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人与酒
 “云南烟,四川酒,贵州两样有。”贾平凹也曾有语云:“嗜酒者,以贵州为最。”余生于黔地,且长于东南苗侗聚居之酒乡。自小耳濡口染,潜移酒化。于是乎,也袭得黔人传统—视酒如半条命。    饮酒之人谈酒,必先寻其根源。余尝与三五酒友饮至酣然之际,偶闻得:杜康酿酒,自饮成仙,即在洛阳!余于是弃工从文,于本命之年,考入承东晋太学余续之洛大。名为习文,实为饮酒。常试想,有朝一日亦能于大明湖畔,把酒持觞,唱“大江东去。”问“明月几时有?”正如金大才子圣叹之语,应是:“不亦快哉!”未想……
    且说时至年初,余等专业新开一课。美其名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初获教材,只觉此书印刷精致,墨香袭人。待阅其内容,才深知以余等功力,观之如天书。其间文字旁征博引,晦涩难懂。如洛大食堂存三日之蒸馍,牙莫能咀。囫囵读之,其间精义,悟者不过十之一二也。
    临近期末,授课老师遂命一题:“浅谈中国文学史中任一现象。”旨在考察余等半年所学之得失。乍听此题,头大如笆斗,莫能作之!冥思数日,仍无从下笔。遂弃之不顾。每日豪饮放歌,待至眼花耳热之时,摘得文坛酒林前辈之残诗断章,配以只言片语,合而为文,以应师之差。
    俗语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余曰:“文章虽短,亦应有序。”是为序。
                            竹林七贤与酒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文人于高压之下,朝不虑夕。是故纵酒佯狂,挥尘谈玄,借以寄托愤懑,逃避祸端。
   时至魏明帝青龙元年,正始之音始盛,玄学大兴。其代表作家有七:“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聚于竹林之下,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肆意酣畅,发言玄远。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贤”之中,文学成就最高者,首推阮籍,嵇康。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史称其“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司马昭当政之时“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阮籍“本有济世之志”后却“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实与当时政治之黑暗恐怖大为有关。正始时期,司马氏故技重施,威逼曹氏退位。并以名教之名对曹氏集团大肆杀戮。于此背景之下,阮籍为全其身,只得以文章与酒为伴,放浪形骸,以避祸患。后“文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可见阮籍乃大智若愚,大醉实醒者。
    正始文人多以曲折为文发泄不满。而嵇康尤为不同。其“轻肆直言,刚肠嫉恶,遇事便发”之性格,“非汤武而薄周礼”之思想,在其诗中化为愤激之情,直斥世道人心之险恶,锋芒犀利!后终为钟会所谗,司马氏所害。正如其诗曰:“耻佞直言,与祸相逢。”其临刑之时,太学生三千为之请命,嵇康饮罢“饯行酒”索琴以奏《广陵散》,从容就刑。至此广陵一曲遂成绝响!但其纵酒抚琴之豪情,流芳万世。(注:后《广陵散》传为明时武林大派日月神教护法左使向问天所获,并携曲谱伙同令狐冲至杭州西湖孤梅山庄贿赂黄钟公,以营救旧主任我行。见《笑傲江湖》)。
    清人郑板桥有语:“难得糊涂!”只可惜晚叹千余年。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此乃七贤之中最为嗜酒之人所发之戒酒誓词。甚妙!
    相传刘伶病酒,渴甚。求酒于其妻。其妻以“非养身之道”拒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妻信以为真,供酒肉于神前,岂料刘伶一番托辞后,遂饮酒啖肉,酣然大醉。其放荡不羁之性情,当为七贤之首。刘伶尚未病酒之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但他“虽陶兀昏放,而机应不差,未尝昔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余认为,此乃习文饮酒之人理应效法之处:酒文双绝,虽溺酒而文思不失,纵著孤篇一章,亦能流传千古!
   七贤之中,余下之人皆能文好酒。王戎“饮酒食肉,不拘礼制。”阮咸“虽处世不交人事,惟共亲和弦歌酣宴而已”……
   行文至此,忽忆起鲁迅先生曾有《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遂莫感多言,就此罢笔。
                              李白与酒
   大唐盛世,气象宏大蓬勃。其鲜明代表者有三:“李白之诗歌,公孙大娘之剑舞,张旭之狂草。”且三者莫不是以酒为灵魂,而外化出变幻之奇景,浩瀚之气势。
   公元七百一十八年,公孙大娘于偃师酣宴,“饮酒数盏后”“一舞剑器动四方……天地为之久低昂……”其剑气纵横,酒意盎然,直冲斗牛。如羿射九日,群帝驭龙,雷霆收怒,江海凝光!
   张旭爱酒更甚。其“每书前,必痛饮。”三杯落腹后“脱衣著帽王公前,挥毫落墨如云烟。”所书之字,醉态酣然,一气呵成,连绵不绝。如大江东去之水浩浩然直涌天际!
但不论公孙之剑舞或张旭之狂草,皆不如太白之诗最能代表盛唐精神,最具饮者风范!
   李白生于中亚碎叶,长于蜀中。蜀多佳酿,是故太白少年博学众家之际,亦多饮美酒,且颇具侠义之风。尝“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三杯吐然若,五岳倒为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其仗义任侠,莫不趁酒兴而发。待其成婚之后,便“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其间漫游之际,“酒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干谒未果之时“且饮美酒登高楼。”后因声名日隆,于七百四十二年经人举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但其性格狂悖傲诞,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为可“平交王侯”视“万乘如僚友,同侍为草芥。”最终因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而被“赐金放还。”离京之后“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高呼“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饮至酣时,不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如此狂饮纵歌,对其个性中高傲狂放之因素大为刺激,使其个性意识蓬勃张扬,形成其独有之浪漫,狂放,倨傲达观之性格与醉态狂欢之气质。
   俗语云:“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正是由于此种性格致使一代诗仙醉后履舟,入江赴月而逝。但其潇洒超逸,豪放不羁之气度影响了后世代代文人。其以酒为底蕴之诗作,无疑成为盛唐气象之最真诠释!
   呜呼!太白爱酒如斯实乃可敬可叹!余只恨晚生千年,不得一睹其豪饮狂歌之仙风也!
   文人与酒,确是悱恻难离!而自古习文爱酒者甚多,言之不尽。余只略举以上几例,借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终不能尽诉文人与酒一世之情缘。
   总而言之,文人爱酒,不外有三:其一,效法古人,以酒为师。《十国春秋》曾载:“文王饮酒千盅,孔子百斛。”中国历代文人皆尊儒重道,圣人尚且豪饮如斯,后辈焉无趋骛之心?如此传承。便有孟德法孔子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太白效孟德而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东坡仿太白以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后,代代相仿,蔚然成风。酒遂成为文人之血液。其二,逃避世俗,以酒为乐。文人惟当理想与时政相去甚远之时,皆愿隐逸山林田园,不问世事,把酒东西南北篱。如陶潜“归田园兮”以作《饮酒》。刘伶“无息无虑,其乐陶陶”而作《酒德颂》。其三,才思迸发,以酒为文。如杜少陵之《饮中八仙歌》曾语:“李白斗酒诗百篇。”又如孟德醉后作《短歌行》。再如东坡之《水调歌头》,易安之《如梦令》,稼轩之《破阵子》,皆为酒后所作,且传唱千古!相传江淹少时尚饮酒,故有《别赋》。后戒之而才尽矣。可见文人无酒则文思枯竭,有酒则下笔有神!人道:“书中自有黄金物,书中自有颜如玉。”余云:“酒中自有赋百篇,酒中自有诗千首。”且无论何酒,皆外柔而内烈。闻之香洌醇厚,饮罢则如火中烧。此与文人外儒内刚之品性相济相通。故文人何以不爱酒乎?有诗为证:“为酒消得人憔悴,千金散尽终不悔。”
   纵观先贤,皆是诗酒双绝,足以流芳万世。而今酒尚存而酒道不复焉!当世之人饮酒,于官商二场之中,溜须拍马,迎合奉承,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皆借酒而发。抑或酒后乱性,言行失控,粗俗不堪。余曾数度大醉而招致祸端,其教训之沉痛,足鉴他人。而余却不思悔改,屡错屡犯。是故不敢妄自自称文人,只道不过一酒徒耳。
   此文一为应师之差,二则为仰群贤遗风,以正余之文品酒品。是为文。

    酒是一种饮品,但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文化,一种悠悠的韵味;

  酒是朋友欢聚时的畅饮.推杯换盏,幸福的生活荡漾在杯边;

  酒是爱人间交杯时的心的碰撞;

  酒是全家团聚欢享天伦之乐的陶醉;

  酒是宴请的欢愉.祝福和快乐浓缩成一次次的碰杯;

  酒是亲友离别时饮不尽的嘱托和思念;

  酒是诗人画家创作活动中的灵感源泉。

  人世间有了酒,我们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茫茫世间便增添了许多悠长的风味。

  提起了酒.人们可能自然会想起历史上有名的“酒仙”和“诗仙”李白了。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是一位天才诗人,.是深值敬佩的。但对其”酒仙”的称号.我倒觉得有点过度了。我体会“酒仙”应是虽饮多而不失礼度,萧洒倜傥,不及乱的酒人也!而李白常是醉倒如泥,精神失态。杜甫当时在《饮中八仙歌》中描绘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酒瘾是很大的,经常是饮酒无度的.他给妻子的《寄内》诗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襄阳行》诗中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些数字虽不免有夸张之词,但李白的过度嗜酒成性却也是事实,。据称.当时天子主要是看重他的才,才把他任为供奉翰林,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之类的文件,为皇帝作诗享乐的御用文人。有一次,天子召他进宫作诗,他正醉在酒店,后被抬进宫去的,进宫后他叫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怀恨在心,用李白写的诗挑拨杨贵妃,杨贵妃进谗言,玄宗才疏远了李白,把他逐出了长安。后李白郁郁不得志,日日饮酒,一醉方休。结果是酒醉泛舟,见水中月影而捉之.遂溺死.可惜李白这位“诗仙”就是因过度饮酒失态而造成一个历史上的悲剧,时享年62岁。如果他不是饮酒过度是能长寿的。因他的身体很好的,是个潇洒的美男子,当时也很受贵族美女的慕爱的。惜留下的好诗仅有九百九十几首。诗圣杜甫也喜酒作诗,但他能适量.晚年多病他就自觉不饮酒了。他在《登高》诗中写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就说得很明白了。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然他因晚年多病,穷愁潦倒而病死。享年仅58岁,留下的好诗有一千四百多首。

  历代的有名文人。好多都是喜酒的。他(她)们的诗文书画佳作与饮酒是分不开的。但他(她)们是适量有度的。酒与水一样,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酒如适度就对人身体和精神有好处,否则就会伤害身体而致死。甚么叫适度.我认为就要因人而定了。各人的酒量和体质不同,你感到有了醉意就是你的度。醉意不是罪倒如泥,精神失态。根据我的体验,饮酒到了醉意的时候是最舒服的时候,正是精神力量最强的时候。饮酒不醉乏而无味。有了醉意,你就会感到萧洒飘逸,灵感横溢。诗兴大发,佳作连篇。武松饮酒数碗能过岗打虎,他是含着他的醉意打虎,如果他醉倒如泥则不但不能打虎可能要被老虎吃掉了。李白的“斗酒诗百篇”实际上都是在他当时饮到适度时,就是有了醉意时写出来的。但他的毛病就是往往高兴时要过度,结果醉倒如泥,沉于失态。这时的李白肯定是不能再写甚么了。李白是天才诗人,从小就能写,他在20岁左右就小有名气了。如从他文学生涯四十年来计算,拿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处于饮酒过度醉倒如泥状态,写不出诗来的话,就有十多年被浪费掉了。否则他留存下来的名篇就至少会在2000首以上了,.的确是太可惜了.

  在其他的有名文人中,是如何处理好酒与文的关系的呢?如酒圣园田诗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以酒入诗,可说是酒与诗攀了亲。有人说他几乎篇篇作品都有酒。写有饮酒诗二十首,都是酒后所题。他在序里的意思是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就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与乡亲父老对欢,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他是爱酒但不贪杯。

  酒仙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尤善长于草书。张旭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好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据李肇《国史》补说,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写时,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书写。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三杯草三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发落笔如云烟。”。“三杯”是指喝酒,并非实指“喝了三杯酒”。“脱帽”句,是描绘他书写时的狂态。“挥毫”句是形容他的草体字之精妙。张旭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如杜甫入蜀后,见张旭的遗墨,伤感万分。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蚕张旭草书图”,可见大家对张旭的敬爱之深。

  北宋诗人苏东坡,其饮酒“知名度”虽远不及李白等酒仙,但确颇具“特色”,堪称酒德的典范。苏东坡,作文吟诗之余,也爱作画,作画前必须饮酒。黄廷坚曾为其画题诗云:

  “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成为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他作书前也饮酒,曾说:“吾酒后乘兴作数十字,觉气排拂从十指中出也。”,苏东坡不仅饮酒,还亲自酿酒,他曾以蜜酿酒写有《蜜酒歌》,还酿过桂酒,写有《桂酒歌》。苏东坡爱酒,但他不沉溺于酒。在他的诗文中,也甚少借酒消愁的内容。他在饮酒赋诗时写下的多是对生活的赞美和祝福。《虞美人》就是最好的例子:“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离坡。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就蓬花不饮,待何时?”。

  中国古代女诗人的魁首李清照,其爱酒之深,也可与李白,苏轼等同列。在李清照的笔下,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早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以及与丈夫赵明诚的相亲相爱。此时,清照词中的酒,也是一种浪漫,萧洒与祥和的美丽。她写的《如梦令》可看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另外还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等等。李清照的词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声声慢》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淒惨惨戚戚,三杯两盏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靖康之乱,诗人仓皇南度,国破家破,丈夫病逝,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在饱经人生的炎凉风霜后,李清照已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之意。另一首同样有名的是《醉花阴》“东篱把酒黄花后,有暗响盁袖,莫道不消魂,帘卷风,人比黄花瘦。”,其人其情其酒其诗可知。另外,李清照还有一些写离别之情的,如《蝶恋花》中:“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间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来远。”,也有写思乡之情的,如“酒闹更喜团茶苦,梦斯偏宜瑞旺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有写相思之愁的如:“莫抒怀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浓。”(《浣溪沙》)等等。这些词中,女诗人的诗才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

  酒与文人自古到今有缘相攀不胜枚举。从以上数例中。文人饮酒是各有其特。但我倒有  点傾向于苏东坡的方式。根据我的体会,我认为中老年还是适当饮点酒好。古时医字从酉(酒),可见酒与药的关系密切。中医认为,酒本身就是药,也可以治病。具有通血脉,养脾气,厚肠胃,润皮肤,怯寒气,行药势等功效。因此,《汉书。食贺志》中说:“酒有百药之长”。明代李时珍编制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酒,天之美酿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适量饮酒可以促进消化,减轻心赃负担,预防心血管疾病;适量饮酒还能加速血液循环,有效地调节和改善机体内的生物化学代谢和神经传导,有助於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适量饮酒既有益於身体,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

  本人幽居斗室,经常是小斟独饮,细品慢酌陶醉于书画习作和网页的编辑工作的生活中。悠闲中领悟人间奥秘;或老友约会,把盏互敬,畅谈疏怀,神飘天涯,万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亦或合家欢聚,举杯共饮,古今中外,付之笑谈,融融一堂,共享伦……其乐无穷也!

我国古代不少文人都喜酒善饮,并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常常在觥筹交错,飞觞饮壶中创作出了许多空前绝后的惊世之作,有的还在文坛上留下了千古美谈。

好酒佳酿,爱之者甚众,然“酒有别肠,唯文者近”。看来酒的真正知音,还应首推文人。只有文人才能品出酒中的韵味,才会悟出酒中的真谛。而文人不仅喜酒,且饮者千姿百态,风格迥异。他们要么纵饮狂歌,放荡不羁;要么浅酌低吟,儒雅风趣。但不论那种风格,文人把盏畅饮,吟诗放歌,不仅是一种情趣、一种雅兴,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们的人生理想、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现实社会的洞察和思考。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兼诗人曹操青梅煮酒,纵论英雄,展现的是他运筹帷幄,笑傲天下的雄心壮志。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流露的是他横扫东吴,志在必得的英雄气慨。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是曹操的爱子,其诗文才名不亚其父,常常酒后“出言为论,落笔成文。”他的《七步诗》更是天下闻名,妇幼皆知。以至于南朝著名文学家谢灵运给予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样高的评价。就是这么一位才华横溢,且有望成为曹魏政权接班人的贵族王子,却因嗜酒贪杯,不拘小节而自毁前程,还差点成了其兄曹丕的刀下冤鬼。竹林七贤中的刘伶饮酒是最有名的,其醉态也是最滑稽可爱的。据《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以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你看,刘伶喝酒放荡旷达,忘乎所以竟到如此地步。明明酒醉了却说天地是自己的房子,屋室是自己的裤子,自己裸身不但不以为羞,反倒责备别人跑到自己裤中来了。他曾对妻子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这个一饭五斤酒的醉客,为什么长年累月要这样昏昏沉沉,疯疯癫癫地喝酒呢?熟悉这段历史的话,我们就会知晓个中缘由。因为刘伶当时生活在一个政治极其黑暗,对文人才俊又采取高压政策的时代。为了逃避迫害,苟全性命,他只能用这些装疯卖傻,荒诞不经的行为来掩饰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这比起他那些冤死的朋友来,刘伶纵酒既保全自己性命,又不连累家人,还让自己富有文名,这酒总算喝得还有些值。

而能将酒文完美结合,并相互融为一体的,当属唐代大诗人李白。“举杯当歌,无酒不成诗”,可谓是这位“诗仙”的真实写照。翻阅他的诗文,你都能从字里行间闻出一股酒香来。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五花马,千金裘,将儿呼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从“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销愁愁更愁”,这一串串优美绝伦、脍炙人口的奇诗妙文,无不不表达出他对酒的钟情和喜爱,对失意人生的惆怅和无奈。难怪他的好友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这位“诗中名士,酒中佳客”一生是以酒为伴,以文为友,常常是喜也喝来愁也喝,而且还喝出了洒脱,喝出了豪气,喝出了傲骨。正由于其放荡不羁,醉卧如龙,才有了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历史趣话。稍后与李白并驾齐驱的便是被誉为“诗圣”的杜甫。这位既经历了开元盛世,又目睹了安史之乱的大诗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多有“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的诗作。他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把一个面容憔悴,饱经风霜,穷困潦倒,借酒浇愁的长者形象突现在我们面前。“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他吟酒诗中写得很美,也是最有激情,最有气势的。“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这些吟咏开怀畅饮、借酒遣怀之作,内容情味,实与他的生活境遇相同。可以说,杜甫的吟酒诗,足与李白媲美,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艺术之精妙,更是其他诗人望尘莫及的。

宋代词人中喜酒好文者也比比皆是,他们的词作有的是抒写酒后男女相思、儿女情长之事;有的是借酒表达抗金杀敌、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范仲淹有“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陆放翁有“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风宫墙柳”;柳三变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张孝祥有“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北风”;被称为“酒圣诗豪”的辛弃疾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连才女李清照也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其饮酒自乐,赋诗填词,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纵观文人饮酒赋诗,除了少数表达的是他们的闲情逸致外,多半还是缘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向来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大多都怀有“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和“兼济天下,振救苍生”的远大抱负,但由于他们天生的叛逆性格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气节,使得他们很难融入当时的社会,也很难被统治阶层所重用。为此,他们只能在人生道路上四处碰壁,遭受打击,不少人最终还逃脱不了被贬黜流放的悲惨命运。所以这些人常常是心忧家国而身在山野,志向四方却穷途末日。由于仕途坎坷,命运多舛,致使他们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好成天借酒浇愁,麻醉自己,待至酒酣处,又不免要挥毫泼墨,舞文弄墨,此时酒醉人心,文思愈加敏捷,才华愈加放荡,于是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美文佳作就这样应运而生,流芳百世。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酒给了文人快乐,给了文人灵感,给了文人寄托。而文人付酒于生命,付酒于文化,付酒于情思。从这点讲,可以说是酒造就了文人,也是文人造就了酒。

    文人好像天生与酒有缘,纵观中国古代的文人豪士,几乎没有不爱酒的。洒脱、浪漫、高雅,再加酒之佐助,更添其神游八垓,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最有名气的大概首推唐代大诗人李白了。一生嗜酒如命,可以说无酒便没有“诗仙”。他给妻子的《赠内》诗中写道:“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从皇宫中被挤出来后,玄宗皇帝感其功,忴其才,欲厚赐一笔。李白谢绝,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准许其所到之处可以尽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晚年甚至将悬在腰间的宝剑摘下来换酒喝。

    杜甫喝酒不亚于李白,看一看他的诗就知道了。“百杯深罚亦不辞”,“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
白居易说他“终日不食,终夜不寝,穷思无益,不如且饮”。可以不吃不喝,但不可一日无酒。

    以“狂草”传于后世的书法家张旭,大醉后,灵感骤至,状态极佳,异常兴奋,在庭内不住地狂呼疾走,抓笔在手,一挥而就,或以头发浸墨而书,醒后,看到所书之效果,连自己也觉得神异。

    同时期的焦遂,平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时口吃,说话连家人都听不大清楚,可是酒后却口若悬河,声若洪钟。

    三国时文名颇盛的郑泉,临死时嘱咐家人,将他葬在陶器作坊旁,以期百年之后,化作泥土,匠人们用他做成酒壶盛酒,以慰平生心愿。

    魏晋的刘伶,常乘着鹿车,带着酒,令人拿着铁锹和他一起出门,走一路喝一路,他说:“我如果死了,就地埋掉就是了。”传说他曾痛饮杜康酒,大醉整三年。

    阮籍也是酒中名士,终日只喝不说,醉梦沉沉,在与族人阮威等聚饮时,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瓮盛酒龙饮,有时一群猪过来拱鼻子就喝,他们也毫不在意。

    书圣王羲之也喜欢酒,著名的《兰亭序》就是他与友人欢饮时的作品。

    宋代的苏轼、柳永、李清照、欧阳修,其诗文中散发的浓郁酒香,就如同他们沉醉后那甜甜的呼吸。

    值得一提的还有那位孔子的后代,三国时有名的文人孔融,竟然说什么“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对酒的偏爱有如可爱的稚童。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人对酒的情趣日益走高,欣赏的成份越来越多。现代作家朱苏进先生就曾有一番妙论:“假如没有酒,人类将大幅度萎缩;假如没有酒,激情与忧伤将难以消解;假如没有酒,你我将没有放浪的时候,因而谈不上什么严谨;假如没有酒,也许会减少一些犯罪,但会减少更多的创造;假如没有酒,人会停留在常态中就像凝冻在一团规范里,近乎非人;假如没有酒,艺术、爱情、冒险、壮举等等都大大贬值,降为一种阉物;假如没有酒,历史将不堪卒读而不像现在这样每页都在颤抖……因此,假如没有酒,人类将肯定创造出比酒更加奇妙的琼浆,用以燃烧自己。天上可以没有上帝(信仰),地下可以没有阎罗(归宿),人间却不可以没有酒。”此番美仑美奂的精论,将文人的爱酒情结揭示无遗。但他又说:“醉之妙处在乎微醺”,主张啜饮,反对暴酗。可说朱先生堪为知酒、懂酒,深得酒神妙谛之人

纵观整个文学史,浩浩千年,人似乎都与酒结缘。阮籍“唯饮是务”,可大醉六十日不醒;陶渊明“一觞虽独进,杯进壶自倾”;李白“钟鼓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陆游更是“少年欺酒剩狂颠,摘宿缘云欲上天”;唐伯虎“酒醒常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而曹雪芹却是“举家食粥”仍不忘“酒常赊”。文以酒名,酒以人贵,酒一到文人嘴里便高雅起来,甚而成了文人的专利。我忝居文人之列,或者准确地说是一个准文人,亦常以饮酒自娱,也以善饮为喜。

酒可独饮,亦可群酣。一人独处,则于花前月下,或书房斗室,自斟自酌,别有一番风味。昔日李太白月下独酌,手舞足蹈,引吭高歌,“对影成三人”,又说“斗酒诗百篇”,这自然是醉后的狂态。辛弃疾更绝:“昨夜酒醉归来,笑问松曰:我醉如何?疑是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至于群酣,须是同道中人,这样,才会“酒逢知已千杯少”,否则的话,必是兴味索然。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终日以酒为乐,形成了一种默契,然而有一次酒会,因为王戎迟到,而嵇康,阮籍,山涛,刘伶等已在林中酣饮,阮籍对他的迟到很不高兴,因此对他说:“俗物一来,败人酒兴。”幸好王戎也聪明,回答说:“卿辈意亦复可败邪。”意思是说你们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是更加败兴吗?

说到竹林七贤,他们都可说是酒中饿鬼。由于遭逢乱世,他们不满于朝廷,愤世嫉俗,但喜怒又不能形于言色,因此只能终日以酒为乐,“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慌然而醒”,过着荒诞不经的醉酒生涯。在当时,名士不必须奇才,没有“职称”的限制,只要能饮酒,且熟读《离骚》就行了。因此,阮籍、阮咸叔侄皆能名列七贤,共饮同乐。

刘伶是个真正的酒鬼。《世说。任诞篇》云:“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亡。“伶曰:”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视誓。伶跪而视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呈。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饮酒进肉,颓然已醉矣。“在当时人们对于神鬼是非常敬畏的,所谓”天命不可违“,而刘伶居然以祭神鬼为由来骗取酒肉,可谓放诞之至,也是大胆之至。这令我想起中学时的一个老师,他也是一个酒徒,然而他夫人对他喝酒管制甚严,每次都是严加控制,绝不多加。他为此也无可耐何,因为已有约法三章。后来他想了个办法,每次在她倒酒时总是按着她的手让酒续继流下,他嘴却说:”够了够了,满了满了。“仿佛是他夫人硬要倒酒给他。刘伶曾在他的《酒德颂》里构勒了一个”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屋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惟酒是务,焉知其余“的自我形象。有一次他果真脱了衣裤在屋中醉饮。正值客人来访,刘伶便笑着问:”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宇为衣裤,你跑到我裤裆里来干什么?“其放任如此,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只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因此他不再过问世事,更以酣饮为常,每次醉后便独自驾车,从不选择路径,等走到山崖尽处,便长声痛哭,狂呼:“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一声喊,喊出了英雄末路,喊出了世事悲凉,也喊出了一腔悲哀与苦闷。然而痛苦依然难以宣泄,世事依然难以挽回,一切的一切都依然如故。

为了收罗人心,晋帝欲与阮籍结亲,然而阮籍怀念的毕竟是曹魏政权,但他不能也不敢一口回绝,于是想到了喝酒,并大醉六十天,这件事也终于因为不能协商而作罢。可能是因为受了嵇康嘲讽的刺激,钟会这家伙特别喜欢跟阮籍作对,老是以时事相向,想给他添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然而阮籍毕竟是阮籍,他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每次皆以酣醉获免。

明代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也有过以洒避祸的故事。宁王朱宸濠因慕唐寅异才,便重金聘其为上宾,处以别馆,待之甚厚,然而不久伯虎就查其有反骨,便开始沉溺酒色,佯狂以处。宁王多次以送东西为借口查其真伪,唐寅假戏真做,干脆脱了衣裤箕踞狂饮,并讥呵使者,同时醉题《上宁王》一首:“信口吟成四韵诗,自家计较说和谁?白头也好簪花朵,明月难将照酒卮。得一日闲无量福,做于年调笑人痴。是非满目纷之事,问我如何总不知。”宁王看后大怒曰:“孰谓唐生贤,直一狂生耳。”即遣之而归。半年之后,宁王造反灭门,而他却因酒而免除了一场灭顶之灾。

醉酒应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庄子。达生篇》云:“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畏,不入乎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醉汉有句俗话“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醉酒可谓形神相亲,物我两冥,进入的是一种真如状态,不过这是烂醉如泥,就如《红楼梦》里史湘云醉酒芍药因。湘云醉酒归来,倒在路边石凳上,不久就“香梦沉酣”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上,也半没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来扶时,她仍唧唧嘟嘟地说着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美人之醉态,果然别有一番景趣。《红楼梦》里写到醉酒的地方非常多,如“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把镜子里的自己当成亲家母,而后“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了,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朦胧着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宝玉)床上。”而“寿怡红群群芳开夜宴”则是怡红院快乐生活高峰,但这却是在饮酒和醉酒中实现的。其实醉酒的最佳状态是半醉半醒。“太醉近昏,太醒近敬,非醉非醒,心中浩浩”。这才是酒中三味。嵇康家诫中去:“见醉醺醺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也。”这是有道理的。似醉实醒,飘若云仙,其妙无穷也。嵇康之醉,“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然而永远是将崩而不崩。醉酒还有一个另外的妙处,那就是借酒可以寻求行为的合理解说。有一次,同学聚会,许多男生并未烂醉,最多只是“非醉非醒”,然而他们不住叫着“醉矣,吾醉矣,”且装出一副醉态,并小心地倒入女生怀里。这些都因为“酒醉”而变得自然贴切。想来以前的文人在狎妓时也是借酒让动作变得自然,让行为变得合理起来的。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伴随着李煜的闲愁“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另一种则是酒,诗酒风流,从远古流到现在,并续继流向将来,流向永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静霆《佯醉与佯狂》
杜甫五律《赠高式颜》读记
当文人邂逅酒
酒与中国文学的士大夫情调
中国古代的“诗酒联姻”
书法研究 | 草书、诗文与酒的关系浅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