分,引文引自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


至于乐善园的历史,根据杨小燕先生的考证,应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做为康亲王之乐善园”,二是“做为清皇家行宫之乐善园”。这里提到的康亲王即杰书,他是礼亲王代善之孙,在平定三藩之乱等战役中屡建奇功。有关做为“康亲王别业”之乐善园的始建年代以及“构筑规模”,因缺乏文献资料,故而难言其详。杨小燕先生推测:“长河南岸的康亲王别业,极可能建于其‘平定三藩’,班师回京时。”该园是“圣祖康熙为褒奖其功”,作为杰书的“酬劳”赐给他的。在建园后半个世纪左右,因为“家道的败落”,杰书后人无暇顾及位于北京西郊的这座园林,“做为康亲王别业之乐善园”已然“颓败”、“荒废”。根据乾隆皇帝有关乐善园的诗歌,可知该园“在重修之前,虽早已荒败,但基础尚存”。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乾隆帝对乐善园进行重修,开始了这座园林“做为清皇家行宫”之历史。有关重修之原因,杨小燕先生解释道:“因乐善园‘地邻长河岸’,长河水系与昆明湖相接,为龙舸所必经之地。当时,高宗之母孝圣皇太后长住畅春园,乾隆帝经常到畅春园向母亲问安,时而往返舟行于长河上。康亲王别业之乐善园恰值长河岸边,能够成为中途小憩之场所,故重修。”

乐善园之建筑,根据《日下旧闻考》的记载,共有四路三十六个景点。其中中路包括“意外味”等十一个景点、西路包括“又一村”等六个景点、东路包括“冲情峻赏”等七个景点、最西路包括“自然妙有”等十二个景点。这三十六处景点的匾额“均为乾隆皇帝御书”。另外“在奉宸苑修建乐善园等行宫的工程奏折中,还记载了乐善园内的三处景点,分别为‘委宛藏’、‘天琴自张’、‘静涵秋影’。不知此三处是漏记,还是在《日下旧闻考》书成之后所建成”。杨小燕先生指出:“做为行宫的乐善园是经过了由初期的简单修葺,到规模较大的扩建行宫两个过程。《日下旧闻考》中所记之乐善园规模,应为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左右之时。”至于“乐善园行宫为什么要经过初期的简单修葺,至设施齐备两个过程”,杨小燕认为原因有二:其一,“乾隆初期,高宗勤政,议政之心强烈,游兴非如后来之浓,于长河之中有一歇脚处即可。”其二,“当时郊外之离宫为圆明园,往来虽经高粱桥,但多系越桥而过,除偶至高粱桥迤西‘观农’外,极少经过长河。然而,未过数载,扩浚昆明湖工程进行,情况便发生了变化。昆明湖在历史上是京西北的一座天然水库,与扩浚昆明湖相联系的还有疏浚长河工程。浚湖使水源充沛,浚河使水道通畅,因而使长河成为舟行的通道。自高粱桥至昆明湖间泛舟往来,通行无阻。高宗舟行增多,中途憩息乐善园之频率亦相应提高,从而大大改变了乐善园僻处一隅的局面,使其地位于无形中上升。”“高宗之忽然爱好舟行,固与长河的水道通畅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清漪园(今颐和园)的兴建。……当建园期间与建成后,高宗时往‘临幸’。冬乘冰床,其余季节乘舟,来往于长河,经过乐善园,登陆小憩成为常事。……可以说,扩浚昆明湖,兴建清漪园,为乐善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为迎接高宗之母六十寿辰,对长河沿岸有关寺庙景点,进行了配套性的重修与新建。就乐善园附近而言,乾隆十六年,在高粱桥畔兴建了倚虹堂,又重修了广源闸西的万寿寺、大慧寺等。在这种背景下,原先仅系‘稍命复其旧’的乐善园,就不能满足高宗的游兴及显示盛世的排场,乐善园内部的景观就大加修建,成为《日下旧闻考》中所载之规模。”

乐善园行宫在嘉庆皇帝即位后被废弃,清仁宗“执政能力远不如其父,国家财力亦非昔日可比。对于高宗生前建于各处的行宫,除必要者外,渐次收缩。《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嘉庆六年,乐善园苑丞三人内,裁拨一人,作为南苑团河行宫额缺。’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旨乐善园园庭事务甚简,有直年官员,足资管理,其原设郎中一员,即著裁汰。’嘉庆‘十一年,奏准,乐善园内殿宇房间,已经裁拆,其原设之苑丞、苑副等,分拨:中海,苑丞一人,苑副一人;北海,委署苑副一人;倚虹堂,苑丞一人;长河,委署苑副一人;钓鱼台,苑副一人。’”可见从嘉庆朝开始,乐善园行宫即“被裁拆”,其“管理人员、户役被安置于其他各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乐善园“先天不足”,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园址距城仅数里,作为中途歇脚之用,属可有可无,更不必说住宿。第二,较之圆明园、清漪园、畅春园等行宫,乐善园规模既小,景观环境更不能比”;二是“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在西直门外高粱桥之北,建倚虹堂。……倚虹堂的建成,解决了舟行于长河上小憩的问题。同时,倚虹堂的建筑紧邻河岸,便于上下船。倚虹堂规模虽不如乐善园大,但在此用膳、歇息足矣。而乐善园虽属奉宸苑管辖之行宫,但与其他行宫相比,它不过是皇帝往返舟行于长河中的一个驿站。既然倚虹堂已能满足其要求,在国力、财力逐渐下降的情况下,就没有保留乐善园的必要”。嘉庆以后,乐善园行宫“成为租地,征招种植荷花、蒲草、苇子,每年的收成上缴,仍由奉宸苑管理。……至农工商部筹建农事试验场时,奉宸苑根据谕旨,认为乐善园旧址地势适应,故选中”,其时行宫的建筑“已荡然无存”。概而言之,“乐善园行宫的败落主要还是由于清王朝由盛转衰,国力、财力不继所导致的。”

(以上介绍乐善园的部分,引文引自杨小燕《乐善园行宫始末考》。)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三月二十二日,商部(后为农工商部)奏请筹建农事试验场,饬拨官地兴办。经调查认为乐善园、继园旧址处位置最佳。”上文已经提及,乐善园旧址在今豳风堂一带,动物园西部鬯春堂、畅观楼所处之地区,则是继园旧址。在“农工商部在筹建农事试验场时,慈禧太后及光绪帝曾多次垂训部臣,注意风景,故场内各项建筑,多带园林形式。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建筑,如鬯春堂、豳风堂、荟芳轩等;有欧洲复古式建筑畅观楼;有西洋式建筑来远楼、咖啡馆、万字楼(均已拆除);有日本式建筑东洋房(已拆除)等”。清农事试验场之建筑,至今尚存的主要有以下几处:

1)农事试验场正门砖雕。“即今北京动物园正门,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于三十四年(1908)。原门上有砖雕花饰,门楣上有圆角横匾书:农事试验场。‘文革’期间因为上面有龙纹装饰,全被拆除,只留下四根立柱是晚清原物。1987年门饰按原式恢复,但其艺术性远逊原物。”(引自《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

2)农事试验场办公用房。它“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于三十四年(1908)。正中为三开间二层主楼,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柱及券面为红砖砌筑,灰白砖墙面,平顶。后檐及两山砌成女儿墙,前檐正间装饰仿原大门式样,次间为曲线纹装饰。主楼两侧各接出一排单层办公用房”(引自《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

3)畅观楼。它是“清末皇室郊外行宫。建成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初”。畅观楼位于“农事试验场的西北部,靠近西北宫门。慈禧自长河舟行至场,即从西北宫门入内,进畅观楼”。该建筑“为七楹两层,整个墙体均为清水墙,土红色,有75厘米高灰色砖砌筑的基座。楼的东西两侧不对称。东边为圆柱形三层,楼顶为一圆形平台,有一圈紫铜制作的欧式花饰栏杆,在此可俯瞰远处。西边为八角形二层,屋顶有一座似中式须弥座的基座,托住八角锥形屋顶。楼的正面中间有一凸出带廊柱的雨篷,廊柱为白色。雨篷的顶部二层室外平台,设有欧式的花瓶石雕栏杆。正面为七开间,两边分别为三开间带外廊。一层外廊处设有45厘米高的座凳;二层外廊有高1米左右的栏杆。上下栏杆均为绿色。外廊一层墙面镶嵌有中国卷草饰样的砖雕;二层的墙面上,只在门窗的拱顶部分,稍作修饰。楼的东西面及南北面的中间处,皆有相对应的阶梯形马头墙,每一台阶处,又有一似宝葫芦形的饰物。饰物均为绿色”。

畅观楼“正门处有珐琅镶嵌匾额书‘畅观楼’。两侧楹联书:‘池御迓龙旌矞云成幄;轩窗骞象纬方旭扬晖。’(楹联早失。)楼周围环水,楼南数十米处有一座白石小桥,名南薰桥。桥南东有一座铜狮,西有一麒麟,均口能喷水(有说‘此狮于开筑园场时得之土中者’。见庄俞等著《本国新游记》)。‘东边的铜狮,由狮口内向下喷水,水线万道;西边的麒麟脑袋向上,作回顾状,却由口内向上喷水,激射力大,如同巨泉,水声悦耳。两者的下边,各有一长方形池,池内金鱼数尾,池水被喷水冲滴如同活水一般’(公元1909年《顺天时报》)”。

畅观楼内的“陈设、器具都是最新的式样。楼上、楼下均有特制的各式沙发,有转圈4人的,有3人的,有2人的。2人的沙发为‘S’形。椅垫等大部分是农工商部绣工科特别制造的,花卉禽鱼五彩灿烂。楼梯上下及地板上皆铺地毯,铜条饰边,地毯也是五彩织绒的。楼内四壁悬挂螺丝屏、钿绣屏,绣屏上有款识。有画屏四帧,为金陶陶女士手笔”。畅观楼“西边二层东西两室内,各置一铜床,帐缛皆黄色,为慈禧太后、光绪帝来场时休息之处。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九月,慈禧太后及光绪帝曾两次来场,均在此小憩。慈禧第一次来畅观楼时,在三层平台上观看场内景致,并与光绪帝、裕德龄、李莲英等在楼上用茶点。东边三层楼上,陈列珍贵瓷器,多为日本制造”。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先生曾于1912829日,831日,91日三次来到畅观楼“参加广东公会、全国铁路协会、邮政协会;北京参议院及军警界为其举行的欢迎会,并发表演说,合影留念”。

4)豳风堂。该建筑“建成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初。初‘为五大间镶有冰梅玻璃窗的房屋’。堂额书‘豳风堂’。联书:‘云峦四起迎宸幄;水村千重绕御筵。’堂外有宽大的游廊。‘廊下有院子,院子上罩铅板天棚。所有廊上、院内,都设有茶座。廊上是女座,院内是男座。茶资每人铜子六枚,每桌铜子四十枚,可坐八人’(《顺天时报》)。院外沿荷花池旁,也设茶座。品茗观荷,风景绝佳”。豳风堂北面“有一假山石堆砌的高坡,内有人工制造的小瀑布,水从假山石洞中冲流而下,流入河池中”(引者注:小瀑布之地曾改为动物园猛禽栏,后恢复)。

另“在1935年出版的《燕京纪行》中,记述豳风堂时,有‘堂前悬乾隆御题额曰“壮肆声威”,联曰“鼓勇若雷霆技操必胜,有机在星斗业精于勤”。’此乾隆御题额,因何至此。是因农事试验场于1915年租西山之麓健锐营之后,将其内有关的匾额、物品置于场内豳风堂中”。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慈禧及光绪帝至农事试验场。慈禧‘至豳风堂小憩,见有商肆陈列,亲问物价,肆商跪陈数目。西太后问李莲英道:“这物价却很便宜,我们所用的物价,从没有这样贱价哩!”李莲英复奏道:“这是民间所用,货物低劣,比不得宫中贵品。”西太后不禁微笑。’”

5)鬯春堂。它“建成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初。时人称此处为‘三卷’。因其屋顶为三个卷棚顶房脊相连。山花上用金漆描成飘带形,红底金花。光绪年间《顺天时报》记有:‘内庭宫殿式样,画栋雕梁,丹碧辉煌。金砖无缝,龙毡有光。桌椅茶几等等都是紫檀花梨制成的。壁上悬挂御笔画十二幅,是慈禧太皇太后的亲笔梅花、菊花,生意盎然。或是老干纵横,或是花朵盛开,极尽画工的神妙。堂外又有御树一株,中心已空,火烧的痕迹尚在。四周高台阶环抱假山石,很有几块奇石,如同山峰似的。又有几块玲珑石,七穿八洞,景致很为好看。园中假山石虽多,此处却最为优胜。’”

1917年,镜虚在其《重游万牲园》一文中描绘了鬯春堂的优美意境:“至鬯春堂,门前曲径通幽。四周藤萝蔓延于曲栏迴槛之间。阶下花木虽渐就凋零,而翠竹苍松,夹玻窗相掩映,固幽闲若隐士居。兼之菊蕊香浮,清入肺腑,堂中蹋几,均修洁可爱,俯仰徊乐何如之。”

清末鬯春堂“为慈禧及光绪帝来场时其随行的高级官吏休憩场所”。19124月至12月,时任民国政府农林总长的宋教仁亦曾在此居住。据记载:“宋教仁居住时,亲植松柏三株于鬯春堂周围。1913年宋教仁不幸遇难。19166月,在鬯春堂北建‘宋教仁纪念塔’一座。塔身用艾叶青石建,高约2米。塔座分为两层,每层约高20厘米。塔四周种植松柏百余株(文化大革命期间,塔被毁。只剩塔座)。”

(以上介绍农事试验场的部分,除特别注明外,引文均引自杨小燕《畅观楼·豳风堂·鬯春堂》。)


除上述建筑外,北京动物园内还有两处历史遗迹。(1)陆谟克堂。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介绍:该建筑“是用庚子赔款所建造的我国最早的一所供研究植物学的科研楼。1934年,由中法文化教育基金会、国立北平研究院及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等共同主持合建。为纪念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遗传学家拉马克(另译“陆谟克”,Jean Baptiste Antoine de Monet de Lamarck,1744——1829)而命名为陆谟克堂。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为法式三层楼,中西合璧,外墙为灰红两色砖石建筑,线条简洁,色调淡雅,楼南面正中刻有‘陆谟克堂’四字。一至二层布局基本相同,为实验室、研究室及图书馆,三层为标本室,由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使用。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院将全国各地的植物学研究单位,包括中华科学社、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农林植物调查研究所等全部归并到陆谟克堂,建立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我国现代植物科学的许多创始人都曾在此工作,进行学术交流,陆谟克堂曾为我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不过现在陆谟克堂已被闲置,不知将来会作何使用。

2)四烈士墓。《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记其原有规模曰:“墓用艾叶青石建成,底座呈正八角形,高约1米,上竖有高约8米的纪念碑,上书彭、杨、黄、张四烈士之墓。四烈士的棺柩分别安葬在正东、正西、正南和正北的石冢下,墓前有墓碑。‘文革’中被毁。现北京动物园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各保存一块墓碑。”北京动物园四烈士墓原址上立有一块纪念石碑,其正面书“彭杨黄张四烈士墓遗址”,背面的碑文则交代了四烈士的生平事迹以及立碑源起:

“‘四烈士墓’是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党人彭家珍、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之墓。

彭家珍,蜀金堂人,年二十五、清陆军士官,公元1912126日因行刺阻挠清帝逊位之顽固派良弼不幸捐躯;后为孙中山先生追授大将军衔。

杨禹昌,蜀资州人,年二十八,清陆军学校教习;黄芝萌(黄之盟),黔贵定人,年二十三,清陆军测绘学堂毕业生;张先培,黔贵阳人,年二十四,清贵胄陆军生。公元1912116日杨黄张及同仁谋刺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未遂被捕遇难。同年86日彭、杨、黄、张遗骸合塚于此,建‘四烈士墓’。

1966821日该墓被毁。

为缅怀英烈,1990710日在旧墓遗址建立此碑,以供凭吊。”

看过碑文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四烈士牺牲时的年龄: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八。这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龄段。环顾四周之游人,皆匆匆由碑前走过,根本无视其存在。四烈士献身革命,英年早逝;其身后之寂寞,亦令人感慨。鄙人未及而立之年,虽年齿与四烈士相若,然身为一凡夫俗子,况生当承平之日,实不足以理解先辈之高尚情怀,亦不敢对其人生取舍妄加置评。然四烈士以大好年华,献身于革命事业,为理想而捐躯,其精神固可嘉,实当为后人永远铭记。


本文对清农事试验场及其前身继园与乐善园进行了介绍。农事试验场现存的几栋建筑,各具特色:畅观楼以华贵精致著称;鬯春堂周围之叠石、豳风堂附近之瀑布,意境颇佳。同时,四烈士墓以及孙中山曾驻足过的畅观楼、作为宋教仁故居的豳风堂、宋教仁纪念塔,又与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与人物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作为农事试验场前身的继园与乐善园,世人对其历史沿革多不甚明了,甚至是一些专业书籍,在此问题上都出现了错误。诸如《北京古建筑地图》在介绍乐善园时说:该园“原为明代的皇室御苑,清初赐给康亲王,后园亭颓废。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并亲题名‘乐善园’御匾。后为乾隆朝大学士傅恒三子福康安贝子的私人园邸,俗称‘三贝子花园’”。三贝子花园即继园,在乐善园之西。继园与乐善园是两座不同的园林,但《北京古建筑地图》误将二者当成一座园林了。该书云乐善园“原为明代的皇室御苑”,未知何据。不过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称:“清人还曾经推断继园可能建于明代旧园的基址之上。麟庆……认为此地旧为明代驸马万祎别业白石庄的所在。”《北京古建筑地图》一书既将继园与乐善园混而为一,则其称乐善园“原为明代的皇室御苑”,或当出于麟庆之推断。本文澄清有关历史事实,并介绍清农事试验场现存之建筑,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裨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百多年前的北京动物园什么样?
北京动物园的前身是农事试验场,农事试验场之前又是什么?
去北京动物园考古去......
京印丨游动物园小记
寻访 | 带着晚清老照片来逛北京动物园,是种什么体验?
清末万牲园里品新潮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