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其昌书法的软性特征
 

      作者:傅以新

 

 

       董其昌是明代中后期名声最显赫的书法家、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董其昌1555年生于地处长江三角洲长的华亭(今江苏松江),那里文化风气极盛。早年董其昌家境稍窘,天资聪慧的他发奋读书,于万历十七年35岁时考中进士。因为擅长文学和书法,他立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又担任了皇太子朱长洛(后来的明光宗)的老师。讲授之余,他把精力集中于兴趣浓厚的书画。
      董其昌的文官生涯一直顺利轻松,除了担任过几年湖广副史之类的地方官外,主要是临时外出传达皇帝圣旨,或奉诏担任考官、视学。那时,明廷政治矛盾日益激化,以顾宪成为首、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东林党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间的斗争,最后染成了朋党之祸。势倾朝野的阉党残酷迫害东林党人,并把一切反对朝政的人均指为东林党加以迫害。董其昌的性格柔弱,他畏于党争的酷烈,竭力退避求隐,持明哲保身的立场。甚至在立太子的“争国本”
       斗争中,他都不敢对自己过去的学生朱常洛表示一点支持。朱常洛为明神宗长子,但神宗宠爱郑妃,封其为贵妃,有立其子常洵之意,迁延不立常洛为太子。廷臣纷纷催立皇长子,但凡议者皆被罪遭贬斥,神宗又拟并封常洛、常洵为王,为以后选择后者做铺垫。群臣大哗,神宗不得已收回成命。这场争论十五年后,才在李太后干预下,以立常洛为太子而告一段落。但封为福王的常洵还留居京师达十三年之久。又六年朱常洛即位,但却很快病亡。这就是有名的“争国本”事件。站在皇帝对立面的,许多是后来的东林党人。
       在整个过程中,董其昌始终态度暧昧,但他的官职仍在不断升迁,一直做到南京礼部尚书。每次晋升之后,董其昌都旋即告病回乡,避开政治斗争的旋涡。因此,在他数十年的仕途生涯中,大部分是在华亭度过的。华亭因此而聚集起一大批文人、退官和追随者,以董其昌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集团。
       游离于党争之外的董其昌过着时官时隐的生活,这种略带神秘色彩的处境提高了他的声望。政治上的闲散,决定了他的艺术面貌呈现出柔软平和的基调。在他一生中,引起最大震荡的是“民抄董宅”事件;因董其昌的官职越做越大,他的家庭财富也迅速膨胀,很快成为占地万顷的华亭豪富。仗着他的权势,他的儿子竟然肆无忌惮地率家丁强抢民女,为他纳妾。恶行引起松江、上海、青浦、金山等地数万民众的愤怒。民众包围并砸抄、焚烧董宅,事态延续了半年才告平息。“民抄董宅”事件并未引起美术史论家的重视,他们只把它作为董其昌个人品行的劣迹。而历史学家却把此事件作为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激化的典型事例。
       董其昌从靠典当度日到成为占地万顷的豪富,说明了当时土地兼并的严重,这是促成明政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民抄董宅”事件引起三吴世家的惊恐,“人人自危,恐东南之变,将在旦夕”,社会矛盾已成干柴烈火之势。而这时在北方上空,已经笼罩着浓重的战争阴云,后金已日益成为明政权的强大威胁。
        董其昌的心迹似乎游离于时代之外,在政治上回避漩涡的他,继续用书画塑造着理想的世外桃源,空灵境界。
       董其昌标榜文人画,追求其“古雅,秀润”。文人画自宋代发蒙,原本就是文人士大夫消遣世虑,修心养性的媒介。元代倪云林、黄公望更以隐逸山水,书写胸中逸气,成为董其昌标榜和追逐的楷模。董其昌还进一步提出了绘画“南北宗”论,他套用禅家的分宗说,把历来的绘画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斧辟皴”为代表,以硬性线条表现石质结构,被董其昌称为“利家画”,笔墨严谨,重苦练而无天趣,是禅宗北宗“渐悟”的表现。而南宗以“披麻皴”为代表,以软性线条表现土质结构,是“文人画”,笔墨率意,有书卷气和天趣,体现了禅宗南宗“顿悟”的精神。元代的黄公望和倪云林、本朝沈周和文征明为代表的“吴派”,以及董其昌自己所属的“华亭派”,则是南宗文人画的代表。
       画派的对峙自明朝中期就已形成,主要是以恢复南宋马远、夏圭斧劈皴画风为特征的“浙派”和继承元代隐逸派画风的“吴派”,但各派名家的个人风格还是有着不少差异的。“华亭派”继“吴派”而起,更强调了画派的统一风格,形成了“家家子久(黄公望),人人大痴(倪云林)”的形势,董其昌的画成为“华亭派”的一面大旗。借着董其昌的分宗说,“华亭派”向“浙派”展开了强大的舆论攻势,称他们“多恶习”,“入邪道”,是“野狐禅”,“不当学”。“华亭派”一时如日中天,董其昌的画为世所宝,以至因供不应求而不得不网罗代笔者。此派的末流,因只重笔墨形式,追求“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缺乏山川的自然真实感,最终走向了萎顿。
       董其昌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学虞世南,又弃唐学晋。当他在大收藏家项子京家见到米芾、杨凝式、怀素的真迹后,立即从米芾的率意,怀素的流畅中悟出用笔的法门,从杨凝式《韭花帖》的疏朗布局中悟出章法的奥秘,再加上禅佛的影响,使他的书法充满古淡、散远的书卷气息。董其昌能熟练地控制长锋羊毫,用笔轻松若不经意,线条细长、婉转、流畅。然而由于缺乏顺涩、提按、疾缓的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飘和圆熟,却难免模式单一和笔力浮滑。软性的特征在董其昌书法中表现得如此突出,与他的个人性格和审美追求十分吻合。
       以软性美为特征的董其昌书法风范,在“天崩地解”的明亡前夕,竟能成席卷天下之势,客观上反映了士大夫阶级对现实危机的无奈和回避。从这个角度看,董其昌书风具有时代性,折射出所谓的“世纪末心态”。因此,身处清朝末年的政治革新派康有为对董其昌书法批评甚多,说他“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
       在董其昌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书法革新潮流正在兴起,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是其代表者。他们以用笔的提按反差、线条的疾速回环、字距的紧密无间、结体的错落险峻、布局的促迫动荡,表述着对董其昌软性书风的逆反,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当时还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
       董其昌书风有着广大的社会心理需求,即在平和中求心灵的安静。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取代了明政权的新统治者、脱胎于游牧和惯于征战的满清贵族,对前朝流行的这种软性艺术也倍加欣赏。清康熙帝是董其昌书法的崇拜者,由于他的提倡,董其昌书法的强势影响力直达数十年后,才终止于乾隆帝对赵孟頫的崇尚。
       而董其昌的绘画和艺术理论的影响,则还要延续到二百年以后才渐渐散去。
       董其昌死于1636年。八年后,明王朝灭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其昌书法大全【4】
董其昌书法《华亭临阁帖残本》
华亭派——中国美术史
董其昌 行草书法《华亭临阁帖残本》
董其昌书法《华亭临阁帖残本》,气质高古,冠绝雄毅!
【经典】董其昌书法作品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