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毛新关于“唐楷问题”的对话
 

关于“唐楷问题”的对话

周毛新

 

 

学生:老师,我读了《青少年书法报》2001年第16期第三版罗联明与郑学东的文章“初临楷书还是选择唐楷为好”,你对此有何看法?

周:文章我都看了,主要是谈“唐楷问题”,即学书应从“唐楷”入手还是不从唐楷入手。这个问题也是当今青少年学习书法所面临的、并感到困惑的一个重要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此,我谈谈我的看法。

学生:那你认为从唐楷入手行不行?

周:当今青少年学习唐楷的现象,可以牵扯出许多问题,一句话是回答不了的,应做具体分析。不过,我觉得首先应当明确学习书法的目的,即究竟是学习书法艺术,还是学“写字”。本来,这应当不是一个问题,但至今仍然有许多人把它们混在一起。例如,往常有些家长对我说:“周老师,我的小孩做作业不认真,写字鬼画桃符,让他跟你学一下书法。还有一些朋友对我说:“我的字写的太难看了,我想好好跟你学学书法”等等。这里所说的“书法”,实际上就是“写字”。

“写字”与“书法”在古代是“合二为一”的,但在今天,两者尽管有联系,但毕竟是两回事,学习“写字”,通常是以实用为目的,它除了要求搞清每个字的音、形、义,在书写上要求笔画准确,结构工整,不能写错,并力求达到“工整美”,而学习书法,则目的却不一样,它是同绘画,音乐、舞蹈······同等的一门艺术,并非为了实用。它们虽然同样是写“字,”但前者是为了“记录”,后者是用于“创作”;前者是供人“阅读”,后者是为人“欣赏”;前者是为了“实用”,后者是为了“创作艺术品”。可见,两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由于功能不一样,其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及学习途径可谓大相径庭。因此,学习目的应首先搞清楚。

学生:经这么一讲,我们懂了,写字有实用和艺术之分。那么,从艺术角度讲,首先应该学什么呢?

周:学用笔,而不是结构。也就是要学如何运用柔软的毛笔写出高质量的、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线条来。对书法艺术而言,线条是第一位的,是“活生生的、在纸上跳荡的、有生命的力的线条(何应辉先生语),结构是第二位的。结构再好,而线条没有生命,就谈不上艺术。当然,书法艺术自始自终离不开写字,离不开结构,有时甚至还强调结构的准确性,但其着眼点是不一样的。学书“写字”,是为了从中掌握用笔的技术技巧,“借”结构来获得更准确的线条形状,以吸收更多的艺术语言,提高驾驭毛笔的能力;创作“写字”,是“借”字表现自己,以充分展示字中所蕴涵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由此可见,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学习用笔,自然,那种“为写字而写字”的学习方法必然与书法艺术所要求的学习方法相距甚远了。

学生:学书从“唐楷”入手,是否就是“学写字”呢?

周:也不能这样看。任何一个事物关键看你怎样对待它。这就如同不同的人读同一本小说一样,有的主要关注故事情节,有的侧重了解历史背景、有的参考民风民俗、有的借鉴写作技巧。视角不同,各人的收获也不一样。“唐楷”作为一种法帖范本能够流传至今,必然有它的存在价值,你要把它作为“写字”的范本也可以,你要把他作为学书入门的范本也可以,关键看各人如何取法。

学生: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反对学书从“唐楷”入手呢?

周:学书从唐楷入手,本来也是一条路子,但关键是现在搞得有点“烂市”了。据我了解的情况,目前中小学校开设的书法课,社会青少年书法班、家庭书法辅导班、假期书法培训班······普遍都是学的唐楷;新华书店各种字帖中,唐楷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基层的各类青少年书法展览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唐楷作品,形成了当今青少年学书热潮中的一种“唐楷现象”。应该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习书法是一件好事,但盲目的学习唐楷未必又是一件好事。这种“唐楷热”至少给书法艺术教育带来了如下负面影响:

1、混淆了书法艺术与写字的概念。长期以来,由于受“写字”思想影响,至今仍然有许多人把两者混为一谈,乃至以讹传讹,误以为学习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一手“好字”,将“学习唐楷”等于“学习书法”。一些“书法班”名义上培养“书法”人才,实是最落后的“写字”教学。在青少年思想上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

2、“学书先学颜”。使青少年把“从唐楷入门”误解为是学书入门的唯一途径。实际上学习书法可以从唐楷入手,但并非只能从唐楷入手;

3、师资队伍素质低下。由于唐楷贴近生活,历来被视为雅俗共赏的字体,民间也较为流行,一般人认为唐楷教学简单,因而,一些学过毛笔字(唐楷)的人,便充当起了“书法教师”的角色,或开班营业,或受聘“讲授”。一些中小学利用素质教学开设“书法班”,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也常常由本校学过“毛笔字”的教师兼任“书法教学”等等,使唐楷教学始终处于低层次。

4、教学方法误导。唐楷教学普遍建立在对“字形”的刻意模仿上。一些老师教学生:“一个字如同一部机器,笔画如同零部件,机器要好,零部件需精度高。”于是学生便对点画进行机械式的反复“描摹”,以求精益求精,准确无误。再按照“米字格”位置进行“组装”,从而,使青少年思维进入一种程式化、规整化的固定模式。

5、给青少年思想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由于唐楷高度规范、法度森严。学书者临帖时思想往往高度紧张,惟恐出错。用笔诚惶诚恐、慎之又慎,生怕写出来“不好看”。许多人用笔方法不正确,点画书写刻意做作,如同画画一般,运笔战战兢兢,惟恐不象。“创作”作品时,由于受实用性影响,心里总是想到所写的字一般人都熟悉,要让很多人喜欢,这样,使把书法艺术最本质的“展示个性”变成了“迎合别人”。由于心里负担沉重,常常越写越 “不好看”。一件作品下来,往往大汗淋漓,如释重负。这就严重地违背了青少年本身具有的心理特征,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书法艺术所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创作方法背道而驰了。以上简单所举几点,可能是当前一些人反对学习唐楷的主要原因。

学生:是的,我们过去学唐楷(颜体),基本点画学了一学期,部首部分学了一学期,间架结构学了整整一年。这是否是徒费年月,劳而无功?

周:如果从学习书法艺术的角度看,这种学习方法肯定是错误的。可谓得不偿失。如果从实用性出发,仅学两年恐怕还不够,要写来精熟达到运用的程度,少不了十年八年。因为唐楷结构非常严密,来不得半点疏忽,一个字中只要一笔不正,这个字就“散架”。因此,结构上必须花大力气。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使是你写颜象颜,写柳象柳,写欧象欧,精度甚至接近电脑,又能派上多少用场?最多能唤起人们对这种刻意求工、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表示赞叹而已,这样,可以说两方面都没有抓住,自然是做的“无用功”了。

学生:如果从学习书法的角度看,如何对待唐楷呢?

周:任何一种碑帖,其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都是有限的。就唐楷而言,人们对它们吸收更多的不是艺术性而是技术性。因为任何一门艺术,一旦被规范划一、严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艺术性便大大削弱了。中国书法史上几次大的字体规范,如小篆规范大篆、熹平石经规范隶书等就是这种情况。当然,唐楷也不例外,并且它是对楷书最严格、最精密、束缚性最强、制约性最大的字体规范。因此,对学习书法而言,取法上应有取舍,千万不能全盘照搬。

学生:那么,唐楷的技术性如何取法呢?

周:唐楷也不仅仅是技术性,其艺术性也有,如颜体结构的博大,柳体结构的严密,欧体结构的险劲等,都是可以借鉴的。但对初学者来讲,更多的应当是“笔法”的掌握,而不是结构。即如何正确的运用毛笔写出楷书的各种线条,掌握其应有的技法要领,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正如刘正成先生所说:“要进入书法艺术的创作领域,难度最大的莫过于对书法艺术法则与技巧的掌握”。这里所说的“法则”,应当是用笔的法则,而不是唐楷的“结字法”。“技巧”,应当是运用法则来书写各种线条的技术动作。

学生:从笔法的角度看,我们过去是按照“中锋运笔路线图”来书写唐楷的点画,这种方法对不对?

周:有人说,“一个运笔路线图,害了学生二十年”,言虽过重,但有一定道理的。其原因是:1、按照“路线图”临写,其结果是“一种点画一个样”,这就错了。2、从逆锋起笔的路线看,不可能一个样,因为每个字的点画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其笔锋入纸的深浅、角度的大小、逆势入纸的长短、笔锋在起笔处的起倒转换动作,是千变万化的,而“路线图”仅仅是一种平面图形,根本无法表现。3、唐楷中的点画并非全用“中锋”,许多点画必须要用“侧锋”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而“路线图”标出的几乎全是“中锋”。4、路线误导,如横画路线图为两头绕圈。许多学书者按路线指引,运笔如“推磨”一般绕着“画”,这就完全错了。而事实上横画的逆锋起笔,(包括其他点画),都只是一种“顺势”的“下意识”动作,它就如同音乐中的“后半拍”起一样,不是主体动作。并且,其头、尾的重处应当是运用“提按”直接“写”出来的,而不是绕圈绕出来的。收笔的“回锋”也是一种很自然的动作,它的动作并非是为了填补点画尾部的缺陷,而是通过“回”的摩擦,使笔锋回复到垂直状态,并回头寻找新的落点。5、按照“路线图”临写,点画往往是“做”,而不是“写”,因而学生也不能掌握正确的笔法。“做”出来的点画哪怕“形”再象,但决不会有“神气”。

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讲,使我们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但至今还有人认为:练唐楷主要学“形”,待“形”练到一定程度后再学“重神”的碑帖,难道楷书也要讲究“神采”?

周:这是一种对书法艺术最简单、最粗俗的认识,可以说是一句“外行”话。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任何书体都要讲“形”、讲“神”,尤其楷书,更要讲究“神采”。如果练楷书主要学“形”,那你练一辈子也赶不上电脑精确,何需下这种苦功。关键在如何把楷书写“活”,在“活”字上下功夫。

学生:那么,临习唐楷怎样才能写“活”呢?

周: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去认识、去体验,“悟”出来的东西是最深刻的。当然,我可以谈谈我的体会,仅供参考。其一,唐楷的每一种点画必须要“写”出来,不要“做”。写不象,说明用笔方法有问题,应在技术动作上查原因,并反复练习,直到“写象”为止。其二,树立“运动”观念。任何一个点画,一旦放入一个字中,便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了,而是血脉相连的整体。因此,在临写每一个字时,必须注意“势”的连贯,切忌“机械组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楷书当成行书来写”。其三,树立“节奏”观念。笔锋的运行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象音乐一样跳荡起伏的,这就是“节奏”,一个点画的书写过程要有节奏,一个字的书写过程要有节奏。我想,当你对以上三点有了感受时,你一定不会以为你是在“为写字而‘写字’”,并享受到其中的无限乐趣,字也可能就写“活了。

学生:如果学习书法从唐楷入手,这条路应该怎样走?

周:首先,要懂得临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有人把临帖比喻成“指路牌”,要大家按碑帖指引的方向往前走是有道理的。如果说从唐楷入手是一个起点,那就不要死死抱着“指路牌”不放,有的一临就是几年十几年,在思想上形成了固定的“唐楷模式”,这样,起点实际上又成了终点,这就错了。其次,学习唐楷要把眼光看得更广阔些,因为楷书并非只有唐楷,其范围非常之广,它有一个从萌芽、演变、发展直到鼎盛的全过程,而在这漫漫地历史过程之中,不同阶段的楷书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还要读一读中国书法史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并注意观察每个阶段的楷书在用笔、结体、章法上的基本规律和艺术风格,并且还要将它们加以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对楷书的认识进入更高的层次,不会再象原来仅仅停留于“写字”的低级层次上了。再次,当你学习了唐楷,掌握了基本用笔方法,把握了所临书体的结构特征,并能在理性上加以分析后,即可转入其他楷书碑帖的临习。这时,你可以从下往上走,转入北碑(墓志)的学习,也可以从源头往下走,临习魏晋楷书。至于具体选帖,因人而异,就不多讲了。这里顺便提醒一下,凡是有志于书法艺术者,临帖是没有终点的。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楷怎样写活?
陆启成楷书
书法结字法
浅谈行书的章法
学书法的人必须要懂这个,不懂这个,还谈什么书法?
书法创作、书法参赛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