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宋四家-蔡襄书法集欣赏(高清)上下部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号莆阳居士,逝号忠惠,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中国福建省仙游县)人。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著有《茶录》、《荔枝谱》等书。


蔡襄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宋 蔡襄 尺牍  陶生帖











宋 蔡襄 尺牍  澄心堂帖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宋 蔡襄 致杜君长官尺牍(离都帖)









宋四家-蔡襄-尺牍









宋 蔡襄 尺牍



宋 蔡襄 自书诗卷28.2X221











宋四家-蔡襄-尺牍
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宋四家-蔡襄-尺牍









宋四家-蔡襄-尺牍
””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宋四家-蔡襄-尺牍











宋四家-蔡襄-尺牍











宋四家-蔡襄-尺牍







宋四家-蔡襄-尺牍
“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



蔡襄原籍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正楷端正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传世碑刻有《万安桥记》,书迹有《谢赐御书诗》等。



蔡襄曾出为福建转运使,奏减五代以来丁口税。主持建造万安桥,全长三百六十丈。后知杭州任上卒。官至端明殿学士。工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为“宋四家”。楷书端重,行书温媚。著有《蔡忠惠集》等。字君谟,仙游县人,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世居仙游县枫亭驿,初务农,曾为泉州吏员。母亲卢氏,惠安县德音里(今后龙乡)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蔡襄童年受到外祖父的严格教育。15岁参加乡试,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天圣九年登进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任职四年。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谏院衙署,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他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事,国君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由于有蔡襄这样的人直言敢谏,那些权贵心怀畏惧,多有收敛。庆历四年,蔡襄调任福州知州,庆历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庆历八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参加政事。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参加政事。皇祐四年,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劝学兴善,传播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深得民心。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蔡襄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身丁钱一半,大大减轻民众负担。至和、嘉祐年间(1054年~1063年),蔡襄两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顿吏治。当时晋江县令章拱之贪赃枉法,蔡襄奏疏弹劾,把他革职为民。后朝廷发现这是冤案,蔡襄因而被贬。他又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加强军事防备,教习舟船熟记水势,防备海寇。泉州城东郊有洛阳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宽五里,有渡口名万安渡。“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皇祐五年(1053年),王隽首倡建造石桥,蔡襄主持这项工程,费时6年8个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完工,桥长360丈(折1105.92米),宽广1丈5尺(折4.6米),酾水(排水孔)47道,称名万安桥,又称洛阳桥。于是“渡石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洛阳桥建成后,蔡襄亲自撰写《万安渡石桥记》,刻碑立在左岸。此碑文章简约,书法遒劲,镌刻传神,被誉为“三绝”。蔡襄知泉州时期,连年发生旱灾,他调动民力,加强水源管理,制定《龟湖塘规》,制止用水纠纷。他任转运使期间又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众饮用和灌田。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晋江县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为纪念。嘉右四年(1059年),蔡襄在泉州写成《荔枝谱》一书,分3卷7篇,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服食、加工、贮藏、运销,介绍荔枝品种32种。嘉右五年(1060年),蔡襄奉诏还京,嘉右六年拜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嘉右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这年蔡襄又写成《茶录》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个问题;下篇论茶器,包括制茶工具、饮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动详尽。史家说:“蔡君谟善辨茶,后人莫及。”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学士后才去上任。治平三年十月,母亲卢氏去世,蔡襄护丧南归。治平四年八月,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岁,赠吏部侍郎,葬在枫亭蔡岭,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赠谥忠惠。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在洛阳桥南街尾建蔡襄祠。




宋蔡襄行楷书法作品欣赏《持书帖》纸本,纵27.2厘米,横57.4厘米,清宫旧藏。(点击看大图)



北宋蔡襄书法纡问山堂帖纸本,24.8X2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

局部

局部

北宋蔡襄书法纡问山堂帖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书札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君谟”为宋仁宗亲笔所赐。其官至端明殿学士,故又称蔡端明。蔡襄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后任西京留守推官馆校刊。其时范仲淹遭放逐,欧阳修、余靖、尹洙三人为之申辩,全都受到牵连。蔡襄赞赏四人忠节,愤作《四贤一不肖》诗,京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售其书法者也获利甚丰,据说连契丹使者也买了回去,足见当时人们对他的尊崇。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受仁宗重用,充任大臣的辅佐职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泉州洛江区蔡襄祠
北宋对联——蔡襄
蔡襄行书真迹《虹县帖》
418-泉州市(49)书法家蔡襄修建洛阳桥(5P)
宋四家丨展卷蔡襄书法,春风拂面
闽东----洛阳桥蔡襄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