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焦山碑林石刻赏析录——草堂柳趣谈书法艺术之二
?
1
2011年10月6日。在文旅领队笑爱一生带领下随文旅人行走北湖江滩到焦山聚会。拍摄大量焦山碑林石刻照片。特请文旅书法名家草堂柳赏析趣谈。
焦山碧波环抱,竹木茂盛,呈现出"长江如练、青山如黛"的胜景,可谓"十分江景,一片浮玉"。自焦光隐居与建寺后,逐渐发展成风景旅游胜地。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来此,或寻幽揽胜,追寻仙踪,或把酒临风,挥毫泼墨,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它们与焦山的自然山水景观相互交融,构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许多诗文被后人刻在山岩上,石头上,因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焦山碑林,1988年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山碑林又名宝墨轩,由摩崖石刻和碑林陈列馆组成,珍藏历代碑刻400余方,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江峭壁之上留有大量摩崖石刻,绵延200余米,鬼斧神工,气势磅礴。作为享誉中外的“书法之山”,其中,东晋王羲之《破邪论序》,初唐妙品“魏法师碑”,唐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计30首44块)。宋米芾“城市山林”横额,明文徵明《钱王先生志铭》,清成亲王《归去来辞》等等,其水平均已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可谓美不胜收。
焦山碑林是江南第一碑林,保存着六朝至民国时期的历代碑刻。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摩崖石刻,它们分布于焦山西麓一百余米的悬崖峭壁之上,主要集中在浮玉岩,观音岩,罗汉岩,雷轰岩,栈道岩,巨公岩上,现存一百二十余方。二是宝墨轩,它位于焦山东麓。宝墨轩原名宝墨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十一年(1048年),明代改建为宝墨轩,声名日隆。建国后,多次修建扩建,碑刻馆藏一增再增。随着2002年扩建工程的完工,碑藏及面积增加了一倍,其中碑刻达四百六十多方。
世俗传"北有西安碑林,南有焦山碑林。北有汉中《石门铭》,南有焦山《瘗鹤铭》"。这不仅仅说明焦山碑刻的数量和规模与西安碑林相仿,更说明其文化艺术内涵、历史研究价值及其在传承历史文化作用等方面均可与西安碑林媲美。相对于西安碑林的庄严神圣,焦山碑林更具文人气,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更赋有生活气息,其内容及其丰富,涵盖了书法(包括真、草、隶、篆、行等书体作品),绘画、史料、石雕、墓志铭等,不但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之称的《瘗鹤铭》等旷世之宝,还有王曦之的《破邪论序》、黄庭坚的《蓄狸说》、米芾的《城市山林》、以及初唐妙品《魏法师碑》、《禹迹图》等一大批国家级碑刻及馆藏。焦山因此而被世人誉为书法山。
顶端
只看楼主 |
焦山碑林石刻赏析录——草堂柳趣谈书法艺术之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焦山碑刻博物馆,位于江苏名城镇江市风景旅游胜地的焦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于1991年10月,主要建筑是由原宝墨轩旧址海云庵及石壁庵、香林庵改建而成。占地约6500平方米(包括焦山古炮台和摩崖石刻),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该馆为隶属于市文化局的全民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0人,现有正式工作人员9人。
自北宋庆历8(1048)年,焦山即建宝墨亭,藏有唐朝王奂之集王羲之书的经幢和宋刻《瘗鹤铭》,明代改建宝墨轩,藏碑渐丰,颇具规模,明显显赫。清代以后,碑墨不断充实,蜚声江左。后屡遭兵毁,碑刻毁损严重。1960年市政府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再现人文优秀景观,寻找散失残碑,征集四乡刻石,建立焦山碑林。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藏主要内容共分宝墨轩、摩崖石刻、古炮台三个部分。   馆藏数量共有五百多件。主要以碑刻为主。除陈列展出的碑刻外,尚有未展出的90余方。[ 此帖被日出印象在2012-01-19 10:01重新编辑 ]
顶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顶端
引用
发表于: 2012-01-25 13:10只看该作者 |
焦山碑林是东南第一大碑林,其中典藏的《瘗鹤铭》自宋代以来倍受重视,堪与比肩者只有先秦大篆《石鼓文》,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焦山碑林的镇林之宝,宋代黄庭坚誉之为“大字之祖”, 宋曹士冕则推崇为“书家冠冕”。它既是成熟的楷书,又可从中领会楷书发展过程中之篆、隶笔势的遗踪。该碑原刻于摩崖之上,后落入江中。因其在书法发展上的重要地位、诸多未解之谜以及与镇江文化的历史渊源,千百年来,文化界一直有打捞瘗鹤铭的情结。历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次打捞,最著名的是清康熙盛世52年江宁知府陈鹏年的一次打捞,出水93字,其中11字不全。1997年11月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焦山西麓江滩碑刻塌江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不仅发现了不少遗落在江滩的完整或残石刻,更难得的是在T101③层中发现了一块刻有“欠”、“無”的字石,经考证两字为《瘗鹤铭》文中“余欲无言”中“欲”字的右半边和“无”字,字石为《瘗鹤铭》石刻中缺失已久的腹膛石。
顶端
只看该作者 |
《瘗(yì)鹤铭》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但对土生土长的镇江人,以及国内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却耳熟能详,也是他们心头萦绕难去的情结。
《瘗鹤铭》全文
《瘗鹤铭》石刻崩坏落水后,原文内容至今无法考证,目前流传较广的版本是《金山唐人抄本》。全文如下: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瘗鹤铭》的价值
《瘗鹤铭》的魅力,一在于它的艺术价值,二则是它的神秘。《瘗鹤铭》的历史,充满种种传说和不期而遇的变故。
“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南北二铭在中国书法史上流传已久。
“瘗”意即埋葬,顾名思义,《瘗鹤铭》就是葬鹤的铭文。在书法史上,《瘗鹤铭》的身世本身就是一个飘逸的传说。
《瘗鹤铭》作者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六朝时期,一个取名华阳真逸的隐士在华亭得到一只仙鹤,仙鹤随他四处云游,想不到在镇江竟然仙逝而去。鹤是长寿的代名词,它的死让隐士震惊,震惊之余他用玄黄的丝绸包裹了鹤的遗骸,将之葬在焦山下,并在葬鹤的土丘旁写下了一百多字的《瘗鹤铭》进行凭吊。
成文之后,隐士雇佣工匠将全文刻在焦山摩崖石壁上,伴着晨昏日暮,碧水江波几百年。大约在唐代中后期,因雷击或塌方,《瘗鹤铭》全碑坠江,裂为五段,直至宋时被镇江郡守钱子高发现两块残碑,惊为天书,立亭保护,自此名扬天下。
这是流传比较广的《瘗鹤铭》的起源说,《瘗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这个问题在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在焦山公园内,导游给游客们的答案是:王羲之。“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过残碑后‘指定’的。”
王羲之说有一定的市场,镇江坊间也有此传说:王羲之有一日到焦山游玩,见一对仙鹤在空中盘旋起舞,姿势优美,感叹道:“要是写字像仙鹤这样灵活就好了。”
当家和尚见他喜欢就将仙鹤送给王羲之,约定等王羲之办事回来再将鹤带走。不料等王羲之再次来到焦山时,那一对仙鹤已经死去。王羲之十分悲伤,遂含泪挥笔,写下了这篇《瘗鹤铭》示悼。
和很多碑作不同,《瘗鹤铭》文未写作者,也没有具体纪年。虽然有人考证王羲之的妻子是镇江人氏,王应是镇江之婿,《瘗鹤铭》出于其手,较为可信,但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弘景所书。
除此之外,宋代的欧阳修、沈括等人则认为该铭文是唐朝诗人顾况所为。此外还有王瓒说、皮日休说等等。目前书法界、史学界对于《瘗鹤铭》的作者共有七种说法,但都没有确的证据可以考证.
顶端
《瘗鹤铭>>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冬,曾任江宁、苏州知府的长沙人陈鹏年会同他人,历时三月,起《瘗鹤铭》残石于江中,清理剔垢得铭文八十六字,其中九字损缺。残石经缀合复位,于焦山定慧寺大殿左侧建亭储之,现存焦山残石共有五块九十三字,分左上石、左下石、中上石、中下石、右上石。自宋代发现《瘗鹤铭》时,已是断碑残碣,且铭文以干支纪年及撰书人仅具字号,故而作者与刊刻年代,历来学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有识东晋王羲之、有识梁朝陶弘景甚至唐代颜真卿等,清代著名考据家翁方纲对前人之识进行大量的梳理辨析,认定梁朝陶弘景最有可能。
陶弘景(456-536 ),丹阳秣陵人,生于南朝士族世家,远祖乃“三国”时期“三让徐州”的陶谦,祖父陶隆善和父陶贞宝均是书法名家,陶弘景五岁学书,二十岁时已读书万卷,得齐高帝赏识,后隐居句容,自号华阳隐居,晚号华阳真逸(与《瘗鹤铭》中华阳真逸合),工书法,为梁武帝所重,武帝每有征伐或书法鉴赏之事,多与之商讨,故有“山中宰相”之称。
《瘗鹤铭》是我国南北朝摩崖书法艺术的瑰宝,通篇书法充盈文士气息,结字率真自然,萧疏淡远,简约古拙,浑朴厚重,沉毅中含逸致,雍容处显苍茫。原书依崖而作,随形就势,故字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意态别致,饶有奇趣。虽是楷书而笔贯篆隶,点划映带处彰显行书意韵,举重若轻,宽博郁昂,方圆并用,极尽变幻,历代文士不乏赞誉。宋黄庭坚诗曰:“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南宋曹士冕《法帖谱系》云:“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清刘熙载《艺概》曰:“《瘗鹤铭》剥蚀已甚,然存字虽少,其举止历落,气体宏逸,令人味之不尽。”
《瘗鹤铭》拓本有出水前和出水后两种之分,水前本因椎拓不易,传世已成凤毛麟角,此上海图书馆藏水前佳拓,楠木面板,经折装,计十三开,张运题签,存中上石、中下石,凡全字四十二,半字四。有莫棠、缪荃孙、杨守敬、吴郁生题记,铃李国松、何昆玉、何瑗玉、漆琪生藏印。尤其淡墨轻拓,仅取字口周缘,清晰显突,兼拓纸湿晕而不化,雅宜隽永之意,鲜有与之肩者。六朝书风,赖此以传。
顶端
引用
图片:
焦山放鹤记碑刻
顶端
看了焦山放鹤亭碑记中多次提到了“华阳真逸”,但未作介绍,让人不免一头雾水。
然则“华阳真逸”是谁?是唐代顾况。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晚居华山,自号华阳真逸。
提到顾况,知者不多,但提到白居易,却无人不晓。他们之间还有一段故事。
顾况是白居易的前辈,白居易要飞黄腾达,非得借重顾况这样的前辈名人不可。有一天,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见当时颇有声望也颇有地位的诗人、画家、鉴赏家顾况。
顾况看到白居易投上的名次(相当于今日的名片),见有“居易”二字,用眼睛把白居易上上下下扫视一遍,然后哈哈大笑,朗声说道:“现在咱长安城米价直线上涨,生活在长安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言下之意,你自称“居易”,是不是有点“少年麻木”啊!
顾况原本是拿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来就流传一个成语,较“居大不易”,用来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当然,后来白居易混得不错,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文学成就,都大大超过了顾况,这当然是后话,暂且不表。
只看该作者 |
图片:
图片:
这是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所书《蓄狸说》 。碑高31厘米,宽81厘米,焦山碑林中现仅存二块。
焦山碑林中碑刻《蓄狸说》文字如下:敬亭叟家毒于鼠,暴穿诵穴墉。室无全字。咋啮篚筐,帑无完物。及赂于捕野者,俾求狸之子,必。。。。。刘琨於疋,情非不至矣。既负其诚,复近厥噬。呜呼!非所蓄而蓄,孰有不叛哉? 绍宗二年九月钟陵
书中省略号是碑刻空缺部分。从下面《蓄猫说》全文来看,刻制全文完整《蓄猫说》应该至少有7到8块石碑。现在焦山碑林只保存着其中的2块,就是《蓄猫说》开头和结尾文字部分2块石碑。查阅资料,没有关于其余5到6石碑的去向记载。关于碑刻具体的刻制年代及其出处也无从查考。《蓄猫说》讲述一个古老的散文故事,文章出自全唐书,是唐代杨夔所作。《蓄狸说》述说人与动物之间的相处关系,属于中国较早关于人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精妙散文。此石碑由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经书写,稀少罕见。弥足珍贵。写于北宋绍圣2年{1095年9月}。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蓄狸说》作者为杨夔 。  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光化末(约公元900年)前后在世。唐文学家,自号“弘农子”,弘农(今河南灵宝)人。能诗,工赋善文,与杜荀鹤、康饼、张乔、郑谷等为诗友,以《冗书》驰名士大夫间。昭宗时与殷文圭、杜荀鹤、康軿、夏侯淑、王希羽等同为宣州节度田頵上客。时杨行密势威甚盛,夔知頵力不足以抗杨行密,著《溺赋》以谏之,頵不用,卒败。夔终身不仕,以处士终。其文颇有气势,《蓄狸说》、《善恶鉴》、《植兰说》等皆为佳篇。著述颇富,有文集五卷,冗书十卷,冗余集一卷,《新唐书 · 艺文志》均传于世,《全唐诗》存其诗十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卷。生平事迹见《新唐书》卷一八九、《唐才子传》卷一O。
关于《蓄狸说》的全文如下:蓄狸说
敬亭叟家毒於鼠暴,穿甬穴墉,室无全宇。咋啮篚筐,帑无完物。及赂於捕野者,俾求狸之子,必锐於家畜。数日而获诸汴,欢逾得骏,饰茵以栖之,给鳞以茹之。抚育之厚,如字诸子。其攫生搏飞,飞举无不捷。鼠慑而殄影,暴腥露膻,纵横莫犯矣。然其野心,常思逸於外,罔以子育为怀。一旦怠其绁,逾垣越宇,倏不知其所逝。叟惋且惜,涉旬不弭。宏农子闻之曰:「野性匪驯,育而靡恩,非惟狸然,人亦有旃。梁武於侯景,宠非不深矣;刘琨於疋,情非不至矣;既负其诚,复近厥噬。」呜呼!非所蓄而蓄,孰有不叛哉?
现在白话文翻译的大意是:
敬亭地方的一个老人,家里受到老鼠的肆虐。老鼠到处打洞,全家没有一间完好无损的屋子;老鼠啃咬竹筐,存放的东西也没有一件完好。于是就赠送财物给到野外捕猎的人,让他们去找刚出生的狸猫,一定要比家猫厉害。几天后在汴郡抓到了。老人比得到骏马还高兴。铺好草垫让狸猫休息,用鱼来喂养它。对它抚育的优厚程度,就像是给自己孩子哺乳。狸猫抓取活物,捕捉飞鸟,只要一行动,没有不成功的。老鼠害怕,不敢出现。把鱼肉等腥膻食物放在外面,即使到处都是,也不再来偷吃了。然而狸猫野性不改,常常想逃到外面去,不把被老人当作子女一样养育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忘记拴住它,它就翻墙越室,很快就不知逃到哪去了。老人感到惋惜,过了十几天都没有平静下来。弘农子听说后说:具有野性,不能驯服,受到养育却不懂报恩,不仅仅狸猫是这样,人也是这样的。梁武帝对待侯景,宠爱不算不深;刘琨对于段匹磾,交情不算深。但后侯、段两人既辜负了别人的诚意,又反咬一口。哎!养育那些不该养育的东西,哪有不背自己的呢
顶端
图片:
图片:
顶端
发表于: 2012-02-18 12:59只看该作者 |
引《瘗鹤铭》是一篇悼念仙鹤的文章,原刻于焦山西麓摩崖石刻雷轰岩上,后因山崩,坠于江中,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陈鹏年募工从江中捞起五块残石,移置焦山西南观音庵。1961年移入碑林,建亭保护至今。现真迹只存五石计93字,其中残缺者12字,全字81字,全文是:
“上皇岁得于华午岁化于朱方天其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乎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日未遂吾翔山之下仙家相此胎禽浮唯仿佛事亦微洪流前固重真侣瘗尔华表留厥土惟宁后荡爽垲势掩华亭爱集条山徵君丹阳外仙尉江阴真宰”
铭文只写甲子,不列朝代,只书其号,不写真名。铭文托名仙侣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未著撰书年月。对撰书者有四种说法:东晋王羲之、梁朝陶弘景、唐代顾况、唐代皮袭美。
《瘗鹤铭》的全文,唐代以前未见记载,据传最早的全文是在宋代刁景纯就金山经支中。焦山碑林的所有石刻中,《瘗鹤铭》为第一名碑,为中外历代文人所赞叹,享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的盛誉。苏东坡评价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明代王世祯说:“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字体结构,有草书圆劲之势,有汉隶瘦制之笔,又有篆书的筋脉。在我国众多的碑刻中,镇江焦山《瘗鹤铭》和陕西汉中的《石门铭》被称为“碑中之王”“南北两铭”的说法广为流传。《石门铭》 在汉中市石门东壁,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记载了梁秦二川刺史羊止重开汉褒斜道石门的故事。
1997年11月,镇江博物馆和山焦碑刻博物馆,在焦山西麓江滩上对《瘗鹤铭》塌江的方位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发掘。共出土石块四百余方。唯此石可明显看出有刻字痕迹,左边中间部位有2字。上为“欠”。下为“厥”。
经专家论证,初步认定该石为《瘗鹤铭》残石,可与《瘗鹤铭》厅中之碑腹部相衔接。其“欠”和“厥”字之书风与《瘗鹤铭》相类.
图片:
顶端
顶端
只看该作者 |
图片:
只看该作者 |
此扇面石刻为清代.伊龄阿画兰松扇面碑.由于时间长久字迹较难辩认.辩读如下:维摩一堂虚熏风,护九畹澄思渺众.虑妙香游鼻观*?后面的字蚀掉了.隶书体,刻石较浅,兰花也较浅.也蚀了许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焦山深处话碑林
(1)江苏镇江焦山碑林 (南朝至清.国保)
​国宝巡礼之十九:《瘗鹤铭》的苦难家史
【书楼】焦山书藏:江心岛上的藏书之所(下)
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壁与瘗鹤铭碑楹联
这篇为宠物写的墓志铭,竟成了“碑中之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