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米芾的书学思想与实践

一、淵源

(一)自古說法

米芾之書,宋史稱其「得王獻之筆意」,宣和書譜謂「書學羲之,篆宗史籀,隸法師宜官」,司陵翰墨志謂其「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洞天清祿集謂其「本學顏」,韻語陽秋謂「始學羅遜、濮王書,其變體出於王子敬」,周必大謂「初學羅讓書」,曾覿謂其「早年涉學既多,晚乃則法鍾、王」,范成大謂「米書初自沈傳師來,後入大令之室」,呂企中謂「始學顏書,已而厭其俗,聞有李邕法,又惡之,遂學沈傳師」,李簡士謂其「遠紹王右軍」,都穆稱其「入晉人之室」,陸完謂其小楷,「用筆妙處,極得右軍樂毅論法」,蒼韻軒碑跋謂其「自晉、唐諸名家出」,文彭云:「或言其書自沈傳師來,晚學李北海」,王世貞謂其「源自王大令、褚河南」,王鐸謂其「書本羲、獻」,「得蘭亭、聖教天趣」,書槩則謂其書「大段出於河南,而復善摹各體」。

(二)自述書學

韓侂胄所刻的《閱古堂帖》(後改為《群玉堂帖》)第八卷有一篇米芾的自述書書學,舉出他學書由顏真卿而柳公權,而歐陽詢,而褚遂良、而段文昌、後是法帖,晚乃學歷書的《劉寬碑》、篆書的《咀楚文》、《石鼓文》和《鍾鼎文》,而書壁則學沈傳師,但沈長於大字,拙於小字,米芾遂不取其小字。

二、「集古字」到「開創書風」

有人曾笑米芾的字是「集古字」,但後人皆謂米芾能學古而出新意。他對前人的評論很苛刻,崇拜羲、獻,卻又大言:「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宗萬古。」其實真知者皆明瞭米芾的學習既非好高騖遠、見異思遷,也不拘守一家,泥古不化。他善於博採眾藝,形成自己的面貌。所以當他自己說到老才自成一家,別人見了「不知何以為祖」。他論古代書家都是各各不同的,貶斥那種專事模仿的書法為最不足道的「奴書」。這說明了米芾學古人書善於取其神而遺其貌,不是在一點一劃上下功夫。

三、得筆

所謂「得筆」除指用筆之外,還包括了分布與結體。米芾主張字的分布與結體,要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繁與簡等對立的因素融為一體,達到「穩不俗,陰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皆全,猶如一佳士也。」米芾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部的完美,因而書寫時能夠左右顧盼,前後呼應;行與行之間以及每一行之中各有正、側、掩、仰,其間正、側、掩、仰的程度右各有不同,書寫前意在筆先,胸有成竹,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米芾書法中時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磊落的風姿、駿快跳躍的神氣,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柔造作。後來學米的人,有的只從某一點上去學,形成「偏欹」或「步入狂狠」,失去了米芾的風韻。這種情形,在很大程度上由於書學米芾一家,未能博綜眾藝,所以降低了書法的藝術性。

四、刷字

米芾曾自稱「刷字」,並借以區別於別人的「勒字」、「排字」、「描字」、「畫字」。從不受約束、秉筆直書來說,稱「刷」未嘗不可,從處處講求得筆、力盡精微來說,非一個「刷」字所能概括。

《海岳名言》云:

海岳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海岳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相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復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

《續書譜》論用筆有「懸針」與「垂露」之說,並以「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作為「懸針」、「垂露」說的解釋,凡此,都是要求作書時運用中鋒、藏鋒以增加內在的骨力,成為後來書家講求筆法的一個準則。

五、運筆

米芾的運筆變化多,是歷來評論者公認的。他自己曾得意的說:「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他用「三」字「三劃異」表明他不滿足於用筆的平板和缺乏變化,力求在統一中求「異」。按照這種說法,哪怕一個簡單的「三」字,三畫的長短、間距、起筆落筆和呼應、映帶應有不同,這才能產生錯綜變化的美。當然,在一作品中,任一字並非孤立的,除講求單字的「異」,更須顧及上下左右的許多字相契合而產生變化,絕不能刻版的規定,不然又違反了「『三』字三劃異」的原則要求了。

運筆縱橫揮灑,滿紙瀰漫著精力、猛厲的力量和逼人的才華,又處處流露出敏捷的智慧,似乎毫無顧忌,確時時透露著深思熟慮的痕跡。

六、個性化的書風

米芾長期沉浸於大量的古代書法名跡之中,並作過極為深入的研究。他畢生明確的尋求著「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的理想境界,這與「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傳統藝術思想完全一致。按理來講,他應當或者可能像他的先輩,或向同時代的某些書法家那樣,開創出一派平和簡靜的書風。然卻非如此,甚至與被稱為「顛狂」的懷素、楊凝式的書風也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在我國書法藝術始上帝依次掀起了志氣浩蕩,既「激」且「厲」的波瀾。

米芾書法如其氣質,充滿情感但卻理智。後人評其書法如「快劍斫陣」「弩射千里』「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天馬脫銜」,確實是從運筆技巧和對書法直觀的角度道出了米芾書

藝的特點,即能在大膽放縱的筆勢之中注意到筆豪的收放統攝;結字不拘成法,旺盛的筆勢穿梭其間,有如疾風中的船帆,硝煙堅的戰馬,勢不可遏而穩健有力。然結合米幅的內心世界及其所有的書法作品來作一番分析,其間還有更深的美學意義。

米芾的書法結體,統一在這樣的情緒世界裡,欹正相生,給人一種絕處逢生的感受,但仔細觀察,左傾右倒,沒有一個平穩安詳的結構,這在米芾之前任何一家的書作裡都很難找到類似的風貌。他把「故作異」轉入「自然異」,在布白上,他每以大塊空白與緊湊的點化作強烈的對比,從而增強視覺效果。在傾倒的結體中,往往突出一、二主筆,作為異常挺拔的支柱,以求得結體的平衡。其不衫不履、隨意布勢、字字追隨的章法,統攝於一種信念之中。

聯繫米芾畢生追求的那種成為宣言式的藝術境界,充其量式某種矯枉過正的表現。強烈的個性受到長期的壓抑,理智的神經清醒的意識到無法壓抑也無法抗爭,但它們最終依然在清醒的理智的支配下用另一種情緒噴發出來了;率意放縱的筆法,奇詭顛逸的結體,放浪形骸的布勢,不正是米芾書法藝術所淋漓盡致的寓示的情情緒世界和清澈的理智世界嗎?下筆如飛,縱橫揮灑,理智的神經又牽動著自我警覺的鞭勒,「沉著」的筆勢與顛意的藝術世界與「痛快」的本來性情又天衣無縫的揉合在字裡行間,絲絲入扣的提按頓挫隨著清晰的自控意識在米芾筆下,這難道不是米芾精警縝密的內心世界與深藏的清醒理智嗎?

七、作品類型

由於各個時期感受的差異、不同的對象和不同的心境及功力、學力、藝術樣式的不同,米芾的書藝除了有其基本的風格外,也存在一些個別差異。後人沈培芳將其傳世書作分為四種類型。

(一)小字與跋尾書

此乃米芾自恃甚高之作,如《王略帖》贊、褚模《蘭亭序》跋、《向太后挽詞》等。這類書作筆致精到,字字珠黍,結體相對平正,可能因靜居面對珍藏先賢珍跡時,既與紛陳的亂世暫時隔絕,又可暫時平息往日那種自我憂慮的矛盾心態,得以從容構思落筆以求先賢的藝術成就相匹配的緣故。想必勢在那種「沐手命筆」的創作狀態中寫成的。

(二)大字作品

如《虹縣詩》、《多景樓詩》等。氣勢恢弘,筆力扛鼎,莫色豐富,沉著痛快,是米芾「刷」字的典型風格。這些作品,落筆著紙重,速度快,取澀勢,借助筆與紙面較大的摩擦力,表現出特有的蓬勃生氣和膽魂。

(三)臨古作品

凝神靜氣,講求神韻,力求形神兼蓄,如傳世王獻之《東山帖》、《中秋帖》、陸柬之《五言蘭亭詩》等。儘管神態皆肖,但勾趯波發之間,往往顯出米芾特有的英俊剽悍之氣和跳當的習氣。這些作品,鑑賞家均曾暗示是米芾偽作,想來是為愛古之心所驅使,不願點破而已。

(四)書札

筆致最為率意放縱,結體傾側奇險,轉換多機巧鋒芒。在米芾大量的書作裡,字體大小其正懸殊最大並偶有塗改的作品,為此一類,可視作米芾風格的典型代表。

八、論書觀點

(一)把筆輕

將把筆視如無物,只要「心手虛」,就不受筆的拘束,便能揮寫字如,達到「振迅」與「天真」的目的;寫到熟練時,再求變化,自然會生出意想不到的巧妙。

(二)得筆

字的骨、筋、皮、肉的線條遒勁、美觀,脂澤和風神的結構要求統一。

(三)三不同筆法

「三」字應有長短不一的距離,寫來自然生動。每字書寫前應思考,後下筆。

(四)「使毫」和「行墨」之相輔相成

「使毫」和「行墨」要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有如蓴菜絲似的柔和,使人看字而生快感。

(五)「圓」與「褊」

「圓」是渾厚,「褊」是澀弱,不論用的是中鋒或偏鋒,只要運筆得法,便不至於褊。米書中多運用澀筆,因為他敢用澀,所以能夠「沉著」揮毫;寫至精熟時,便生「痛快」,這是學米書最難的一關。

学米芾书法漫谈  


早先在下也是学启功、欧阳中石、周慧君等等现代书家的,后来才知这许多书家都是走二王和老米的路子,于是找出同学送的“苕溪诗”和“蜀素”二帖学习。后来在典水梅花处看了《米芾书法全集》十分喜欢,就购来参研,至此才最终于上学习米书的道路。

       起初我也被米芾那变幻莫测的笔法所震慑,不知学米书这第一嘴从何下起,后来受赵吴兴的“笔法千古不变”说的影响,开始苦练米书的笔法,并且是从攻克一个、一组笔划和一些“偏傍部首”来学习的,要求学得十分的像才行。我记得我最先是把“三点水”这个部首写得很像了,然后才是“点”“横”“折”等等笔划,但到现在“竖”这一笔还是写不要家。在练这些笔划时,还同时反复写有这些笔画和部首的字,一个字写几百上千遍,直到牢牢记住这些笔划和部首在字中的位置、方向、倚侧,以及所起来的作用。有些字写得熟悉了,每次练字开始时,就多写几遍,热热手,以提高自己写东西的信心。

       我是在把米书的笔法掌握的有几分相似之后,才开始关注米书的字形的,最先没有也不可能把笔法和字形都同时练好,现在看看这条路走的也对也不对,说对是我一开始就注意到笔法是写好米书的基础,在笔法上下了大功夫,而忽略了对结字的关注使我现在不得不用大力气来补课。以上是我学米书的简要过程,下面我来谈谈对米芾书法的认识。

第一是米芾书法的价值。对这个问题许多前辈书家都有所论述,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想学帖一路的书友都应该关注米芾的墨迹(学碑的除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写帖的就应该学墨迹本,照着碑刻学总是隔了好几层,得不到第一手感觉。由于书法墨迹是写在纸上的,因许多原因,前代书法家的墨迹没有了,后代看不到了。二王的东西就是这样,到了现代只剩下了双钩的摹本,没有一件是真迹,唐代的真本墨迹存世量也非常少,真假难辨,不能系统学习和参照。而双钩摹本的问题更大,虽然都很精妙,但离真本墨迹还是隔了几层,且经过钩填工匠的美化处理,终不是一笔写就的真本,因此不是学帖者的最佳选择。然而米芾所处的宋代离晋唐不远,能看到许多的真本墨迹,即使是双钩摹本的选择也较现代为多,他又是集字高手,他写出的东西虽然与晋唐诸大家的都有区别,但他的墨迹却是真实可信的,且存世量很大,大家学起来也就系统和直观了。我认为米芾书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给了我们了解晋唐诸大家一个真实可信的桥梁和参考作用。

第二是米芾被误读的原因。许多人对米芾书法的印象就是“风樯阵马、飘逸超迈、痛快淋漓”,这些说的多了,米芾的书法就与“狂、怪、险、绝”等划了等号,也就是认为米芾写字是随意胡乱写来,只注重造势,以逞笔在纸上划过的快感就行了。为什么大家会对米芾的书法产生如此严重的误读现象呢?我想有许多原因。

一是与米芾颠狂的性格有关,米芾在当时各种奇行怪止早已被记录在野史笔记之中传于后世,而被仕子文人们争相传诵,于是有了米芾本人狂颠那他的字也一样狂颠的结论。

二是与米芾的言论有关,米芾评价自己的写字是“刷字”为“八面出锋”,然而“刷字”不过是米芾在皇帝面前的自谦之语,是米芾巴结权贵的一贯嘴脸和做法,不能当真。而“八面出锋”则是米芾在故弄玄虚而已,试问一支笔只有一簇笔锋,写一个字时如何“八面出锋”呢?这只是对自己写字时意到笔先随心所欲的夸张形容罢了。故此大家就认为米芾的字都是刷出来的,与写的状态没有什么关系,于是大家都去乱刷。

三是与米芾的作品有关。看看米芾的“珊瑚”等帖被历代书家的极力推崇,就知道这些在米书墨迹中本也是稀罕之物,在整个米芾书法墨迹突出地位了。但就是这些剑走偏锋的东西究竟有多大比例呢?虽然米芾的作品留到现在的已经不多了,但从存世的作品上看,还是以温润圆劲、古质蕴藉、俊逸姿媚为多数,还是沉着的多痛快的少,这些作品才是真正体现了米芾书法风格代表作品。假如我们不能从这区误区中走出,肯定是九阴真经倒练,非走火入魔不可。

第三是对米书笔法和结字特点的体会。先说米书的笔法,历史上对米芾的笔法都有过分夸张的评价,弄的很神秘很玄妙,让许多人还没有下手就先慌了神,怕了起来,写起来也是战战兢兢、裹足不前。其实,我们现在比古人幸福的多了,米芾的所有墨迹真本我们都能看到,虽然是印刷版,与真迹有很大距离,定总是比碑刻要强许多倍,于是我们就可以从这许多真本墨迹中找寻出米书笔法特点的一点点端倪。其实古人对米书笔法也有很恰当很精彩的总结,那就是“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这两句什么意思呢?我想就是注意在起笔落笔之处回锋和顿挫,而不轻易露锋,即使是一字有几处露了锋了,那一定用适当回锋和顿挫挽回影响,以达到整个字的平衡。因为这些原故就造成米书在笔法以中锋为主,而不轻易使用侧锋,有了侧锋必用更多的中锋来调整平衡,使字沉着下来。

在米书中丰富的笔划造型既是笔法的延伸也是字结的需要。如“点”、“横”、“竖”、“撇”,“捺”“折”、“弯钩”等等,既有贯穿了他笔法的特点又与结字上的要求相和谐。而各种“偏傍部首”在米书中都是以程式化面貌出现的,像已经加工好各种零部件,遇到不同的字体,只要把它们按要求进行组装就可以了。举例:如“道”字的起首两点和“走之”在不同帖子里基本上是一样的,“走之”永远是反弓型的,而不是其它样式的。

再说说结字。米书能给人鲜明的个性,体现出“米”字特点主要归功于他的结字上自我面貌。许多人认为米字的右倾现象是米字不良的习气,是不好的,不应该学习。殊不知米字右倾是由于结字特点所决定的,只要你按米芾的方法结字,那一定会带来右倾的问题。那米芾的结字有什么特点呢?

一是米字多呈梯形,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二是米字多左部分笔划密集、线短,而右部分笔划舒朗、线长。这也是造成结字呈梯形的原因。而有些字却又正好相反,用笔也正反了。

不管是笔法还是结字,都是寓于米书这个整体中并形成一个紧密的体系,米书难练就在于很难抛开结字练笔法,或抛开笔法练结字。

米芾笔法  

       结体

“结体,书法章法论用语.指书法中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点画,按照分间布白的疏密、宽紧、开合、聚散等原则组成单个字形,这种安排点画的法度,在书学上称为结体。”(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而将结体归为章法论范畴,足以看出点画布白的合理性对于作品本身的促进作用。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秒关性灵。”现就米芾作品中的结体方式,笔者拟从造型、揖让、连笔、省笔、平衡及变化几个方面作以浅显解构,以求教于众方家。 

行书结体多无定法,常因势赋形,也就是说,同一字,在不同的环境下,其造型可能有相当大的出入。而就结体来看,首先需要关照字的结构本身。字如万物,大小各异,“不能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对此,米芾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海岳名言》中也说:“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这种意识,在米芾作品中表现为结体的大小参差,各尽其用。如图(1): 

 

|当然,若纯以结构论结体,难免有算子齐列的时候。因此,书者还需要在造型上有比较理性的认知能力。米芾在造型上常采用以下方式:

1 纵横相生

字取纵势或横势,多因其结构。若数字相类,则大伤气韵节奏。此时,需要书家对某些字的笔画加以夸张、变形,以服从整体需要。如(图2)“怜”与“皎”皆为左右结构,易方。为求整体完美,将“怜”的最后一笔竖画大胆夸张,以取纵势。而“皎”字梭子捺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使易方的字变成了横势。纵横相生,给人以参差之美。 

 

 2 方圆兼施

分析米芾作品的结体,除了纵横交替的结字之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方形与圆形结字的搭配。如图3,二字皆为左右结构,不同的是,“柑”字的运笔多为平动,宜方;而“好”字运笔多使转,中宫紧收,宜圆。 

3 三角形结体 

有些字,因结构原因,容易呈三角状,如图4.而有些字则因为书家对字的某一部位的夸张、变形,使整个字成三角状。如图5:

4 梯形结体

如(图6)“居”字,紧收上部的“尸”头,放开下部的“古”字,使本来方形结构的字变成梯形,从而与“猥”和“前”在结字上有所变化,显得揖让有度,和谐顿生。

 概言之,米芾作品的结体以字构为本,局部服从整体。一行之内,字形或纵或横,或方或圆,是三角形还是梯形,并非机械的反复更替,需要审时度势,随机化之。

附件

而在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有疏密、繁简、长短、宽窄之别的,在书写的过程中要遵循疏让密、简让繁、短让长、窄让宽的结体原则。如图(7):

值得一提的是,行书的结体就传承来看,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征,即连笔和省笔的运用。具体到米芾行书作品,连笔又包括形连和意连两个方面。如(图8)“意”字的第二笔至收尾,笔笔拈连,便是形连的典型。而“溪”字首点与次点,虽没有连为一体,却上呼下应,形断意连。

在行书创作过程中,为了字形的简约和书写方便,书家常会对一些无碍识读的笔画采取省略的方式来结体。此法不仅米芾用之,王羲之诸多法帖也屡见不鲜。如图(9):

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伏地而泣。如(图10)“遗”字,车底用平捺,左低且粗重,加之“贵”有左倾之意,整个字极有可能重心不稳。为此,米氏采取以下手段予以平衡:

 “遗”字下边的平捺,在收尾处略向右下行而顿之,使重心向右略有偏移;B “知”字起笔的右倾与“口”旁的平稳下坠,对上字有一定的矫枉过正的效果;C “政”字右旁反“文”的书写,采用了反带捺,使该字重心右移,既扳回了“遗”的左倾之势,又予下字“肃”以些许调整。可以说,一行之内,虽字独立,其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顿之则山安,导之则泉涌。”

在行书创作过程中,对于同一字或同一偏旁,米芾极力避免雷同,为此,他采用了以手法:A 以笔画的粗细长短及入笔角度的差异来避免偏旁部首的重复,如(图11)三点水旁:

  对于同一字的反复出现,米老着重从造型、欹侧及笔画的收放中求差异。如图(12): 

关于结体,清代梁山献《评书帖》中对米芾作品评价曰:“勿早学米书,恐结体离奇,坠入恶道。”由此可知,米氏结体“欹侧怒张”,变化莫测。而笔者上述种种,也不过管中窥豹而已。

 

“磔”的写法

磔,又作“波”,“永”字八法之一,指捺画的写法。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两驻,难曰三过,实不知此法。其首抢起,中驻而右行,末驻笔蹲锋而出。如《兰亭》之捺,皆含蓄,而不露,最为高也。”由此观之,冯武所推崇的“磔”法需用笔含蓄,“每作一波,常过折笔”(王羲之《题卫夫人后》)而若如此,则“磔”法难免失于流俗也。既然《兰亭序》有二十一个“之”字,却字字不同,也就足以看出“磔”法的多样性了。现就米芾作品中“磔”的写法略作阐述:

1 三折捺 

逆锋起笔,中驻而右行或右下行,末端驻笔蹲锋而平出。正如元代李溥光《雪庵八法》所云:“磔法之妙,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如图(1): 

 2 二过捺

裹锋顺出,渐按渐行,驻笔蹲锋平出。如图(2): 

 3 倒挂捺

起笔不论正侧,发力迅猛重按,行笔提锋向右下画弧收笔,如颠倒的“二过捺”。多与掠画呼应。如图(3):

  平捺

此捺取横势,常用于车字底。用笔侧锋按入,提笔平出,末端因提、按、驻的不同而又有区别。如图(4):

 5 反捺 

裹锋直入, 渐按渐行,笔至画之末端,顿而围转向左上方回锋收之。如图(5):

 6 梭子捺

起笔裹锋直入,行笔发力由小及大,收笔提锋缓出。其形呈现两端尖细,中间粗重,若梭子状是也。如图(6):

 7反带捺   图7 

起笔行进多与反捺或二过捺等相类,惟收笔处略驻,顺势向左下带出,以紧内宫或与下呼应。   

 8 无波捺

中锋逆入,按笔施力均匀,右下行至末端,驻笔收之。无波状。如图(8): 4 `& z& {5 R: o

 9 嫩芽捺

起笔裹锋围转右下按,收笔提锋右上出。状如初生之绿芽,小巧可爱。如图(9) 

“策”的写法

策,“永”字八法之一。指仰横的写法。又称“挑”、“折异画”。颜真卿《八法颂》云:“策,依稀似勒。”李世民《笔法论》曰:“策须仰策而收。”就策的称谓而言,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载:“夫策笔仰锋竖趯,微劲借势,峻顾于掠也。问曰:策一名折异画,今谓之策,何也?论曰:策之与画,理亦故殊,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品读米芾行书作品,“策”法各异。据其位置、用笔,笔者拟将其分为点策、木策、虫策、手策、永策、丝策、女策及言策八大类,现试述如下:

1 点策 

用于三点水和两点水的末笔,与上一笔画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在三点水中多与第二点拈连,起笔逆锋入,驻笔略顿后趯出,“贵乎迟留”(李溥光《雪庵八法》)。如图(1):

2 木策

“木”指禾木旁与木字旁。此处的策是行草书连带而致。是掠与侧的组合体。在米芾行书作品中,此写法很普遍。多蓄势左下行,蹲锋上趯,因挑出的角度大小和发力轻重不同,呈现出多姿多态状。如图(2): 

 

 3 虫策

虫策在米芾的作品中大体有两种形态:A 在书写毕“虫”字的“努”画后,提笔逆锋入,略顿挑出;B 在“努”画末端略顿,顺势向右上方挑出。提土旁的写法与此相类。如图(3):

 

  手策

手策亦有两种情况:其一,趯与策相连。因趯法与策画的起收存在差异,在形态上就有了细微变化。如蟹爪钩与策搭配,策的起笔只需略顿即可挑出。而若是上挑钩,策画起笔还需逆锋左下顿,继而挑出。其二,趯与策在形态上没有连带关系,策画搭锋顿笔即出。如图(4):

 5 永策

逆锋入笔,顿而上挑,收笔突然刹纸,以便引出下一笔。如图(5):

 

 丝策

指书写绞丝旁时,策的趯出是在上一笔画的势引下略作顿挫而原途挑出的。这种策法与米芾写王字旁时的策法是相同的。如图(6):

    女策 

 策的写法及形态不仅与次笔画相关,也常受上一笔画的影响。由米芾作品中女字旁的不同写法就可窥其一斑。女字旁的掠画若斜势大,则策画多提笔另运,不论藏露,少与上一笔画相连;若掠画取纵势,进而向左平拖少许,则策的起笔多与其拈连。如图(7):

  

 言策

.指言字旁草写时出现的策。有两类情况:A 以竖和策的组合符号代替两短横和下边的口字;B 将言字旁下边的两短横草写成一个与上下皆纤连的点,继而以策代替“口”字。前者用笔沉实峻利,后者则虚实相生,形态纷呈。如图(8):

 

 当然,“策”并非以上所罗列者仅用之,但因其形态或用笔与上述相类,故而不再一一尽述。

“掠”的写法

“掠”,又名“分发”,“永字八法之一。指长撇的写法。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掠一名分发,今称为掠,何也?论曰:掠乃徐疾有准,手随笔遣,锋自左出,取劲险尽而为节。发则一出运用无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夫掠之笔趣,意欲留而必劲。”盖言掠之书写,务求沉着痛快,迟涩有度,为笔诀之大旨也。今观米芾行书作品,其“掠”精彩份呈,不拘成法,现试述如下:

1 帚掠

起笔或藏或露,行笔夸饰迅猛,收笔略顿即左行拖笔而出,丰肥似帚,如木楫斜倚。因其夸饰,故在一字中多居放势。如图(1):

   2 立势掠

起笔不论藏露,发力取纵势,笔行至画之末端,向左带出。笔画多短促,以收为主。如图(2):

 

3 一波三折掠:

起笔多与上一笔画衔接,故而以藏为主,行笔方向性变化大,类似于“S”状,常以夸张笔法为之。而其收笔则有三种写法:A 以钩收之;B 按笔回锋收之;C 提笔缓慢送出,锋颖尖利。如图(3): 

 

 4 钝掠

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下顿而转锋斜出,发力均匀,以按为主,收笔回锋。因其注重藏头护尾,且以正锋运之,故而篆籀气息浓厚。如图(4): 

 

 柳叶掠

逆锋入笔,调锋向左下方行进,发力由小及大,至尾端又提笔缓慢送出。两头尖细,中断丰肥,状如斜出柳叶,故名之。如图(5): 

 6 以弩带掠

在米芾行书作品中,有些掠画纵势较强,常以弩画代之。如图(6):

 

7 挑掠

起笔无定法,行笔多斜出,收笔驻锋左上挑,与次笔形成呼应关系。如图(7):

 

 8 正掠

或逆锋或搭锋起笔,顿而转锋向左下力行撇出,收笔力务送到。如图(8)

 古人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米芾作品中“掠”的写法,还有许多,但尽从以上所述化出,在此不再赘述。

“弩”的写法

弩,又作“努”,“永”字八法之一,指竖画的写法。根据其形态特征,又将它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铁柱竖三大类。现就米芾作品中“弩”的写法略作分析。 

悬针竖

折锋向右,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末笔出锋收之,呈针尖状者,谓之悬针竖。宋代姜夔《续书谱》云:“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在此,姜夔将悬针竖从状态上作了简单阐述,具体到作品中,笔者又将其归为以下几类:

尖头外拓悬针竖

起笔裹锋直入,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收尾。笔画中段呈外拓弧线。如图(1):

 

尖头悬针内擫竖

轻起轻收,发力在竖画的中段,内边沿线微凸,外边沿线凹入,状如强弓。此笔画多用于左右结构的汉字书写中。如图(2):  

3 露锋悬针竖

起笔搭锋略顿,顺势而下,收笔状如针尖。具体又分为垂直悬针和欹侧悬针两大类。即有些笔画状如引绳,有些因考虑与下字的呼应,而呈现左欹右倾状。如图(3):

 

藏锋悬针竖

逆锋入笔,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收尾呈针尖状。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藏也包含另一层意思,即起笔未必都做到了藏锋的细微动作,但因与其它笔画的衔接,而有了藏的感觉。其形态也有正侧之分。如图(4):

 

5 柳叶竖

起笔多与一些笔画拈连,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向左带出,状如柳叶。此笔画夸张成分居多,且在米老作品中,常有将竖钩写柳叶竖的现象。如图(5): 

 

 垂露竖

“垂露法,口诀云:锋管齐下,势尽杀笔缩锋。又始笔而极力,终驻锋而作弩,又无垂不缩,以此顿笔以摧挫为功。”(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这是就垂露竖的整体笔法而言的,就米芾的作品来看,似乎不尽如此:

6 尖头垂露竖 

起笔裹锋直下,发力先提再按,收笔略顿回锋。此笔画上端尖细,收笔浑厚圆劲。具体又分为尖头正垂,尖头欹侧两大类。如图(6):

  7 垂露内擫竖

起笔或藏或露,笔行至竖画的中段内敛至末尾顿笔向上围收。如图(7):

8 垂露外拓竖 这种笔法在米芾作品中出现的较少,与垂露内敛竖在笔画中段用笔正好相反,呈外拓状。如图(8):

 

 铁柱竖

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云:“铁柱者,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山’、‘由’等字用之。”观照米老诸多法帖,我拟将铁柱竖分为两类:。

第一类,如戈守智所言:“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在这里,起笔有藏露之分,行笔多快捷短促,被下边的笔画拦截。如图(9):

 10 第二类铁柱竖以圆笔入,注重藏头护尾,且不为其它笔画所囿,形态较长,粗细没什么变化,如铁柱耸立于世,篆籀气息浓厚。如图(10):

“勒”的写法

勒法,即横画的写法。 

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画之祖,勒法也。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至末,复驻锋折回,其势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样,故曰:勒常患平。智永,虞世南上而钟王,多用篆法为画,欧阳、褚、薛多用隶法为画。”在这里,冯武强调了四方面的问题:A 勒的地位;B 勒的书写原则;C 勒的书写方法及形态;勒的用笔分类。而我以为,此处关于勒的表述未免有些笼统。更何况这里的勒是针对楷书而言的。在此,笔者拟就米芾行书作品中勒的写法略作总结。

为了表述方便,根据勒的形态特征,笔者不揣浅陋,暂拟名称如下:

1 纤丝牵连横

裹锋逆入,起笔形成纤丝,收笔向上翻挑与次笔画呼应。这种笔法多出现于米芾的尺牍作品中,起笔常与上字末画或形连或意带。如图(1): 

 

2 圆头下顿横 

逆锋圆笔入,提笔右上,收笔略顿牵出下一笔。在书写的过程中,起笔处有时略露纤丝痕迹。如图(2):

  大头横

起笔发力由大及小,横画头重尾轻。具体又分为中锋逆入和侧锋入笔两类。如图(3):

4 扁担横

起笔或藏或露,收笔略顿,不与下笔形成连带关系。其特点是,中间纤细两端粗重,状如扁担。如图(4):

5 呼天喊地横

起笔裹锋逆入,收笔顺势带出,形成两个相反的钩角。如图(5):

  大头下钩横 

起笔粗重,骤然提笔上行至尾端,顺势向下带出钩来。如图(6):   

 7 平头下钩横

横画整体上发力均匀,起笔或藏或露,收笔向下带出钩来。如图(7):

 8 尖头上挑横

侧锋入笔,水平方向平动顿笔后提笔上行翻挑。因横画中段顿笔早晚及发力大小各异,形态上也就有所差别。如图(8):

 9 尖头横 

起笔尖利,收笔护尾,形状略短,小者近似于平点。如图(9):

  梭子横

起笔收笔迅猛,发力在横画的中间,故而两端尖细,中间粗重,形似梭子状。如图(10):

 11 铁杵横

此横注重藏头护尾,粗细几无变化,金石气息浓厚。如图(11):

“磔”的写法

磔,又作“波”,“永”字八法之一,指捺画的写法。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两驻,难曰三过,实不知此法。其首抢起,中驻而右行,末驻笔蹲锋而出。如《兰亭》之捺,皆含蓄,而不露,最为高也。”由此观之,冯武所推崇的“磔”法需用笔含蓄,“每作一波,常过折笔”(王羲之《题卫夫人后》)而若如此,则“磔”法难免失于流俗也。既然《兰亭序》有二十一个“之”字,却字字不同,也就足以看出“磔”法的多样性了。现就米芾作品中“磔”的写法略作阐述: 

1 三折捺

逆锋起笔,中驻而右行或右下行,末端驻笔蹲锋而平出。正如元代李溥光《雪庵八法》所云:“磔法之妙,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如图(1):

 2 二过捺 

  裹锋顺出,渐按渐行,驻笔蹲锋平出。如图(2):

 3 倒挂捺

起笔不论正侧,发力迅猛重按,行笔提锋向右下画弧收笔,如颠倒的“二过捺”。多与掠画呼应。如图(3):

4 平捺 

此捺取横势,常用于车字底。用笔侧锋按入,提笔平出,末端因提、按、驻的不同而又有区别。如图(4):  

 5 反捺 

裹锋直入, 渐按渐行,笔至画之末端,顿而围转向左上方回锋收之。如图(5): 

6 梭子捺

起笔裹锋直入,行笔发力由小及大,收笔提锋缓出。其形呈现两端尖细,中间粗重,若梭子状是也。如图(6):

 7 反带捺

起笔行进多与反捺或二过捺等相类,惟收笔处略驻,顺势向左下带出,以紧内宫或与下呼应。如图(7): 

 8 无波捺

中锋逆入,按笔施力均匀,右下行至末端,驻笔收之。无波状。如图(8):

 9 嫩芽捺

起笔裹锋围转右下按,收笔提锋右上出。状如初生之绿芽,小巧可爱。如图(9)  

“啄”的写法

啄,“永”字八法之一,指短撇的写法。(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短撇为啄者,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陈思亦言:“撇之与啄。同出异名,何也?论曰:夫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势而力。故非妄饰,贻误学者。”就“啄”的称谓,由此可窥一斑。而就其书写言之,古人多有相类者。如李世民《书法论》云:“啄,须卧笔而疾罨”;“啄笔者,左卧笔锋向右为迟涩,右揭腕左罨是峻疾。”(元代刘有定《衍极注》)以此观之,古人就“啄”法,是有共识的:即起笔行进须卧锋,且以“疾”为准。由此观之,米芾作品中的“啄”未必皆合此规范。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啄”与“短撇”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源”,后者是“流”,“流”从“源”出而多有衍生。而清代冯武《书法正传》云:“短撇之祖,啄法也。”或可为笔者谬论做注解?以此观照米芾行书作品中的“啄”法,可将其归为以下八类:

1 回锋撇

起笔或搭锋按笔直入或逆锋卧笔行进,不一而足。笔行至短撇之末端略驻笔回锋,欲引出下一笔。常用于双人旁的第一笔。如图(1):

 2 梭子撇 

裹锋或侧锋起笔,渐按渐行,画至中段,提笔慢慢撇出。两端尖细,中间鼓出,状如梭子。有内擫与外拓之分。如图(2):

  3钝撇

搭锋起笔,因势而行,中锋运笔,渐按渐行,继而下顿回锋收之。如图(3):

 4 点撇 

起笔不论藏露,行笔多侧锋,有向左下方运行之势,势疾而短促,常被次笔画或次次笔画覆去尾端,从而与之拈连起来。如图(4)

 5 蝌蚪撇 

逆锋入笔,折笔圆转向右下顿,转锋后突然提笔向左下撇出,短促而果敢。起笔圆且大,收笔短而尖细。状如蝌蚪。如图(5): 

 6 侧短撇

侧锋按笔入,行笔提锋迅速撇出,果敢爽利,不拖泥带水。如图(6):

  断刃撇 

逆锋入笔折笔右下按,转锋向左下运行,至笔画末端,驻笔收之。其形态有二,或内擫或外拓。与回锋撇相较,有以下三点不同:A 收笔无需回锋;B 形态较回锋撇大且丰富;C 此撇多用于单人旁的撇画,与回锋撇不同。如图(7): 

8 鸟啄撇 

逆锋起笔,折笔右下顿,转锋向左下力行,务求力送到。其发力由重及轻,有缓慢的过度。如图(8):

“侧”的写法

侧,“永”字八法之一,指点的写法。《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就书写而言,陈思又曰:“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 ‘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古人所言“侧”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图(1):

 但“侧”的写法又不仅如此。王羲之《笔势论》云:“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名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现就米芾作品中常见的“侧”法作以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2 露珠点 

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与楷法略有不同。如图(2):

  引天应地点 

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如图(3): 

 4 杏仁点 

蒋和《书法正宗》称其为“向上点”。其运笔方法为: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多居于一字的左下方,常与露珠点呼应。如图(4):

 5 平点 

搭锋平按,向右下方略顿,回锋收笔。此点多代替短横用之。如图(5):

  右趯点 

逆锋入笔,向左下按继而折笔蹲锋趯出,与下一画成呼应关系。如图(6): 

 7 坠石点

此点多逆锋入笔,行笔或左下或右上,围转下顿,回锋收笔,如高山坠石,势劲而深陷红壤,破石穿木。如图(7): 

 8 弯月点

逆锋起笔,按笔左下围转,提笔回锋收之。如图(8): 

 除此之外,米芾行书作品中又有许多“侧法”的异势现象,如“带下点”、“两向点”等,皆由以上侧法化出,在此不再一一尽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米芾书法技法》(上)
米芾技法十讲(三)
(2)米芾技法十讲(一)
米芾书法技法汇总
米芾《苕溪诗》中七种捺法
米芾《苕溪诗》中七种捺的写法,你真的都会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