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山石刻】《泰山经石峪图片集锦》蔚为壮观 耀眼夺目
【泰山石刻】《泰山经石峪图片集锦》
泰山石刻是一座蔚为壮观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一山的石书,既有千言大观,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笔,也有布衣盈尺小碣;既有精雕细磨的龟碑,也有粗犷急就的凿石;大字如斗,小字如蝇;真草隶篆,代不绝书;琳琅满目,瑰丽多姿。其内容有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修建记事、经刻、墓志造像、题景楹联……。纵横二千多年历史,煌煌六千多处石刻,构成了浩大的泰山人文奇观。泰山旅游网!  泰山庞大的石刻群,构建了一部厚重的书法史,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其中以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北齐《泰山金刚经》,唐欧阳询《房彦谦碑》、李隆基《大观碑》,宋赵佶《大观圣作之碑》,明顾有初《玄帝宫碑》,清何人麟《杜甫秋兴八首》等为经典,耀眼夺目,名重书史。
一、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的秦《泰山刻石》。泰山地区的书迹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而作为石刻文字,有正史记载的首推秦《泰山刻石》,由于其显要的政治地位、文字地位、书法艺术地位,历代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推崇备至,奉为圭臬,号称“天下第一刻”。  秦灭六国,统一文字,创制小篆,始皇五次东巡,七处留刻。原石现已大多不存在了。目前尚存唯有两块,即《琅琊刻石》,但字迹已残泐模糊。能够供人们研究和临摹的秦小篆,也只有明拓的“安国本”《泰山刻石》了。对于李斯小篆和秦《泰山刻石》,书史中多有评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唐李嗣真的《书后品》,唐窦皋的《述书赋》,唐张怀瑾的《书断》、元郝经的《太平顶读秦碑》等等,从史学、字学、美学等不同角度,评价甚高,多所推崇。
二、雄强宽博、方正尔雅的汉隶《张迁碑》、《衡方碑》。清代王澍说:“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泰山石刻中《衡方》、《张迁》二碑正开方正浑穆严密一路。《衡方碑》以其点画尚变、结构笨拙、形体壮美、气象高古的艺术特色,于众多的汉碑中跃出。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中称“是碑书体宽绰而润,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势在《景君铭》《郑固》之间”。清何绍基评此碑云:“方正中有倔强气”。清方朔则称其“字体方正深朴,与《张迁碑》可以伯仲。”康有为评“凝整则有《衡方》”。等等。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极高,多为后人仿效。在隶书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它不以秀逸取胜,而是率真质朴、方朴古拙、峻实稳重,与东汉其他众多的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风貌极为强烈,堪称神品。   三、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北齐经石峪摩崖《金刚经》。北朝书法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缣竹易销,金石难灭。”为抗灭佛,于是出现了摩崖刻经。山东境内的摩崖刻经主要由泰山经石峪、徂徕山;邹城尖山、铁山、岗山、葛山,东平二洪顶等处,而经石峪摩崖《金刚经》是其代表。
经石峪摩崖,书写者今推断为僧安道一。据称,僧安道一的书法“青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 经石峪摩崖《金刚经》书体在楷隶之间,偶有篆隶草情,古拙朴茂,静谧安详,为历代所崇。包世臣《艺舟双辑》称:“泰山经石峪大字与《瘗鹤铭》相近,而渊穆时或过之。”有“云鹤海鸥之态”。“大字如小字,惟《瘗鹤铭》之如意指挥,经石峪之顿挫安详,斯足当之”。康有为《广艺舟双辑》鄙薄北齐碑,惟对泰山经石峪推崇备至,说“经石峪为榜书之宗。”
经石峪摩崖《金刚经》又是书作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妙品之一。细品摩崖《金刚经》,既无剑拔弩张之霸气,也无雍容华贵之媚态。擘窠大字,静气凝神,于平实中力注笔端,集楷书之工、隶书之静、行草之情、篆籀之韵于一体。如佛家长者静观人世,体察物情,风神淡泊,体态安详,颇具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之气象。取此帖为范本,临其形,近其神,悟其理,于养性修身善莫大焉。
除此之外,泰山刻石中在书法史上具有突出价值的还有:俊整超逸、燕瘦环肥的晋唐名碑《孙夫人碑》(晋)、《房彦谦碑》(唐)和《纪泰山铭》(唐);我书意造,各领风骚的宋、明、清诸碑,其中以宋赵佶“瘦金体”《大观圣作之碑》和明《玄帝宫碑》为经典。另外,泰山大字书题刻,历经千年,诸体皆备,各臻其妙,书体详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袁明英主编的《泰山石刻》(十卷本)2007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季羡林先生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说:“泰山,在世界上没有哪座山能和她相比,其原因,就在于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到现在,人类进步的脚步都能在泰山上反映出踪迹,之所以如此,应归功于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是一个丰硕的中国书法艺术宝库,袁明英先生积十多年的辛劳将上下几千年6千多处泰山石刻拍照汇集为一部书,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难能可贵。这同时为我们透过泰山石刻研究中国书法史,提供了一个极为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源,也是一个泰山石刻书法田野考察的指南,其贡献是巨大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中国书法艺术不能不研究泰山石刻。书法是大学问,只有不畏险阻者,方能登临顶峰,一览众山。
经石峪位于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经石峪金刚经刻位于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贞认为,“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 “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 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据史书记载: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迅速得以蔓延,历经东汉和西晋300多年的发展,至东晋时传入泰山。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门祸国,便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灭佛;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武帝仍然下令毁灭齐国境内的佛教。这就是被佛家所说的“四大法难”之一,因此经石峪的经刻被迫中断。在这里我们还可看到最后第15行的十几个描红双勾字,只勾勒出了主体轮廓。因此,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
经刻字大50厘米见方,经刻书法纵逸遒劲,以隶为主,富于变化,兼有篆、行、楷、草的意态,结体宏阔自然,用笔苍劲古拙,神采潇洒安闲,丰润雄浑。《书法梁津》称它是“大字鼻祖”,清代康有为赞为“榜书第一” 。站在高崖俯视大字,如尊尊罗汉,肃穆端庄,稳坐如山,与整个泰岱的神韵相融合。它的书艺之高,结体之大,规模之巨,自古罕见,堪称“天下第一”,历来被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1967年,为使经刻免受冲刷,在崖北筑砌石坝一道,改水道于刻石西侧。1982年又拨款在石坪周围筑石栏,以免游人任意捶拓或践踏。此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石刻图片集】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泰山石刻图片集锦》(二)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泰山石刻是一座蔚为壮观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一山的石书,既有千言大观,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笔,也有布衣盈尺小碣;既有精雕细磨的龟碑,也有粗犷急就的凿石;大字如斗,小字如蝇;真草隶篆,代不绝书;琳琅满目,瑰丽多姿。其内容有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修建记事、经刻、墓志造像、题景楹联……。纵横二千多年历史,煌煌六千多处石刻,构成了浩大的泰山人文奇观。泰山旅游网!  泰山庞大的石刻群,构建了一部厚重的书法史,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其中以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北齐《泰山金刚经》,唐欧阳询《房彦谦碑》、李隆基《大观碑》,宋赵佶《大观圣作之碑》,明顾有初《玄帝宫碑》,清何人麟《杜甫秋兴八首》等为经典,耀眼夺目,名重书史。
一、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的秦《泰山刻石》。泰山地区的书迹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而作为石刻文字,有正史记载的首推秦《泰山刻石》,由于其显要的政治地位、文字地位、书法艺术地位,历代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推崇备至,奉为圭臬,号称“天下第一刻”。  秦灭六国,统一文字,创制小篆,始皇五次东巡,七处留刻。原石现已大多不存在了。目前尚存唯有两块,即《琅琊刻石》,但字迹已残泐模糊。能够供人们研究和临摹的秦小篆,也只有明拓的“安国本”《泰山刻石》了。对于李斯小篆和秦《泰山刻石》,书史中多有评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唐李嗣真的《书后品》,唐窦皋的《述书赋》,唐张怀瑾的《书断》、元郝经的《太平顶读秦碑》等等,从史学、字学、美学等不同角度,评价甚高,多所推崇。
二、雄强宽博、方正尔雅的汉隶《张迁碑》、《衡方碑》。清代王澍说:“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泰山石刻中《衡方》、《张迁》二碑正开方正浑穆严密一路。《衡方碑》以其点画尚变、结构笨拙、形体壮美、气象高古的艺术特色,于众多的汉碑中跃出。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中称“是碑书体宽绰而润,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势在《景君铭》《郑固》之间”。清何绍基评此碑云:“方正中有倔强气”。清方朔则称其“字体方正深朴,与《张迁碑》可以伯仲。”康有为评“凝整则有《衡方》”。等等。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极高,多为后人仿效。在隶书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它不以秀逸取胜,而是率真质朴、方朴古拙、峻实稳重,与东汉其他众多的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风貌极为强烈,堪称神品。   三、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北齐经石峪摩崖《金刚经》。北朝书法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缣竹易销,金石难灭。”为抗灭佛,于是出现了摩崖刻经。山东境内的摩崖刻经主要由泰山经石峪、徂徕山;邹城尖山、铁山、岗山、葛山,东平二洪顶等处,而经石峪摩崖《金刚经》是其代表。
经石峪摩崖,书写者今推断为僧安道一。据称,僧安道一的书法“青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 经石峪摩崖《金刚经》书体在楷隶之间,偶有篆隶草情,古拙朴茂,静谧安详,为历代所崇。包世臣《艺舟双辑》称:“泰山经石峪大字与《瘗鹤铭》相近,而渊穆时或过之。”有“云鹤海鸥之态”。“大字如小字,惟《瘗鹤铭》之如意指挥,经石峪之顿挫安详,斯足当之”。康有为《广艺舟双辑》鄙薄北齐碑,惟对泰山经石峪推崇备至,说“经石峪为榜书之宗。”
经石峪摩崖《金刚经》又是书作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妙品之一。细品摩崖《金刚经》,既无剑拔弩张之霸气,也无雍容华贵之媚态。擘窠大字,静气凝神,于平实中力注笔端,集楷书之工、隶书之静、行草之情、篆籀之韵于一体。如佛家长者静观人世,体察物情,风神淡泊,体态安详,颇具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之气象。取此帖为范本,临其形,近其神,悟其理,于养性修身善莫大焉。
除此之外,泰山刻石中在书法史上具有突出价值的还有:俊整超逸、燕瘦环肥的晋唐名碑《孙夫人碑》(晋)、《房彦谦碑》(唐)和《纪泰山铭》(唐);我书意造,各领风骚的宋、明、清诸碑,其中以宋赵佶“瘦金体”《大观圣作之碑》和明《玄帝宫碑》为经典。另外,泰山大字书题刻,历经千年,诸体皆备,各臻其妙,书体详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袁明英主编的《泰山石刻》(十卷本)2007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季羡林先生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说:“泰山,在世界上没有哪座山能和她相比,其原因,就在于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到现在,人类进步的脚步都能在泰山上反映出踪迹,之所以如此,应归功于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是一个丰硕的中国书法艺术宝库,袁明英先生积十多年的辛劳将上下几千年6千多处泰山石刻拍照汇集为一部书,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难能可贵。这同时为我们透过泰山石刻研究中国书法史,提供了一个极为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源,也是一个泰山石刻书法田野考察的指南,其贡献是巨大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中国书法艺术不能不研究泰山石刻。书法是大学问,只有不畏险阻者,方能登临顶峰,一览众山。
经石峪位于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经石峪金刚经刻位于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贞认为,“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 “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 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据史书记载: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迅速得以蔓延,历经东汉和西晋300多年的发展,至东晋时传入泰山。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门祸国,便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灭佛;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武帝仍然下令毁灭齐国境内的佛教。这就是被佛家所说的“四大法难”之一,因此经石峪的经刻被迫中断。在这里我们还可看到最后第15行的十几个描红双勾字,只勾勒出了主体轮廓。因此,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
经刻字大50厘米见方,经刻书法纵逸遒劲,以隶为主,富于变化,兼有篆、行、楷、草的意态,结体宏阔自然,用笔苍劲古拙,神采潇洒安闲,丰润雄浑。《书法梁津》称它是“大字鼻祖”,清代康有为赞为“榜书第一” 。站在高崖俯视大字,如尊尊罗汉,肃穆端庄,稳坐如山,与整个泰岱的神韵相融合。它的书艺之高,结体之大,规模之巨,自古罕见,堪称“天下第一”,历来被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1967年,为使经刻免受冲刷,在崖北筑砌石坝一道,改水道于刻石西侧。1982年又拨款在石坪周围筑石栏,以免游人任意捶拓或践踏。此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一)
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大字高清版之一
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大字高清版之二(50P)
魏晋南北朝佛教始末[连载十一]至[连载十五]
北齐摩崖石刻《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气势磅礴
中国罕见又重要的石刻碑帖大字本,多数首次出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