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第一章

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成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

“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沙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第二章

学术下移:(春秋后期,私人著作兴起,是古代流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

播,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象。)中国的学术进一步打破贵族的垄断而得

到解放,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

 

稷下学宫: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

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出现各种哲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从七国争雄----诸侯争霸---

-著书立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首先开创私人讲

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对六经进行了编辑,而非著

述。

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

长。

《吕氏春秋》:编成于秦王嬴政六年,由吕不韦集门下食客而编成。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成功地使用两级公目法(览,注,纪与篇)。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一根竹片称为“简”,讲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册),合称简策。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些的木条称为木简。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简牍”。

简牍制度:(简:竹片 牍:木片)用绳将竹简编卷起来的制度,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书籍形式。

鲁壁藏书:孔子府中内壁出现的一批古文字藏书,从而引起了六经古文之争。

杀青:新竹刮去皮放在火上烘干水分,使其出汗。后讲写它的书稿也称“杀青”。

版图:古代的地图常画在版牍上,后来人们称标明国家领土区域的地图为“版图”。

三尺法:汉简最长两尺四寸(约55CM多),合战国三尺,用于写六经,国史,礼书,法令,故有“三尺法”之说。

尺牍:一尺牍多用于写信,所以书信古称“尺牍”。

遗策:殉葬器物的目录,详细记录丧仪所用的车马兵甲,反映当时楚晋两国关系。

帛书:写在娟,缯,缣,帛上的文字称为帛书,亦称“素书”。

楚缯书:现有最早的帛书实物,战国中晚期之交的遗物。

 

第三章

焚书坑儒: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分歧,专制主义封建思想在文化上必然反映。丞相李斯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统一思想,因有儒生对秦始皇表示不满,秦始皇又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

石渠阁:汉代重要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由萧何主持建造,从汉宣帝开始,成为校书和著述之所。

兰台东观:东汉重要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

兰台:进入东汉后,兰台成为最主要的藏书,校书及编纂国史机构。

东观:汉章帝后,取代兰台,成为国家藏书,校书及编纂国史的最主要机构。

秘书监:东汉政府创置了战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修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秘书监既是机构名称,又是该机构最高长官的职称。

刘向:西汉后期大学者,编有《别录》。

刘韵:编有《七略》,是刘向小儿子。

《别录》:综合性   刘向在编纂叙录时,除将其随书抄录献给皇帝外,又别录一份藏书----按类汇集起来,成为《别录》。其子刘韵又将其简编为《七略》。

《七略》:目录   它们的关系相当于后世的《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熹平石经:蔡邕于熹平四年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上。字体一律采用今文隶书。

《尔雅》:是一部以语意为分类标准的辞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带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辞典。从战国时开始纂辑,至秦汉时定型成书。略其异,汇其同。

许慎与《说文解字》:(许慎,东汉著名学者),撰写始于永元八年,成于永元十二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部首分类检字的字典,用六书分析其形体,反映了许多古代社会历史方面的情况。

扬雄与《方言》:(扬雄,西汉著名学者)扬雄编辑《方言》,亲自调查收集资料,访求各国孝廉及卫士,再进行补充增订,又以前人著述,古代各种典籍作为资料来源。《方言》按《尔雅》的编排模式。是我国现有最早的方言辞典,既明期同,又辨其异。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西汉著名学者)司马迁写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独创了“书”。《史记》记载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又名《太史公书》。司马迁在《史记》编纂体例上有因有革,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班固与《汉书》:(班固,东汉著名学者)《汉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在继承《史记》编纂体例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在时间上的某个封建王朝兴亡为纪事断限,将本纪演变成编年史,把“书”丰富并完善成“志”。

《东观汉记》:是承袭《史记》《汉书》纪传体所编撰的东汉一代的国史,唐以前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仓颉篇》:李斯作,用隶书书写,成为汉代通行的识字课本。

《急救篇》:汉代史游编,初级识字课本,按类罗列一些生子而不加注释。

马王堆帛书:是汉代缣帛文献最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大部分用朱丝栏墨书,字体纂、隶两种,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推。

居延汉简:出土于甘肃,大部分为木渎,少数为竹简,是目前发现古代简牍最多的一尺。

银雀山汉简:出土于山东,字数量不多但出现一些较好的东西。

槐市:形成于太学近旁,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于此买卖“经传书记”等物品,及进行学术思想交流。

书肆:由民间书贩组成,以谋取利润为目的,销售各种书脊并允许自由阅览,是适应民间教育事业普及和文化学术思想发展的产物,也是商品生产和交换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佣书:东汉时期出现,代人抄书以此谋生。

 

第四章

《黄览》:中国第一部类书(类书,将文献资料原文按类编排在一起并注明其引文出处,以供读者录检使用的图书形式),“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包括群言,区分义别”,便于文学创作时引经据典。

萧统与《文选》:(萧统,南朝梁太子,《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收集先秦至梁朝各种体例的文章诗赋,分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等37类。萧统编选《文学》重文轻义,详今略远。初步划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使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萧统为编选者。

徐陵与《玉台新咏》:(徐陵,历经南梁,陈二朝)是一部诗歌总集,现存的《玉台新咏》已非原来面貌。在编辑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唯美注意倾向,在形式上多取“绮罗脂粉之词”,在内容上“大抵皆缘情之作”。徐陵为编选者。

《文心雕龙》: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专业著述,梁代刘勰所撰,有较强的理论性及艺术性,且结构清晰,编辑手法具有较高水平,是论述各种文体及其艺术特色的论著。

《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撰写。是中国现有最早的一部农书。每卷卷首都附有此卷内容的详细目录,在当时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性质的论著。

鸠摩罗什:东晋南北朝之间著名的天竺译经大师,带领其他僧人翻译的佛教经典,人称“新译”,与玄奘,不空,真谛并为中国历史上四大翻译家。

经生:魏晋时期出现,代人抄书以此谋生。

卷轴制度:讲一部由多张纸写完的书按序接成长纸,在最后一张纸上粘接上一根木条,称作轴,手执轴,向前舒卷,做成卷轴,这种从魏晋至隋唐的制度即卷轴制度。

入潢:用黄檗汁浸染纸,有防虫蛀的特效。

 

第五章

馆阁制:唐初政府仿魏晋南北朝相继设立一些文馆,形成历史上的馆阁制度,此后馆阁逐渐取代了秘书监成为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

史馆:唐太宗为修《隋书》而设立的独立机构,主要编修前代史书及本朝国史典志等。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欧阳询主编的类书,开创了“事”和“文”合编共类的体制。

《五经正义》:贞观初年,孔颖达等撰写的对《五经》注义的定本。

《新修本草》:对古代医药书进行详采博综外,还广泛地向全国各处征集药物标本,进行实物测绘、考证。又名《唐本草》,是对《本草经集注》的第二次修订,将原来的七大类增为九大类,在形式上有一定改进。

《切韵》:隋代陆法言编著,在编辑上采用二级标目,按四声分类。

杜佑和《通典》:(杜佑,唐代政治家)是中国第一部政书,记事范围超过以往的职官之书。采用二级标目,被后来的政书编纂者视为典范。与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玄奘译经:由“译主”口译,旁边有“证梵语”随时纠正梵文的差误,由“笔受”记下“译主”的译语,再由“缀文”进行语法加工,使其合乎汉文语式。再由“润文”进行加工润色,是句子流畅优美,由“正字”检查纠正译文的文字错误,由“证义”检查译文之义与佛经原义是否有出入,最后由“监护大使”监阅通过,“书手”抄录成稿。他从事翻译工作19年,译出佛教经,注,律17部,1335卷。

冯道刻印《九经》:(冯道,五代宰相)我国第一部把经书刊刻于市。第一次完整地把九经(《易》,《书》,《诗》,三礼,三传)刻出来。

毋昭裔:我国早期最著名的私刻书家。

咸通九年《金刚经》:发现于敦煌,现知世界上最早的可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经折装: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使之成长方形的一叠,在其前后各加一硬纸,予以保护,又称梵夹装

旋风装:⑴用一整张纸把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连书脊一起包裹起来

        ⑵把一张一张纸写好了的书页按顺序先后鳞次相错粘到一整张纸上,然后讲整张纸卷成卷子。也称龙鳞装。

 

第六章

崇文院:宋初,建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书院称崇文馆,从事校勘整理文献的工作的场所。

宋初四部大书:《太平广记》最先编成,为志怪小说。

             《太平御览》刻印最好,收录大多为经史百家之言。

             《文苑英华》属于文学类,编撰体例仿《文选》

             《册府元龟》是四部大书篇幅最长的一部,编辑中审稿严格,尊重原貌。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著名学者)是司马光编纂的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编纂成功的两个原因:一,精干的编写班子  二,丰富的藏书。

监本:(两宋书坊刻本)以建安余氏和临安陈氏最为著名。余氏所刻经书点画完好,纸色极佳,陈氏的陈起父子最为有名。

《开宝藏》:历史上刊印的第一部汉文佛经大丛书,宋代对藏经整理的大型佛经总集,现残缺。

册页制度:印本书籍形式是由许多单页而装订成册。一张没有装订的印页,叫做“页”(叶),装订起来的整体叫做“册”,书册是由许多印刷有字的纸业装订而成的。

蝴蝶装:我国最早的册页制度,因书页展开的蝶形而得名。

包背装:起于南宋后期,装订方式与蝴蝶装基本相同,但版心向外,页页相连。

赵城藏:金代雕印的《大藏经》,又称《金藏》。因原藏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又名《赵城广胜藏》。完全由民间集资兴刻,有较完整的底本。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马端临,与父深抱亡国(宋)之痛,想通过对历代典章制度演变的考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编辑思想:南宋虽灭,但中国文化不应消失,通过对历代典籍的整理,总结大国文化,让其流传于后世,马端临具备对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并确立了典志体政书,“文”,“献”,“注”三者结合的编辑方法,这标志着汉书发展的成熟,在中国历史文献编辑史上具有创造性的意义。

毕昇:北宋人。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胶版活字印刷术。

王祯:我国著名农学家,编写《农书》,创造了转轮排字架和木活字印刷术。

套版印刷: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张之上印出多种颜色。

 

第七章

《天禄琳琅书目》:清前期的一部国家书目,在乾嘉之际。由于敏中,彭元瑞等人撰的版本目录,开官修版本目录之先河,为整理古籍中的选择底本工作提供了方便。

《永乐大典》:我国最大的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年间由总编纂官纪昀和总校官陆费墀编纂完成。

《古今图书集成》:康雍时期由陈梦雷,将廷锡等主修编纂,为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作,不但是一部伟大的药学著作,而且对植物矿物都有可贵的记载,还被达尔文大量引用过。

《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著作,集我国古代农书之精华,是古代五大农书之一。

《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著作,记录了明代中叶以后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情况,是一部伟大的科技名著。

冯梦龙:明朝优秀编辑工作者,一生编辑和创作的戏曲小说作品不下50部,编辑整理最为成功的作品为“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编辑思想:有意识地编选作品。

凌濛初:明朝优秀编辑工作者,一生编选的作品约20部以上,以“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最为著名。编辑思想:要求小说创作要做到“真与饰”,“实与庸”有机结合,文学见解颇深。

经厂:明朝司礼监之下设的一个专门刻书的机构,全权负责内府刻书。

书帕本:明代版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地方官任满进京入觐或中央官吏出差回京都的一书一帕馈赠给相应部门的官僚,所赠之书即名“书帕本”。校刻草率,不为人重视。

藩刻本:各地藩王的课本,明代官刻中质量最好的一种。

汲古阁:明代后期,最著名的私人刻书家和藏书家毛晋刊刻,所刻书校勘认真,技术精良,版心下方多刻有“汲古阁”或“绿君亭”标记。

殿本:清 康熙年间。在武英殿设立了专门的刻书机构,校勘极精,内容以钦定书最多,所刊刻的书称“殿本”。

扬州诗局:清代内府殿本设立的“分号”。曹寅设立,为内府刊印各种书籍。

林氏四写:侯官名书家林佶,曾手写汪琬撰《尧峰文抄》、陈廷敬攥《午亭文编》、王士祯攥《古夫于亭稿》和《渔洋精华录》,被文坛和藏书家誉为“林氏四写”。

顾千里:乾嘉时代著名的校勘学者,反对妄改古书,坚持以审慎的态度来校书。每书刻毕写“考异”和“校勘记”附于卷后,为后人研读提供了极大方便。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清朝最大的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的活动,由金简为主办人。

锡山华氏:铸铜活字最有名的会馆之一。用铜活字印出的《宋诸臣奏议》是我国现有最早的一部铜活字印本。

安国:明代与华氏同样有名的铜活字印书会馆,桂坡馆的安国,印书质量较好,印了国内唯一用铜活字印的地方志--《正德东光县志》

李瑶:清朝人,印《南疆绎史勘本》,可能有一套泥活字字模。

瞿金生:清朝人,烧炼了十多万个泥活字。瞿氏制泥活字体为宋体,字有大小五种,此种字版瞿氏称“泥斗版”,“澄泥版”,“泥聚珍版”。

闵刻本:闵氏第一部套印书,为明朝时刻的《春秋左传》,是朱墨两色体。

饾版拱花:将套做印刷和版面艺术结合起来的彩色版画套印术。

          饾版:彩色版画套印发展为分色分版的套印法。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块小木板,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后形成一副完整的彩色画图。

          拱花: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办法,富有立体感,适用于印鸟类的羽毛和山水。

《十竹斋画谱》:明朝胡正言用饾版拱花技术印刷,为当时仅能见到的饾版拱花印本。

影刻本:把最早的版本原封不动地刻在石板上影印。在当时明朝,影刻本是把濒临于亡佚的宋元善本化为千百部复本的最好方法。

 

第八章

马礼逊:传教士,在马六甲设立传教总部,并开设了英华书院,第一次完整翻译了《圣经》,编纂了《华英字典》,开中国近代编纂之先河。

麦都思:善于印刷,办了著名的翻译出版机构墨海书馆,修订和改译了《圣经》。

徐寿: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1867年,与子在上海襄办江南制造局,与华蘅芳一起创议建立翻译馆,与傅兰雅等共同创办格致书院。

华蘅芳:精于数学,旁及地质学,矿物学,与徐寿共同研制轮船,后执教于天津武备学堂,湖北自强学堂和两湖书院。

林纾: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书》和《黑女吁天录》最为有名,影响最大的两本书。

梁发:又叫梁亚发,刻印了中译本《圣经》,继承了马礼逊在广州做传教工作。

英华书院:为印刷所,最初使用雕版印刷,同时也试用铅活字排印,发明了钢冲压制造中文字模的方法。

美华书馆:出版,印刷机构,主要出版宣传教义的书籍,迁至上海,使用电镀法创制华文字模,并创制元宝式字架,在组织上采用编辑、出版、发行“三位一体”的形式,对近代出版机构影响较大。

墨海书馆:以出版宣传教义书籍为主,是上海第一家有汉文铅字的出版机构,聘王韬为编辑,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

广学会:编译出啊不能大量书籍报刊,对1898年维新运动产生重大影响,后于其他三个基督教出版机构合作,成为中国基督教联合书局。

金陵书局:为官书局,校刻经史诸书,对字体,板式以及所取底本,均非常讲究,字体必须兼“方,粗,精,匀”,底本一定要觅善本。用木活字排印过书籍,用雕版刻印过西学新书。  《二十四史》

浙江书局:所刻图书数量多且质量佳,刊刻的《二十二子》至今为学者所赞赏。

同文馆:清政府培养外交人员,翻译人才的学校,是清政府创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清政府译书机构中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一家机构。

点石斋石印书局:在近代资本主义出版企业中开了先河,专门印刷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第一本石印书《圣谕详解》用影像石印法印制,用照相石印法印制了《康熙字典》,用特制的扁体铅字印《古今图书集成》。

同文书店:专门用石印法翻印古籍,著名的有影印殿版《二十四史》,《佩文斋书画谱》等,清政府委托其影印《古今图书集成》,设于上海。

扫叶山房:明洞庭席氏设立于苏州,19史记80年代起用石印书印行古籍,后发展为著名的大书店。

文明书局:由俞复,丁宝书等创办于行货,出版教科书,组成早期最完善的一套现代教科书,还印行大量笔记,小说,画册,碑帖等,后并入中华书局。

石印书:捷克人施纳飞尔特发明,讲其用于古籍复制后,兴盛,取代雕版印刷。

华文叠积字:法国人葛兰德倡导,虽以减少字模数量,但排版繁复,字与字大小不一,不整齐。

精装:通常用于页数较多,需经常使用并长期保存,要求美观的图书,书一般采用锁线订,封面封底一般为硬质或半硬质材料,结构层次除封面,扉页,版权页,封底以外尚有护封,环衬,正页。

平装:也叫简装,订本工艺有平订(缝纫,铁丝订),骑马订,锁线订和无线胶粘订等,一般采用纸质封面。

 

第九章

张元济:一位有远见,有魄力的出版家,进士出身,曾为清朝官员,戊戌政变后投身于文化,教育出版业,1901年创立“商务印书馆”,并将其从一家小印刷厂,发展成为新兴文化,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出版企业。张元济注重社会效益,具有创新精神意识,有高风亮节,和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了一批优秀文化人才,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立下不朽功勋。

陆费逵:清朝乾隆四库全书总校官陆费墀的裔孙。蹭在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任职,主张整理文字,提倡白话文,1912年于上海创立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形成竞争之势,但并非雷同而是追求独具匠心。

中华书局1912年于上海创建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形成竞争之势,但尽量避免重复雷同,努力做到别具匠心,开创新意,中华与商务激烈的竞争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世界书局:沈知方1921年将广文书局扩展为世界书局,出版物以小说为主。

开明书局:为章锡琛,章锡珊兄弟于19268月在上海创办,其出版物作风严谨,倾向进步。

新青年:五四运动最著名的刊物。创刊于上海,初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19217月成为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

文学研究社192114号成立于北京,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成立最早也是最大的文学团体,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创造社: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人发起的,成立于1921年,是为出版文艺刊物而组织的文艺团体,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四部丛刊》:由商务印书馆张元济主持编印的一套大型古籍丛书,共影印古书323部,8548卷,用线装形式分别装成2100册,后又编印《四部丛书续编》,《四部丛书三编》,,《四部丛书》初,续,三编的编制出版标志着我国古籍的整理编辑水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部备要》:是中华书局在陆费逵主持下编印的古籍丛书,共收336种书,11305卷,线装2500册,收集的多是学习,研究,整理古籍的必备和常用书。

《新生》事件:生活书店成立不久,创刊《新生》,由杜重园主编,因登了篇刺痛日本帝国主义的文章,国民党政府查封《新生》,杜重远也被捕判刑。

生活精神:坚定  虚心 公正 负责  刻苦  耐劳  服务精神  同志爱  最强调服务精神是生活书店的奠基石

邹韬奋:原名思润,笔名韬奋,是新闻记者,也是报刊编辑,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出版家,192610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于194312月成立了一个新出版业联合总处,抗日胜利后使用“三联书店”名称。1949年统一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共同目标为谋求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张。

新华书店1937424号,“陕西延安新华书局”发行党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10月改称新华书店,1939910号,新华书店单独建制,由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直接领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名称的入门知识
书评A385:时光掩埋的秘密——读《且居且读》
揭秘古籍技艺 ▏古籍版本知识点串串烧之明清
古籍版本里的写本、刻本、活字本
老子是怎样一个人?《老子》是怎样一部书?
还在为分不清古籍刻本类型而头疼?看这一篇就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