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海宁藏书家及浅析

历代海宁藏书家--1

  

陈敬璋(1764—1813)字奉莪,号半圭,海宁人。郡庠生。日可写万字,见异书辄手钞,後毁於火,晚岁犹插架层叠也。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陈敬简 字汝霖,号可斋,又号吟窝,清海盐人。由监生官盐课大使,喜聚书,处抱经为作藏书记,撰枕经楼藏书目四卷。海宁州志稿典籍士二。

 

 

2

陈 鱣(1753—1817)字仲鱼,号简庄,海宁人。嘉庆纪元以郡廪举生孝廉方正,旋中戊午举人。少承庭诰,精说文之学。兼宗北海郑氏,于论语注、孝经注、六艺论皆采缉遗文,并据本传参以诸书排次事实为年纪,嘉定钱大昕谓为灿然有条,成可徵信。性好藏书,遇宋元粱本必以善价购之,与吴门黄丕烈、同邑吴骞互相抄传。晚营果园于紫微山龙中,构向山阁,藏书十万卷,次第校勘,每册钤小印二;一日得此书费辛苦,後之人其鉴我,一为小像。他著有诗人孜一卷、石经说六卷、埤仓拾存一卷、经籍跋文一卷、声类拾存一卷、郑君年纪一卷、继唐书七十卷、恒言广证六卷、缀文六卷、对策六卷、诗集十卷、新阪土风一卷、简庄疏记十四卷,及两汉金石记、松砚斋随笔若干卷。海宁州志稿儒林传。
 藏书纪事诗:新坡垷上各收藏,辛苦求书鬓已霜。吴越浮家津逮舫,宋元插架士乡堂.陈鱣仲鱼 
 《杭郡诗辑》:“陈鱣字仲鱼,号简庄,海宁人,磷子。嘉庆丙辰举孝廉方正,戊牛举人。”注云,“简庄营别业於硖川之果园,在紫薇山麓,购藏宋雕元椠及近世罕见本甚夥。”管庭芬《经籍跋文书後》:“吾乡陈简庄徵君,生平专心训诂之学。尝与钱竹汀宫詹、翁覃溪阁学、段懋堂大令,抽甲库之秘,质疑问难以为乐。映客吴门,闻黄荛圃百宋一廛九经三传各藏异本,於是欣然定交。互携宋钞元刻,往复易校,疏其异同,精审确凿,其助与考定石经无以异。暮年归隐紫薇讲舍,手自钞撮成书,凡十有九篇,署曰《经籍跋文》。”《东湖业记》:“吾乡陈仲鱼徵君向山阁藏书,大半归马二槎上舍。其藏书印记云:‘得此书费辛苦後之人其鉴我。’又刻仲鱼图象钤於上。”《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萃古斋送来《吴志》二十卷,专刻本。明日,访友城西,出金阊门,至海宁陈仲鱼寓中,出此相赏,并告以欲往山塘书肆,遂惜仲鱼舟同往。其舱有一小榜日‘津逮舫’,余谓仲鱼曰:“君好书,故所乘舟以是名之,今遇借此访书,则若豫知有是事也。”
我两人不觉掀髯而笑。”吴寿阳《过简庄徵君紫薇讲舍》诗:“背倚苍厓各一间,云生北牖抹烟鬟。放翁诗句堪移赠,买宅钱多为见山。新坡旧业本黄冈,卷轴丹铅说士乡。重继白公吟眺地,紫薇花下读书堂。”注云:“士乡堂,先生垷上藏书处。”昌炽案:先生《南部新书跋》,自署:“新坡陈鱣记於六十四砚斋。”又案:先生殁於丁丑二月,见黄荛圃《却扫编跋》。


【补正】 
 管庭芬经籍跋文书後 吴骞《经籍跋文题词》:“余与简庄孝廉少日皆酷嗜书籍,购置不遗余力,凡经史子集,得善本辄互相传观,或手自校勘相质,盖数十年如一日云。(略)所撰诸经跋之钩沈索隐,凡古本之为後之妄人窜乱删并者,莫不审考其原来次第而写之。更改淆混一一校正,令人复得见本来面目,不其伟而。” 
吴寿阳过简庄徵君紫薇讲舍诗 仲鱼印曰‘海宁陈鱣观’朱文长方印、‘仲鱼过目’朱文方印、‘仲鱼手校’朱文长方印。


 陈世佶 字士常,海宁人。康熙癸巳举人。藏书万卷,丹黄殆徧,得善本必手录一过。著种书田稿一卷,又辑杜诗、注经说若干卷。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

 

 

3

陈邦彦(1678—1752)字世南,号匏庐,海宁人。康熙癸未进士,由翰林历官至礼部侍郎。书法酷似董文敏。性耽群籍,收藏颇富,康熙四十六年常奉勒编庭朝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他所著有宋史补遗、谧法考、春晖堂书目;读书志:乌衣香牒四卷、春驹小谱二卷、全唐文、墨庐小稿一卷,春晖堂集、海神庙上梁词诸书。海宁州志稿典籍八

 

 

4

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别署初白,原名嗣琏,字夏重,别署查田,海宁人。康熙癸未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家有得树楼,藏书甚富。有得树楼藏书、南房史官、海宁查慎行字夏重又曰侮余三印。著有得树楼杂钞、敬业堂集等书。藏书纪事诗卷四

 

 

5

葛继常 字奕祺,号淬南,清海宁人,世居郭溪。早补诸生,有声庠序。好聚书,尤留心乡邦文献,遇前贤著述未曾刊印者,必手自钞录,几近百册。复详加孜订,以跋其後。世所传石菖山房本是也。又工篆刻;善山水,尤精堪兴之术。梅宁州志稿卷二十九

 

 

6

胡尔荣 字豫波,号蕉窗,又号廉石,清海宁人。启龙孙,监生。蕉窗饶于赀,与书十万卷,旁及书画锺鼎之属,筑爱莲西堂储之。唱酬之乐,有月泉吟社之风。晚虽家落,遇名流墨妙,仍不惜典衣购之。至力所不能者,则笔之于册,份云姻过眼录之例,名之曰破织网。有蕉窗剩稿二卷、经义孜校勘记二卷、华鄂堂藏书目四卷。国朝杭郡诗三辑三十二,海宁州志稿与籍十五

 

 

7

胡启龙 字羽嘉,又字掌纶,号云峰,乾隆时海宁人。职贡生。家饶于赀,藏书甚富。构云峰别墅于胡仁村,颇擅林泉之胜。与诸名流觞咏,殆无虚日。工举业,刊羽嘉时文行世。长于珠及孙尔萦能世其家学。他所著有爱莲书屋诗文集、华鄂堂集古诗一卷。海宁州志稿典籍十

 

 

8

蒋光焴 字寅昉,光照弟。亦好藏书,图籍至数十万卷。遭乩出走海上,沂江以至於楚,转徙江汉之间,所至必以其藏书自随。有敬斋杂著诗、小说一卷。海宁州志稿典籍十八

 

 

9

蒋光煦(1813—1860)字日甫,一字爱笋,号生沐,自号放庵居士,海宁人。诸生。少时豪饮好客,凡音律、博弈、杂艺无不为之。继乃专意收藏金石书画,积古籍十万卷。所刻有群玉堂英光堂残帖、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瓯香馆集。著东湖丛记、花事草堂诗稿。两浙輶轩续录三四

 藏书纪事诗:群玉英光访宝章,积书忙似鼠搬荃。留中书史遗速室,别下业编继兔壮。蒋光煦生沐

 钱仪吉《蒋母马安人传》:“安人海昌马氏,归候选布经历蒋君星槐,亦州人也。蒋君簉刘氏生子光煦,十岁,蒋君卒。安人课之读,涕泣告诫之,光煦亦感动,自厉於学。”《甘泉乡人稿·以常南郂刻率更千文赠蒋生沐,生沐报以漳兰四盆,赋寄生沐》诗:“蒋君迩来富墨妙,佳刻喜得英光堂。欲师米老录待访,宾章一一加评量。”自注:“生沐近得岳倦翁所刻《米贴》。”光煦《刻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後序》:“光煦少孤,先人手泽,半为蠹鱼所蚀。顾自幼即好购藏,三吴间贩书者皆苕人,来则持书。入白太安人请市焉,辄叹曰:‘昔人有言,积金未必能守,积书未必能读,若能读即为若市。’以故架上书日益积。稍长,欲得旧刻旧钞本,而苕贾射利之术,往往索时下诸刻与易而益之金,则辗转贸易,所获倍蓰。未几,凡余家旧藏,世所恒有之书,易且尽矣。今计先後裒集者,盖得四五万卷。”昌炽案:先生撰《东湖丛记》,其小引题:“咸丰六年丙展七月,放庵居士蒋光煦识於南觚周鼎秦镜汉襞之斋。 ”又尝刻《别下斋丛书》、《涉间梓旧》,世称善本。弟光焴,字寅昉,吾友查翼甫燕绪之妇翁也。亦好藏书,翼甫题赠中有元中统本《史记》,余尝见之。

 

 

10

补正
 钱仪吉蒋母马安人傅 《海昌艺文志》:“蒋光煦字日甫,一字爱荀,号生沐,自号放庵居士。诸生,候选训导。”。管庭芬《别下斋书画录序》:“蒋氏自梦华上舍以风雅倡率後进。所居来青阁,收藏书画之富,不异云林清秘。兼工诗词,一时名流如郭祥伯、尤二娱当主其家,时相唱和。著有《读书吟评》二卷。所见宋元以来名迹无不品题,惜未竟其业而殁,赏鉴家皆深惜之。生沐广文则其从侄也,少日即耳濡目染,动於搜访,年逾弱冠,骨董来即不敢以燕石相欺。所贮书画精品,得於吴中及武原、当湖放家者居半。且别下。斋中藏书数万卷,不乏宋钞元刻,亦皆手为讎勘,丹黄灿然。每得一书,必商之於丹徒严大史问樵、嘉兴李学博香沚、吴江翁处士小海,故插架所列,亦不亚於来青阁。”李富孙《涉闻梓旧序》:“海昌蒋君生沐少失怙,性嗜古,好读书。自十龄即喜购书,迄今十余年,积有数万卷。其中宋元旧椠、旧精钞本、并世所希观者。将於讎校之余,择其尤精者,陆续梓以问世。则不独能藏,且能读,而且能与人共读也。”钱熙祚《覆蒋生沐书》:“王象之《兴地纪胜》,全书世鲜传本,仅见於仪徵相国《诂经精舍外集》,闻兄处有之,未审能慨赐一读否?且见别下斋藏书之富,媲美诂经,他日一瓻之借,源源而来,祚将如鼯鼠饮河,以一饱眼福为快也。”欣夫案:“诂经精舍”当是‘揅经室’之为。《杭郡诗三辑》:“生沐延揽名流,如张叔未、费晓楼、翁小海、管芷湘诸老尝主其家。尤喜收藏书画金石,充仞几架,所著有《东湖丛记》六卷,考索精审,足 资讨古。复刻群玉堂、英光堂残帖,几乱厥真。汇判《别下斋丛书》,多未见之本。又《论书目绝句二十首》,和马笏斋玉堂明经。”
 光煦刻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後序 张元济《校史随笔》:“《晋书》有宋列十四行二十五字本,即《东湖丛记》所称王弇州钞补旧藏天籁阁项氏吟香仙馆马氏者,其书固佳,然未为最。此本为硖石蒋民所藏,版印绝精,邵位西、钱警石各有题记,均极推重:惜无‘载记’,即以弇州藏本配补,行教相同,字数仅差一二,可谓伯仲之间。”
 昌炽案 《海昌艺文志》:“蒋光焴字寅昉,号吟舫,贡生,候选大理寺评事。武昌张裕钊曰:“蒋君寅昉好读书,藏图籍数十万卷。遭粤贼陷浙东西,出走海上,沂江以至於楚,转徙江汉之间,然必以其藏书自随,不少时委去,盖好之至也。’”蒋光焴《敬斋杂著·与张铭斋孝廉书》:“光焴幼孤失学,所有书本,先泽居多。稍长,稍稍买书,其时乡粉百里之间,以生沐从兄储藏为最多。他如唐镜香、濮春泉亦好收藏,多收秘籍。弟则谓书为天下公物,但能真好而肯流传,何分彼此?因此不相争买,秘籍无多。”又云:“手头无书,几无生人之趣。 ”
 又《澉上检书借陶杂诗》:“积书亦何为?不徒守以老。大母谓儿曹,能读为能保。”又云:“闲暇误因循,危难苦追迫。一曝勤葘畲,十寒弃阡陌。农夫违其时,安望秋稻白。.牙签徙纷纭,腹笥何狭窄。六籍倏经眼,匆匆如过客。”

 

 

11

蒋 楷 一名三益,字文隅,号梦花,清海宁人。监生。生而敏捂,好吟泳,兼善倚声。有来青合诗词二卷。尤嗜古,得唐颜鲁公清远道士诗、宋苏文忠圆觉经两真迹,俱勒石。尝刻秀水朱彝尊南车草及徽堂和章,俱曝书亭集中所未见。此外经籍之善本,图画之精品收藏甚夥。远近称赏监家,必首屈一指焉。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文苑

 

 

12

蒋学坚 字子贞,清海宁人。累代藏书,有平仲图书目。常与许仁杰合缉峡川诗绩钞。蟫林辑传

 

 

13

马宣教 以行称万十一,明海宁人。以煮海致富,与黄冈贾氏并以赀甲一郡。起楼聚书万卷,延徐一夔、贝琼诸名儒教其子弟。海宁州志稿卷三十一

 

 

14

马思赞 字寒中,号衎斋,又号南楼,又字仲安,一号渔村,清海宁人。监生。工诗绩学,诸子百家无不研贯。家有道古楼红药山房,藏书多宋元精椠及金石秘玩绢素真迹,充牣其中,不减倪氏清秘间。藏书印有玉音孝友著于家庭信谊隆于乡党、古盐官州马思赞之印、华山马仲安藏善本印、古盐官州马氏南楼书籍印、古盐官州马泰村书画印、海昌马思赞印、中安一号渔村图记丁氏藏书志。所著有衎斋印谱、历代钟鼎款识、扶风琬琰录、道古楼藏书目、道古楼历代书画录、唐诗间、苏诗注释、剡源文钞、简庭小碎诗、红药山房诗、寒中诗集。海宁州志稿典籍十
 藏书纪事诗:一见奇书喜欲颠,祊田不惜筮牛眠。渐鸿姓字无人识,但见南楼草接天。马思赞仲安

 《杭郡诗辑》:“马思赞字寒中,号南楼,海宁人。有《皆山堂诗》。”注云:“南楼为扬州推官鳞翔子。工诗续学,诸子百家无不研贯。家有道古楼,插架多宋元精椠,旁及金石秘玩,绢素真迹,充仞其中,不减倪氏清闷阁也。”又:“马翼赞字叔静,号寒将,海宁人。雍正癸卯进士,官山东观城知县。有《宝颖堂诗钞》。”《爱日精庐藏书志》:“《陆状元通监》,某氏跋曰:‘前年谒外舅陈宋齐先生,谈及海内藏书家.先生言其故人马寒中,购书不遣余力。尝过龙山查氏,见案头有宋椠《陆状元通监》,百计购之不可得。後查氏谋葬其亲,所卜吉壤则马氏田也。寒中现知之,大喜曰:“书可得矣。”即诣查氏,愿效祊田之易,几十亩,书券尽付焉。抱书疾归,若惟恐其中梅也。其笃好如此。’” 《吴寿阳集·旧藏英石蜂高二尺许,马寒中先生物也,赋此纪之》诗云:“南楼道古笺鱼虫,仇地兼伴吟香工。”又云:“占鸿渐兮宁高飞,乐磐石兮其来归。”自注:“寒中先生筮《易》,得《渐》之二爻,因以衍斋为号,并有坐磐石小影。”《拜经楼藏书题跋记》:“《竹垞初白二先生尺牍》,凡六十通,与寒中者十九。寒中为吾邑藏香第,插架多人间未见本。故书中皆论典籍事,或辗转传钞,或多方购买。於此想见前辈好学之勤,嗜书之笃,诚可慕也。”又:“《衍斋诗卷》,先子跋云:”予家去插花山仅一舍。每登楼东望,惟见寒烟衰草,乱云满目,慨望昔日之风流。非特琴书图籍,散亡略尽,即道古楼之故址,且不可踪迹,颇深生不同时之恨。’”又:“宋本《文中子》,有‘海昌马思赞印’、‘中安一号渔村’图记。 ”又:“《粱城集》,插花山马氏藏本,首叶有‘玉音孝友著於家庭信谊隆於乡党’朱文印,卷内有‘古盐官州马思赞之印’、‘华山马仲安藏善本’印。”.又:“《剡源集》寒中跋,题‘康熙庚辰识於红药山房’。”《持静斋书目》:“《通典详节》.元至元刊本,有‘古盐官州马氏南楼书籍印’。又《雪机丛稿》,康熙丁亥马素村钞本,有‘古盐官州马素村书画印’。”昌炽案:余所见残本《唐子西文集》有‘衍斋’胡卢印,又‘衍斋师友传遣之物’、‘永以为好’二朱记。
又有‘前身是罗浮头陀’一印,是否出寒中不可考。又案:竹垞《跋新莽钱范》文有云:“岁在丁亥,观於衍斋上舍小胡卢山书屋。”集中屡称“吾宗衍斋”又称“宗人寒中”。是寒中本姓朱.桑海之间,改易名氏,而世无有知者矣。


【补正】 
 杭郡诗辑 《海昌艺文志》:“思赞字仲安,号衍斋,监生,工诗及书。所居道古楼,插架悉宋元旧本,为东南藏书之冠。”又:“《道古楼藏书目》一册,见《清绮斋书目》,云钞本。” 又:“翼赞,思赞弟,号素村。”又:“《食寒中诗集》四卷,张曾裕序:”癸酉秋,忽遇武林道上,握手牵臂,遍行区肆间。时闻期已近,十一郡人士举聚,憎舍市区皆满,争自奋励,播首咿唔,斯须不稍休。寒中独怅怅随一小奚,挂青蚨十数贯,往来书坊骨董铺中,一遇异书古帖,秦汉印章,官哥磁器,北苑、大痴、衡山.石田诸名画,辄不论值,必得之乃已,则婆娑题咏,欣赏弥日,几不知有场屋事也。寒中所得既多,或惑之,则自喜益甚。每出游,必尽扬以随,舟中累累为之满。所居花山,去镇可十里许,或当旱乾时舟不能达,则雇有力者负之以超,至今龙山人传以为笑云。’“ 吴骞《拜经楼诗话》:”马寒中上舍居插花山中,拥书万卷,筑道古楼,与妇查氏惜日唱和其中,世望之若神仙中人。”金农《冬心集拾遗·宋拓锺鼎款识册跋》:“寒中先生出游必遁书画金石墨拓自随,连编巨何,捆束塞坐。先生凝然摩挲,十指勿释,陶岘三舟之载不足数矣。”又《冬心先生随笔》:“《经解》一百三十八种,成德校勘,刻於昆山徐大司寇家,十三年而後成。吾友海宁马寒中先生蓄典籍最多,有《经解》所未雕版者六十五种,借其逝矣。其书散失,当俟执业之徒搜辑刻之。”
 吴寿阳集 《艺风藏书绩记》:《久北山小集》:“旧钞本。有‘衍斋’朱文长圆印、‘道古楼钞藏’朱文长印。”又云:“《古物辨名》二卷,鄱阳蹈有信所著.刻乎既佳,而装治更善。书皆倒摺,四周外向,设遭虫鼠之厄,于中无损也。亡友马寒中先生秘藏。先生殁後,其子好梧蒲,巳准百钱落博徒之手矣。悲夫!” 
持静斋书目 案素村为翼赞字。
 昌炽案 欣夫案:查慎行《扶风瑰炎录跋》:“吾邑之马氏,显於元,历四百余年,坟墓不选,椒聊繁衍。吾友衍斋,系出於朱,其祖某为後於马,始改姓马氏,今几世矣。”然则术斋之改马姓,非为桑海之间,盖已三世矣。叶氏未考致误。思赞康熙戊辰刻《剡源文集》,序後二印:一曰‘马思赞印’,一曰‘朱仲安氏’。

 

 

15

马 瀛 字二槎,清海宁人。监生。陈仲鱼徵君向山阁藏书大半归二槎。其吟香仙馆书目,多世所未见之本。有宋本後汉书、晋书,因以汉晋名其斋。晋书天籁阁故物,有王弇州手钞补缺之卷,洵书林环宝也。国朝杭郡诗三辑二藏书印有二槎秘笈、马氏吟春仙馆收藏印持静斋书目
藏书纪事诗:同有惊人秘笈藏,汗唐汗晋各分疆。扶风故事如相质,一住盐官一海昌。马瀛二槎 马玉堂笏斋

《东湖丛记》:“吾乡陈仲鱼徵君向山阁藏书,大半归马二槎上舍。上舍,余中表行也,其《吟香仙馆书目》多世所未见之本。有宋本《汉书》、《晋书》,因以汉晋名其斋。《晋书》为天籁阁故物,有王弇州手钞补阙之卷,真书林环宝也。”《持静齐书目》:“《桂苑笔耕录》,有‘二槎秘笈’、‘马氏吟春仙馆收藏’印。”又:“曾肇《曲阜集》,有‘马氏收藏’、‘二槎艺文’、‘宋临安三志人家’诸印。”昌炽案:吟春、吟香不同,东湖是其中表,当可据。三志者,宋周淙《乾道临安志》三卷,施谔《淳佑临安志》六卷,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九十五卷,皆相传孤本也。莫氏《宋元本经眼录》:“宋刊《两汉会要》,归武原马玉堂笏斋明经,有道光壬辰识语。”又:“《周易本义》,卷首有‘玉堂笏斋’、‘汉唐斋’、‘红药山房收藏私印’诸朱记。”《皕宋楼藏书志》:“《洞霄诗集》,笏斋藏书,有‘扶风书隐生’白文方印。”又:“《国朝名臣事略〉,有‘汉唐斋’白文长印,‘古盐马氏’朱文方印。”《曝书杂记》:“钱梦庐云:‘重校证《活人书》,余昔藏宋板,今在丰山马笏斋明经处,或云在马二槎处。’”昌炽案:据此可见,马氏藏书,同时同姓同居浙中,斋名又相仿佛,当时同好巳不免传闻异词,况後来乎!故此诗详辨之。

 

 

17

濮阳淓 字彝斋,清海宁人。诸生。富藏书,讐校精确,与同邑唐端甫仁寿为钱警石学博入室弟子。学诗于应笠湖明经,火尽薪传,渊源有自。两湖輶轩续录四四

 

 

18

唐仁寿(1829——1876) 字端甫,号镜香,清海宁人。诸生。负异禀,家饶於财,购书累数万卷,多秘筮珍本。益肆钻研,尤究心六书音韵之学。讎校经史文字疏讹舛漏,毛发差失皆辨之。咸丰八年太平军躏浙中,藏书荡然。曾国藩招致金陵书局,生平所为书皆未就,独有诗若干卷藏於家。杭州府志卷百四十六

 

 

19

王国维 附:赵万里
 绝代娥眉王静安,赵商傅叶郑军门。手中何限名山副,眼底无涯沧海观。
十余年来,故都言国学者,靡不曰王静安,几如言汉学者之尊郑康成,言宋学者之称朱子也。然君读书最精细,凡过目者,多有精密校本,所纠伪文阐新义,多谛当。海宁赵斐云万里,亲炙静安久,凡静安手校本,多超录存副。屡次南下,为图书馆访书,又得造天一阁观其所藏,宜目中无余子矣。
 按:王静安著述以刊者,有《观堂集林》二十卷,《观堂集林补编》四卷,《蒙古史料校注》四种,《释币》二卷,《不期敦盖铭考释》一卷 ,《宋代著录表》一卷,《国朝金文著录表》一卷,《简牍检署考》一卷,《史籀篇疏证》一卷,《魏石经考》二卷,《汉魏博士考》三卷,《古本竹书纪年疏证》二卷,《清真先生遗事》一卷,《流沙坠简考释》一卷,《戏曲考源》一卷,《曲录》六卷,《优语录》二卷,《唐宋大曲考》一卷,《录曲余谈》一卷,《古戏脚色考》一卷,《宋元戏曲史》十六卷,《人间词话》二卷,《斋鲁封泥辑存》,《静安文集》,《戬寿堂殷虚文字考释》,《急救篇核正》一卷,《庚申之间读书记》,《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一卷等。

 

 

20

王元地 字坤为,号西朋,清海宁人。岁贡生。其学根柢经史,尤熟于诸子百家。家贫无力购书,手自缮录,不下五六百种,丹黄校勘,至耄年不倦。著有说经座珠,读史随笔各若干卷。又分韵衷辑艺苑琼林正续二编,共一百班。网罗宏富,人艳称焉。海宁州志稿文苑传

历代海宁藏书家--2

分类: 藏书,藏书家 2010-01-05 16:13

    

 

21)

吴 骞(1733——1813)字槎客,海宁诸生。生负异禀,过目成诵。笃嗜典籍,遇善本辄倾囊购之。枝勘精审,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尝得宋本咸淳临安志九十一卷、乾道志三卷、淳佑志六卷,刻一印曰临安志百卷人家。夙共陈鱣讲训诂之学,所为诗文词旨浑厚,气韵萧远。晚益深造,不屑为流俗之作,著拜经楼诗集。两浙轴轩续绿、海昌备志
藏书纪事诗载:为慕一厘藏百宋,更移十架皮千元。生儿即以周官字,俾守楹书比孝辕。吴骞槎客 子寿阳虞臣 孙之淳鲈乡 侄昂驹醒圆 春煦子撰 
 《海昌备志》:“吴骞字槎客,号兔壮,家新仓里。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弗惜,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晨夕坐楼中展诵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得宋本《咸淳临安志》九十一卷,《乾道志》三卷,《淳佑志》六卷,刻一印曰‘临安志百卷人家’,其风致如此。子寿照,字南辉,号小尹,乾隆丙午举乡试。寿阳字虞臣,槎客以宋椠《东坡先生集》授之,因自号‘苏阁’取拜经楼书有题跋者手录成帙,为《题跋记》。虞臣子之淳,诸生,亦能守遗籍,校读不倦。
海昌百年来藏书家,若前步桥许氏之敦叙楼,今遗籍荡然,楼亦毁矣。胡陈村胡氏华鄂堂,所藏仅有存者.独拜经楼完好无恙,贤子孙善守之效也。”昌炽案:兔状先生一字葵里,之淳号鲈乡。虞臣《题东坡先生盐官县绝句残碑》云:“扁舟载过苏阁中,馣馤芸编日为伍。”自注云:“家君得宋椠《百家注东坡先生集》,因名藏书处曰‘苏阁’,盖先以苏诗名其阁,继印以阁名字其子也。”《东湖业记》:“黄莞圃主政百宋一尘,吴兔壮明经以千元十架相敌,故老风流,犹令闻者色飞眉舞。”
 昌炽案:拜经十架,诸家所记皆作插架之架,独莞圃《席上辅谈跋》云:“余藏书所曰百宋一尘,海昌吴槎客闻之,即自题其居曰千元十驾,谓千部元扳,逐及百部之宋板,如驽马十驾耳。潜研老入《十驾斋养新录》即此十驾之义。”其字作驾,且从而为之辞,莞翁同时同好,不知何以传闻异词也。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周礼》宋刻二十卷,陈简庄跋云:‘槎客得此书时,适生坎君虞臣,故其小字曰周官。’”又:“管庭芬跋:‘兔状先生祖籍休宁,流寓尖山之阳。博综好古,纂述宏富,拜经楼之藏专,足与道古、得树二家後先鼎峙。嘉庆癸酉,先生年八十一下世。苏阁父子,保守遗籍,累世不怠,亦自来藏书家所难能也。’”《曝书杂记》:“吴春煦字子撰,兔状先生之侄。蠕染家学,校讎极精审。其兄醒园昂驹,亦好古籍。”


补正
 吴骞槎客 查揆《篔谷诗钞》卷十六《感旧十五首·吴兔状大学骞》云:“少谢科举学,老却徵士聘。门前卖书船,溪上看花径。校讎友鲍渌饮卢抱经,根抵溯许郑。佳椠如钱刀,每感脱手赠。”云云。 
 海昌备志《海昌艺文志》:“吴骞,仁和贡生。居邑之小桐溪,筑拜经搂,贮书甲於一邑。又构别业於阳羡,搜讨桃溪诸胜殆褊,与同里陈简庄、周松霭诸君子日事校讎,不预户外事。卒年八十一。” 孙之淳《尖阳丛笔跋》:“昔先大父聚书万卷,手不停披,潜志探讨。兼好纲罗遗事轶闻,搜剔名迹古器,多所表著。”吴骞《愚谷文存·桐阴日省编》下:“吾家先世颇乏藏书,余生平酷嗜典籍,几寝馈以之。自束发迄平哀老,置得书万本,性复喜厚帙,计不下四五万卷。分归大、二两房者不在此数。皆节衣缩食,竭平生之精力而致之者也。非特装潢端整,且多以善本校勘,丹黄精审,非世俗藏书可比。至于宋元本精钞.往往经名人学士赏鉴题跋,如杭堇浦、卢抱经、钱辛楣、周松霭诸先生,鲍渌饮、周耕崖、朱巢钦、张芑堂,钱绿窗、陈简庄、黄莞圃谙良友,均有题识,尤足宝贵。故余藏书之铬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贤诘厥之名言,允可为拜经楼藏书之雅率。呜呼!後之入或什袭珍之,或土宜视之,其贤不肖真竹垞所谓视书之幸不幸,吾不得而前知矣。” 
 东湖丛记 《蒲褐山房诗话》:“槎客喜搜罗宋元刻本,如陶渊明、谢玄晖诸集,皆取而重刻之,学者珍为秘宝。”陈鱣《愚谷文存序》:“筑拜经楼,聚书数十万卷,丹黄甲乙,排列几筵。又有园纶、碑铬、鼎彝、剑戟、币布、圭璧、印章之属,丹漆、陶旎、象犀、竹木之器,充轫其中,皆辨其名物制度,稽其时代款识,著之谱录。”陈鱣《新坂土风》注:“新仓一名小桐溪,吴上 舍兔状当驾一舟,载书百卷,往来溪桥渔汊间。作诗曰:“十二桥南烟舍,第三湾口渔翁。
青蒻绿蓑归去,桃花细雨东风。”好事者往往传诸图画.谓之桃花扇。兔状更以细雨东风颜其舟。”槎客藏印曰‘拜经楼吴氏藏书’朱文方印、‘小桐溪上人家’朱文圆印、 ‘兔林经眼’朱文长方印。
海昌备志 寿阳,岁贡生。
 海昌备志《杭郡诗三辑》:“鲈香宝守楹书,虽至饥渴困顿,不敢有所鬻弃。且举所遗《题跋认为蒋生沐刊入《别下斋丛书》,俾传於世。视彼扃錀矜秘,徒饱蠢口者有间矣。”《海昌艺文志》:“吴之淳,寿阳子,字錞和,号鲈香。钱泰吉附记:‘鲈乡善承祖父之志,研究遗书,实有心得。所藏宋本《汉书》、元本《史记》,余借校留斋中数年。令纂修志乘,方资一瓻之惠,而鲈乡遂尔殂谢。重过拜经楼,不胜怅悯。’”《光绪杭州府志·艺文》七:“《云根室偶存稿》,国朝海宁吴之淳撰。” 
 海昌备志 《杭郡诗三辑》:“吴昂驹字籋云,号醒园,嘉庆戊寅岁贡,醒园雅好聚书,讎校装订,殆无虚日,不愧拜楼家风也。”
 曝书杂记 《海昌艺文志》:“吴春照字迟卿.号子撰,诸生。精讎校,家藏书数千卷,丹黄几遍。
 钱塘汪久也重刊《咸淳临安志》,延子撰佐校勘,并为校《史》、《汉》。”欣夫案:春照兄衡照、乙照,以照字排行,此作‘煦’误。《曝书杂记》作‘照’不误。

 

 

22)

吴为金 字象青(案雪桥诗话为金字撰青)城子。当从王曾祥游,攻苦不怠,能自力于文章。善诗词。储书数十万卷。所交游赠答皆当世名士。两浙辑轩录卷三十五

 

 

23)

吴寿阳 字虞臣,骞子。骞以未椠东坡先生集授,因自号苏阁。取拜经楼书有题跋者手录成帙为题跋记。海昌备志 
 藏书纪事诗载:为慕一厘藏百宋,更移十架皮千元。生儿即以周官字,俾守楹书比孝辕。吴骞槎客 子寿阳虞臣 孙之淳鲈乡 侄昂驹醒圆 春煦子撰

 《海昌备志》:“吴骞字槎客,号兔壮,家新仓里。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弗惜,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晨夕坐楼中展诵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得宋本《咸淳临安志》九十一卷,《乾道志》三卷,《淳佑志》六卷,刻一印曰‘临安志百卷人家’,其风致如此。子寿照,字南辉,号小尹,乾隆丙午举乡试。寿阳字虞臣,槎客以宋椠《东坡先生集》授之,因自号‘苏阁’取拜经楼书有题跋者手录成帙,为《题跋记》。虞臣子之淳,诸生,亦能守遗籍,校读不倦。
海昌百年来藏书家,若前步桥许氏之敦叙楼,今遗籍荡然,楼亦毁矣。胡陈村胡氏华鄂堂,所藏仅有存者.独拜经楼完好无恙,贤子孙善守之效也。”昌炽案:兔状先生一字葵里,之淳号鲈乡。虞臣《题东坡先生盐官县绝句残碑》云:“扁舟载过苏阁中,馣馤芸编日为伍。”自注云:“家君得宋椠《百家注东坡先生集》,因名藏书处曰‘苏阁’,盖先以苏诗名其阁,继印以阁名字其子也。”《东湖业记》:“黄莞圃主政百宋一尘,吴兔壮明经以千元十架相敌,故老风流,犹令闻者色飞眉舞。”
 昌炽案:拜经十架,诸家所记皆作插架之架,独莞圃《席上辅谈跋》云:“余藏书所曰百宋一尘,海昌吴槎客闻之,即自题其居曰千元十驾,谓千部元扳,逐及百部之宋板,如驽马十驾耳。潜研老入《十驾斋养新录》即此十驾之义。”其字作驾,且从而为之辞,莞翁同时同好,不知何以传闻异词也。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周礼》宋刻二十卷,陈简庄跋云:‘槎客得此书时,适生坎君虞臣,故其小字曰周官。’”又:“管庭芬跋:‘兔状先生祖籍休宁,流寓尖山之阳。博综好古,纂述宏富,拜经楼之藏专,足与道古、得树二家後先鼎峙。嘉庆癸酉,先生年八十一下世。苏阁父子,保守遗籍,累世不怠,亦自来藏书家所难能也。’”《曝书杂记》:“吴春煦字子撰,兔状先生之侄。蠕染家学,校讎极精审。其兄醒园昂驹,亦好古籍。”


补正
 吴骞槎客 查揆《篔谷诗钞》卷十六《感旧十五首·吴兔状大学骞》云:“少谢科举学,老却徵士聘。门前卖书船,溪上看花径。校讎友鲍渌饮卢抱经,根抵溯许郑。佳椠如钱刀,每感脱手赠。”云云。
 海昌备志《海昌艺文志》:“吴骞,仁和贡生。居邑之小桐溪,筑拜经搂,贮书甲於一邑。又构别业於阳羡,搜讨桃溪诸胜殆褊,与同里陈简庄、周松霭诸君子日事校讎,不预户外事。卒年八十一。” 孙之淳《尖阳丛笔跋》:“昔先大父聚书万卷,手不停披,潜志探讨。兼好纲罗遗事轶闻,搜剔名迹古器,多所表著。”吴骞《愚谷文存·桐阴日省编》下:“吾家先世颇乏藏书,余生平酷嗜典籍,几寝馈以之。自束发迄平哀老,置得书万本,性复喜厚帙,计不下四五万卷。分归大、二两房者不在此数。皆节衣缩食,竭平生之精力而致之者也。非特装潢端整,且多以善本校勘,丹黄精审,非世俗藏书可比。至于宋元本精钞.往往经名人学士赏鉴题跋,如杭堇浦、卢抱经、钱辛楣、周松霭诸先生,鲍渌饮、周耕崖、朱巢钦、张芑堂,钱绿窗、陈简庄、黄莞圃谙良友,均有题识,尤足宝贵。故余藏书之铬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贤诘厥之名言,允可为拜经楼藏书之雅率。呜呼!後之入或什袭珍之,或土宜视之,其贤不肖真竹垞所谓视书之幸不幸,吾不得而前知矣。”
 东湖丛记 《蒲褐山房诗话》:“槎客喜搜罗宋元刻本,如陶渊明、谢玄晖诸集,皆取而重刻之,学者珍为秘宝。”陈鱣《愚谷文存序》:“筑拜经楼,聚书数十万卷,丹黄甲乙,排列几筵。又有园纶、碑铬、鼎彝、剑戟、币布、圭璧、印章之属,丹漆、陶旎、象犀、竹木之器,充轫其中,皆辨其名物制度,稽其时代款识,著之谱录。”陈鱣《新坂土风》注:“新仓一名小桐溪,吴上 舍兔状当驾一舟,载书百卷,往来溪桥渔汊间。作诗曰:“十二桥南烟舍,第三湾口渔翁。
青蒻绿蓑归去,桃花细雨东风。”好事者往往传诸图画.谓之桃花扇。兔状更以细雨东风颜其舟。”槎客藏印曰‘拜经楼 吴氏藏书’朱文方印、‘小桐溪上人家’朱文圆印、 ‘兔林经眼’朱文长方印。
海昌备志 寿阳,岁贡生。
 海昌备志《杭郡诗三辑》:“鲈香宝守楹书,虽至饥渴困顿,不敢有所鬻弃。且举所遗《题跋认为蒋生沐刊入《别下斋丛书》,俾传於世。视彼扃錀矜秘,徒饱蠢口者有间矣。”《海昌艺文志》:“吴之淳,寿阳子,字錞和,号鲈香。钱泰吉附记:‘鲈乡善承祖父之志,研究遗书,实有心得。所藏宋本《汉书》、元本《史记》,余借校留斋中数年。令纂修志乘,方资一瓻之惠,而鲈乡遂尔殂谢。重过拜经楼,不胜怅悯。’”《光绪杭州府志·艺文》七:“《云根室偶存稿》,国朝海宁吴之淳撰。”
 海昌备志 《杭郡诗三辑》:“吴昂驹字籋云,号醒园,嘉庆戊寅岁贡,醒园雅好聚书,讎校装订,殆无虚日,不愧拜楼家风也。”
 曝书杂记 《海昌艺文志》:“吴春照字迟卿.号子撰,诸生。精讎校,家藏书数千卷,丹黄几遍。
 钱塘汪久也重刊《咸淳临安志》,延子撰佐校勘,并为校《史》、《汉》。”欣夫案:春照兄衡照、乙照,以照字排行,此作‘煦’误。《曝书杂记》作‘照’不误。

 

 

24)

许惟楷 字端平,号宜斋,清海宁人。质鲁体嬴,顾以坚毅求道,苦心孤诣,为文一空雾障。康熙己酉丙戌联捷成进士。兄惟枫殁,力肩抚孤,遂息意仕进,闭门矻矻,手不释卷。蓄书一可堂中,丹黄无虚帙。晚年文益简奥,史断百篇,不随人毁参。诗亦畦径自辟。卒年七十八。海宁州志稿文苑传

 

 

25)

徐鸿厘 字冰倩,号亩秋,清海宁人。诸生.家富藏书,校订精审。尤工韵语,有洛涘堂诗钞。避寇至越中,虽颠沛流离,犹日事吟咏不辍。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

 

 

26)

许克勤 字澡身,号勉甫,清海宁人。凛贡生。生平不苟言笑,重然诺。读书寒暑无间。先是李侍郎文田主试江南,提倡实学,若苏州正证,江阴南菁,上海求志、格致各书院,肄业皆知名之士,克勤与试,得一席。膏奖岁人千金,悉购书籍。手自讐校,丹黄满目,於兴地之学,图结尤工。著周易日记、经义杂识、论语古注集笺补正、十三经古注、方舆韵致、方言校若干卷。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

 

 

27)

许勉焕 字陶初,海宁人。父惟楷构一可堂于室西徧,广蓄典籍。勉焕复扩充之,邑中号藏耆家。常取古今医学葬经编排受篆,成名医类案一百二十卷、平祥篆要十卷。海宁州志稿孝友传

 

 

28)

杨文荪(1782—1852)字秀实,号芸士,海宁人。道光丁亥岁贡,与存之陆卿两昆有三凤之目。性好聚藏,藏书处日稽瑞楼。所选国朝古文汇钞,世称精审。有述郑斋集。杭郡诗三辑,丁氏藏书志
杨守知(1669—1730)字次也,号致轩,海宁人。生平嗜古,承祖父之绪,聚书万卷。工诗,康熙庚辰成进士。善治河,曾权河南河道事。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

 

 

29

朱昌燕 字苓年,号衍庐,清海宁人。岁贡生,援例授训导。资性颖异,博览群籍,专精掌故。性嗜蓄书,所居朝经馨史书子夜集之楼,皮藏甚宫。光绪甲午丁末之际,拿教众山书院。尤喜奖掖後进,五百里内」高才生掇巍科而去者多出其门下。戊戌江宁李圭来牧海宁,聘修州志,与蒋学坚分任纂修之职。不二年龈事,昌燕之力为多。投後书籍散佚。所著有说文经字致姃证、十四经解诂、国朝汉学师承绩记、国朝宋学渊源续记、国朝列女事略、国朝海昌文徵、国朝海昌人物志、国朝骈体正宗续编、海吕朱氏文辑、再绩疑年录、文甲乙集、椒花後舫诗集、拜 竹笼词、我师录、楹联偶存、峡川朱氏收藏书目。海宁州志稿文苑,傅典籍十八

 

 

30

朱 至 字屦伯,清海宁人。弱冠从奉峨仲鱼两陈子受经,习汉唐诸懦故训。多购异书,留意金石文字。歌诗乐府,骏伟踔厉,婉而多风,彷佛抱道老人。著壶口山人诗,庚庚石室近稿。 两浙輶轩绩录十四

 

 

31

祝以豳 字耳刘,海宁人。明万历丙戌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人海记:“藏书之厄如吾乡祝侍郎耳刘之万古楼,武原骆侍郎骎曾,非流散则灰烬。”

           

    

                             来 新 夏

 

[摘要]本文根据海宁藏书家生平事迹及私藏状况进行分析其特色有三,即灿若繁星的藏书家、学有专攻的藏书家、书香传承的藏书家,并进而论述海宁的藏书文化。

 

[关键词]海宁  藏书家  藏书文化

 

 

    海宁为浙江文化名城,世多以名人文化、潮文化、灯文化称之,然若细加考察,尚有不可忽视之藏书文化。海宁的藏书文化当以私家藏书为主干,而海宁私家藏书确有与其他地方私家藏书有所不同而自具特色。

 

一、灿若繁星的藏书家

    海宁虽仅为一县,而藏书家数量之多,却颇引人注目。据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统计,海宁有藏书家38家,在浙江省是仅次于杭州而居于绍兴、宁波、吴兴等藏书名城之前,列于第二位,也有人统计超过这一数字。见于文献记载,海宁的私家藏书当以宋人马端(曾官宣教郎,世称马宣教)为最早。马端(1252~1318年)先人随宋室南渡而定居海宁,以盐业起家,富豪一方,遂建“看山楼”,藏书万余卷,元末毁于兵事中。稍晚有元人张雨(1277~1348年),字伯雨,为宋儒张九成的后裔,早岁隐于黄冠,久居杭州,以是为人误作杭州人。曾藏典籍图书于所居“黄篾楼”,所藏于元末兵乱中散失。明清之际有马思赞者,父兄均于清初入仕,而思赞不慕荣利,终其生为太学生,素好图书金石,家有“道古楼”和“红药山房”,收藏宋元珍籍及金石书画,编有《道古堂藏书目》。身后藏书散出,一为海盐马笏斋藏于“师竹轩”,一为吴骞收藏于拜经楼,其余悉毁于火。清初以来,海宁藏书家日渐增多,特别是中期以后,大家名家勃兴,呈诸家挺秀之势。范凤书先生所著《中国私家藏书史》中曾较详尽搜求,得清代全国万卷以上藏书家有543人,而海宁一地即有11人,兹钩列如下表:

陆嘉淑    1620~1689 年   “有楼曰密香,藏书万卷。”(《云自在龛随笔》卷四)

查慎行    1650~1727 年   “卒之日,惟书万卷而已。”(《碑传集·查先生行状》卷四十                             七)

陈邦彦    1678~1752 年    礼部侍郎    “私藏亦可称东南一大家,与绛云楼是埒。”(《海宁陈氏宗谱》卷二十五)

马思赞        ?~1745年(一作1705~1758年、1669~1722年 )   上舍     “马寒中拥书万卷,筑道古楼。”(《拜经楼诗话》)

吴    骞      1733~1813 年   贡生    “笃嗜典籍,所得不下五万卷。”(《海昌备志》)

陈鳣鳣鳣    1753~1817 年   举人      “构向山阁,藏书十万卷。”(《碑传集·陈鳣传》卷四十八)

马    瀛      1765~1830年    监生    “ 吾乡陈仲鱼向山阁藏书,大半归马二槎上舍。 ”( 《东 潮丛记》)

杨文荪      1782~1852年    岁贡       “购求书籍,积十年,不下五万卷。”(《春禄山房文稿·芸士府君行述》)

蒋光煦      1813~1860年     “衍芬草堂三世藏书,达数十万卷。”(《浙江藏书家藏书                                楼》)

唐仁寿     1829~1876年      诸生  “家饶于财,大购书,累数万卷。”(《杭州府志》                                 卷一百四十六)

邹存淦     1849~1919年      “撰《己丑曝书记》,著录三万余卷。”(《简明中国古籍辞典》)

    若再加检核,尚能有得,如康熙末年的陈世佶就“藏书万卷”,光绪末的朱昌燕先世有藏书十万卷,后荡然无存。朱昌燕又不遗余力,搜罗四五十年,收藏颇富,聚于“朝经暮史昼子夜集楼”。其表弟徐光济身后遗有“藏书万卷”。蒋光煦的从弟蒋光育,三代积书,共得数十万卷,而清以前藏书万卷以上者还能搜检多人,如明前期的马宣教,是资甲一方的富商,曾起楼“聚书万卷”(《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七),明崇祯时的吴太冲,藏书“与山阴祁氏、海虞钱氏埒”((武林藏书录)卷中)。其不足万卷而自构藏书楼的藏书家几难枚举。海宁不过为一700平方公里的城邑,而藏书家达数十家,誉为灿若繁星,当称确论。

 

二、学有专攻的藏书家

    藏书家的家世不外三途:一为官僚,二为商人,三为学者,海宁藏书家虽有官僚(康熙时期的许汝霖,官至礼部、户部尚书,筑“也园”藏书)、商人(如元明之间的马宣教是富商),但大多为诸生、贡生、监生等不慕荣利的学者型士人,从而成为海宁藏书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些学者型藏书家都是积学之士,都具备一个藏书家必备的业务条件,他们不仅有相当高的学术造诣,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对所藏书都钤有内容不一的专定藏书章,筑有一定规模和设备的藏书楼,用以储存和保护藏书,还多以其专学对藏书加以整理校订,使之臻于完美。从文献记载中可以找到很多实例。其中足以作为代表性人物的便是吴骞和陈鳣。值得注意的是,吴、陈二人不仅是海宁藏书家中的双子星座,而且还是中国藏书史上的全国性顶级人物。清末张之洞曾为学人入门国学而编有《书目答问》一书,其书末附入《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清代著名学者六百余人,并称“凡卷中诸家即为诸生择得无数之良师也”,而“其自著者及所称引者,皆可依据。”这份推荐名单,罗举了清代名家名师,海宁学者即有多人入选,而吴骞、陈鳣则并列于“校勘之学家”类,可谓推崇备至。从对吴骞、陈鳣的比照中即能看到海宁藏书文化的明显特色。

    吴骞鳣(733~1813年)字槎客,号兔床。一生不慕荣华,仅仅是一贡生,而穷毕生精力于藏书、校书、读书、著述。陈鳣有一首为吴氏“拜经楼”藏书所写的诗,可说是概括了吴氏的藏书活动,诗云:“人生不用觅封侯,但问奇书且校雠,却羡溪南吴季子,百城高拥拜经楼”(《简庄诗抄》)。陈氏对吴骞的学术成就也非常倾心,在为吴氏《愚谷文存》所写序中云:

   “吴槎客先生,品甚高,谊甚古,而学甚富,著述等身。不屑为流俗之文,夙共当世贤士大夫相往还,与之上下议论。晚年益深造自得,远近学者宗之。”

吴骞和许多藏书家不一样,他没有先世的遗存,完全靠个人辛勤搜求。他在所著《愚谷文存·桐阴日省编》中曾叙其得书情况说:

    “吾家先世颇乏藏书。吾生平酷嗜典籍,几寝馈以之。自束发迄乎衰老,置得书万本,性复喜厚帙,计不下四五万卷。分归大、二两房者,不在此数……竭平生之精力而致之者也。”

    看来,吴骞自藏和二儿所藏的总和,不止五万卷。有人估计其藏书总量,当近十万卷,也颇近理。这些藏书主要来源是当地藏书家,如马氏“道古楼”和查氏“得树楼”散出的旧藏,保证了他藏书的基本质量,他还不时与江浙藏书家互通有无,借钞借补。他的藏书中有不少宋元旧刻善本,并在《拜经楼丛书》中收刻多种,以广流传。所以叶昌炽在《藏书记事诗》卷五中引述称:“槎客喜搜罗宋元刻本,如陶渊明、谢玄晖诸集,皆取而重刻之”。

吴骞为了贮藏他的藏书,特于乾隆四十五年建“拜经楼”,并另建“千元十驾书室”,专贮宋元善本。“拜经楼”的命名是吴氏表示尊经之意,而不避袭用臧庸“拜经书室”之名。“千元十驾”之名,则为与苏州大藏书家黄丕烈“百宋一廛”争胜。黄氏以家藏百部宋版于室,而傲啸藏书界;吴氏则以元版虽稍逊宋版,但如十倍之,亦足可相敌,乃取驽马十驾可胜骐骥一跃之义,而命名为“千元十驾书室”。二贤共为收藏善本所作的努力,不失为书林佳话!吴氏对这些善本非常珍惜,写了许多校勘题跋传于世。

    吴骞爱书如命,常常把所得善本与个人及家庭生活联成一体,以示纪念。他在得到《宋刊百家注东坡先生集》后,不仅自己以“苏阁”名其收藏处,而且还将“苏阁”二字送给儿子吴寿旸作号,后来又得到宋版《周礼纂图互注重言重意》而命寿旸以“周官”为字。世俗或以吴氏未免书痴,但是叶昌炽《藏书记事诗》中却透露了吴氏的内心隐秘,诗中说:“为慕一廛藏百宋,更移十驾庋千元;生儿即以周官字,俾守楹书比孝辕”。

    吴骞像大多数藏书家那样,希望世守其藏。他的儿子寿旸和孙子之淳都能不负所望,世守楹书。前后延续了近百年。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也不幸毁于兵燹。历来藏书家的结局,往往如此,实可付之一叹!

    吴骞不仅藏书,而是对藏书进行繁重的校雠题跋工作,与他同时代的学者对他这种活动多所赞誉。如陈鳣多次推崇他的校雠题跋成就,说他对书“丹黄甲乙”,“一楼灯火夜雠书”。黄丕烈说他“藏书甚富,考校尤精”。他对善本书都亲加校勘,并写出有学术价值的题跋。后来他的儿子吴寿旸曾收集吴氏宋元刻本、抄本以及名人校本、稿本等善本题跋321.篇,编成《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题跋历述作者生平、版本行款、钞校流传过程和各种藏章等,为海宁藏书文化进入高境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骞很重视藏章的制作,据有人统计,有二十多个具有不同含义的藏章。如他搜求到宋本“临安三志”后,即刻一“临安志百卷人家”,另有代表名号“兔床”的“兔”字白文和“床”字朱文章;有标识其藏书价值的“千元十驾人家藏本”章、“拜经楼吴氏藏书”章、“兔床鉴定”和“兔床经眼”章;有标明藏书所在地的“小桐溪上人家”章。还有为表达个人情操和志趣的“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诒厥之名言,是可为拜经楼藏书之雅则”等,都为后人鉴定、研究图书,留下了有关收藏和流传的资料。

    吴骞有大量著述传世,所著有《拜经楼诗集》、《续编》和《再续编》、《万花渔唱》、《拜经楼诗话》、《愚谷文存》、《拜经楼书目》和《兔床山人藏书目录》等。

    陈鳣(1753~1817年)字仲鱼,号简庄,是与吴骞并称为海宁藏书文化双星之一。他虽晚生于吴骞20年,但二人卒年相近,因而成为一生密切交往的忘年挚友。他和吴骞一样地嗜书如命,以毕生的精力、资费,广搜图书十余万卷,其中多有宋、元、明各朝刊本和珍稀刊本。由于他对经学有颇深造诣,故与经学大师钱大昕和段玉裁等,颇有交往,进行学术上的研讨商榷,当时的学术界领袖人物阮元也极加推崇,说他“于经史百家,靡不综览”,是“浙西诸生中经学最深者也”,因此他收藏的经部善本,尤令人瞩目。晚年建“向山阁”、“六十四砚斋”、“士乡堂”和“孝廉居”等,为入藏图书与文物之所。他还特制一小船,题名“津逮舫”,作为与友人吴骞、黄丕烈等访求图书,商榷文字之具。

    陈鳣基于对经部的专攻,所以对经部藏书所作校雠题跋,颇为时人所重。这些成果都集中在他所著的《经籍跋文》中。《经籍跋文》是很受学者重视的一部经学专著,吴骞在为此书所写的序中说:

    “简庄精敏果锐,强于记诵,而能专意于经学,又克广揽穷搜。今观所撰诸经跋文,钩沉索隐,凡古本为后人窜乱芟并者,莫不审究其原来次第。而字之更改淆混者,一一校正,令人得见本来面目。”

    陈鳣的题跋除记述学术,校正内容外,还记述了藏书的刊刻年月、版式行款、入藏流传、得书缘由和藏章等项。他的藏章基本上都为表明其藏书皆经亲加审定的含义。有“海宁陈鳣观”、“仲鱼过目”、“仲鱼手校”、“陈鳣考藏”、“鳣读”、“简庄艺文”等章。另有一方肖像章,希望后人读其书如见其人。肖像下方刻有家训式内容,文曰“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垂训子孙爱护藏书,可惜事与愿违,其后人并未秉承先人遗训,而于陈鳣死后不久,藏书即遭散失,前后存留不过数十年。

     陈鳣所著有《经籍跋文》、《简庄缀文》、《简庄文钞》与《续编》以及《简庄诗抄》等多种。

    在吴、陈二人外,海宁还有不少著名藏书家,如前此的查慎行和同时的周春、周广业等,都是列名于《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中的著名学术人物。他们大都有丰富的藏书,有固定的藏书楼,有专攻的学术方向,他们之间都能互相交流图书、商榷学术,并以自己的学术专攻收藏图书、完善图书,有较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藏章等,这就构成他们学者型藏书家的特定地位,而显现了海宁藏书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书香传承的藏书家

    书香传承是历来藏书家所共有的现象,而海宁藏书家的这种现象更较突出。虞坤林先生的《海宁藏书家之传承及其姻亲关系初探》一文(《海宁藏书文化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对此做出较为详尽的综合论述。他列举了黄湾马氏、袁花查氏、盐官陈氏、新仓吴氏、洛塘周氏、路仲陆氏、硖石蒋氏、硖石徐氏等八家,条列其家族传承关系。这些家族和姻亲之间的关系,若按不同组合方式,可略分为几种类型。

    一是祖辈隔代相传,藏书世家的合流:海宁最早藏书家宋人马端,为马氏第四世,聚书万卷,而享誉江南。传至十四世马纶,娶同邑朱氏女,无后,过继内侄朱应复为嗣,改名马芳。朱氏为海宁望族,家富藏书,其后裔有朱至、朱昌燕等,为海宁藏书名家。马芳下传至十九世马麟翔,是一位“博收古今书籍”的藏书家,其三子思赞、翼赞、廷赞,均富有藏书,而以思赞为最。思赞娶另一大藏书家查慎行之妹,如是形成为马、朱、查三族以过继、联姻为桥梁,形成三大藏书世家在某种意义上的家族型藏书。

    二是祖孙传承:吴骞是海宁藏书近十万卷的学者型藏书家,其子寿旸承父业,辑吴骞所写善本题跋为一书,寿旸子之淳,受遗籍,“校读不倦”,不坠祖业。海宁藏书大家先后荡失,独吴氏三代世守,百年不散,实为难得,为海宁家族藏书增一光辉。另有康熙时名宦许汝霖,其子事迹不详,遂直传其所藏于孙许淳,淳为雍正进士,母病乞归,“笃嗜典籍,披拾遗文,所藏宋元未刻之集,多至百十种”,辟“学稼轩”为藏书处。曾汇辑汉唐至清诗文各五十卷,分别以《文海》、《诗海》为名。所著有《学稼轩诗文集》十卷、《学稼轩书目》三册。

    三是父子相传:这是藏书家普遍存在的一种传承类型。如明崇祯进士吴太冲,本有私藏,又得到朝廷赐书,其藏书规模,几可与当时著名藏书家山阴祁氏和常熟钱氏相匹。其子吴农祥,继承藏书,筑“宝名楼”贮之。后“半毁于火,掇拾灰烬,百不存一”。又康熙进士许惟楷,筑“一可堂”广蓄典籍,子许勉焕又加扩充,称海宁著名藏书家。

    四是兄弟并称:兄弟各有藏书,并均有藏书家之称者,海宁查氏可为代表。查氏三兄弟,长查嗣琏(后易名慎行),家有“得树楼”,藏书甚富;次查嗣溧,筑“查浦书屋”藏书:季查嗣庭,有“双遂堂”藏书。后查嗣庭以文字狱戮尸,亲族子弟,均受株连,慎行以年老放归,嗣栗则遣戍关西,藏书必然散失无存。又乾隆时周莲、周春兄弟,并富藏书,而均以博学名,周春声名尤著,为张之洞列入《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经学家类。

    五是族群藏书:同一家族有多家藏书而皆有藏书家之名者,海宁蒋氏足以当之。蒋氏家族有藏书者达十余人,能称为藏书家者,有蒋楷、蒋光煦、蒋光育堉和蒋学坚等。蒋氏于 清初定居海宁后,乾嘉时有监生蒋楷(1774~1827年),好积聚金石书画及宋元版本古籍,贮“来青阁”中,收藏之富,可与同时之吴骞、陈鳣所藏比美,后家道中落,死后,所藏大半归从侄光煦“别下斋”,部分传于其孙学坚。学坚为编《平仲园书目》存世。蒋光煦为蒋氏家族后起之大藏书家,除得其从叔蒋楷大半藏书外,又加意搜求,其藏书楼“别下斋”积古籍十余万卷,名刻善本居半,曾出其所藏刻《别下斋从书》二十八种九十卷,《涉闻梓旧》二十五种一百卷,为学者所重。另著有《东湖杂记》,“皆记其所见异书秘籍,而金石文字亦附见焉。”(俞樾序)其书与钱泰吉《曝书杂记》并重于时。惜所藏图书、版片于太平军过境时,悉被焚毁,光煦痛惜呕血,不久身亡。蒋光育(1825~1895年)为光煦从弟,其祖若父及其本人,三世积书,共得数十万卷,分贮于“衍芬草堂”及“思不群斋”。“思不群斋”为专藏明刊本抄本及诸善本处。“衍芬草堂”遗存厅堂,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整修,并对外开放。另在海盐澉浦蒋氏庐墓旁有“西涧草堂”,贮蒋氏先世遗书。兵乱时也曾移“衍芬草堂”藏书于此。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太平军活动于两浙,光育自携所藏,避难于湖北,直至社会初定,始携书返乡,损失不大。抗战时,其后人寄存所藏于上海一银行,后为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及上海图书馆分别入藏,使蒋光育三世积存能基本得以保存。其孙蒋钦顼曾编《盐官蒋氏衍芬草堂藏书目录》三册,于“文革”中散失,另有朱嘉玉所编《西涧草堂书目》,现藏海宁图书馆。近闻“西涧草堂”已由所在海盐政府拨资整修,亦云幸矣!

    海宁的族群藏书现象,无疑地构成为海宁藏书文化的另一特色。

    总之,海宁藏书家以数量多,藏者学术水平高,家族藏书面广,而为海宁藏书文化增辉。各方有关学者频加关注,而海宁地方人士尤重视其事,而对藏书文化有关问题多所研究。撰著论述,以阐扬乡德。如此,藏书文化亦将无负于海宁四大文化之列矣!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有:任继愈主编《中国藏书楼》、傅璇宗主编《中国藏书通史》、范凤书著《中国私家藏书史》、郑伟章著《文献家通考》和顾志兴著《浙江藏书家藏书楼》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藏书家(三)
吴骞与拜经楼
海宁藏书家浅析
历代藏书家之十五——黄丕烈
流寓江南的莫棠“铜井文房”藏书始末
贤子孙善守得称誉 拜经楼藏书传三代 夫子书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